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被引量:49
1
作者 黄和平 毕军 +2 位作者 李祥妹 张炳 杨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578-2586,共9页
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武进区物质输入总量及人均物质输入量也在增加,但递增速率均远小于GDP增长速率,而物质输出总量... 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武进区物质输入总量及人均物质输入量也在增加,但递增速率均远小于GDP增长速率,而物质输出总量及人均物质输出量则呈现递减趋势;(2)在不考虑水的因素情况下,武进区物质输入量保持较快的上升速度,其中固体物质的增长速率远远大于气体物质的增长速率;物质输出量则呈总体下降趋势,其中以气体物质输出量的贡献最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以气体特别是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工业废气为主;(3)排除占大部分比例农业用水的上升,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地下水总量及人均利用强度都在减少;同时,总的废水排放量及人均排放量在减少,其中又以生活废水排放量的减少最快,其次是工业废水;(4)单位GDP物质输入量的变化处于波动状态,同期的单位GDP物质输出量则呈递减趋势,单位GDP用水量和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则有相同的递减趋势,表征了武进区资源利用效率的稳步提高,区域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也在逐步脱钩。上述结果体现了武进区近年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但还存在较多问题,说明武进区在调整物质利用强度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还需下更大的功夫,并采取相关措施,以期提高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地位和意义。文章最后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就区域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了物质流分析方法在应用中的一些缺陷,为今后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MFA) 生态经济系统 物质输入与输出 武进区 物质消耗强度 物质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两相生物处理工艺工程应用的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勇 黄勇 潘杨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8-221,共4页
探讨了新型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双循环两相(BICT)生物处理工艺的生产规模应用问题。通过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基础上增设独立的生物膜反应器,实现微生物的分相培养,BICT工艺为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能力,增强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创造了条... 探讨了新型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双循环两相(BICT)生物处理工艺的生产规模应用问题。通过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基础上增设独立的生物膜反应器,实现微生物的分相培养,BICT工艺为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能力,增强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创造了条件。技术经济比较分析说明,BICT工艺技术先进、运行稳定,投资及运行费用具有竞争力,在污水处理要求愈加严格的情况下,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CT 活性污泥 生物膜 生物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扩散衍生公式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石剑荣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102,共11页
在多种水体扩散模型基础上,通过数学推导,得出一整套适用于鉴别与评估水环境突发事故危害后果的定量估算公式,内容包括:危险源鉴别、特征等浓度线确定、事故特征危害区与危害期估算、事故下游各处危害期估算等,也可用于直接求取事故危... 在多种水体扩散模型基础上,通过数学推导,得出一整套适用于鉴别与评估水环境突发事故危害后果的定量估算公式,内容包括:危险源鉴别、特征等浓度线确定、事故特征危害区与危害期估算、事故下游各处危害期估算等,也可用于直接求取事故危害任意浓度等值线精确的时、空位置及其特征点位置。作为各种水体扩散模型的衍生公式,使用条件与原模型相同,使用方便,结果精确,可广泛应用于风险工程设计、风险工程保险、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模型 环境风险评价 突发性事故 危害区 危害期 水体扩散衍生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绿色消费公众参与的环境伦理素质提升 被引量:2
4
作者 史威 焦锋 李世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566-569,共4页
公众参与是绿色消费的社会基础,绿色消费水准的提高有赖于公众的参与度。文章通过对我国绿色消费公众参与度现状及其相关调查报告和文献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消费公众参与度低有其内、外两方面因素,公众环境伦理素质普遍不高是... 公众参与是绿色消费的社会基础,绿色消费水准的提高有赖于公众的参与度。文章通过对我国绿色消费公众参与度现状及其相关调查报告和文献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消费公众参与度低有其内、外两方面因素,公众环境伦理素质普遍不高是内在关键因素。因此,全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协调合作,共同推动我国公众环境伦理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升我国绿色消费的公众参与度,并由此带动绿色产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消费 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 环境伦理 素质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河道水质恢复技术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0
5
作者 邹丛阳 张维佳 +1 位作者 李欣华 李大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9-102,共4页
在分析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现状和污染源的基础上,介绍了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城市河道水质恢复技术,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并预测了城市河道水体恢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河道水 污染 恢复技术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可行性 被引量:50
6
作者 王爱杰 吴丽红 +2 位作者 任南琪 赵丹 鄢敏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518,共4页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探讨了厌氧/缺氧条件下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可行性,并通过间歇实验考察了亚硝酸盐浓度、进水COD浓度和进水pH值对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同步脱氮除磷过程是完...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探讨了厌氧/缺氧条件下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可行性,并通过间歇实验考察了亚硝酸盐浓度、进水COD浓度和进水pH值对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同步脱氮除磷过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控制NO2--N浓度为35±5mg/L、厌氧段进水pH值为8.0±0.1,缺氧段进水pH值为7.2±0.1、COD浓度为400mg/L时,反硝化除磷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 亚硝酸盐 反硝化除磷菌(D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故树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2
7
作者 卜全民 王涌涛 汪德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1-144,共4页
对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之一的事故树分析法(FTA)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对FTA的分析思路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对其主要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剖析。在对FTA的应用研究中,以亚洲首家甲醇羰基化生产醋酐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通过编... 对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之一的事故树分析法(FTA)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对FTA的分析思路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对其主要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剖析。在对FTA的应用研究中,以亚洲首家甲醇羰基化生产醋酐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通过编制相应的事故树、成功树,运用布尔代数法和相应规则计算了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系数,依照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系数对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进行了排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保安全生产所应采取的科学、合理、有效的优先安全控制措施,以实现对生产系统单元的最优安全控制。最后,指出了FTA实际应用的优缺点及其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树分析法(FTA) 事故树 成功树 结构重要度 可靠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粪石结晶沉淀法处理氨氮废水 被引量:38
8
作者 蒋京东 徐远 +1 位作者 马三剑 吴建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5-49,82,共6页
鸟粪石结晶沉淀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去除氨氮的方法。以MgCl2.6H2O和Na2HPO4.12H2O为沉淀剂,研究了影响该方法脱氮的因素。得出最佳工艺条件,pH值8.83,反应摩尔比n(Mg2+)∶n(NH4+)∶n(PO43-)为1.25∶1∶1.1,反应时间20min,氨氮去除率达到... 鸟粪石结晶沉淀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去除氨氮的方法。以MgCl2.6H2O和Na2HPO4.12H2O为沉淀剂,研究了影响该方法脱氮的因素。得出最佳工艺条件,pH值8.83,反应摩尔比n(Mg2+)∶n(NH4+)∶n(PO43-)为1.25∶1∶1.1,反应时间20min,氨氮去除率达到98.59%,残留氨氮和磷浓度分别为32.45mg/L、63.19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废水 鸟粪石 结晶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对活性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帅 边炳鑫 周正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3,共5页
研究了磁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能够降低污泥比阻、降低污泥颗粒表面电极电位(zeta电位)、提高污泥离心脱水性能,改善了污泥脱水性能.考察了磁化时间和磁场强度对污泥比阻和污泥颗粒表面电极电位的影... 研究了磁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能够降低污泥比阻、降低污泥颗粒表面电极电位(zeta电位)、提高污泥离心脱水性能,改善了污泥脱水性能.考察了磁化时间和磁场强度对污泥比阻和污泥颗粒表面电极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3#磁场磁化30 min污泥的脱水性能得到最有效的改善;在磁场作用下,污泥滤液ρ(CODCr)和ρ(NH4+)都在短时间内升高,随后降低并趋于稳定(ρ(CODCr)的最大变化率为60%;ρ(NH4+)的变化率仅为5%).比较了3#磁场不同位型对污泥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行磁化效果明显优于垂直磁化,其对电极电位的影响较大(降幅达46.5%),但对比阻影响较小.通过不同药剂(FeCl3,PAM)与磁场联用的方法调理污泥发现,FeCl3和磁场联用时,污泥离心脱水速率(1 800 r/min,离心2min)和离心脱水程度(4 800 r/min,离心30 min)较仅使用FeCl3时有显著的提高;但是磁场作用下FeCl3与PAM混用时,其作用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 污泥 比阻 电极电位 离心脱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底泥再悬浮状态对磷平衡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大鹏 黄勇 李伟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6-480,共5页
研究了河道底泥再悬浮状态下,底泥磷平衡浓度(EPC0)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底泥中不同形态磷与EPC0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可以促进上覆水中溶解性磷酸盐(SRP)向底泥迁移.与原底泥相比,底泥再悬浮预处理后,EPC0明显下降.EPC0在10d左... 研究了河道底泥再悬浮状态下,底泥磷平衡浓度(EPC0)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底泥中不同形态磷与EPC0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可以促进上覆水中溶解性磷酸盐(SRP)向底泥迁移.与原底泥相比,底泥再悬浮预处理后,EPC0明显下降.EPC0在10d左右达到平衡状态(0.032mg/L),显著低于原底泥(0.059mg/L)与对照实验底泥(0.062mg/L).预处理后的EPC0与总磷(TP)、生物有效磷(BAP)、铁结合态磷(BD-P)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推测,与原底泥和对照实验底泥相比,底泥再悬浮状态下形成的形态磷的性质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平衡浓度 磷形态 吸附 相关分析 底泥再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农田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潘志勇 吴文良 +1 位作者 牟子平 王晓凤 《土壤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6,65,共4页
以山东省桓台县高产农田为试验对象,分析在高产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氮肥施用量对农田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秸秆还田模式都是影响土壤CO2排放的重要因素,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全部还田的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高于其... 以山东省桓台县高产农田为试验对象,分析在高产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氮肥施用量对农田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秸秆还田模式都是影响土壤CO2排放的重要因素,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全部还田的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高于其它中低氮处理,而小麦秸秆还田与不还田的各处理间差别不大。麦秸还田配施高氮处理的CO2排放通量普遍高于其它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农田 秸秆还田 氮肥 CO2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曝气方式对底泥吸收磷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大鹏 黄勇 李伟光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19,48,共4页
以河流底泥为材料,模拟研究了不同曝气方式(底泥曝气、水曝气)对底泥吸收磷的影响及对上覆水DO、pH值、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曝气可有效恢复水体溶解氧水平,并且pH值保持稳定;而水曝气仅在曝气期间,溶解氧水平较高,停止曝气,溶解... 以河流底泥为材料,模拟研究了不同曝气方式(底泥曝气、水曝气)对底泥吸收磷的影响及对上覆水DO、pH值、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曝气可有效恢复水体溶解氧水平,并且pH值保持稳定;而水曝气仅在曝气期间,溶解氧水平较高,停止曝气,溶解氧迅速下降,pH值变化显著。底泥曝气可以有效促进底泥对磷的吸收。底泥总磷的净增加量达到187.2 mg/kg,而Ca-P的净增加量为172.2mg/kg;水曝气对底泥吸收磷的强化作用一般,总磷的净增加量为105.4 mg/kg,并较为均匀地分配到NH4Cl-P、Fe-P、Ca-P三种形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方式 磷吸收 磷形态 底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有机农药废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潘杨 黄勇 +2 位作者 沈耀良 赵丹 李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04-507,共4页
介绍了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农药废水的实验研究情况。当进水COD负荷在2.0~4.5kg/(m3·d),ABR反应器对COD去除率可保持在70%~80%。反应器的处理效果随温度下降而降低,当系统温度由35℃下降至25℃时,反应器的COD去除率下... 介绍了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农药废水的实验研究情况。当进水COD负荷在2.0~4.5kg/(m3·d),ABR反应器对COD去除率可保持在70%~80%。反应器的处理效果随温度下降而降低,当系统温度由35℃下降至25℃时,反应器的COD去除率下降30%。采用适量出水回流可提高系统的去除效率,回流比控制为50%比不回流COD平均去除率可提高近25%,回流比过高将导致系统COD去除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反应器 农药废水 氰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两相生物处理工艺除磷试验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勇 黄勇 潘杨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2-56,共5页
采用双循环两相生物脱氮除磷工艺(BICT)进行除磷试验研究。双循环两相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由独立设置的前置厌氧反应器、悬浮生长的主反应器、附着生长的硝化反应器及介于主反应器和硝化反应器之间的沉淀池组成。在改变四种运行参数(泥龄... 采用双循环两相生物脱氮除磷工艺(BICT)进行除磷试验研究。双循环两相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由独立设置的前置厌氧反应器、悬浮生长的主反应器、附着生长的硝化反应器及介于主反应器和硝化反应器之间的沉淀池组成。在改变四种运行参数(泥龄、充水比、上清液回流比、运行时序)的条件下,对双循环两相生物处理工艺的除磷能力进行了实验室规模的试验研究。试验用反应器总体积为70L,连续运行210d。试验原水为市政污水。结果表明:BICT工艺通过缩短主反应区的运行泥龄,在不降低系统脱氮效率的基础上,强化了系统的除磷能力。当泥龄从20d降低至5d时,系统的除磷效率由76.5%提高至89.3%。缩短泥龄使主反应区的充水比得以提高,容积利用率增加;充水比可由最初的33%增加至60%。硝化液回流比由100%提高到200%时,系统的除磷效率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硝化液回流比对系统除磷能力影响较小;在循环周期中增加后曝气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过剩摄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CT 除磷 生物污泥 泥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样中4种嗅味物质 被引量:9
15
作者 付杰 张丽君 张占恩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2-604,615,共4页
以四氯乙烯作萃取剂,以丙酮为分散剂对水样中4种嗅味物质,二甲基异莰醇、土臭素、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提取液供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4种嗅味物质的线性范围均为0.05~20μg.L-1。二甲基... 以四氯乙烯作萃取剂,以丙酮为分散剂对水样中4种嗅味物质,二甲基异莰醇、土臭素、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提取液供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4种嗅味物质的线性范围均为0.05~20μg.L-1。二甲基异莰醇、土臭素、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的检出限(3S/N)分别为0.03,0.01,0.02,0.01μg.L-1。方法用于自来水和河水样品分析,4种嗅味物质的回收率在87.7%~10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1.8%~7.8%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液液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二甲基异莰醇 土臭素 β-环柠檬醛 Β-紫罗兰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泥再悬浮对不同营养水平上覆水中磷酸盐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大鹏 黄勇 李伟光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7,共4页
研究了底泥再悬浮状态下,不同营养水平上覆水对磷酸盐迁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蒸馏水为上覆水时,磷酸盐由底泥向水体迁移的量明显大于以河水为上覆水时的,并且底泥再悬浮促进了底泥中磷酸盐向水体的迁移。上覆水磷酸盐浓度达到最大... 研究了底泥再悬浮状态下,不同营养水平上覆水对磷酸盐迁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蒸馏水为上覆水时,磷酸盐由底泥向水体迁移的量明显大于以河水为上覆水时的,并且底泥再悬浮促进了底泥中磷酸盐向水体的迁移。上覆水磷酸盐浓度达到最大值后,底泥再悬浮对水体磷酸盐向底泥迁移具有促进作用。对于特定上覆水条件下,磷酸盐不同初始浓度对底泥释放磷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于不同营养水平上覆水,磷酸盐初始浓度并不是磷释放量的决定因素。底泥在蒸馏水或河水为上覆水条件下再悬浮后,底泥的释磷能力受到抑制,说明底泥再悬浮促进了磷在底泥中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再悬浮 迁移转化 磷酸盐 底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泥浆反应器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天月 赵农 安淼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53,共4页
近年来生物修复技术因具有处理费用低、不产生二次污染且处理效果可靠有效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土壤处理手段。总结了生物泥浆反应器这种高效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运行方式、应用范围和运行费用,并重点介绍了其强化... 近年来生物修复技术因具有处理费用低、不产生二次污染且处理效果可靠有效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土壤处理手段。总结了生物泥浆反应器这种高效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运行方式、应用范围和运行费用,并重点介绍了其强化手段。已有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受环境条件限制较大,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修复目的,生物泥浆反应器作为一种高效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在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复处理中具有良好的研究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修复 生物泥浆反应器 修复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泥预处理对磷等温吸附特征及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大鹏 黄勇 李伟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6-351,共6页
以校园河流底泥为材料,研究了通过不同预处理对有机质去除后,底泥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以及底泥中磷的赋存形态的转化.结果表明,对底泥曝气预处理强化了底泥对磷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量(Smax)达到714.3mg/kg.不同底泥灼烧后,最大吸附量... 以校园河流底泥为材料,研究了通过不同预处理对有机质去除后,底泥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以及底泥中磷的赋存形态的转化.结果表明,对底泥曝气预处理强化了底泥对磷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量(Smax)达到714.3mg/kg.不同底泥灼烧后,最大吸附量为天然底泥的1.64-2.25倍,且明显高于未灼烧底泥.对底泥曝气与对水曝气预处理使易被生物利用态磷向难被生物利用态磷转化,易被生物利用态磷较预处理前分别减少了7.02%和0.23%,而空白试验底泥的易被生物利用态磷则增加了4.85%.底泥灼烧后,SMT法不适合分析磷的赋存形态.底泥预处理后,酸性或碱性均促进了磷的释放.底泥灼烧后,在pH5-6条件下,磷的释放量低于未灼烧底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 灼烧 磷形态 吸附 底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刷电路板生产废水的综合治理及废水回用 被引量:22
19
作者 郭永福 邵琪珺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0-73,共4页
对某印刷电路板生产废水采用分质预处理—混凝沉淀—机械过滤工艺处理,结果表明,系统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同时对出水采用反渗透装置处理后达到初级回用水的水质要求。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 含重金属废水 含铜废水 回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泥再悬浮条件下pH值对磷的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大鹏 黄勇 李伟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40-1544,共5页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底泥再悬浮条件下,不同pH值对磷的赋存形态以及生物有效磷(BAP)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会促进上覆水中的磷向底泥迁移,而这种促进作用随着pH值的增加逐渐减弱。在底泥再悬浮条件下,pH值对不同形...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底泥再悬浮条件下,不同pH值对磷的赋存形态以及生物有效磷(BAP)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会促进上覆水中的磷向底泥迁移,而这种促进作用随着pH值的增加逐渐减弱。在底泥再悬浮条件下,pH值对不同形态磷的数量分布有明显影响:BD-P、NH4Cl-P含量随着pH值升高而增加,而Al-P、NaOH-nrP和Ca-P含量则在不同pH值条件下均有所增加,pH较低时,Al-P、Ca-P增加量较大。与原底泥相比,pH<8时,潜在活性磷(PMP)含量以及PMP/TP均显著降低,而pH较高时,则显著增加,由此推测,pH<8时,底泥再悬浮促进了易释放态磷向难释放态磷转化;pH<8时,碳酸氢钠可提取磷(Olsen-P)含量减少,而pH较高时,Olsen-P含量大幅度增加;不同pH条件下,藻类可利用磷(AAP)生成量均显著增加,但随着pH值升高,AAP生成量逐渐减少。线性相关分析表明,AAP与PMP、TP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赋存形态 生物有效性 底泥再悬浮 底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