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竖流式一体化反应器实现自养生物脱氮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祥 黄勇 +4 位作者 朱莉 袁怡 周呈 陈宗姮 张大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71-1477,共7页
为了更好地实现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工艺联合,根据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养生物脱氮反应器.通过接种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研究了实现该反应器自养生物脱氮的可行性和运行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单一... 为了更好地实现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工艺联合,根据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养生物脱氮反应器.通过接种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研究了实现该反应器自养生物脱氮的可行性和运行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单一反应器能够实现亚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区培养.经过104d的运行,反应器脱氮效能从0.25kg/(m3·d)上升到1.46kg/(m3·d).利用亚硝化曝气尾气和厌氧区产生的氮气实现了亚硝化液的气升回流,进气量(X)与回流量(Y)呈现出Y=2.8X-37.1的线性关系.回流比由最初的4上升到14,未对厌氧区环境产生影响,厌氧区ORP始终保持在-500mV左右.同时回流液稀释了进水氨氮浓度,缓和了基质对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亚硝化 一体化反应器 生物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AMMOX处理低C/N废水高效脱氮联合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朱亮 李祥 黄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15,共5页
厌氧氨氧化作为一种高效低廉的生物脱氮技术,在高氨氮、低C/N比废水处理过程中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但是,厌氧氨氧化反应过程中会生成大约11%的硝态氮,在处理高浓度含氨废水时,出水总氮可能达不到行业接管排放标准的要求。反硝化技术作... 厌氧氨氧化作为一种高效低廉的生物脱氮技术,在高氨氮、低C/N比废水处理过程中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但是,厌氧氨氧化反应过程中会生成大约11%的硝态氮,在处理高浓度含氨废水时,出水总氮可能达不到行业接管排放标准的要求。反硝化技术作为硝态氮脱除的有效手段,联合反硝化技术势必有利于提高氮素的去除率。针对生成的硝态氮问题,从碳源需求角度,基于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与反硝化技术实现高效生物脱氮的工艺组合形式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前置反硝化、半反硝化和后置反硝化联合脱氮工艺。并对这些组合工艺的特点、优劣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对厌氧氨氧化联合高效脱氮工艺运用于低C/N比废水处理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反硝化 低C/N比废水 联合脱氮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锌离子对厌氧氨氧化污泥脱氮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祥 黄勇 +3 位作者 刘福鑫 袁怡 陈钟姮 丁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4-929,共6页
通过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研究了 Cu2+、Zn2+浓度变化对厌氧氨氧化污泥脱氮效能长短期的影响.短期实验结果表明,铜、锌离子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的脱氮效能影响主要分为3个阶段.刺激阶段,Cu2+浓度0-1mg/L和Zn2+浓度0-4mg/L时,随着进水金... 通过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研究了 Cu2+、Zn2+浓度变化对厌氧氨氧化污泥脱氮效能长短期的影响.短期实验结果表明,铜、锌离子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的脱氮效能影响主要分为3个阶段.刺激阶段,Cu2+浓度0-1mg/L和Zn2+浓度0-4mg/L时,随着进水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微生物活性受到刺激,氮去除速率迅速增加;稳定阶段,Cu2+浓度1-8mg/L 时,氮去除速率处于稳定状态.抑制阶段,Cu2+浓度大于8mg/L 和Zn2+大于4mg/L时,随着进水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氮去除速率逐步下降.Cu2+、Zn2+对厌氧氨氧化污泥脱氮效能长期影响表明,当进水Cu2+浓度达到4mg/L和Zn2+达到8mg/L时厌氧氨氧化污泥的活性将受到抑制.降低进水重金属浓度后,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可以得到恢复.厌氧氨氧化菌对Cu2+的敏感性强于Z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铜离子 锌离子 氮去除速率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适宜性探讨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琦 黄勇 +2 位作者 李祥 冯斌 马垚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26,37,共6页
分散生活污水因污染物浓度和水量波动较大,难以实现大规模集中处理。因此,在分析了分散生活污水水质水量特点后,从处理工艺稳定性、维护管理成本、投资成本等方面归纳了适宜处理分散生活污水的技术要求。并且从这个几个方面出发对当前... 分散生活污水因污染物浓度和水量波动较大,难以实现大规模集中处理。因此,在分析了分散生活污水水质水量特点后,从处理工艺稳定性、维护管理成本、投资成本等方面归纳了适宜处理分散生活污水的技术要求。并且从这个几个方面出发对当前典型处理工艺的适宜性进行了评述。分析表明,比较适宜的处理工艺应该具备:反应器可长期不排泥,维护频率较低并且对维护操作人员专业要求较低,在较大水质水量波动及环境气候改变时反应器仍旧能稳定运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生活污水 处理工艺 适宜性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联合形式、应用及脱氮效能评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崔剑虹 李祥 黄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142-3146,共5页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该联合工艺是否一定优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尚需论证。本文介绍了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的组合形式、特点和处理实际废水的研究进展,从脱氮速率、能耗及碳源...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该联合工艺是否一定优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尚需论证。本文介绍了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的组合形式、特点和处理实际废水的研究进展,从脱氮速率、能耗及碳源的角度将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具有不需要额外投加有机碳源的优点;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虽然在曝气方面可以节省能耗,但是其中温反应需要一定的热能消耗,综合分析其处理能耗高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同时该联合工艺的整体脱氮速率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差别不大。据此提出在选择生物脱氮工艺时需要考虑废水的碳氮比,碳氮比高时可以采用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碳氮比低时可以考虑使用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废水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 厌氧 脱氮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零排放”工艺的某火力发电厂高盐废水处理方案探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包伟 黄勇 张宁博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0-133,共4页
以宁夏某一2×330 MW的火力发电厂为例,在其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其中循环冷却水量高达150m^3/h。为了实现废水的"零排放"和回收利用,必须对火电厂产生的高含盐循环冷却废水进行处理,现提出了"预处理+脱盐浓... 以宁夏某一2×330 MW的火力发电厂为例,在其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其中循环冷却水量高达150m^3/h。为了实现废水的"零排放"和回收利用,必须对火电厂产生的高含盐循环冷却废水进行处理,现提出了"预处理+脱盐浓缩+蒸发结晶"的组合工艺。在此工艺的基础之上,设计了4种不同的方案,分析结果显示4种方案均可以达到"零排放"的要求,并且最终的淡水回收率达到96%以上。通过技术和经济的分析结果表明:方案三,"石灰碳酸钠软化+反渗透膜浓缩+EDR浓缩+蒸发结晶"适用于本工程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冷却废水 高含盐量 零排放 盐浓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O_3^-在部分亚硝化中功能及对亚硝化效能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祥 王悦 +4 位作者 黄勇 巫川 王孟可 陈宗姮 刘福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57-763,共7页
通过接种成熟的亚硝化生物膜研究了HCO3-在部分亚硝化过程的主要功能,为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处理高氨氮低碳废水时亚硝化段碳源需求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维持进水氨氮浓度不变,通过降低HCO3-浓度将进水C/N比维持在1.8时,反应器... 通过接种成熟的亚硝化生物膜研究了HCO3-在部分亚硝化过程的主要功能,为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处理高氨氮低碳废水时亚硝化段碳源需求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维持进水氨氮浓度不变,通过降低HCO3-浓度将进水C/N比维持在1.8时,反应器内亚硝化效能达到0.99kg/(m3·d);逐步降低C/N比至0.5时,因HCO3-不够维持亚硝化体系p H值环境,导致亚硝化效能下降至0.67kg/(m3·d).C/N比维持在0.75时,基本能够维持亚硝化过程所需要p H值为8的环境.亚硝化过程中HCO3-的消耗量与亚硝化效能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当利用低浓度强碱将反应器内p H值维持在8时,空气和水中微量碳源就能够满足亚硝化过程的碳源需求,亚硝化效能最高达到1.28kg/(m3·d).说明HCO3-在部分亚硝化过程中主要功能是中和亚硝化过程产生的H+,维持亚硝化菌所需要的p H值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亚硝化 碳酸氢盐 亚硝化效能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氮磷沉降量分析——以杭州北里湖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朱炫 潘杨 +1 位作者 焦锋 顾冬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3-316,共4页
为更好地了解大气氮磷沉降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采用自制采样器,对杭州北里湖2011年4月—2012年2月大气氮、磷的总、湿沉降进行采集,并通过对干、湿沉降量的计算,探讨了大气干、湿沉降中TN、TP、NH+4-N和NO-3-N的变化趋势。... 为更好地了解大气氮磷沉降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采用自制采样器,对杭州北里湖2011年4月—2012年2月大气氮、磷的总、湿沉降进行采集,并通过对干、湿沉降量的计算,探讨了大气干、湿沉降中TN、TP、NH+4-N和NO-3-N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因秋季利于沉降而不利于扩散,夏季降水多,各物质的干沉降量表现出秋季高、夏季低的特点,湿沉降量则夏季较高。TN干沉降以NH+4-N为主,其干沉降量与气温、气压及降水量有关,而NO-3-N干沉降量与风速有关;大气湿沉降量除NO-3-N外,TN、TP和NH+4-N与降水量均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82、0.700和0.827。在研究期间,TN、NH+4-N和NO-3-N以湿沉降为主,TP以干沉降为主;北里湖大气总沉降的入湖TN量为4 503.74 kg/km2,TP为100.14 kg/km2,入湖的TN/TP比值高达45,远超出正常水平,这对北里湖水体的富营养化产生了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干沉降 湿沉降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O_3^-浓度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丁敏 黄勇 袁怡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5-38,共4页
接种稳定运行的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污泥至厌氧发酵罐进行批式实验,研究了进水HCO_3^-浓度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HCO_3^-质量浓度<0.8 g/L时,发酵罐出水pH迅速大幅度升高,抑制了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氮去除速率大... 接种稳定运行的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污泥至厌氧发酵罐进行批式实验,研究了进水HCO_3^-浓度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HCO_3^-质量浓度<0.8 g/L时,发酵罐出水pH迅速大幅度升高,抑制了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氮去除速率大幅下降;随着进水HCO_3^-质量浓度从0.8 g/L增加到1.2 g/L,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活性增加;进一步提高HCO_3^-浓度,氮去除速率下降,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活性又受到抑制。HCO_3^-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表现为提供充足碳源和调节反应器p H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HCO3-浓度 PH 氮去除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对厌氧氨氧化反应脱氮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宗姮 徐杉杉 +1 位作者 李祥 刘福鑫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1-126,共6页
采用具有恒定pH功能的SBR接种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研究了pH对厌氧氨氧化菌脱氮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ρ(氨氮)和ρ(亚硝酸盐氮)分别为58.00 mg/L和79.28 mg/L、TN容积负荷为0.82 kg/(m3·d)、不控制反应pH的条件下,随着... 采用具有恒定pH功能的SBR接种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研究了pH对厌氧氨氧化菌脱氮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ρ(氨氮)和ρ(亚硝酸盐氮)分别为58.00 mg/L和79.28 mg/L、TN容积负荷为0.82 kg/(m3·d)、不控制反应pH的条件下,随着反应的进行,pH不断升高,当pH=8.02时,菌种的去除效能最高;在进水ρ(氨氮)和ρ(亚硝酸盐氮)分别为120.00 mg/L和159.33 mg/L、TN容积负荷为1.62 kg/(m3·d)、恒定反应pH为8.00的条件下,反应4.0 h时的容积基质氮去除速率(NRR)达到1.42 kg/(m3·d),氨氮去除率达98.39%,亚硝酸盐氮去除率达99.48%;拟合曲线推导的最适pH的理论值为7.85,反应4.0 h时的NRR理论最大值达1.52 kg/(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PH 容积基质氮去除速率 序批式反应器 脱氮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氧对污泥转移SBR工艺除污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军 潘杨 +3 位作者 李大鹏 俞苗新 赵印举 成昊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2-126,共5页
污泥转移SBR工艺通过并联运行SBR反应器之间以污泥回流方式相互转移,增加反应阶段污泥量而提高系统的除污性能,并减少沉淀阶段污泥量而提高系统的容积利用率。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该新工艺在不同溶解氧水平下对系统除污性... 污泥转移SBR工艺通过并联运行SBR反应器之间以污泥回流方式相互转移,增加反应阶段污泥量而提高系统的除污性能,并减少沉淀阶段污泥量而提高系统的容积利用率。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该新工艺在不同溶解氧水平下对系统除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对于COD的去除影响不明显,而对TN和TP的去除影响显著。当溶解氧质量浓度控制在1.0~1.5 mg/L时,系统对于COD的去除率为83.8%,出水COD均小于60mg/L;系统对于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79.7%和93%,平均出水TN和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9、0.19 mg/L。通过物料衡算发现,系统中TN的去除主要是依靠同步硝化反硝化完成的,占系统TN去除量的5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污泥转移 溶解氧 步硝化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进水对气升回流一体化装置运行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殷琪 潘杨 +2 位作者 黄勇 张媛媛 朱炫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6,共4页
针对传统分散污水处理工艺能耗大、运行管理不便等不足,本课题组开发了"气升回流一体化"工艺,该工艺依靠曝气剩余气体的气升作用实现混合液回流,并利用缺氧区储存和消解污泥。为模拟农村分散污水昼夜排水量变化大的特点,在总... 针对传统分散污水处理工艺能耗大、运行管理不便等不足,本课题组开发了"气升回流一体化"工艺,该工艺依靠曝气剩余气体的气升作用实现混合液回流,并利用缺氧区储存和消解污泥。为模拟农村分散污水昼夜排水量变化大的特点,在总容积为140 L的气升回流一体化装置上,以校园生活污水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间歇进水的情况下,本装置仍能有效去除COD、NH4+-N、浊度等污染物,出水COD≤50mg/L、ρ(NH4+-N)≤1mg/L、浊度≤5 NTU;但由于停水阶段碳源不足,系统反硝化能力下降,TN去除率仅能维持在5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回流 生活污水 间歇进水 运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气升回流一体化中试装置脱氮效果的影响
13
作者 李海利 潘杨 +2 位作者 黄勇 刘伟 张淑尧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9-112,共4页
针对传统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经济性能较差、维护管理不便等缺点,开发了“气升回流一体化”工艺,通过收集曝气池余气实现混合液回流,仅需1台鼓风机即可正常运转,节省能耗;利用缺氧区实现反硝化脱氮以及污泥储存消解,可长期不排泥。... 针对传统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经济性能较差、维护管理不便等缺点,开发了“气升回流一体化”工艺,通过收集曝气池余气实现混合液回流,仅需1台鼓风机即可正常运转,节省能耗;利用缺氧区实现反硝化脱氮以及污泥储存消解,可长期不排泥。通过对容积为10.41 m^3中试装置,以城市市政管网污水为水源,进行为期6个月的运行研究,考察温度对装置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在7.8-28.5℃,温度骤降对脱氮效果有较大影响,COD、NH4+^-N、TN去除效果均下降,分别为70%、60%、50%左右,出水浊度5 NTU左右。温度逐渐稳定在13.5℃左右,COD、NH4+^-N、TN去除率分别提升至90%、90%、60%左右,出水浊度5 NTU左右。反应器不排泥特性决定了装置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以及较好的低温硝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回流一体化 温度 脱氮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方式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效能的影响
14
作者 巫川 李祥 黄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2-105,共4页
采用序批式和连续流式的反应器,研究了不同进水方式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NH3-N、NO2--N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50、180 mg/L以内时,序批式进水和连续流进水方式对NH3-N和NO2--N的去除速率无影响;当进水NH3-N、N... 采用序批式和连续流式的反应器,研究了不同进水方式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NH3-N、NO2--N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50、180 mg/L以内时,序批式进水和连续流进水方式对NH3-N和NO2--N的去除速率无影响;当进水NH3-N、NO2--N的质量浓度分别超过150、180 mg/L时,连续流进水方式对NH3-N和NO2--N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序批式进水方式。采用序批式进水方式的反应器内p H变化范围随着进水氮含量的增加而变大,且超过了厌氧氨氧化菌的适宜范围7.5~8.3;连续流进水方式的反应器内p H则保持稳定在8.0~8.3内,为厌氧氨氧化菌适宜范围。连续流进水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厌氧氨氧化过程p H的波动,更加有利于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水方式 厌氧氨氧化 脱氮效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