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液体辅助水热法制备BiVO_(4)黄色色料及色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志翔 彭溢源 +2 位作者 刘汉语 朱嗣承 陈婷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65,共5页
本工作以硝酸铋(Bi(NO_(3))_(3)·5H2O)和偏钒酸铵(NH4VO_(3))为主要原料,并采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Bmim]Br)为溶剂,通过离子液体辅助水热法合成了BiVO_(4)黄色色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 本工作以硝酸铋(Bi(NO_(3))_(3)·5H2O)和偏钒酸铵(NH4VO_(3))为主要原料,并采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Bmim]Br)为溶剂,通过离子液体辅助水热法合成了BiVO_(4)黄色色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前驱体pH值、水热反应温度和时间对BiVO_(4)合成及显微形貌的影响,同时采用CIE-L^(*)a^(*)b^(*)色度仪考察了该色料的色度值。实验结果表明:前驱体溶液pH值对BiVO_(4)色料的合成及形貌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pH值条件下,反应体系的离子平衡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BiVO_(4)色料的结构和性能。随着pH值从5增大至8,合成产物由片状向柱状转变。当pH=6时,可以合成片状单斜白钨矿型BiVO_(4)黄色色料,平均粒径约4μm。采用水热法能够实现BiVO_(4)色料的低温合成,合成温度由传统固相法的650℃降至160℃。随着水热反应温度由160℃升至200℃,BiVO_(4)色料粒径由4μm增加至10μm,团聚现象加重。延长水热反应时间有助于BiVO_(4)晶体的成核与生长,经160℃水热反应2 h后,制得的BiVO_(4)色料呈色性能最佳,色度值L^(*)=76.77,a^(*)=2.80,b^(*)=64.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料 钒酸铋 离子液体 水热法 低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掺杂CsPbBr_(3)钙钛矿纳米晶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
2
作者 温鹏 陈婷 +6 位作者 梁梦标 武文魁 厉有鹏 张春媚 赵梦迪 谢志翔 徐彦乔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共12页
CsPbX_(3)(X=Cl,Br,I)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但其应用受到Pb^(2+)的毒性和晶胞的不稳定性等限制。过渡金属离子Cu^(2+)掺杂制备CsPb_(1-x)Cu_(x)Br_(3)纳米晶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分段加热法,掺杂一定量的Cu^(2+... CsPbX_(3)(X=Cl,Br,I)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但其应用受到Pb^(2+)的毒性和晶胞的不稳定性等限制。过渡金属离子Cu^(2+)掺杂制备CsPb_(1-x)Cu_(x)Br_(3)纳米晶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分段加热法,掺杂一定量的Cu^(2+)使得CsPbBr_(3)晶胞收缩,同时提高荧光量子产率。当反应温度为130℃、Cu^(2+)掺杂量为5%时,CsPb_(1-x)Cu_(x)Br_(3)纳米晶的荧光量子产率达到74%,平均粒径为11.15±2.42 nm。与未掺杂的纳米晶相比,掺杂后CsPb_(0.95)Cu_(0.5)Br_(3)纳米晶的水稳定性、紫外光稳定性以及存储稳定性分别提高了37%、34%和28%。CsPb_(0.95)Cu_(0.05)Br_(3)纳米晶白光发光二极管器件的显色指数为54.3,流明效率和色温分别为43.2 lm/W和6512 K,色坐标为(0.33,0.34),其色域覆盖范围可达国家电视委员会标准的134.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无机钙钛矿 金属离子 铜掺杂 量子产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活性有机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肖遥 邓雯雯 李长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38-2044,2050,共8页
由于钠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廉,钠离子电池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由于钠离子重量及其半径大于锂离子,这必然引起对电极材料不同的要求,从而限制了钠离子电池产生如锂离子电池一样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展优异的电极... 由于钠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廉,钠离子电池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由于钠离子重量及其半径大于锂离子,这必然引起对电极材料不同的要求,从而限制了钠离子电池产生如锂离子电池一样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展优异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钠离子电池成为了关键。相对于目前报道的许多无机电极材料而言,有机电极材料具有储量丰富、结构多样、环境友好等特点,同时具有很高的理论能量密度,极具研究价值。综述了3类典型有机电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并对有机电极材料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将为钠离子电池电活性有机材料的研究提供十分有用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有机电极材料 结构 优势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量子点的有机相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余君玲 陈婷 +4 位作者 龚云 徐彦乔 江伟辉 江莞 谢志翔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7-819,共13页
半导体量子点因其特殊的光电性能,在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生物标记技术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传统的Ⅱ-Ⅵ和Ⅲ-Ⅴ族量子点已率先实现了商业应用,但是由于材料本身的毒性及严苛的实验条件限制了该类量子点的进一步推广。Ⅰ-... 半导体量子点因其特殊的光电性能,在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生物标记技术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传统的Ⅱ-Ⅵ和Ⅲ-Ⅴ族量子点已率先实现了商业应用,但是由于材料本身的毒性及严苛的实验条件限制了该类量子点的进一步推广。Ⅰ-Ⅲ-Ⅵ族多元量子点(如CuInS2、AgInS2等)具有无毒、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还具有光漂白现象小、斯托克斯位移大、发光寿命长等特点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根据使用溶剂种类不同,多元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有机相和水相法。与水相法合成相比,通过有机相合成的四元量子点具有结晶度高、分散性好以及量子产率高等明显优势。本文详细介绍了有机相合成多元量子点的研究进展,基于该类量子点的基本性质来阐述其光学性能的调控机制,总结了其在LED、生物成像和太阳能电池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多元量子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前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量子点 Ⅰ-Ⅲ-Ⅵ族 有机相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型Ⅰ-Ⅲ-Ⅵ族多元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园虹 陈婷 +3 位作者 谢志翔 徐彦乔 胡泽浩 林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9-78,共10页
Ⅰ-Ⅲ-Ⅵ族多元量子点具有粒径尺寸小、半峰宽较宽、Stokes位移大、抗光漂白能力强、绿色环保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改变其化学成分可以实现发射范围在可见光到近红外光区域连续调谐,同时避免了Cd、Hg、Pb等重金属元素和Se、Te、P... Ⅰ-Ⅲ-Ⅵ族多元量子点具有粒径尺寸小、半峰宽较宽、Stokes位移大、抗光漂白能力强、绿色环保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改变其化学成分可以实现发射范围在可见光到近红外光区域连续调谐,同时避免了Cd、Hg、Pb等重金属元素和Se、Te、P、As等剧毒阴离子的使用。上述优点使其成为替代传统二元量子点的理想材料,因此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光探测器、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二元量子点相比,多元量子点由于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金属离子,存在金属离子反应速率不同的问题,使得晶体内部缺陷较多,因此荧光性能仍有待提高。掺杂过渡金属离子(例如Zn 2+、Mn 2+或Cu+)可有效调控多元量子点的带隙宽度,不仅可增大量子点的Stokes位移,还能促进辐射复合,从而有效拓宽发光范围,提高量子产率。本文详细阐述了掺杂型Ⅰ-Ⅲ-Ⅵ族多元量子点的发光机理,分别介绍了有机相和水相合成法制备该类型量子点的特点,通过有机相合成的多元量子点具有结晶性好、荧光量子产率高的优点,而水相合成的多元量子点具有安全环保、生物相容性好等明显优势。同时,本文综述了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和共掺杂对多元量子点带隙宽度、可见光吸收范围和荧光强度的影响,最后总结了该类量子点在光电、生物医药和荧光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Ⅲ-Ⅵ族量子点 掺杂 荧光 量子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相微波合成AgInS_(2)量子点及其白光发光二极管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婷 胡泽浩 +4 位作者 秦喆 陈园虹 徐彦乔 林坚 谢志翔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167-5176,共10页
AgInS_(2)量子点(AIS QDs)由于具有绿色环保、发射波长可调、荧光寿命长、斯托克斯位移大等优势,在光电和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微波辅助加热法在十八烯溶剂中制备了AIS QDs。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光致发光... AgInS_(2)量子点(AIS QDs)由于具有绿色环保、发射波长可调、荧光寿命长、斯托克斯位移大等优势,在光电和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微波辅助加热法在十八烯溶剂中制备了AIS QDs。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光致发光光谱系统研究了反应时间对AIS QDs的物相、形貌及荧光性能的影响,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了量子点表面结合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微波功率为800 W、反应时间为5~25 min时均可以制备出AIS QDs。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AIS QDs的粒径由3 nm增加至4 nm,发光峰位在592.0~619.6 nm范围内调谐;同时AIS QDs的荧光强度逐渐提高,并在15 min达到峰值,量子产率(PLQY)达到16.16%。进一步采用ZnS作为包覆壳层有效钝化量子点表面缺陷、提高荧光性能,制备出的AIS@ZnS QDs的PLQY增加至31.21%。将AIS@ZnS QDs和商用荧光粉共同作为发光层制备成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器件,在20 mA电流驱动下发光效率(LE)为74.90 lm/W,显色指数(CRI)和色温(CCT)分别为83.31和3823 K,表明制备的量子点在固态照明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发光二极管 量子点 复合材料 纳米结构 有机相微波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高效α-Fe_2O_3光电化学水分解——合理的材料设计和载流子动力学 被引量:1
7
作者 谢佳乐 杨萍萍 李长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37-1056,共20页
氢能是非常清洁的能源。发展高效、清洁和低成本的产氢装置是利用氢能的首要关键技术问题。光电化学水分解是首选的制氢技术之一。它可实现室温下直接水分解和氢氧分离,并不完全受限于太阳光的周期性波动;其产氢装置可全部由无机材料制... 氢能是非常清洁的能源。发展高效、清洁和低成本的产氢装置是利用氢能的首要关键技术问题。光电化学水分解是首选的制氢技术之一。它可实现室温下直接水分解和氢氧分离,并不完全受限于太阳光的周期性波动;其产氢装置可全部由无机材料制成,有好的化学活性和使用寿命。但是,光电化学水分解技术的效率目前还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特别是还不能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存在一定的性能衰减。在各种光电极材料中,α-Fe_2O_3是非常重要且具有潜力的稳定高效的光阳极材料,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α-Fe_2O_3又称赤铁矿,储量丰富,在光电化学水分解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低成本和良好的太阳光谱响应等优势,已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光电极材料。然而,α-Fe_2O_3固有的一些问题诸如电荷传输差、表面复合严重、电荷转移动力学缓慢等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近年来,研究者们已发展了多种多样的策略和途径,例如掺杂、纳米化、异质结和表面处理等来解决上述问题。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如Ti、Sn、Si、S等掺杂的α-Fe_2O_3表明,异质原子的引入会降低电子的有效质量,进而提高导电性,还会影响α-Fe_2O_3的晶体扭曲和活性位点等性质。从零维、一维、二维、三维到层级结构的α-Fe_2O_3都已经成功合成;同时,纳米化也拓展到导电基底的规则阵列图案化,α-Fe_2O_3纳米化能够促进光生空穴产生和利用,已成为α-Fe_2O_3光电化学水分解性能提升的重要途径。研发的n-n型和p-n型α-Fe_2O_3异质结如α-Fe_2O_3/ZnFe2O4、p-Si/α-Fe_2O_3等已较大地提高了其光电催化水分解性能,其中异质结很大程度上促进了α-Fe_2O_3光吸收、光生电荷分离和电极过程动力学。α-Fe_2O_3表面处理如催化剂修饰、钝化层修饰、化学/电化学刻蚀、气氛处理等,则显著改善了α-Fe_2O_3电极的电荷转移、析氧动力学,并抑制了电荷复合。本文主要从材料设计和载流子动力学这两个角度,综述了不同策略和途径对α-Fe_2O_3光电化学水分解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纳米结构以及材料复合等处理方式对α-Fe_2O_3光电极性能影响的构效关系,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光电化学水分解反应中载流子的动力学过程,建立了α-Fe_2O_3光电极性能提升和光生载流子之间清晰的物理图像。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光电化学水分解的基本原理和物理过程。该综述可为今后合理设计制备基于α-Fe_2O_3的稳定高效光电极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与实验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铁矿 光电化学水分解 材料设计 载流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镍负载CuO纳米花的构筑及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制氨的性能
8
作者 黄顺元 刘律飞 +2 位作者 顾韵洁 葛帅辰 李静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69,共7页
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制氨(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a, NRA)是以硝酸根和水分别作为氮和氢的来源,采用电化学的途径实现室温下氨的绿色合成兼去除水中硝酸盐污染物,对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硝酸根到氨是一个... 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制氨(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a, NRA)是以硝酸根和水分别作为氮和氢的来源,采用电化学的途径实现室温下氨的绿色合成兼去除水中硝酸盐污染物,对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硝酸根到氨是一个复杂的8e-转移过程且伴随着激烈的析氢副反应,这严重制约了合成氨的选择性和法拉第效率。为此,采用水热合成法及后续的热处理设计制备了泡沫镍负载氧化铜纳米花催化剂并探究其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制氨性能。通过调控硝酸铜与尿素比例、热解温度等合成条件,达到泡沫镍(Ni foam, NF)均匀负载CuO纳米花的目的。结果表明,当Cu(NO3)2、CO(NH2)2的物质的量比为1∶6时,所得到的目标催化剂(CuO-6@NF)在法拉第效率、NH3产率、选择性和硝酸盐转换率方面表现出最佳性能。在-0.23 V vs.RHE情况下,CuO-6@NF NH3的产率达到1.15 mmol·h-1·cm-2,选择性为89.36%,总氮的去除率高达96.71%。此外,该催化剂还表现出良好的再现性、高稳定性以及较宽泛浓度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根还原 合成氨 电催化剂 CuO纳米花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仿生酶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活性氧检测 被引量:5
9
作者 郝喜娟 赵沈飞 +3 位作者 张春媚 胡芳馨 杨鸿斌 郭春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83-3193,3218,共12页
活性氧是一类存在于人体内性质活泼的含氧物质的总称,紫外线、化学药品以及大气污染等都可以诱导人体内活性氧的产生。活性氧涉及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信号分子,活性氧浓度的检测可以预测这... 活性氧是一类存在于人体内性质活泼的含氧物质的总称,紫外线、化学药品以及大气污染等都可以诱导人体内活性氧的产生。活性氧涉及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信号分子,活性氧浓度的检测可以预测这些疾病。但活性氧半衰期短,活细胞释放量少,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活性氧浓度对疾病的诊断和预防至关重要。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操作简单、响应快、成本低、易于微型化等优点,适用于实时原位检测活性氧。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活性氧检测平台而受到研究者们的密切关注。传感材料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核心部分,决定着传感器的灵敏度、响应速度、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因此,合理设计传感材料是构建高性能活性氧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重要环节。纳米仿生酶因其独特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构建活性氧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作为两种典型的纳米仿生酶,普鲁士蓝和磷酸锰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中,普鲁士蓝因具有较高的过氧化氢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被称为"人工过氧化物酶",一般用于检测过氧化氢。磷酸锰是一种独特的锰盐,可通过歧化反应从水溶液中快速去除超氧化物,一般用于检测超氧负离子。为提高上述两种纳米仿生酶的导电性、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研究者一般将它们与高导电性材料复合,并通过调控纳米仿生酶尺寸和增加附着量等手段制备高效复合材料。本文围绕上述两种典型的纳米仿生酶(普鲁士蓝和磷酸锰),总结了其相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活性氧检测中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两种典型纳米仿生酶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物化特性,然后概括了它们分别在过氧化氢和超氧负离子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对其物化特性和检测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此外,本文还展望了上述两种纳米仿生酶的未来发展前景,对其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纳米仿生酶 普鲁士蓝 磷酸锰 活性氧 过氧化氢 超氧负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