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社会感知的城市空间活力评价及建成环境影响研究——以苏州古城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振龙 李久洲 +2 位作者 吴迪 平天逸 孙鸿鹄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城市活力是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议题,测度城市空间活力特征,识别建成环境影响因素,是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抓手。社会感知理论能通过多源大数据提取人群行为活动规律,精准刻画城市空间特征,为空间活力研究提供全新视角,从而有效避免相关研... 城市活力是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议题,测度城市空间活力特征,识别建成环境影响因素,是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抓手。社会感知理论能通过多源大数据提取人群行为活动规律,精准刻画城市空间特征,为空间活力研究提供全新视角,从而有效避免相关研究对于人群活动考虑不足的局限。该文以苏州古城为案例,基于社会感知视角,从场所情感、个体移动、空间交互复合维度构建城市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城市空间活力分布特征,并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模型精准探测人本尺度下建成环境对于城市活力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苏州古城活力具有明显空间差异,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圈层式递减空间结构特征;(2)建成环境影响因素中土地利用类型混合度、POI密度、POI混合度、街道步行便利度、街道设施丰富度及路网密度与古城活力具有较大关联性;(3)相关建成环境要素与古城活力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及阈值效应,并对于空间活力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能为提升苏州古城空间活力及精细化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活力 社会感知 时空大数据 建成环境 苏州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经济空间体系构建及规划衔接——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沈松 郑皓 +1 位作者 陆建城 郑浩楠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1,共10页
为进一步梳理低空经济空间体系框架,强化低空空域规划管控与应用,立足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依托对低空经济体系的深入解读,将产业布局与体系层级落位至空间层面,以此构建低空经济空间体系。基于该空间体系的差异性与关联性特征,进一... 为进一步梳理低空经济空间体系框架,强化低空空域规划管控与应用,立足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依托对低空经济体系的深入解读,将产业布局与体系层级落位至空间层面,以此构建低空经济空间体系。基于该空间体系的差异性与关联性特征,进一步梳理市级低空经济空间体系的构建逻辑,顺应“市域—区级—片区”3个层级,围绕低空制造、设施保障及场景应用的空间布局,构建苏州市低空经济空间体系,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形成“自下而上构建、自上而下传导”的市级低空经济空间规划体系,以期推动苏州市低空经济的特色发展与低空空间的切实落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空间体系 体系构建 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运河沿线城市公园感知及分类优化研究——以苏州段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帅 吕飞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1,共9页
城市公园作为公共绿色空间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公众对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的感知和需求差异在公园规划与管理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本研究旨在构建自下而上的公众感知分析框架,揭示大运河沿线不同类型公园的独特感知维度... 城市公园作为公共绿色空间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公众对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的感知和需求差异在公园规划与管理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本研究旨在构建自下而上的公众感知分析框架,揭示大运河沿线不同类型公园的独特感知维度及其情感偏向性,为城市公园的分类优化和功能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苏州市大运河沿线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园评论数据,采用集成Jieba分词、TF-IDF、LDA主题模型和情感倾向分析方法,结合IPA分析法,深入分析公众对不同类型公园的感知和情感倾向。研究发现,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景观资源,深受公众青睐,且在智能化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的需求上尤为突出;社区公园和游园的关注焦点则集中在服务效能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便利性和社区活动支持性方面。通过分析公众感知数据,研究提炼出了一系列关键感知指标,为公园规划和改进提供了具体决策依据。研究丰富了运河沿线城市公园评价方法,展示了网络文本分析在揭示公众需求与优化城市公园功能结构方面的潜力,对大运河沿线城市公园规划与管理实践提供了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文本分析 大运河 机器学习 优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城市更新实施模式与实践——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4
作者 雷诚 康燕妮 +1 位作者 王玲 范凌云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4,共8页
随着我国各地城市更新工作的持续推进,全生命周期理念逐步被纳入城市更新政策和实践行动,强调从系统性和全局性视角强化城市更新实施。面对当前城市更新实施的碎片化问题,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从时间维度、生命维度、环境维度对城市更新... 随着我国各地城市更新工作的持续推进,全生命周期理念逐步被纳入城市更新政策和实践行动,强调从系统性和全局性视角强化城市更新实施。面对当前城市更新实施的碎片化问题,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从时间维度、生命维度、环境维度对城市更新内涵进行再定义,提出“三三制”全生命周期城市更新理论框架,强调从“全过程联动、全要素统筹、全政策设计”3个方面系统探索城市更新实施模式,并结合苏州市吴江区进行实践探索,探讨全生命周期城市更新实施转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命周期规划 城市更新 规划实施模式 苏州市吴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健康视角下城市社区绿道空间挖掘与规划选线研究——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宇舒 林芳 +2 位作者 王振宇 黄鑫冰 林冰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4,共7页
社区绿道作为基层公共健康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支持人群活动、服务日常生活、促进身心发展的效用。在后疫情背景下,研究聚焦社区绿道选线问题,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案例区,从解读公共健康与社区绿道关系入手,明晰公共健康视角下社区绿... 社区绿道作为基层公共健康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支持人群活动、服务日常生活、促进身心发展的效用。在后疫情背景下,研究聚焦社区绿道选线问题,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案例区,从解读公共健康与社区绿道关系入手,明晰公共健康视角下社区绿道,在集聚人群活动、连接便捷服务、提供舒适环境的效能的基础上,运用热力图叠加分析、POI数据核密度计算、载体空间适建性评价等技术手段,展开社区绿道出行活力度、目的地潜力度、载体适建性的综合评价,以充分挖掘促进“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综合提升的社区绿道选线及方案,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绿道 公共健康 绿道选线 苏州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更新规划的演进与转型——基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分析框架 被引量:22
6
作者 田莉 姚之浩 +1 位作者 于江浩 梁印龙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决定城市更新的策略与走向。借鉴“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分析框架,以北上广深为例,梳理我国特大城市自21世纪以来城市更新的变迁,阐述其规划响应策略。针对近年来我国城市更新规划策略的转向,分析我国宏观社会... 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决定城市更新的策略与走向。借鉴“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分析框架,以北上广深为例,梳理我国特大城市自21世纪以来城市更新的变迁,阐述其规划响应策略。针对近年来我国城市更新规划策略的转向,分析我国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并就城市更新中的“政府—市场—社会”关系进行解读,随后对城市更新中的战略转向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政府 市场 社会 特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功能保护的苏州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被引量:10
7
作者 丁金华 马程林 +1 位作者 胡中慧 韩雨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0-194,共5页
城市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生境破碎、生态功能脆弱问题日益严重。绿道是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研究基于生态保护原理的绿道规划方法具有现实意义。以苏州为例,结合城市生态结构特征,... 城市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生境破碎、生态功能脆弱问题日益严重。绿道是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研究基于生态保护原理的绿道规划方法具有现实意义。以苏州为例,结合城市生态结构特征,以生态保护理论为指导,分别从构建以生态维育为目标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倡导以生态功能为导向的绿色廊道体系设计,强调以生态服务为提升的慢行系统设计等不同层面规划绿道网络体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水网城市 绿道规划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利的社会回归--论城市规划的非市场缺陷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勇 李广斌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61,共6页
维护公共利益是城市规划的本质要求。通过城市规划中利益主体博弈分析,指出,地方政府利益膨胀而得不到有效遏制是城市规划背离公共利益指向的根本原因,也是城市规划非市场缺陷的根源。认为,城市规划非市场缺陷是政治制度设计的缺陷,超... 维护公共利益是城市规划的本质要求。通过城市规划中利益主体博弈分析,指出,地方政府利益膨胀而得不到有效遏制是城市规划背离公共利益指向的根本原因,也是城市规划非市场缺陷的根源。认为,城市规划非市场缺陷是政治制度设计的缺陷,超越了城市规划自身改革的范畴;纠正和防范城市规划非市场缺陷的关键是"社会权利"对"政治权力"的制衡,权利的社会回归可以实现公众角色由关注"规划过程"到控制"规划结果"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非市场缺陷 利益博弈 管理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筑空间对公园绿地分布的影响作用研究——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邵大伟 邵莉婷 吴殿鸣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8-114,共7页
建筑是城市的景观主体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关键表征,深刻影响着公园绿地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特征。以苏州中心城区为案例地、路网街区为研究单元,从建筑的层数、占地面积、总面积、容积率、密度5个方面,利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和地理... 建筑是城市的景观主体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关键表征,深刻影响着公园绿地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特征。以苏州中心城区为案例地、路网街区为研究单元,从建筑的层数、占地面积、总面积、容积率、密度5个方面,利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等方法,深入探究建筑空间对公园绿地分布的影响作用及空间规律。结果表明:(1)建筑空间特征对公园绿地分异具有显著的作用效应,呈现出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建筑占地面积的趋势;(2)数量关系方面,反映建筑绝对数量的建筑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与公园绿地极显著正相关,而反映开发强度的容积率、密度则显著负相关;(3)空间层面,建筑层数整体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建筑密度表现为挤压极化效应,占地面积则体现出较弱的正向拉动。结合作用差异规律,从政策设计、修复更新、借力专项规划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针对性、差异化解决建筑空间与公园绿地的局部失衡问题,促进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协同优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空间 公园绿地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空间分异作用 苏州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规划的框架体系与内在逻辑研究——以广深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姚之浩 田莉 +1 位作者 吴军 王嘉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73,共10页
基于土地发展权配置的视角,以广深城市更新实践为例,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城市更新规划的编制与管控内在逻辑、空间层次和内容框架。进而从城市更新背景、土地发展权配置方式两方面解释了城市更新规划编制与管控模式的差异。研... 基于土地发展权配置的视角,以广深城市更新实践为例,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城市更新规划的编制与管控内在逻辑、空间层次和内容框架。进而从城市更新背景、土地发展权配置方式两方面解释了城市更新规划编制与管控模式的差异。研究发现,城市更新中的“政府—市场”关系、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和实施主体选择决定了更新规划的框架体系和编制逻辑。广州城市更新由政府深度主导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更新规划管控要素广泛,强调更新专项规划的统筹引领和要素层级传导;深圳城市更新在政府统筹下坚持市场化运作,在规划管控等方面向市场分权。分析广深两地城市更新规划管控体系及更新绩效的差异,应深入理解更新规划背后的“技术—政策—实施”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规划 规划框架体系 规划编制逻辑 “政府—市场”关系 土地发展权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市受胁水鸟生境适宜性分析与生境网络构建
11
作者 朱颖 马奥 +2 位作者 冯育青 李欣 吴燕飞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2-812,共11页
【目的】受胁水鸟是湿地生境质量的关键指示物种。构建受胁水鸟生境网络,有助于保护区域水鸟多样性,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方法】以苏州市域为研究区,选取2022年受胁水鸟分布点及相关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评价受胁水鸟生境适... 【目的】受胁水鸟是湿地生境质量的关键指示物种。构建受胁水鸟生境网络,有助于保护区域水鸟多样性,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方法】以苏州市域为研究区,选取2022年受胁水鸟分布点及相关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评价受胁水鸟生境适宜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斑块重要性指数识别生境源地,利用电路理论确定廊道并判定生境夹点和生境障碍点,构建苏州市受胁水鸟生境网络。【结果】①2022年苏州市受胁水鸟生境适宜性良好,其中高适宜生境呈显著破碎化。②受胁水鸟生境源地31处,总面积为196.55km^(2),空间分布呈现组团特征,分别聚集在长江、阳澄湖、澄湖和太湖沿岸。③受胁水鸟生境廊道62条,总长为705.55km,其中高阻力廊道9条,低阻力廊道53条,廊道适宜宽度为600m。④50处生境夹点和28处生境障碍点对受胁水鸟的迁移扩散产生重要影响。【结论】研究期间苏州市受胁水鸟生境适宜性良好。探索了生境网络定量构建方法,提出了生境网络优化建议,为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应对地区生境变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胁水鸟 生境网络 MaxEnt模型 生境适宜性分析 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的底层实践——基于关系产权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金 王勇 李广斌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19,共6页
产权是影响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关键变量。文章尝试从关系产权视角,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基于“获取资源、进入联盟、稳定环境”3个维度,结合苏州市3个典型案例,剖析不同关系产权路径在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 产权是影响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关键变量。文章尝试从关系产权视角,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基于“获取资源、进入联盟、稳定环境”3个维度,结合苏州市3个典型案例,剖析不同关系产权路径在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中的作用机理,为我国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产权 传统村落 历史建筑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苏南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苏州南星湖片区为例
13
作者 丁金华 褚涵 杨阳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2-262,共11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扩张迅速,苏南水网地区面临生境破碎与生态退化等问题,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整合破碎生境斑块、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整体性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苏州吴江区东北部南星湖片区为例,基于“网络中心-连接廊...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扩张迅速,苏南水网地区面临生境破碎与生态退化等问题,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整合破碎生境斑块、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整体性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苏州吴江区东北部南星湖片区为例,基于“网络中心-连接廊道-战略点”的构建模式,运用MSPA、InVEST模型与景观连通性提取网络中心,结合电路理论提取连接廊道、战略点,构建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共识别网络中心18处,以湖泊、林地生态用地为主,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分布特征;提取连接廊道35条,空间分布呈现北部较为密集、南部相对稀疏的特征;选取夹点和障碍点2种战略点共16处,包括湿地、耕地等用地类型,在同里湖、石头潭附近分布较多。研究综合考虑景观要素的生态服务重要性和生态功能连通性构建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促进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MSPA INVEST 电路理论 生态网络构建 苏南水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系统性微更新的空间分布特征、实施方法及效果评价--以苏州昆山市“昆小薇”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小宇 董志国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95,共8页
相较于传统零星式微更新,系统性微更新更能有效解决环境品质、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等关联性问题。文章以昆山市优秀微更新实践“昆小薇”为例,利用最近邻指数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在市域和片区层面重点研究微更新项目... 相较于传统零星式微更新,系统性微更新更能有效解决环境品质、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等关联性问题。文章以昆山市优秀微更新实践“昆小薇”为例,利用最近邻指数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在市域和片区层面重点研究微更新项目的总体集聚方式、与城市要素的布局关联性、功能性结构特征,以及选址的局部交通逻辑。分析得出了“昆小薇”空间“一主多副,类型各异”的总体集聚特征,结构性的沿廊沿路、多点多样“补短板”的总体分布特征,以及聚潜力区域、促整体融合等片区空间分布规律。随后,介绍了“昆小薇”“系统谋划,逐步实施;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品牌塑造,深度推广”的系统性实施方法。在此基础上,主要围绕物质空间、功能类型、文化氛围3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6个二级指标对选取的4个代表性评价单元进行效果评价。最后,总结出系统性微更新“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突变性、稳定性、自组织性和相似性”8种特性,期望为各地微更新实践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 微更新 空间分布 效果评价 “昆小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人口一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障碍因子分析——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振龙 吴迪 蒋灵德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2,共7页
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探究两者协调关系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多指标评价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人口结构与产... 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探究两者协调关系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多指标评价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及其障碍因素,并以苏州市为例,以乡镇街道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年、2020年为研究断面,分析其协调发展水平、演变过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1)苏州市2010年、2020年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均值均大于0.975,说明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程度高。(2)2010年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度均值为0.529,2020年数值上升0.009,协调发展度提升主要源自“濒临失调区一勉强协调区一初级协调区依次演进”的贡献,协调发展整体水平呈现“两轴多片”分布格局。(3)人口就业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规模、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制约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最后,提出分区分类优化策略,以期促进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苏州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结构 产业结构 耦合协调发展度 苏州市 乡镇街道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碳中和的自行车出行战略及规划设计研究——基于4个国际大城市的实践解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婷 刘浦佳 吕飞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89,共12页
由于自行车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有限,碳排放为零,国际大城市将其纳入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积极应对日常出行的碳减排问题,先后制定自行车出行战略与规划、自行车指南或标准,通过优化街道空间环境、培养出行习惯,使得自行车在中短途、甚... 由于自行车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有限,碳排放为零,国际大城市将其纳入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积极应对日常出行的碳减排问题,先后制定自行车出行战略与规划、自行车指南或标准,通过优化街道空间环境、培养出行习惯,使得自行车在中短途、甚至长途出行中发挥重要作用。选取哥本哈根、巴黎、纽约、伦敦4个国际大城市作为自行车交通发展与规划设计的代表,解析国际大城市自行车出行战略及目标、核心内容、实施监测与评估,从自行车道、交叉口、停车设施及标识等方面解析自行车出行设计指南或标准。从明确面向碳中和的自行车发展目标、构建自行车发展框架及指南、提升自行车在地区通勤中的作用、培养自行车出行偏好4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行车出行 交通战略 规划设计 碳中和 国际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网络视角下传统村落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敏 刘倩 +1 位作者 王勇 吕思悦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4,共11页
政府、社区、市场构成的多主体治理网络对于乡村韧性的重要影响已达成广泛学术共识,但治理网络结构与韧性过程存在何种关联特征仍有待进一步揭示。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构建传统村落“治理网络-韧性过程”分析框架,以苏州市吴中区15个中... 政府、社区、市场构成的多主体治理网络对于乡村韧性的重要影响已达成广泛学术共识,但治理网络结构与韧性过程存在何种关联特征仍有待进一步揭示。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构建传统村落“治理网络-韧性过程”分析框架,以苏州市吴中区1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划分村落治理类型,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维度构建韧性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对不同类型村落的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治理优化与韧性提升策略。研究发现:(1)苏州市吴中区15个中国传统村落总体韧性水平较优,快速城镇化、旅游发展等扰动因素对其韧性水平的影响总体是积极的。(2)社会主体增多、社会网络联系紧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村落韧性水平的增强,不同治理类型村落韧性水平存在差异:政企村共治型村落整体韧性最优;村集体自治型村落整体韧性次之,经济、社会韧性较强;政府主导他治型村落韧性最低,压力、状态与响应韧性存在失衡。(3)应进一步完善多主体治理机制、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传统村落韧性的健康有序、均衡协调发展。已有研究结论对于提升传统村落的保护治理能力、推进新时代乡村社会风险治理体系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治理网络 治理类型 韧性过程 提升策略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园绿地生态位及其与城市功能空间的关联性演化特征——以南京为例
18
作者 夏莹欣 吴殿鸣 邵大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存在空间占有及利用的关联,相关特征与演化规律仍有待揭示。引入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总体和类型间联结性模型,结合POI、土地利用数据,探究2012、2016和2020年南京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空间占有与利用特... 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存在空间占有及利用的关联,相关特征与演化规律仍有待揭示。引入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总体和类型间联结性模型,结合POI、土地利用数据,探究2012、2016和2020年南京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空间占有与利用特征,揭示二者关联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的生态位宽度呈缩减趋势,与城市各功能空间差异显著;2)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整体呈显著正联结,空间格局渐趋稳定,但其与各类型呈不显著联结,稳定性有待提高;3)公园绿地与城市各功能空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位重叠,空间利用的分化程度渐趋提高,均由正联结向负联结转化,关联度呈商服>公共服务>交通>居住>工业生产空间的规律。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关系理论体系,为存量更新中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绿地 城市功能空间 生态位 关联性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城镇化地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特征及驱动力——以苏州市为例
19
作者 陆凌月 邵大伟 吴殿鸣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3,共8页
【目的】探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景观生态风险(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LER)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可为高度城镇化地区LER的有效识别与管控提供参考。【方法】结合1995—2020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美国航空航... 【目的】探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景观生态风险(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LER)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可为高度城镇化地区LER的有效识别与管控提供参考。【方法】结合1995—2020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数据集等多源数据,利用LER评价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探究最佳尺度下苏州LER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力。【结果】1)苏州市景观格局的尺度依赖性显著,最佳粒度和最佳幅度分别为550 m和1250 m。2)1995—2020年苏州市LER总体趋好,呈“平缓—加剧—恢复”阶段性特征;低风险区占比始终居高且空间格局分布稳定,中、高风险区占比则持续增长且聚集性均显著。3)苏州市LER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最大,自然因素空间作用最稳定,其余因子空间作用差异性显著。【结论】研究结果可在最佳尺度和高度城镇化层面为深化LER理论体系提供支撑,为同类型城市及城镇化后发地区的生态风险管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生态风险 最佳尺度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嵌套视角的苏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
20
作者 金燕芳 刘志强 +1 位作者 洪亘伟 余慧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4期130-137,共8页
【目的】精准识别居民实际获取的公园绿地服务,为公园绿地的合理布局与服务效率优化提供支撑。【方法】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Ga2SFCA测度分析各类型公园绿地嵌套可达性差异,再以贡献率剖析其在整体布局中的实际作用。【结果】1)公... 【目的】精准识别居民实际获取的公园绿地服务,为公园绿地的合理布局与服务效率优化提供支撑。【方法】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Ga2SFCA测度分析各类型公园绿地嵌套可达性差异,再以贡献率剖析其在整体布局中的实际作用。【结果】1)公园绿地嵌套特征显著,且整体服务效率高于非嵌套情况,社区公园、游园的嵌套可达性较空间可达性分别增长5.23、3.80 m^(2)·人^(-1)。2)嵌套后公园绿地总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较非嵌套情况下空间可达性提升9.03 m^(2)·人^(-1)。【结论】居民在各类型公园绿地的出行成本内可享受到更多的公园绿地服务。综合公园实际发挥的服务效率更大,其在公园绿地布局中更重要;社区公园次之;游园是对前两类公园服务盲区的补充。对于后期公园绿地的建设更新、选址布局建议从2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套 公园绿地 空间可达性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