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组改组技术选育苯基乳酸高产菌株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丹 陈光 王立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8-211,共4页
以Lactobacillus paracaseiW2为出发菌株,应用紫外诱变和亚硝基胍诱变筛选出5株突变菌株(U4、U7、U12、N3、N6),采用突变菌株进行多母本递推式原生质体融合,最终筛选出一株正向突变株F8,其发酵液中苯基乳酸含量为1.92g/L,比原始菌株提高... 以Lactobacillus paracaseiW2为出发菌株,应用紫外诱变和亚硝基胍诱变筛选出5株突变菌株(U4、U7、U12、N3、N6),采用突变菌株进行多母本递推式原生质体融合,最终筛选出一株正向突变株F8,其发酵液中苯基乳酸含量为1.92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1.37倍。并且确定了最佳破壁条件为:溶菌酶浓度20g/L,变溶菌素浓度为15μg/mL;最佳融合条件为:常温下,聚乙二醇的浓度为50%,作用时间为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改组 副干酪乳杆菌 苯基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干酪乳杆菌乳酸脱氢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婷 姚雯轶 王立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50-253,共4页
目的:分析和预测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特性,以指导其生物学功能的实验研究。方法: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 目的:分析和预测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特性,以指导其生物学功能的实验研究。方法: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ASY)中有关基因和蛋白的序列和结构信息分析的各种工具,结合其他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如ClustalX、VMD,从数据库中得到乳酸脱氢酶基因,分析、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理化性质、翻译后的修饰位点、拓扑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功能域。并与其他微生物的乳酸脱氢酶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得出它们的保守序列。结果:该基因编码335个氨基酸,其蛋白理论分子质量为36608.8u,预测该蛋白有3个跨膜区。与干酪乳杆菌的乳酸脱氢酶进化关系最近。结论:应用生物信息方法可预测得到副干酪乳杆菌的乳酸脱氢酶的结构与功能方面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 乳酸脱氢酶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分离蛋白为壁材的山核桃油微胶囊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新 信钰 +2 位作者 孙悦 齐斌 王立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78,共7页
本实验以麦芽糊精、蛋黄粉、山核桃分离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微胶囊的壁材,通过不同比例的组合复配,采取喷雾干燥法制备山核桃油微胶囊产品,分析微胶囊的微观形貌、热稳定性、贮藏稳定性以及抗氧化稳定性,研究不同壁材组合得到的微胶囊... 本实验以麦芽糊精、蛋黄粉、山核桃分离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微胶囊的壁材,通过不同比例的组合复配,采取喷雾干燥法制备山核桃油微胶囊产品,分析微胶囊的微观形貌、热稳定性、贮藏稳定性以及抗氧化稳定性,研究不同壁材组合得到的微胶囊的性能。结果显示,以山核桃分离蛋白为壁材制备的山核桃油微胶囊包埋率达到73.68%,微胶囊结构完整致密,成功将山核桃油芯材包埋在内部并具有保护芯材的作用。微胶囊粉末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溶解性好。山核桃分离蛋白微胶囊在程序升温条件下(10℃/min),低于150℃条件下质量损失仅为5.48%,远低于大豆分离蛋白微胶囊(10.3%),因此更能够满足大多数食品的热加工需要。微胶囊化明显减缓山核桃油氧化速度,提高了山核桃油的贮藏稳定性。抗氧化性实验证明山核桃油微胶囊能有效提高山核桃油中活性成分的抗氧化稳定性。通过评价山核桃分离蛋白这一新颖的微胶囊壁材的性能,发现山核桃分离蛋白是一种卓越的微胶囊壁材,扩大了蛋白质壁材的选择范围。同时,为核桃分离蛋白资源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了山核桃的附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山核桃油 山核桃分离蛋白 壁材 包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细胞催化合成L-苯基乳酸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 被引量:9
4
作者 王颖 范铭 +3 位作者 薛素妹 钱凯 齐斌 朱益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17,共5页
苯基乳酸是一种新型天然广谱抑菌物质,L-乳酸脱氢酶是微生物转化苯丙酮酸合成L-苯基乳酸的关键酶,通过构建过量表达L-乳酸脱氢酶的重组大肠杆菌,提高大肠杆菌合成L-苯基乳酸(苯基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的能力。以Bacillus megater... 苯基乳酸是一种新型天然广谱抑菌物质,L-乳酸脱氢酶是微生物转化苯丙酮酸合成L-苯基乳酸的关键酶,通过构建过量表达L-乳酸脱氢酶的重组大肠杆菌,提高大肠杆菌合成L-苯基乳酸(苯基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的能力。以Bacillus megaterium Z2013513基因组为模板,经PCR扩增得到L-乳酸脱氢酶基因,连接表达载体p ET-28a(+)并导入到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重组大肠杆菌BL21(DE3)/p ET-28a-ldh L。SDS-PAGE电泳和酶活分析表明,约在40 ku处出现显著特异性条带,粗酶液酶活力达3.4 U/mg。在37℃、200 r/min条件下,25 g/L(干重)重组大肠杆菌经60 min将70.32 mmol/L苯丙酮酸全细胞转化合成50.59 mmol/L L-苯基乳酸。由于具有较高的产物光学纯度(96.98%e.e.)和底物摩尔转化率(71.94%),表明一步生物转化法能高效地合成L-苯基乳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苯基乳酸 L-乳酸脱氢酶 巨大芽孢杆菌 重组大肠杆菌 全细胞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及底物对副干酪乳杆菌发酵生产苯乳酸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王立梅 腾宇 +2 位作者 陈文飞 张辉 储开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3-166,共4页
在7.5 L发酵罐中研究pH值及流加苯丙酮酸和葡萄糖对副干酪乳杆菌W2分批发酵产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初始pH值、底物葡萄糖和苯丙酮酸对菌体生长和产物产量都有影响。控制发酵液pH值为6.5,采用间歇流加... 在7.5 L发酵罐中研究pH值及流加苯丙酮酸和葡萄糖对副干酪乳杆菌W2分批发酵产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初始pH值、底物葡萄糖和苯丙酮酸对菌体生长和产物产量都有影响。控制发酵液pH值为6.5,采用间歇流加苯丙酮酸及连续流加苯丙酮酸和葡萄糖,发酵36 h后PLA产量分别达到1.148 g/L和2.121 g/L,苯丙酮酸的转化率分别为62.19%和47.2%,与分批发酵相比分别提高41.72%和16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 苯乳酸 苯丙酮酸 底物流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合成D-苯基乳酸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颖 何禾 +3 位作者 胡发根 齐斌 王立梅 朱益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92,共5页
研究利用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 ET-28a-ldh D全细胞生物转化苯丙酮酸(phenylpyruvic acid,PPA)合成D-苯基乳酸(D-phenyllactic acid,D-PLA)的条件。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从影响细胞转化的6种因素中筛选得... 研究利用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 ET-28a-ldh D全细胞生物转化苯丙酮酸(phenylpyruvic acid,PPA)合成D-苯基乳酸(D-phenyllactic acid,D-PLA)的条件。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从影响细胞转化的6种因素中筛选得出转化温度、底物浓度和磷酸钠缓冲液p H值对底物PPA摩尔转化率有显著影响;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优化,对该重组菌全细胞转化合成D-PLA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分批转化条件:转化温度为38℃、底物浓度为42 mmol/L、磷酸钠缓冲液p H 7.0、菌体质量浓度20 g/L、葡萄糖质量浓度20 g/L。在该条件下反应0.5 h,底物摩尔转化率为65.32%。根据此最佳转化条件,经4 h的间歇补加底物转化获得D-PLA最终浓度为119 mmol/L(19.75 g/L),生产率为4.94 g/(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苯基乳酸 苯丙酮酸 重组大肠杆菌 生物转化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分离蛋白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4
7
作者 齐斌 郑丽雪 朴金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297-300,共4页
采用盐溶碱提酸沉法制备马铃薯分离蛋白,并对马铃薯分离蛋白提取条件和功能特性进行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电泳结果表明,马铃薯分离蛋白的亚基相对分子质量较广,其中分子质量低于21.0kD的亚基较多。马铃薯分离蛋白的最佳提取... 采用盐溶碱提酸沉法制备马铃薯分离蛋白,并对马铃薯分离蛋白提取条件和功能特性进行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电泳结果表明,马铃薯分离蛋白的亚基相对分子质量较广,其中分子质量低于21.0kD的亚基较多。马铃薯分离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水比1:10(g/mL)、温度40℃、pH8.0、NaCl浓度0.4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分离蛋白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融合蛋白大肠杆菌不对称合成(R)-2-羟基-3-苯基丙酸 被引量:3
8
作者 朱益波 蒋卓越 +5 位作者 郭倩 郑青云 林容天 钱志浩 齐斌 王立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4,共6页
将来自于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突变D-乳酸脱氢酶(D-LDH^(Y52V))和Candida boidinii的甲酸脱氢酶(FDH)进行融合,重组成双功能融合蛋白,为生物法合成(R)-2-羟基-3-苯基丙酸(D-PLA)提供新的方法。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将对底物苯丙酮... 将来自于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突变D-乳酸脱氢酶(D-LDH^(Y52V))和Candida boidinii的甲酸脱氢酶(FDH)进行融合,重组成双功能融合蛋白,为生物法合成(R)-2-羟基-3-苯基丙酸(D-PLA)提供新的方法。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将对底物苯丙酮酸(PPA)亲合力更高的突变蛋白D-LDH^(Y52V)与FDH通过连接肽(Gly4Ser)3融合,将融合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 ET-28a(+),并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得到高效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分子质量为79.7 k Da,在重组菌中获得了正确表达;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具有D-LDH和FDH的双重生物学活性。在不对称转化PPA合成(R)-2-羟基-3-苯基丙酸(DPLA)的应用中,融合蛋白体系比D-LDH^(Y52V)单独表达体系的D-PLA产量提高了40.71%。通过5 h底物分批补加发酵,D-PLA产量为17.34 g/L,底物转化率为77.64%,生产强度3.47 g/(L·h)。双功能融合蛋白增强了辅酶再生的效率,有效促进了(R)-2-羟基-3-苯基丙酸的不对称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DHY52V 甲酸脱氢酶 融合蛋白 D-3-苯基乳酸 辅酶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芡实叶黄酮超声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然 贺芳 +1 位作者 崔竹梅 齐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2-45,共4页
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法研究料液比、超声功率、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和时间5个因素对芡实叶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选择影响效果较显著的4个因素——料液比、超声功率、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出超声提取芡实叶黄... 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法研究料液比、超声功率、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和时间5个因素对芡实叶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选择影响效果较显著的4个因素——料液比、超声功率、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出超声提取芡实叶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g/mL)、超声功率175W、乙醇体积分数85%、提取时间40min,在此条件下芡实叶黄酮提取量为90.28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芡实叶 黄酮 超声波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值酿酒酵母分批发酵生产谷胱甘肽数学模型建立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丽雪 谢群凡 +1 位作者 王立梅 齐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62-164,共3页
以麦芽汁为发酵培养基,考察不同pH值条件下酿酒酵母CS10515-1分批发酵合成谷胱甘肽的影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拟合出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两种pH值条件下高斯拟合对谷胱甘肽产量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235(pH5.0)、... 以麦芽汁为发酵培养基,考察不同pH值条件下酿酒酵母CS10515-1分批发酵合成谷胱甘肽的影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拟合出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两种pH值条件下高斯拟合对谷胱甘肽产量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235(pH5.0)、0.98842(pH6.0),而对生物量、基质消耗拟合效果差。另外,当发酵pH值恒定在5.0时,32h时谷胱甘肽产量达最大,为72mg/L,此时生物量为4.59g/L;当发酵pH值恒定为6.0时,同样也是32h时谷胱甘肽产量达最大,为91mg/L,此时生物量为4.11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麦芽汁 酿酒酵母 高斯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费氏丙酸杆菌生长特性及其代谢物抑菌作用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丽雪 王荆楚 +2 位作者 时慧佳 曹雪 齐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63-166,共4页
对一株费氏丙酸杆菌生长特性及其代谢物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生长周期约为10 d,第1~3天为其对数生长期,第4~8天为菌体生长的稳定期,第9~10天为衰亡期。在生长过程中,菌体利用糖的速率很快,还原糖在发酵1 d内几乎被消耗殆... 对一株费氏丙酸杆菌生长特性及其代谢物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生长周期约为10 d,第1~3天为其对数生长期,第4~8天为菌体生长的稳定期,第9~10天为衰亡期。在生长过程中,菌体利用糖的速率很快,还原糖在发酵1 d内几乎被消耗殆尽,发酵液pH值在发酵的第1天下降到4.6左右,此后一直到第10天,pH值基本稳定在4.6左右。在同等条件下,该丙酸杆菌代谢物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的抑制作用。对代谢产物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酵产物中抑菌物质除了丙酸之外,还存在其他物质,初步判定为细菌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杆菌 生长特性 抑菌物质 细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W2产苯乳酸的发酵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姜 郑丽雪 王立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80-183,共4页
研究Lactobacillus paracasei W2分批发酵过程中细胞生长、苯乳酸(PLA)的积累、葡萄糖消耗的变化规律。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PLA分批发酵过程中细胞生长、产物合成及基质消耗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 ... 研究Lactobacillus paracasei W2分批发酵过程中细胞生长、苯乳酸(PLA)的积累、葡萄糖消耗的变化规律。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PLA分批发酵过程中细胞生长、产物合成及基质消耗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 7.0软件进行最优参数估计和非线性拟合,拟合模型R2均大于0.955,显示了模型与实验数据能较好地吻合,反映了Lactobacillus paracasei W2分批发酵合成PLA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 苯乳酸 分批发酵 发酵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生产丙酸杆菌素及其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丽雪 王家皓 +2 位作者 陈志鹏 齐斌 王立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9-133,共5页
采用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的方法提高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发酵96 h开始,每隔24 h补加2.5 g/L复合碳源(乳酸钠-葡萄糖质量比3∶1)和复合氮源(酵母溶液-玉米酒糟清液体积比1∶30)各100 mL,连续补加5次后,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17.6 AU... 采用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的方法提高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发酵96 h开始,每隔24 h补加2.5 g/L复合碳源(乳酸钠-葡萄糖质量比3∶1)和复合氮源(酵母溶液-玉米酒糟清液体积比1∶30)各100 mL,连续补加5次后,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17.6 AU/mL提高到31.2 AU/mL。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玉米酒糟清液作为发酵氮源代替部分酵母溶液,大大降低了丙酸杆菌素的生产成本。另外,通过红外光谱及蛋白酶敏感实验发现丙酸杆菌素是一种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类物质。本研究结果为丙酸杆菌素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应用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发酵 分批补料 玉米酒糟清液 丙酸杆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脱氢酶突变体D-LDHY52L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及其合成D-苯基乳酸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蒋卓越 季伟 +2 位作者 钱蓓蓓 朱益波 齐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Lactobacillus pentosus D-乳酸脱氢酶的三维构象表明氨基酸序列中第52位的酪氨酸非常接近底物酮酸盐C3位上的基团。该研究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第52位的亲水性的酪氨酸替换成疏水性的亮氨酸,有效提高了D-乳酸脱氢酶对底物苯丙酮酸的催化... Lactobacillus pentosus D-乳酸脱氢酶的三维构象表明氨基酸序列中第52位的酪氨酸非常接近底物酮酸盐C3位上的基团。该研究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第52位的亲水性的酪氨酸替换成疏水性的亮氨酸,有效提高了D-乳酸脱氢酶对底物苯丙酮酸的催化活力。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后,利用重组菌全细胞转化苯丙酮酸合成D-苯基乳酸。结果表明,D-苯基乳酸的产量比未突变菌株提高了46%,产量达18.47 g/L,转化率达65.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乳酸脱氢酶 定点突变 重组表达 苯丙酮酸 D-苯基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合成苯基乳酸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发根 沈丽 +4 位作者 吉华兰 罗林 王立梅 齐斌 朱益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7-151,157,共6页
在E.coli BL21(DE3)中过量表达D-乳酸脱氢酶基因(D-ldh),并优化该重组菌全细胞转化苯丙酮酸钠合成苯基乳酸的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细胞转化苯丙酮酸钠合成苯基乳酸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 在E.coli BL21(DE3)中过量表达D-乳酸脱氢酶基因(D-ldh),并优化该重组菌全细胞转化苯丙酮酸钠合成苯基乳酸的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细胞转化苯丙酮酸钠合成苯基乳酸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体OD600为1.2时添加IPTG至终浓度0.2mmol/L,25℃诱导4h后收集菌体具有最佳转化活性;最优分批转化条件:p H7.0,8.0g/L苯丙酮酸钠,20g/L葡萄糖,1%(v/v)吐温-80,菌体浓度20g/L(干重),37℃,转速200r/min转化0.5h,苯基乳酸产量和转化率分别达到4.91g/L,56%。在上述优化条件上通过流加苯丙酮酸钠和葡萄糖,经6h转化,苯基乳酸最终产量达到17.23g/L,转化率为54%。研究结果表明该重组大肠杆菌成功转化苯丙酮酸合成苯基乳酸,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系统化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生物合成苯基乳酸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用的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D-乳酸脱氢酶 苯基乳酸 全细胞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芡实分离蛋白的凝胶特性及流变特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香云 程琦 +2 位作者 李春云 王立梅 齐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44-147,共4页
以芡实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芡实分离蛋白溶液的凝胶特性和流变特性。确定芡实分离蛋白溶液的最低凝胶点蛋白质量浓度为5g/100mL,考察分离蛋白质量浓度和pH值对凝胶形成的影响;测定放置时间和蔗糖添加量对芡实分离蛋白溶液流变特性的影... 以芡实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芡实分离蛋白溶液的凝胶特性和流变特性。确定芡实分离蛋白溶液的最低凝胶点蛋白质量浓度为5g/100mL,考察分离蛋白质量浓度和pH值对凝胶形成的影响;测定放置时间和蔗糖添加量对芡实分离蛋白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蛋白质质量浓度和pH值对凝胶硬度、稠度和脆度影响较大,对黏着性和黏聚性影响比较小;随着溶液放置时间的增加,蛋白分子水合作用减弱,其蛋白-蛋白分子间作用力增强,芡实分离蛋白溶液表观黏度上升;蔗糖的添加能明显增加蛋白溶液的表观黏度,降低溶液的流动性,增加溶液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芡实 分离蛋白 凝胶性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酸杆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靖 王立梅 齐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7-189,共3页
丙酸杆菌素是乳品丙酸杆菌代谢合成的一种重要的多肽或蛋白质,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以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feudenreichiiCS01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UV)和亚硝基胍(NTG)复合诱变的方法,获... 丙酸杆菌素是乳品丙酸杆菌代谢合成的一种重要的多肽或蛋白质,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以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feudenreichiiCS01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UV)和亚硝基胍(NTG)复合诱变的方法,获得高产突变株N11和N42,其抑菌活性达到28.63、28.83AU/mL,分别比原始出发菌株(21.14AU/mL)提高了35.4%和3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杆菌素 紫外 亚硝基胍 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产丙酸杆菌素菌株的培养条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海晶 王玉华 齐斌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16,共4页
响应面法已成功运用于发酵过程的优化,可以对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等诸多因素进行考察和评价,从而有效地确定重要因子的最优水平,取得更好的发酵效果,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响应面法对丙酸杆菌素产生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丙酸杆... 响应面法已成功运用于发酵过程的优化,可以对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等诸多因素进行考察和评价,从而有效地确定重要因子的最优水平,取得更好的发酵效果,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响应面法对丙酸杆菌素产生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丙酸杆菌素抑菌能力。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法筛选出3个主要因素为葡萄糖、Tween80和pH值,然后通过最陡爬坡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确定主要因素的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葡萄糖2.32 g/L,Tween80 0.1 g/L,pH值为7.0。在优化条件下丙酸杆菌素抑菌能力增强,形成的抑菌圈直径是24.76 mm,是优化前的1.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杆菌素 Plackett-Burman试验 最陡爬坡法 响应面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大肠杆菌双相体系合成(R)-2-羟基-3-苯基丙酸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艳 陆炀 +4 位作者 郑青云 孔维伟 庞敬权 齐斌 朱益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5-68,共4页
在水/正己烷双相体系中,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催化苯丙酮酸(PPA)提高(R)-2-羟基-3-苯基丙酸(PLA)的产量。研究了双相体系中正己烷的体积分数、转化温度、转速、底物浓度和菌体量对PLA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转化条件为正己烷体积... 在水/正己烷双相体系中,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催化苯丙酮酸(PPA)提高(R)-2-羟基-3-苯基丙酸(PLA)的产量。研究了双相体系中正己烷的体积分数、转化温度、转速、底物浓度和菌体量对PLA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转化条件为正己烷体积分数为40%;转化温度为40℃;转化转速为300 r/min;底物浓度为15 g/L;湿菌体浓度为15 g/L。在此条件下进行全细胞转化,PLA的产率为(7.25±0.08)g/(L·h)。分批补加底物,生成PLA的单位时间产量为(8.77±0.13)g/(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酮酸 (R)-2-羟基-3-苯基丙酸 全细胞双相催化 大肠杆菌 双相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基乳酸耐受性大肠杆菌的筛选及其高产苯基乳酸特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艳 郭倩 +2 位作者 朱益波 王立梅 齐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4-29,共6页
苯基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耐受性菌株的筛选能够有效降低PLA对生产菌株的抑制作用,有利于PLA产量的提高。通过紫外诱变的方法筛选耐受PLA的菌株,并应用于PLA的合成。以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作为原始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 苯基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耐受性菌株的筛选能够有效降低PLA对生产菌株的抑制作用,有利于PLA产量的提高。通过紫外诱变的方法筛选耐受PLA的菌株,并应用于PLA的合成。以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作为原始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的方法诱变筛选获得一株耐受PLA突变菌株E.coli Z2016(CCTCC保藏编号M2016332)。以E.coli Z2016为宿主菌,分别构建了重组菌株E.coli Z2016 pET-28a-ldh^(Y52V)和E.coli Z2016 pET-28a-ldhL用于D-和L-苯基乳酸的合成。结果表明:E.coli Z2016在含有1 g/L D-PLA的培养基中能够正常生长;重组突变菌株E.coli Z2016 pET-28a-ldh^(Y52V)和E.coli Z2016 pET-28a-ldhL全细胞合成D-PLA和L-PLA产量分别为6.75、6.97 g/(L·h),较重组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14.02%和8.95%;分批补加底物反应120 min,E.coli Z2016 pET-28aldh^(Y52V)得到的D-PLA为20.02 g/L,较对照组提高22.17%,转化率为90.07%;E.coli Z2016 pET-28a-ldhL得到的L-PLA产量为20.87 g/L,较对照组提高16.85%,最终转化率为91.24%。筛选耐受性菌株是提高PLA产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诱变 苯基乳酸 苯基乳酸耐受菌株 大肠杆菌 全细胞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