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患者满意度为导向的优化护理对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蒋媛 张建芳 +3 位作者 杨兴 李立勤 董丹花 蒋秋燕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36,共4页
目的 探索以患者满意度为导向的优化护理措施对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UBE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 目的 探索以患者满意度为导向的优化护理措施对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UBE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患者满意度为导向的优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疼痛、功能独立性及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均值差为11.44分,P<0.05),疼痛得分低于对照组(中位数差为3分,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中位数差为5.5分,P<0.05)。结论 以患者满意度为导向的优化护理措施,可显著提升UBE手术患者的满意度,减轻疼痛,加速其术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 外科手术 患者满意度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时两种不同植骨方式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沈文东 王快 +1 位作者 陆军 汤月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61-1563,共3页
目的 :比较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后路锥弓根钉复位固定伤椎时两种不同植骨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2例胸腰段骨折采用后路锥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A组传统伤椎经椎弓根充填植骨,B组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塌陷终板椎体充填植骨。监测比... 目的 :比较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后路锥弓根钉复位固定伤椎时两种不同植骨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2例胸腰段骨折采用后路锥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A组传统伤椎经椎弓根充填植骨,B组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塌陷终板椎体充填植骨。监测比较伤椎及椎间隙高度恢复及后期矫正丢失情况。结果:术后2组伤椎前缘及后缘的高度恢复、伤椎的椎楔角恢复及伤椎终板塌陷侧椎间隙高度恢复均良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时间的延长,A组终板塌陷侧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术后1年取内固定前,2组终板塌陷侧椎间隙高度丢失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至术后18个月(取内固定后半年)其高度丢失率进一步加大。结论: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后路锥弓根钉复位固定,经伤椎充填植骨均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后期矫正的丢失与塌陷终板的复位有关。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塌陷终板后,伤椎充填植骨能有效维持伤椎上下椎间盘的解剖空间及生理功能,有效防止后期后凸矫正度数的丢失,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锥弓根钉 经椎弓根植骨 椎间隙高度 椎楔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α5β1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软骨退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向鑫 马瑞雪 +1 位作者 李天友 陈莲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9-33,共5页
目的检测整合素α5β1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早期髋臼软骨中的表达情况,探讨整合素与软骨退变的相关性及异常机械应力对软骨退变的力学和生物学作用。方法取出生后4~5周兔10只,以左下肢作为实验侧,膝关节伸直位、长腿管形... 目的检测整合素α5β1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早期髋臼软骨中的表达情况,探讨整合素与软骨退变的相关性及异常机械应力对软骨退变的力学和生物学作用。方法取出生后4~5周兔10只,以左下肢作为实验侧,膝关节伸直位、长腿管形石膏固定;右下肢作为对照组,5周后经X线片证实出现DDH。光镜观察髋臼软骨病理组织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FQRT—PCR)检测髋臼软骨中整合素α5β1 mRNA的表达。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动物模型8只。光镜下实验组可见软骨退变征象:局部软骨细胞簇集,细胞外基质甲苯胺蓝染色有失染现象。对照组软骨有整合素α5β1的表达,实验组表达增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髋臼软骨内整合素α5β1低表达。DDH早期髋臼软骨发生退变,整合素α5β1高表达,提示整合素α5β1可能在DDH髋臼软骨中发挥力学感受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Α5Β1 髋关节/畸形 髋臼 软骨/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个体化测量辅助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沈军 杨惠林 +6 位作者 王东来 龚建平 李力 秦明明 朱建兵 许建铭 黄士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72-376,共5页
目的:探讨螺旋CT测量辅助下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准确性。方法:成人颈椎标本10具行螺旋CT扫描重建,在其多平面截面图像上设计出理想进钉路线,此路线在后方侧块上的投影点(O点)即为理想的进钉点,测量出O点与侧块外缘的距离(HO),或到横... 目的:探讨螺旋CT测量辅助下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准确性。方法:成人颈椎标本10具行螺旋CT扫描重建,在其多平面截面图像上设计出理想进钉路线,此路线在后方侧块上的投影点(O点)即为理想的进钉点,测量出O点与侧块外缘的距离(HO),或到横突根部的距离(HT),与侧块下缘的距离(HL),或与侧块上缘的距离(HU)。同时测量此路线与椎体中轴线的夹角(Am)以及与椎体上终板的夹角(AE);测量椎弓根峡部松质骨核心的长径(IL)与短径(IS),并测量其向内倾斜角度(f)。在标本上依据上述测量得到的数据找出椎弓根内固定的进钉点即O点,并根据测量的角度确定进钉方向后插入克氏针模拟置钉。将置钉后的标本进行CT扫描,判断其准确性。结果:共置入98枚克氏针,89枚(90.8%)完全在椎弓根内,9枚(9.2%)穿破椎弓根。结论:利用螺旋CT测量的数据辅助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有较高的准确性,但仍有一定的椎弓根穿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 内固定 螺旋CT 颈椎椎弓根置钉 个体化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H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邹天明 王以进 +1 位作者 黄士中 郑祖根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目的对自行设计的ZH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力学测试,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9具新鲜的成人尸体胸腰椎脊柱标本,采用Panjabi方法制作损伤模型,用ZH椎弓根内固定器、Dick钉、Steffee钢板三种内固定方法分组固定后... 目的对自行设计的ZH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力学测试,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9具新鲜的成人尸体胸腰椎脊柱标本,采用Panjabi方法制作损伤模型,用ZH椎弓根内固定器、Dick钉、Steffee钢板三种内固定方法分组固定后,分别进行载荷-应变、椎体强度、位移、扭转强度、稳定性与刚度及胸腰椎极限承载能力等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经生物力学测试,椎体应变:ZH内固定器组明显小于Dick钉组和Steffee钢板组,A点应变分别相差7.2%、14%(P<0.05),B点相差17%、28%(P<0.05);椎体强度:ZH内固定器组与两对照组相比A点应力减小7%与14%(P<0.05),B点应力减小17%和29%(P<0.05);纵向位移ZH内固定器组比两对照组分别减少24%和33%(P<0.05),水平位移减少40%和55%(P<0.05)。结论ZH椎弓根内固定器生物力学性能优良,临床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髓核退变再生修复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 被引量:5
6
作者 陈铭 沈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4-780,共7页
下腰痛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而椎间盘髓核退变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并非是针对椎间盘退变发生机制的病因治疗。对椎间盘髓核退变发生机... 下腰痛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而椎间盘髓核退变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并非是针对椎间盘退变发生机制的病因治疗。对椎间盘髓核退变发生机制的详细了解有助于开展生物学再生修复。目前,针对髓核退变的分子机制和背景,发展出不同的髓核退变生物学再生修复的方法。文章从生长因子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化髓核等方面对髓核退变生物学再生修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生长因子治疗 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 组织工程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X线诊断盘状半月板的可行性研究
7
作者 虞宵 姜文伟 +2 位作者 刘锦 徐天阳 李国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盘状半月板组)和对照组(正常膝关节组)在X线片上的相关测量数据和指标,从而论证运用X线片诊断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22例盘状半月板患者和122例正常膝关节志愿者进行膝关节X线正位片的拍摄并测...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盘状半月板组)和对照组(正常膝关节组)在X线片上的相关测量数据和指标,从而论证运用X线片诊断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22例盘状半月板患者和122例正常膝关节志愿者进行膝关节X线正位片的拍摄并测量以下变量:腓骨小头到胫骨平台平面的距离(A),外侧关节间隙的距离(B),外侧髁间结节的高度(C),外侧髁间结节的顶点到股骨外侧髁的距离(D),内侧髁间结节的高度(E),股骨内外侧髁的旋距(F,G),外侧髁间结节的倾斜度(α),股骨外侧髁的倾斜度(β)。分析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应用比值来减少个体差异对分析结果带来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中A、B、C、D、F、A/B和B/C与对照组对应指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B和B/C的截止值最为突出,它们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是所有指标中最高的两个。结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X线片上测量的大部分变量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尤其是A/B和B/C,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都相当高,这使得运用X线片诊断和筛选盘状半月板变得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状半月板 X线片 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