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锡市滨湖区50岁及以上人群结膜松弛症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0
1
作者 傅东红 谢田华 +7 位作者 朱靖 殷丽 禹倩倩 孙尉 储兆东 邵珺 栾兰 姚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38-843,共6页
背景 结膜松弛症(CCh)是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眼科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CCh的发生也会随之增加.了解人群中CCh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对于中国CCh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调查无锡市滨湖区≥50岁人群中CCh的患病率,探讨CCh发生... 背景 结膜松弛症(CCh)是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眼科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CCh的发生也会随之增加.了解人群中CCh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对于中国CCh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调查无锡市滨湖区≥50岁人群中CCh的患病率,探讨CCh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自2010年6 ~12月从无锡市滨湖区以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了28个调查点,对≥50岁人群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测量受试者的身高和体质量,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度、检眼镜检查等,并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睑、结膜、角膜、结膜松弛部位、下睑缘位置、睑缘张力、泪河、前房、瞳孔、晶状体等,采用李青松等的标准对CCh进行分级和分型,使用Epi info程序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与结膜松弛症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地区符合调查条件者6 722人,实际调查6 150人,应答率为91.50%.其中确诊为CCh的患者856例1 667眼,患病率为13.92%.受检者随着年龄增大,CCh患病率逐渐增高(x2=174.390,P<0.01).在确诊为CCh的1 667眼中,病变程度为Ⅰ级者987眼,占59.21%,Ⅱ级者468眼,占28.07%,Ⅲ级者202眼,占12.12%,Ⅳ级者10眼,占0.60%.CCh主要症状为干涩、泪溢和视物模糊,其发生率分别为22.63%、20.75%和15.64%.松弛的结膜主要堆积于下眼睑的颞侧+鼻侧、鼻侧和鼻侧+中央+颞侧,分别占43.37% (723/1 667)、31.19% (520/1 667)和14.40% (240/1 667).CCh眼下睑缘位置最多见为角膜缘上型,为980眼,占58.79%.对患眼的下睑缘张力进行分类,发现正常型l 378眼,占82.66%,而内翻型和内倾型者占11.64%,高于外倾型和外翻型的5.76%.CCh眼泪河异常的比例为87.69%,Ⅲ级和Ⅳ级病变者其CCh泪河均异常.CCh患者与非CCh者之间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体质量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无锡市滨湖区≥50周岁人群CCh的患病率较低,社区人群中以轻症的Ⅰ级和Ⅱ级多见.下睑缘的位置和张力是CCh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和体质量指数是CCh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松弛症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中大电导钙离子激活钾通道电流和钙离子浓度变化对糖尿病视网膜动脉收缩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邵珺 姚勇 +1 位作者 孙尉 王如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2-316,共5页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视网膜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BK)是调节血管舒缩和血液动力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RASMCs)上BK通道的功能变化在DR形成中的作用鲜有研...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视网膜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BK)是调节血管舒缩和血液动力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RASMCs)上BK通道的功能变化在DR形成中的作用鲜有研究报道。目的研究正常及糖尿病模型大鼠RASMCs中BK通道电流、钙离子浓度及不同钙离子浓度下BK通道开放概率(NP0)的变化,探讨DR早期的血管损伤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PF级8~12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糖尿病模型组40只大鼠腹腔内注射60mg/kg链脲佐菌素(STZ)法制作1型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10只同法注射枸橼酸钠溶液。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RASMCs,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RASMCs中BK通道电流;采用荧光探针法测定大鼠RASMCs内钙离子浓度;采用膜内向膜外型单通道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钙离子浓度条件下RASMCs中BK单通道NP。的变化。结果36只大鼠糖尿病造模成功,造模成功率为90%。刺激电压大于60mV时,糖尿病模型组大鼠RASMCs中BK通道电流密度明显下降,刺激电压为100mV时,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大鼠RASMCsBK通道电流分别为(100±23)PA/PF和(50+7)PA/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0,P〈0.05)。当加入BK通道特异性阻滞剂非洲蝎毒素100nmol后,正常对照组的BK通道电流明显减弱,而糖尿病模型组BK通道电流无明显变化;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大鼠RASMCs内钙离子浓度分别为(123±11)nmol/L和(255±1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0,P〈0.05)。在刺激电位为60mV条件下,随着钙离子浓度增加,BK通道NP。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8,P〈0.05)。结论糖尿病模型大鼠RASMCs中BK通道电流下降,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BK单通道NP0下降。BK通道功能改变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时视网膜动脉异常收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糖尿病 视网膜小动脉 血管平滑肌/代谢 大电导钙离子激活钾离子通道 钙/生 动物 大鼠 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视觉质量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春元 雒向颖 唐志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76-1178,共3页
目的探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nsis,LASIK)个体化切削治疗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近视患者78例(156眼)为试验组,同期行标准LASIK手术近视患者82... 目的探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nsis,LASIK)个体化切削治疗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近视患者78例(156眼)为试验组,同期行标准LASIK手术近视患者82例(164眼)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视力、残留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残留屈光度:试验组(0.50±0.38)D,对照组(0.64±0.4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视状态下,在中频区(6.0c·d-1、12.0c·d-1)试验组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暗视加眩光状态下,在低频区(1.5c·d-1、3.0c·d-1)试验组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0.548±0.340和0.745±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方根值较术前均有增加,增幅分别为20.21%和37.48%,试验组增幅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LASIK在术后残留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增幅及均方根值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定位 波前像差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对比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胎和多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华文娟 强丽莉 +2 位作者 李之喆 王珍 鲁曦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0-663,共4页
背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ROP的诱发因素,对ROP进行筛查和早期治疗是儿童盲防治的主要任务. 目的 通过对单胎和多胎早产儿ROP的筛查,分析影响ROP发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在苏州市立医院产科出... 背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ROP的诱发因素,对ROP进行筛查和早期治疗是儿童盲防治的主要任务. 目的 通过对单胎和多胎早产儿ROP的筛查,分析影响ROP发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在苏州市立医院产科出生、胎龄≤34周或出生体质量≤2 000 g的早产儿或低体质量儿504例,包括单胎儿357例,多胎儿147例(其中双胎126例,三胎21例),用RetCamⅡ进行系统的ROP筛查,并跟踪和随访,比较单胎儿和多胎儿间ROP发生率的差异以及诱导ROP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504例早产儿或低体质量儿中检出ROP患儿66例,占13.10%,其中357例单胎儿中检出ROP患儿39例,占10.92%,147例多胎儿中检出ROP患儿27例,占18.37%,多胎儿ROP的发生率高于单胎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69,P=0.024),多胎儿发生ROP的危险性高于单胎儿(OR=1.835).接受筛查的单胎儿中有吸氧史者150例,占42.02%,平均吸氧时间为5.71 d;接受筛查的多胎儿中有吸氧史者86例,占58.50%,平均吸氧时间为9.42d.结论 胎龄小、出生体质量轻和过度吸氧的早产儿ROP的发生率高;相同条件下,多胎儿ROP的发生率和危险性均明显高于单胎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发生率 单胎儿 多胎儿 胎龄 出生体质量 氧气/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抑制剂对眼表碱烧伤后白内障形成的影响
5
作者 李之喆 鲁建华 张文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60-964,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眼表碱烧伤后应用核因子抑制剂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制造大鼠眼表碱烧伤模型。实验组每天给予PDTC球结膜下注射,对照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球结膜下注射,分别于烧伤后1、3、5、7... 目的探讨大鼠眼表碱烧伤后应用核因子抑制剂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制造大鼠眼表碱烧伤模型。实验组每天给予PDTC球结膜下注射,对照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球结膜下注射,分别于烧伤后1、3、5、7d处死大鼠,取晶状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结果碱烧伤后1d,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上皮脱落,但实验组大鼠LECs完整。碱烧伤后5~7d,2个组的晶状体上皮和皮质变得致密浓缩。碱烧伤后1~3d,对照组LECs中NF-κB表达的灰度值明显低于核因子抑制剂组(t=2.836,P=0.036;t=4.932,P=0.004),但对照组NF-κBmRNA的表达(NF-κB/β-actin)明显高于核因子抑制剂组(t=31.563,P=0.000;t=17.837,P=0.000)。碱烧伤5d后,2组间NF-κB及其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表碱烧伤可以导致白内障的发生,在碱烧伤后早期使用核因子抑制剂对白内障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抑制剂 白内障 碱烧伤 免疫组织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