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揭开刑事责任能力的面纱——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体构成要件排除出去
被引量:
2
1
作者
陈柏安
陈柏新
《法治研究》
2008年第2期12-16,共5页
所谓刑事责任能力是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而不是以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来评价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而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评判标准。如果将刑事责任能力作为犯罪主体构成要素的认定标准则与现存的犯罪客体体系存在矛盾和冲突;将无...
所谓刑事责任能力是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而不是以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来评价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而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评判标准。如果将刑事责任能力作为犯罪主体构成要素的认定标准则与现存的犯罪客体体系存在矛盾和冲突;将无法实现刑法所要求的人权保障功能,会导致罪不当罚、有罪不罚、无罪无罚情况的出现,而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体构成要件中排除出去则有利于解决上述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责任能力
犯罪主体
排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中的心理疏导机制研究——以“吴中样本”为视角
2
作者
卢宁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3年第4期110-114,共5页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已经对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中的心理疏导机制作出了原则规定,但对司法实践中有关心理疏导的启动程序和适用对象、心理咨询师的选任和身份定位、心理评估报告的性质和具体运用、心理咨询师的法庭教育内容等...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已经对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中的心理疏导机制作出了原则规定,但对司法实践中有关心理疏导的启动程序和适用对象、心理咨询师的选任和身份定位、心理评估报告的性质和具体运用、心理咨询师的法庭教育内容等仍需进一步规范和探索。在明晰心理疏导机制的概念和价值功能基础上,展示具有自身特色的"吴中样本",可以为思考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实现心理疏导和全程法庭教育良性互动提供完善与创新的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疏导机制
全程法庭教育
刑事审判程序
“爱心妈妈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当承认片面共犯
被引量:
1
3
作者
陈柏新
陈柏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4期159-162,共4页
是否应当承认片面共犯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承认片面共犯符合我国立法本源、立法目的和刑法的具体规定,有利于合理地解决刑事责任问题,也是打击犯罪和节约司法资源的需要,且符合国外承认片面共犯的通例,应当承认片面共犯。
关键词
承认
片面共犯
立法本意
立法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揭开刑事责任能力的面纱——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体构成要件排除出去
被引量:
2
1
作者
陈柏安
陈柏新
机构
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
刑庭
上海市金山区
人民
检察院研究室
出处
《法治研究》
2008年第2期12-16,共5页
文摘
所谓刑事责任能力是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而不是以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来评价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而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评判标准。如果将刑事责任能力作为犯罪主体构成要素的认定标准则与现存的犯罪客体体系存在矛盾和冲突;将无法实现刑法所要求的人权保障功能,会导致罪不当罚、有罪不罚、无罪无罚情况的出现,而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体构成要件中排除出去则有利于解决上述矛盾。
关键词
刑事责任能力
犯罪主体
排除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中的心理疏导机制研究——以“吴中样本”为视角
2
作者
卢宁
机构
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
出处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3年第4期110-114,共5页
文摘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已经对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中的心理疏导机制作出了原则规定,但对司法实践中有关心理疏导的启动程序和适用对象、心理咨询师的选任和身份定位、心理评估报告的性质和具体运用、心理咨询师的法庭教育内容等仍需进一步规范和探索。在明晰心理疏导机制的概念和价值功能基础上,展示具有自身特色的"吴中样本",可以为思考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实现心理疏导和全程法庭教育良性互动提供完善与创新的思考路径。
关键词
心理疏导机制
全程法庭教育
刑事审判程序
“爱心妈妈团”
分类号
D669.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当承认片面共犯
被引量:
1
3
作者
陈柏新
陈柏安
机构
上海市金山区
人民
检察院
江苏省
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4期159-162,共4页
文摘
是否应当承认片面共犯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承认片面共犯符合我国立法本源、立法目的和刑法的具体规定,有利于合理地解决刑事责任问题,也是打击犯罪和节约司法资源的需要,且符合国外承认片面共犯的通例,应当承认片面共犯。
关键词
承认
片面共犯
立法本意
立法目的
分类号
D924.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揭开刑事责任能力的面纱——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体构成要件排除出去
陈柏安
陈柏新
《法治研究》
200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中的心理疏导机制研究——以“吴中样本”为视角
卢宁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应当承认片面共犯
陈柏新
陈柏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