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劳动教育增值评价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 1
-
-
作者
张根华
蔡瑞林
施杨
-
机构
苏州工学院党委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
苏州工学院劳动教育中心
苏州工学院商学院
-
出处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90,共7页
-
基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共同体实施体系建构研究”(24LD0208)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纵横联动、知行并进、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研究与实践”(24LD0207)。
-
文摘
目前劳动教育评价主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方法。无论是显性素养还是隐性素养,都不同程度存在评价偏差,并且需要反思课程评价的目的究竟在于衡量学生是否达到统一预期的标准,还是聚焦特定学段劳动素养的增量。相对地,增值评价注重劳动素养的“增加值”或“净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更加契合劳动教育的发展属性和实施途径。因此需要总体设计劳动教育增值评价、构建评价模型、收集评价数据,积极实施增值评价,科学运用评价结果,以此推动劳动教育的公平合理和高质量发展。
-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劳动素养
增值评价
课程评价
-
分类号
G40-015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