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RNAs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爱飞 王亮 徐又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5-140,共6页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异常的疾病,发病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难点,目前主要集中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方面,认为成骨细胞的功能下降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是该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miRNA是一种内源性高度保守的、单链的、非...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异常的疾病,发病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难点,目前主要集中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方面,认为成骨细胞的功能下降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是该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miRNA是一种内源性高度保守的、单链的、非编码的小RNA,能够在基因转录后水平发挥负性调控作用。miRNA在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研究,不仅可调节成骨细胞的代谢,而且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及凋亡等方面均起调控作用。本文梳理了最近miRNA在骨质疏松症中相关作用机制的文献,旨在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MIRN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和管理策略 被引量:31
2
作者 徐又佳 高焱 刘功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5-589,共5页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因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致死率,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而制定合适的治疗和管理策略已成为当前骨科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近年来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相关研究,围绕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流行...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因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致死率,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而制定合适的治疗和管理策略已成为当前骨科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近年来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相关研究,围绕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进展、治疗方式的选择、围手术期管理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进行了探讨,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髋部骨折 围手术期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骨质疏松症患者铁代谢指标的评估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帆 徐又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2期99-103,共5页
铁在机体中的稳态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十分重要,其相关机制近些年有许多报道,研究提示铁代谢紊乱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本文针对铁代谢异常并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文献进行梳理,提出评估铁代谢指标变化对分析骨质疏松症相关... 铁在机体中的稳态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十分重要,其相关机制近些年有许多报道,研究提示铁代谢紊乱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本文针对铁代谢异常并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文献进行梳理,提出评估铁代谢指标变化对分析骨质疏松症相关因素有积极意义,期望为铁代谢与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为骨质疏松症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过载 铁蓄积 铁缺乏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调素与骨质疏松症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辉 徐又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2期160-164,共5页
铁调素,作为系统铁稳态的关键调节者,在血液病、肝脏疾病和肿瘤等方面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铁调素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也逐渐被发现。随着《铁调素治疗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专利在美国的申请,铁调素改善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机制... 铁调素,作为系统铁稳态的关键调节者,在血液病、肝脏疾病和肿瘤等方面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铁调素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也逐渐被发现。随着《铁调素治疗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专利在美国的申请,铁调素改善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机制便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针对铁调素和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做一综述,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调素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体检人群血清铁蛋白增加与骨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焱 刘功稳 +6 位作者 李光飞 陈斌 顾颀 俞晨 张鹏 徐又佳 钱志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59-1066,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50 岁以上体检人群的各项指标与骨密度指标关系,了解血清铁蛋白增加与骨量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年龄大于50 岁来本院进行“全指标”健康体检数据,共2 602 例,“全指标”包括:①年龄、身高、体重... 目的通过分析50 岁以上体检人群的各项指标与骨密度指标关系,了解血清铁蛋白增加与骨量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年龄大于50 岁来本院进行“全指标”健康体检数据,共2 602 例,“全指标”包括:①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②血清生化指标、血清肿瘤指标;③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分析各项指标与骨密度关系,分析血清铁蛋白对骨量改变的影响。结果多重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s 回归分析显示:①年龄、腰围和ALP 是引起男女性骨量(腰椎或股骨颈)下降的危险因素,身高、体质量指数( bone mass index,BMI)和收缩压是骨量保护因素;②血清铁蛋白是50 岁以上女性骨密度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浓度的上升会进一步导致50 岁以上女性骨量减低或骨质疏松风险增加。结论50 岁以上女性体内铁蛋白上升会进一步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高龄、高ALP 是50 岁以上男女性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增加BMI、身高高度对骨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骨密度 铁蛋白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铁环镜变化对成骨细胞(hFOB1.19)及其骨代谢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赵理平 陈国兆 +2 位作者 吴耀刚 沙卫平 徐又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7-275,共9页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自噬在铁环境变化情况下致骨代谢异常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枸橼酸铁铵(ferric ammonium citrate,FAC)组、枸橼酸铁铵+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组、去铁胺(deferoxamine,DFO)+FAC+3-MA组、DFO+FAC组...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自噬在铁环境变化情况下致骨代谢异常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枸橼酸铁铵(ferric ammonium citrate,FAC)组、枸橼酸铁铵+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组、去铁胺(deferoxamine,DFO)+FAC+3-MA组、DFO+FAC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成骨细胞自噬(LC3、P62、Beclin1)和成骨(collagen typeⅠ,COLⅠ)和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标志蛋白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COLⅠ、BGP的荧光蛋白;流式细胞仪检测成骨细胞凋亡;Von kossa染色法行钙结节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FAC组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增加、LC3Ⅱ/Ⅰ比值增大,可溶性P62、COLⅠ、BGP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增加,细胞矿化能力(0.68±1.63)及碱性磷酸酶活性(0.68±1.84)下降(P<0.05),不可溶性P6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3-MA抑制剂后,与对照组、FAC组比较,LC3Ⅱ、可溶性P62、Beclin1蛋白表达减少、LC3Ⅱ/Ⅰ比值减小,COLⅠ、BGP蛋白表达进一步减少,细胞矿化能力(0.44±1.63)及碱性磷酸酶活性(0.53±0.97)下降,细胞凋亡、不可溶性P62蛋白表达增加(P<0.05);但FAC+3-MA组与DFO+FAC+3-MA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DFO+FAC组LC3Ⅱ/Ⅰ比值变小,LC3Ⅱ、Beclin1、可溶性P62、COLⅠ、BGP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增加,细胞矿化能力(0.86±0.39)及碱性磷酸酶活性(0.76±0.52)下降(P<0.05),不可溶性P6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AC组比较,DFO+FAC组LC3Ⅱ/Ⅰ比值变小,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减少(P<0.05),可溶性P62、COLⅠ、BGP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凋亡减少,细胞矿化能力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P<0.05),不可溶性P62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成骨细胞自噬在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过度激活或抑制自噬均会对细胞产生损害,适宜的自噬水平对成骨细胞的功能活性有促进作用。降铁后能降低高铁引起的过度自噬,促进成骨细胞的成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酸铁铵 去铁胺 成骨细胞自噬 骨代谢 3-甲基腺嘌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铁蓄积对肌肉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国阳 王波 +1 位作者 杨帆 徐又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6-352,共7页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血清铁代谢指标与肌肉含量的关系,探讨铁蓄积对中老年人肌肉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78例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临床数据。测量受试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肌肉含量,检测血清铁代谢指标、骨转换及相关生化指...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血清铁代谢指标与肌肉含量的关系,探讨铁蓄积对中老年人肌肉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78例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临床数据。测量受试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肌肉含量,检测血清铁代谢指标、骨转换及相关生化指标。按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r)水平分组,t检验比较男性、女性血清Fer正常组和Fer升高组的肌肉含量、骨转换指标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差异;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了解肌肉含量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肌肉含量的主要因素。结果男性、女性血清Fer升高组肌肉含量均明显低于Fer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71.98±8.42)%vs.(78.48±7.74)%;女性:(62.63±5.20)%vs.(66.63±7.92),均P<0.05]。与男性肌肉含量相关的变量是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清Fer、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42、-0.56、-0.40、-0.49(P<0.05);与女性肌肉含量相关的变量是体质量、BMI、血清Fer、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TG、腰椎BMD,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7、-0.63、-0.34、0.28、-0.29、-0.2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无论男性、女性,BMI和血清Fer是影响肌肉含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分别可以决定34.2%(男性)和41.1%(女性)的肌肉含量变化。结论中老年人群中,血清Fer与肌肉含量存在相关性,血清Fer升高、铁蓄积可能是中老年人肌量下降的一个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蓄积 铁蛋白 肌肉含量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在铁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啸 汪升 +2 位作者 俞晨 王亮 徐又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观察高铁环境下,小鼠原代成骨细胞活性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改变。方法提取新生ICR小鼠颅骨原代成骨细胞,分化提纯传代后分为两组:对照组(Con)及高铁组(Fe),高铁组采用枸橼酸铁铵(ferric ammonium citrate,FAC)... 目的观察高铁环境下,小鼠原代成骨细胞活性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改变。方法提取新生ICR小鼠颅骨原代成骨细胞,分化提纯传代后分为两组:对照组(Con)及高铁组(Fe),高铁组采用枸橼酸铁铵(ferric ammonium citrate,FAC)干预,对照组以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3 d后各组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并以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Q-PCR检测两组细胞成骨相关基因(Runx2)表达差异,21 d后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两组骨体外矿化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铁组ALP染色明显较浅,ALP蓝染细胞数少;PCR结果显示:高铁组Runx2基因表达水平仅为对照组0.3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水平:镜下可见高铁组ROS荧光数较对照组更多,更亮;茜素红钙结节染色:大体观察,对照组茜素红染色较高铁组更红,钙结节数量更多。结论铁可能通过上调ROS水平,进而抑制成骨细胞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成骨细胞 铁蓄积 骨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髋部、腰部肌肉含量与对应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功稳 陈斌 +5 位作者 高焱 王啸 张璐 张东 李涧 徐又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45-1051,共7页
目的了解50岁以上体检人群局部肌肉含量(髋部、腰部)与相应骨密度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年龄段局部肌肉含量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50岁以上体检人群8305例资料,整理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 目的了解50岁以上体检人群局部肌肉含量(髋部、腰部)与相应骨密度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年龄段局部肌肉含量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50岁以上体检人群8305例资料,整理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的骨密度数据(腰椎和髋部),同时整理每人“骨密度局部模式”所检测的“腰椎周围”“髋部周围”肌肉比值数据;按性别分男女两组,两组再按年龄分为50~59、60~69、70~79、≥80岁四个亚组,用折线图显示局部肌肉含量及相应骨密度随年龄变化趋势,用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局部肌肉含量与相应骨密度的关系。结果①髋部肌肉含量与股骨颈骨密度关系:50~59、60~69岁两个年龄段中,男性及女性具有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80岁两个年龄段中,男性及女性无相关性;②腰部肌肉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关系:仅在男性70~79岁年龄段中具有负相关关系(P<0.05),其余各组无相关性。结论50岁以上人群中,在70岁之前,髋部肌肉含量对股骨颈骨密度影响显著,70岁之后,髋部肌肉含量对股骨颈骨密度影响不显著;所以,在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相关范畴,建议50~70岁人群应关注下肢肌肉含量提高,以利骨量提高;70岁以上老年人群,应更关注下肢肌肉含量之外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肌肉含量 骨质疏松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