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比洛芬酯对胸外科手术超前镇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22
1
作者 沈明敬 徐中华 +2 位作者 徐忠恒 陈勇兵 徐卫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60-762,共3页
胸外科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常见且程度较剧烈,常常需要镇痛治疗.相对于杜冷丁、芬太尼等传统阿片类镇痛药物而言,氟比洛芬酯为新型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对炎症病变部位靶向性强,在现代术后镇痛治疗中被证实为安全有效,应用越来越广泛... 胸外科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常见且程度较剧烈,常常需要镇痛治疗.相对于杜冷丁、芬太尼等传统阿片类镇痛药物而言,氟比洛芬酯为新型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对炎症病变部位靶向性强,在现代术后镇痛治疗中被证实为安全有效,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次研究观察氟比洛芬酯对胸腔镜微创手术及传统开胸大切口手术后的超前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胸外科手术 镇痛效果 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 术后疼痛 镇痛治疗 手术创伤 镇痛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心包纵隔内闭合支气管残端治疗难治性支气管胸膜瘘 被引量:4
2
作者 沈明敬 钱永跃 +1 位作者 徐中华 徐忠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3-844,共2页
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 leuralfistula,BPF)是指肺泡、各级支气管与胸膜交通形成的瘘管,是肺脏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尽管手术方式不断改进,BPF的发生率仍在0.5%-15%,治疗闲难.病死率达23.6%-71.2%。
关键词 支气管胸膜瘘 闭合支气管残端 治疗 难治性 纵隔内 严重并发症 手术方式 手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辅助下难治性胸部肿瘤的外科治疗
3
作者 朱蓉英 段善州 +3 位作者 杨文涛 施立 张福全 陈勇兵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3-317,共5页
背景与目的回顾性总结体外循环辅助下累及心脏或大血管的难治性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体会。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1月-2017年5月实施的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切除累及心脏或大血管的11例胸部肿瘤患者,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治疗方法... 背景与目的回顾性总结体外循环辅助下累及心脏或大血管的难治性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体会。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1月-2017年5月实施的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切除累及心脏或大血管的11例胸部肿瘤患者,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治疗方法、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11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肿瘤全部切除者8例,大部分切除者3例,其中1例先行左房内转移性肺平滑肌肉瘤切除,再行右肺中下叶切除术;1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左肺中央型肺癌切除术;2例同时行肺动脉修补术,3例同时行部分心包切除术,3例同时行肺楔形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无院内及术后30天死亡率。3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于抗生素治疗后恢复。1例淋巴瘤术后6个月复发,1年后死亡;1例心包内纤维肉瘤患者于术后13个月局部复发伴广泛转移,15个月死亡,1例肺平滑肌肉瘤患者于术后15个月发现局部复发灶,予以化疗后缓解。其余8例患者均存活,且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对于累及心脏或大血管的难治性胸部肿瘤可以实施体外循环辅助下的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提高难治性胸部肿瘤的手术切除率,有效缓解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明显延长此类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肿瘤 体外循环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朱雪娟 程元骏 +2 位作者 杨文涛 陈勇兵 施立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85-889,共5页
背景与目的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high-frequency chest wall oscillatory, HFCWO)是一种新型的辅助排痰装置,但其相关的作用效果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比较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使用前后患者排痰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对单... 背景与目的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high-frequency chest wall oscillatory, HFCWO)是一种新型的辅助排痰装置,但其相关的作用效果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比较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使用前后患者排痰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对单孔胸腔镜(single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lobectomy, S-VATS)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S-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患者采用高频胸壁振动排痰仪排痰,对照组采用常规拍背排痰。检测两组术后前5天的排痰量以及两组术前、术后第7天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排痰量均多于对照组,且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及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FEV1、FVC及PaO2均较术前下降(P<0.05);但实验组FEV1、FVC及PaO2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ATS肺叶切除术后给予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可以显著提高排痰量,改善肺功能和缺氧状态,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 胸腔镜 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仪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孔腔镜手术治疗单侧自发性气胸伴双肺大疱55例报告 被引量:24
5
作者 沈明敬 徐中华 +2 位作者 徐忠恒 陈勇兵 徐卫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胸腔单孔腔镜下手术治疗单侧气胸伴双肺大疱的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3月对55例中青年自发性气胸(包含复发性气胸)伴双肺大疱施行单孔胸腔镜手术(single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SP-VATS)双... 目的探讨双侧胸腔单孔腔镜下手术治疗单侧气胸伴双肺大疱的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3月对55例中青年自发性气胸(包含复发性气胸)伴双肺大疱施行单孔胸腔镜手术(single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SP-VATS)双侧肺大疱切除。全身麻醉后取双肘屈曲双肩外展旋后半卧位,手术床健侧倾斜,患侧腋前线第4肋间单孔切口进胸置入腔镜器械,全肺表面探查肺大疱,定位后完整切除,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后膨肺关闭切口。同法切除对侧肺大疱。结果 55例未发生大出血、胸膜漏、死亡等重大手术并发症,仅1例因粘连严重出血150 ml。手术时间(80±11)min,住院总费用(32 126±3150)元,术后(4.6±1.5)d拔除胸管,术后住院(5.7±1.7)d。51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22个月:49例恢复良好,无气胸发作;2例气胸复发,经胸腔闭式引流治愈。结论双侧胸腔单孔腔镜手术治疗单侧气胸伴双肺大疱免除对侧肺大疱破裂二次手术的痛苦,明显减少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双肺大疱 单孔 电视胸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及其辅助下小切口治疗大疱性肺气肿的比较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海军 钱永跃 +3 位作者 徐卫华 徐忠恒 徐中华 陈勇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20-1421,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VATS)及其辅助下小切口(VAMT)手术在治疗大疱性肺气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6例大疱性肺气肿分别采用胸腔镜(VATS组)及其辅助下小切口(VAMT)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治疗效果及术后肺功能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无死亡病... 目的:探讨胸腔镜(VATS)及其辅助下小切口(VAMT)手术在治疗大疱性肺气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6例大疱性肺气肿分别采用胸腔镜(VATS组)及其辅助下小切口(VAMT)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治疗效果及术后肺功能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VATS组较VAMT组镇痛剂使用时间短(P<0.05),而手术时间长,手术费用高,术后漏气时间、住院时间长(P<0.05)。术后两组肺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与全胸腔镜治疗大疱性肺气肿疗效相当,而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可减少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减少术后漏气时间、住院时间,更适合于大疱性肺气肿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气肿 胸腔镜检查 肺大疱切除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胸腔引流方式在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许芳兰 管顺芳 +1 位作者 王英 马翠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胸腔引流方式在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某院胸心外科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猪尾巴导管于切口... 目的探讨改良胸腔引流方式在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某院胸心外科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猪尾巴导管于切口下2肋间置管后3M弹力胶布高举平台法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24 FR胸腔引流管于单孔切口处置管并予缝线结扎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引流效果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肺不张及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采用改良胸腔引流方式,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疼痛,而且引流效果充分,降低了切口愈合不良、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尾巴导管 胸腔引流 单孔胸腔镜 肺癌根治术 疼痛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根超细胸腔引流管在单孔胸腔镜肺部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磊 陈勇兵 +2 位作者 吴雪杰 金星 朱雪娟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77-582,共6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在单孔胸腔镜肺手术中需留置双根胸腔引流管时常联合使用细管与粗管,且粗管多置于切口内,增加了术后疼痛感及切口愈合不良风险。本研究将评估单孔胸腔镜肺部术后采用双根10 F超细猪尾巴管引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苏... 背景与目的目前在单孔胸腔镜肺手术中需留置双根胸腔引流管时常联合使用细管与粗管,且粗管多置于切口内,增加了术后疼痛感及切口愈合不良风险。本研究将评估单孔胸腔镜肺部术后采用双根10 F超细猪尾巴管引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心外科同一治疗组2018年6月-2020年6月的单孔胸腔镜肺手术病历资料,对比在不同时期分别采用“10 F超细猪尾巴管+24 F粗管”及“双根10 F超细猪尾巴管”两种胸腔引流方案的效果。结果2019年6月及以后采用“双根10 F超细猪尾巴管”方案的A组共有106例,2019年6月及以前采用10 F超细猪尾巴管+24 F粗管的B组共有183例。术后A、B两组胸腔引流液量(mL)(1^(st):199.54±126.56 vs 203.59±139.32,P=0.84;2^(nd):340.30±205.47 vs 349.74±230.92,P=0.76;3^(rd):435.19±311.51 vs 451.37±317.03,P=0.70;4^(th):492.58±377.33 vs 512.57±382.94,P=0.69;共计:604.57±547.24 vs 614.64±546.08,P=0.88)、引流管留置时间(d)(上管:2.54±2.20 vs 3.40±2.07,P=0.21;下管:2.24±2.43 vs 3.82±2.12,P=0.10)、术后住院时间(d)(6.87±3.17 vs 7.06±3.21,P=0.63)、切口愈合不良情况(0 vs 3.28%,P=0.09)、术后调整下胸腔引流管情况(0.94%vs 2.19%,P=0.66)、术后第一次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3.00±0.24 vs 2.99±0.15,P=0.63)在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术后VAS2(2.28±0.63 vs 2.92±0.59,P<0.01)、VAS3(2.50±1.58 vs 2.79±1.53,P=0.02)、术后追加镇痛药物频次(25.47%vs 38.25%,P=0.03)及术后调整上胸腔引流管的频次(0 vs 4.37%,P=0.03)均较B组显著偏低。结论在部分高选择的单孔胸腔镜肺手术过程中采用双根10 F超细猪尾巴管引流安全有效,可减少术后疼痛,降低术后胸腔引流管重置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胸腔镜手术 肺部疾病 超细胸腔引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流量湿化氧疗对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朱雪娟 王潇梵 +4 位作者 金星 桑永华 杨文涛 陈勇兵 段善州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42-650,共9页
背景与目的部分胸外科患者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并发低氧血症,常表现为Ⅰ型呼吸衰竭,改善低氧血症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比较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flow nasal oxygen therapy,HFNO)、无创辅助通气(noninvasive... 背景与目的部分胸外科患者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并发低氧血症,常表现为Ⅰ型呼吸衰竭,改善低氧血症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比较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flow nasal oxygen therapy,HFNO)、无创辅助通气(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NIMV)及鼻导管吸氧(nasal oxygen breath,NOB)在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并发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探讨不同吸氧方式的优缺点,进一步探究HFNO在该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并发低氧血症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三组(n=60),分别采用HFNO、NIMV及NOB治疗。观察各组患者使用前、使用1h、使用6 h-12 h及停止使用后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患者舒适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于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并发低氧血症的患者,HFNO的治疗效果不逊于NIMV(P=0.333),相较于NOB,HFNO与NIMV均可较快提升患者的氧合指数(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_(2),PaO_(2)/FiO_(2))(P<0.001)。除此之外,:HFNO在患者使用舒适度、住院时间方面表现出绝对优势(P<0.001,P=0.004),术后并发症较其他两组略有降低(P=0.232),但对于术后低氧血症并发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升高的患者,HFNO的治疗效果仍稍逊色于NIMV。结论对于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并发低氧血症的患者,HFNO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但对于术后低氧血症伴随PaCO_(2)升高的患者,仍推荐使用NIMV改善氧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无创辅助通气 胸腔镜 肺叶切除术 低氧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手术治疗消失肺综合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沈明敬 徐中华 +2 位作者 陈勇兵 徐卫华 徐忠恒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1-414,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消失肺综合征(vanishing lung syndrome,VLS)的效果。方法 2008年9月~2015年3月我们对16例VLS根据手术难度行胸腔镜单孔、两孔、三孔手术。有粘连者首先松解粘连,探明肺大疱位置,设计切割方向、顺序,切割肺大疱,...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消失肺综合征(vanishing lung syndrome,VLS)的效果。方法 2008年9月~2015年3月我们对16例VLS根据手术难度行胸腔镜单孔、两孔、三孔手术。有粘连者首先松解粘连,探明肺大疱位置,设计切割方向、顺序,切割肺大疱,反复膨肺观察完成切割并修补漏气点,置引流管,关闭创口,术毕。对术前与术后3个月第1秒用力呼吸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例分期行双侧胸腔镜下手术,间隔时间6~15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2例双侧VLS拒绝双侧手术仅行单侧手术;7例行单侧手术。共手术23次,其中21次完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单孔法11次,两孔法9次,三孔法1次),2次因胸膜腔粘连在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手术时间(50.6±12.3)min,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12.4±4.8)d,术后住院(13.8±5.6)d,住院总费用(5.50±1.63)万元。FEV1术前(0.75±0.32)L,明显低于术后(1.17±0.45)L(t=-7.654,P=0.000);RV术前(3.76±0.52)L,明显高于术后(2.85±0.33)L(t=12.284,P=0.000);TLC术前(5.70±0.56)L,明显高于术后(4.88±0.47)L(t=5.187,P=0.000);Pa O2术前(60.2±9.0)mm Hg,明显低于术后(71.5±10.3)mm Hg(t=-9.892,P=0.000);Pa CO2术前(49.7±11.6)mm Hg,明显高于术后(42.6±8.8)mm Hg(t=3.908,P=0.000)。术后发生房颤2例,给予西地兰、胺碘酮纠正;肺部感染4例,经验性或痰培养结果升级抗生素等级治愈;肺漏气>1周17例,时间8~20 d,中位漏气时间12 d;颈胸腹壁大范围皮下气肿9例;围手术期未发生死亡、呼吸功能衰竭等手术并发症。结论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或肺减容术治疗VLS安全性高,微创,能显著提高患者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肺综合征 巨型肺大疱 胸腔镜手术 肺减容术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30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永跃 徐忠恒 +2 位作者 陈勇兵 徐中华 杨文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78-379,共2页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小切口 肺叶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两切口术后病人早期行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徐卫华 钱永跃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比较食管癌两切口术后病人早期经鼻肠管和空肠造口管途径行EN支持的方便性、优越性和并发症。方法:选择食管癌两切口手术病人共52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鼻肠管组;B组为空肠造口管组;C组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术中鼻肠管和空肠造口管... 目的:比较食管癌两切口术后病人早期经鼻肠管和空肠造口管途径行EN支持的方便性、优越性和并发症。方法:选择食管癌两切口手术病人共52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鼻肠管组;B组为空肠造口管组;C组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术中鼻肠管和空肠造口管的放置时间、观察EN支持期间的临床表现和术后并发症,并测定EN支持前后病人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营养指标等。结果:在研究期间所有病人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无明显肝肾功能改变。A组术中放置鼻肠管时间为(22.1±5.9)min;B组术中经空肠穿刺放置Flocare可裂式空肠造口管时间为(8.1±3.7)min,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肛门排气恢复的时间A、B组均比对照组快(P<0.01)。PA、TF和外周血TLC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食管癌两切口术后病人早期经鼻肠管和空肠造口管途径行EN支持安全、有效。而经空肠造口管行EN支持,并发症少,是病人术后EEN支持的一条更为合理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食管癌手术 鼻肠管 空肠造口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肺结节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进展 被引量:17
13
作者 吴雪杰 陈东来 +4 位作者 朱蓉英 王一飞 陈昶 陈勇兵 杨文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3-177,共5页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随着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的发展和肺癌筛查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发现,其中不少是多发肺结节,这些结节在病理学上常被诊断为多原发肺腺癌。对于具有不...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随着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的发展和肺癌筛查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发现,其中不少是多发肺结节,这些结节在病理学上常被诊断为多原发肺腺癌。对于具有不同影像学特征的多发结节,首选处理方法不尽相同,且每个肺结节的处理方法仍存在很大争议。近年来多发肺结节各病灶的演进及病灶间的相互影响机制,病灶内和病灶间肿瘤细胞在基因组学方面的同质性和异质性也备受关注。本文从组织病理学、基因组学、外科处理等多方面综合论述多发肺结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多发肺结节 基因组学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裕欢 陈东来 陈勇兵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47-552,共6页
肺癌在我国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肿瘤发生转移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外科治疗对肺癌的效果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分子靶向治疗的问世使肺癌的治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即使肿瘤在早期得到了完整... 肺癌在我国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肿瘤发生转移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外科治疗对肺癌的效果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分子靶向治疗的问世使肺癌的治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即使肿瘤在早期得到了完整切除,术后复发的可能性仍较高,这可能与肿瘤发生了淋巴结微转移(micrometastasis)有关。微转移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关的研究逐渐深入,但淋巴结微转移对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病理分期及预后等方面的影响尚存在争议。本文综合论述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淋巴结 微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RNA测序在肺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逸楚 陈东来 +3 位作者 丁启峰 朱雪娟 朱蓉英 陈勇兵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4-440,共7页
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是临床上肺癌最常见的亚型,是癌症相关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过去十几年中,随着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广泛用于常规肺癌筛查,影像学上表现为小结节的LUAD发病率显著增高,其发生... 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是临床上肺癌最常见的亚型,是癌症相关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过去十几年中,随着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广泛用于常规肺癌筛查,影像学上表现为小结节的LUAD发病率显著增高,其发生发展机制复杂,个体预后差异显著。尽管近年来针对LUAD的靶向和免疫疗法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从而限制了患者获益。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测序为基本手段的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进入临床和科研人员的视野。单细胞测序作为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的新型测序手段,与二代测序相比,其能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细胞群体进行特异性分析,揭示出每种细胞类型独特的变化,在单细胞水平上对许多异质基质细胞和癌细胞进行较精准地评估,从而揭示了分子成分的复杂性以及与非恶性组织中相应成分的区别。综上,通过单细胞测序深入了解LUAD发生发展机制和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异质性及其耐药性形成机制,从而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是临床医生和基础科学家迫切的需求。本文综合论述了单细胞测序在LUAD中的具体应用和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单细胞测序 耐药性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状成分在肺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启峰 陈东来 +1 位作者 王伟 陈勇兵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1-625,共5页
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然而,具有相同病理亚型的LUAD患者之间却存在显著的预后差异,导致该预后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组织学异质性。研究表明,除了201... 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然而,具有相同病理亚型的LUAD患者之间却存在显著的预后差异,导致该预后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组织学异质性。研究表明,除了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浸润性LUAD的5种主要生长方式的分类外,LUAD中还存在其他的组织学结构并影响其临床预后。其中,筛状成分(cribriform component,CC)是当前LUAD病理组织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有研究表明,CC的有无可进一步预测LUAD患者的预后。随着相关研究逐渐深入,CC与LUAD各组织学类型、临床病理因素、生存预后等方面的关联尚存在争议。本文综合论述了CC在LUAD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筛状成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