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优化管理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素萍 张娜 田凤美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3-45,51,共4页
目的探讨与优化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血糖管理方案,稳定患者血糖控制水平,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将153例神经外科重症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80例,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持续静脉胰岛素泵入控制血糖。对... 目的探讨与优化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血糖管理方案,稳定患者血糖控制水平,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将153例神经外科重症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80例,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持续静脉胰岛素泵入控制血糖。对照组参照Portland草案实施应激性高血糖管理;观察组构建和实施高血糖优化管理方案。结果观察组胰岛素应用时间、空腹血糖值、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本优化管理方案可有效控制和稳定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状况,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神经外科 应激性高血糖 优化管理方案 Portland草案 血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胃肠动力变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娜 谭丽萍 +2 位作者 王静 窦蓓 田凤美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3-27,共5页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胃肠动力变化及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151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每天从肠内营养开始时采用超声监测患者胃肠动力指数,每6小时动态监测1次,连续5 d。应用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拟合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胃肠动力变化轨迹,...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胃肠动力变化及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151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每天从肠内营养开始时采用超声监测患者胃肠动力指数,每6小时动态监测1次,连续5 d。应用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拟合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胃肠动力变化轨迹,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轨迹间的预测因素。结果 共拟合出低胃肠动力组86例(57.0%)和高胃肠动力组65例(43.0%)2种胃肠动力变化轨迹。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补充钾剂、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否使用冰毯及肠内营养输注速度是2种轨迹的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胃肠动力有高动力和低动力2种变化轨迹,补充钾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冰毯以及肠内营养速度>50 mL/h患者更易导致胃肠功能障碍,临床需据此有效实施肠内营养,以改善胃肠动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重症患者 胃肠动力 胃窦动力指数 胃肠功能障碍 变化轨迹 预测因素 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檀 丁钰 袁利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3-508,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标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气管切开术的42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分别采用标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257例... 目的 对比分析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标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气管切开术的42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分别采用标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257例)和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163例)。记录手术时间,以及术中严重出血、低氧、心跳骤停和术后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气管切开套管误入气管外间隙、气管后壁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手术时间长于标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21.74±2.90)min对(12.74±1.96)min;t=38.050,P=0.000]。标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78%(20/257),分别为术中严重出血5例(1.95%)以及术后皮下气肿4例(1.56%)、气胸1例(0.39%)、纵隔气肿2例(0.78%)、气管切开套管误入气管外间隙2例(0.78%)、气管后壁损伤3例(1.17%)、切口感染3例(1.17%);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9%(7/163),分别为术中严重出血1例(0.61%)以及术后皮下气肿2例(1.23%)、纵隔气肿2例(1.23%)、气管切开套管误入气管外间隙1例(0.61%)、切口感染1例(0.6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7,P=0.156)。结论 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可在标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使用受限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有效展开,操作简便,具备微创优势,且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人医疗 神经外科(学) 气管切开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肌反应与Z-L反应联合监测在面肌痉挛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余聚 关炎 许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7-322,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异常肌反应监测联合Z-L反应监测与单纯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24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乳突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的25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分别... 目的 对比分析异常肌反应监测联合Z-L反应监测与单纯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24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乳突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的25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分别行异常肌反应监测(AMR组,102例)和异常肌反应监测联合Z-L反应监测(AMR+ZLR组,156例),计算手术有效率,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AMR+ZLR组术后7 d 145例痊愈、11例无效,手术有效率为92.95%(145/156);术后6个月151例痊愈、5例无效,手术有效率为96.79%(151/156)。AMR组术后7 d 86例痊愈、16例无效,手术有效率为84.31%(86/102);术后6个月92例痊愈、10例无效(其中2例为复发),手术有效率为90.20%(92/102)。AMR+ZLR组术后7 d(χ^(2)=4.908,P=0.027)和6个月(χ^(2)=4.904,P=0.027)手术疗效均优于AMR组。术后1 d,AMR+ZLR组有12例出现轻微面瘫,于术后7 d内恢复;AMR组有1例出现耳鸣、1例出现头晕,均于术后3 d内恢复,18例出现轻微面瘫,于术后7 d内恢复。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手段,手术有效率较高,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联合Z-L反应监测较单纯异常肌反应监测可以提供更有价值的电生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面部肌肉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监测 手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电位监测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英文) 被引量:5
5
作者 康德智 吴赞艺 +3 位作者 余良宏 王晨阳 林章雅 兰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7-493,共7页
背景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取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颅内动脉瘤手术仍然存在众多并发症。多种术中特定手术操作造成的大脑功能区缺血与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有关。为进一步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必... 背景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取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颅内动脉瘤手术仍然存在众多并发症。多种术中特定手术操作造成的大脑功能区缺血与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有关。为进一步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必要在术中对相应脑血管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进行实时的监测。我们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联合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体感诱发电位(SSEPs)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监测,提高术中诱发电位(EPs)信号改变对特定手术步骤导致脑缺血的敏感性,并研究它们与术后神经功能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我们于2006年3月至2006年8月对我院25例采用显微手术的动脉瘤患者联合应用MEPs、SSEPs和BAEPs进行术中监测。对22例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单纯行SSEPs监测4例,行MEPs及SSEPs监测18例,对3例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同时监测MEPs、SSEPs及BAEPs,将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神经功能作前瞻性观察研究。①SSEPs监测:记录及刺激电极均采用皮下针电极。监测上肢SSEPs时,按国际脑电学会制定(10-20)系统,参考电极放在Fz,记录电极放在C3’、C4’和双侧Erb点,分别记录双侧皮质电位和外周电位。刺激电极放在腕部左右正中神经,刺激强度为15-25 mA,刺激间期0.2 ms,刺激频率3.1 Hz,波带通50~300 Hz,分析时间50 ms。监测下肢SSEPs时,记录电极置于Cz和双侧胭窝,分别记录双侧皮质电位和胭窝电位。刺激电极放在内踝部左右胫后神经,刺激强度为20-30 mA,记录参数与上肢SSEPs监测相同。术中主要观察手术侧皮质电位(上肢为N20波,下肢为P37波)。所有波形均以麻醉后40 min SSEPs的值为标准,警报标准为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或潜伏期延长10%。②MEPs监测:采用外接电刺激器(Digitimer D 185 stimulator),刺激电极采用螺旋塞电极,记录电极采用皮下针电极。刺激电极放在C3/C4或C1/C2前1-2 cm,阴极放在对侧相应的地方。刺激采用恒流经颅连续短串电刺激:5个单相方波,阳极刺激,持续时间300μs,刺激间隔2 ms(重复频率500 Hz),最大刺激电压600 V。记录从双侧肱二头肌、拇短展肌、胫前肌和拇展肌诱发的肌源性MEPs。警报标准为肌原性MEPs波幅消失。采用四联刺激肌肉收缩试验(TOF)监测神经肌肉反应活动。③BAEPs监测:记录电极采用皮下针电极,置于两侧乳突。参考电极置于头顶(Cz)。耳道插入式短声刺激。11.1 Hz疏密波,100 dBnHL级,对侧耳道60 dBnHL白噪音掩蔽。波带通30-1 500 Hz,分析时间15 ms,叠加1 000次。警报标准为V波潜伏期延长大于0.8 ms或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麻醉维持采用异丙芬、芬太尼、异氟醚、N2O和万可松,控制吸入性麻醉剂和肌松药的用量。结果对载瘤动脉临时阻断、载瘤及临近重要血管的误夹、过度脑牵拉、血管痉挛或小穿支血管损害等术中事件引起的脑缺血, MEPs5/21、SSEPs5/25、BAEPs1/3出现异常。3例术后出现新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人中,术中均有MEPs异常,而SSEPs仅1例异常。术中EPs未出现异常的病例,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通过本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MEPs监测对于运动系统缺血性损伤的敏感性优于SSEPs监测,术中EPs信号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关联性,而稳定的EPs联合监测有助于预测健全的感觉运动功能,并且保证足够的远端侧支血流量,允许术者安全地完成潜在危险性的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术中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神经梅毒一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化广 陈坚 +2 位作者 施辛 刘晖 兰青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梅毒 附属第二医院 剧烈头痛 头部CT 苏州大学 SAH 首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证据和图推理的文档级关系抽取方法:以医学关系为例
7
作者 周雪阳 傅启明 +3 位作者 陈建平 陈延明 陆悠 王蕴哲 《计算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针对生物医学文献句式冗长、实体密集从而导致关系抽取复杂度高、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证据路径增强的图推理框架(EPE-GR)。首先建立一种引入结构化偏差的图注意力机制(B-GAT)增强图推理中信息聚合的指向性,结合提及级和实体级图建模... 针对生物医学文献句式冗长、实体密集从而导致关系抽取复杂度高、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证据路径增强的图推理框架(EPE-GR)。首先建立一种引入结构化偏差的图注意力机制(B-GAT)增强图推理中信息聚合的指向性,结合提及级和实体级图建模学习全局交互特征和局部依赖信息;其次使用启发式搜索聚焦证据句子,同时构建一种基于掩膜多头注意力(MMHA)机制的路径推理结构,强化非邻居证据句子之间的相关性并缓解细粒度证据编码带来的复杂度剧增的问题;最后协同全局、局部和路径推理预测实体之间的语义关系。与已有方法相比,EPE-GR在药物-突变相互作用(DMI)数据集和化学物质诱导疾病(CDR)数据集上都获得了最佳的性能,前者在二分类和多分类任务的设定下相比次优方法准确率分别提高了5.65和5.13百分点,后者F1值提高了2.85百分点,证明所提方法是一个有效的生物医学文档级关系抽取方法且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此外,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关系依赖建模和证据路径推理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模型推理句间关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抽取 图推理 路径推理 证据增强 图注意力机制 多头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Notch1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飞 李世亭 +1 位作者 黄强 兰青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9-772,共4页
目的 :探讨Notch1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 (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发挥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 (0 .5、1、5和 10 μmol/L)的ATRA在体外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 ,7d后 ,做NSE免疫荧光染色 ,计数分化为神经... 目的 :探讨Notch1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 (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发挥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 (0 .5、1、5和 10 μmol/L)的ATRA在体外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 ,7d后 ,做NSE免疫荧光染色 ,计数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用 1μmol/L的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 ,于诱导前、诱导 3d和诱导 7d,提取细胞的总RNA ,用半定量RT PCR法检测Notch1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 ,ATRA能显著提高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 (P <0 .0 1)。其中 1μmol/L的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最高 ,为 (2 9.2 0± 1.0 9) %。Notch1基因在ATRA诱导后表达明显下调 (P <0 .0 0 1)。结论 :ATRA能显著提高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Notchl基因 表达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晓东 贡志刚 +1 位作者 兰青 黄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i001-i003,共3页
1979年Bjorklund和Stenevi移植胚胎中脑组织到6-羟多巴胺所致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的纹状体内,发现有明显功能改善,并且免疫组化显示这些动物脑内存在被移植的能产生多巴胺的细胞.由此掀起了治疗PD为代表的脑... 1979年Bjorklund和Stenevi移植胚胎中脑组织到6-羟多巴胺所致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的纹状体内,发现有明显功能改善,并且免疫组化显示这些动物脑内存在被移植的能产生多巴胺的细胞.由此掀起了治疗PD为代表的脑内移植研究的热潮.从不断获得的研究成果来看,脑内移植细胞替代疗法极有希望成为治愈PD的一种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 体外培养 脑移植 细胞替代疗法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辅助下前颞下经硬膜外前岩骨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4
10
作者 董家军 兰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3-198,共6页
背景蝶岩斜区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设计成为神经外科界关注和探索的难题之一。此部位手术多采用颞下入路、扩大中颅窝入路、Kawase入路、额颞眶颧入路等,但这些入路颅外组织损伤较多,存在大范围的无效暴露及不必要的结构破坏。为此,本实验... 背景蝶岩斜区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设计成为神经外科界关注和探索的难题之一。此部位手术多采用颞下入路、扩大中颅窝入路、Kawase入路、额颞眶颧入路等,但这些入路颅外组织损伤较多,存在大范围的无效暴露及不必要的结构破坏。为此,本实验应用微创锁孔入路的新理念,在颞下入路基础上,模拟前颞下经硬膜外前岩骨锁孔入路,并将神经导航技术运用到该入路中,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探讨其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①导航资料的建立:尸头切口周围6-8枚钛钉标记,行螺旋CT连续、无间隙扫描,影像资料输入Stoker神经导航系统。在导航系统Contour功能栏内,分别标出前岩骨、耳蜗、内听道的轮廓,指导术中岩骨的磨除范围。②模拟前颞下经硬膜外前岩骨锁孔入路:尸头向对侧旋转约90°,取耳屏前约1cm、颧弓上缘上行长约4cm的直切口,在颧弓根部用磨钻磨开一小骨孔,以铣刀取下直径2.0~2.5cm的小骨瓣。自中颅窝底抬起颞部硬脑膜,切断脑膜冲动脉。在下颌神经表面切开硬膜,进入海绵窦外侧壁浅、深两层之间,用显微剥离子向圆孔、眶上裂分离硬膜融合区,暴露海绵窦外侧壁,通过海绵窦三角显露内部结构。用神经导航定位耳蜗、内听道,依次磨除Kawase菱形区及三叉神经节下方的岩尖部,暴露上、中斜坡及桥小脑角等结构,观察并比较暴露结构的不同。③神经导航记录确定海绵窦三角、Kawase菱形区、最大限度磨除前岩骨后形成的菱形区的各点坐标,应用空间任意两点的距离函数由Excel算出长度,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算出面积。结果1.海绵窦外侧壁由浅、深两层构成,深浅两层之间存在潜在的间隙,其内没有神经、血管穿过,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走行于该间隙之下。剥离该间隙,可以暴露海绵窦外侧壁全貌。暴露的相关海绵窦三角为:①滑车神经上三角:可暴露海绵窦后上腔、内侧腔,颈内动脉水平部上面、后曲部及其脑膜垂体干分支:②Parkinson三角:可暴露海绵窦前下腔、后上腔、内侧腔,颈内动脉后升部、水平部、后曲部及其脑膜垂体干分支,海绵窦下动脉,外展神经;③Mullan三角(前内侧三角):可暴露颈内动脉水平部、前曲部,海绵窦下动脉,外展神经:④前外侧三角:可显露卵圆孔与圆孔间的蝶骨表面。2.Meckel腔位于海绵窦后部韵外下方,小脑幕附着缘和岩上窦下方,是颅后窝向颅中窝突入的硬膜陷窝,形成一个中颅窝和后颅窝之间沟通的自然通路。Meckel腔包裹三叉神经根、节及三个分支至各自的出颅孔。3.计算出Kawase菱形区的面积为(248.2±12.4)mm2,最大限度磨除前岩骨后形成的菱形区面积为(318.4±36.2)mm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7.53,P<0.05)。4.通过三叉神经上间隙暴露上斜坡、基底动脉中部:通过三叉神经下间隙暴露内听道下方的部分中斜坡、脑桥下部、脑桥延髓沟、延髓上部、椎基底动脉交接部、椎动脉近端、小脑前下动脉脑桥前段和脑桥外侧段。磨除三叉神经压迹下方的骨质,可进一步暴露展神经、Dorello管孔、小脑前下动脉的起始点。结论前颞下经硬膜外前岩骨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通过一个直径2.0~2.5cm的小骨窗,可以充分显露海绵窦、Meckel腔及三叉神经分支等结构,对原发或侵及上述部位的肿瘤可以直视下完全暴露。如病变扩展至后颅窝,通过最大限度磨除前部岩骨,暴露上、中斜坡,进行切除。但因岩斜区和海绵窦区解剖复杂,该锁孔入路在解决微创问题的同时,仍然存在传统入路相似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锁孔入路 神经导航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辅助眉弓锁孔入路量化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苗增利 兰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报道经眉弓锁孔入路对鞍区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技术。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锁孔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6~25倍)观察鞍区显微解剖结构,并在神经导航下量化Ⅰ、Ⅱ、Ⅲ... 目的:报道经眉弓锁孔入路对鞍区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技术。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锁孔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6~25倍)观察鞍区显微解剖结构,并在神经导航下量化Ⅰ、Ⅱ、Ⅲ、Ⅳ、Ⅴ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及分支、视神经长度。结果:眉弓锁孔入路对5间隙结构有很好暴露,通过第Ⅱ间隙打开Liliequist膜后可见基底动脉(BA)分叉,大脑后动脉(PCA),小脑上动脉(SCA)及其穿通血管和动眼神经出脑干处及其行程,各间隙面积Ⅰ(85.64±6.87mm2)、Ⅱ(46.62±5.34mm2)、Ⅲ(18.97±2.78mm2)、Ⅳ(49.27±4.86mm2)、Ⅴ(35.95±3.41mm2);颈内动脉眼段长(6.64±1.45mm),交通段长(3.35±0.46mm),脉络膜段长(3.75±0.67mm),仔细分离切断周围的蛛网膜小梁,充分游离血管及其分支,在视交叉后上方可充分显露大脑前动脉(ACA)A1、A2段,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Heubner返支,A1长(22.12±3.65mm)。左侧视神经为(15.15±2.54mm),右(14.42±1.89mm)。结论:眉弓锁孔入路可对鞍区结构很好暴露,第Ⅰ间隙面积最大,Ⅰ、Ⅳ与入路方向一致,显露更为满意,通过Ⅱ间隙可观察Willis后环周围结构;处理鞍区肿瘤,以鞍区4个常规解剖间隙为主,联合第Ⅴ间隙可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 手术入路 颅底外科 眶上锁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延伸于脑肿瘤干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07-412,共6页
1992年Reynolds首先成功地从成年小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1997年Mckay确立了神经干细胞能提供大量脑组织所需要的功能细胞的概念;2001年Reya提出了肿瘤干细胞理论:Singh等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分离... 1992年Reynolds首先成功地从成年小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1997年Mckay确立了神经干细胞能提供大量脑组织所需要的功能细胞的概念;2001年Reya提出了肿瘤干细胞理论:Singh等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样的肿瘤干细胞,并进一步证明后者可直接生成肿瘤细胞,目前称之为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s,BTSCs),由此开创了神经干细胞研究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人脑胶质瘤组织 cells 干细胞理论 成年小鼠 肿瘤细胞 纹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导向技术在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进 张晓路 +6 位作者 张岩松 冯素银 黄维一 程超 焦建同 兰青 邵君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导向技术在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统计完整脑功能区胶质瘤60例患者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开颅手术组,观察组利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联合荧光导向技术,术中在不同...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导向技术在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统计完整脑功能区胶质瘤60例患者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开颅手术组,观察组利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联合荧光导向技术,术中在不同距离处和不同染色区域收集肿瘤标本,做相应病理分型和免疫组化分析,并比较两组肿瘤全切率和术后功能神经障碍情况,分析两者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均顺利实现功能技术融合和术中导航,术中荧光可见明显不同染色区域,两组胶质瘤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高级别胶质瘤全切率、术后功能神经障碍情况、术后前3个月肿瘤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距离处肿瘤标本免疫组化分析各指标表达可见明显变化趋势,荧光染色区域与术后病理特征相符。结论: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导向技术可提高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全切率,改善神经术后功能情况和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区胶质瘤 神经导航 荧光技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在远外侧锁孔入路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恒柱 兰青 +1 位作者 贡志刚 王晓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将神经导航应用于远外侧锁孔入路解剖学研究。方法:应用Stryker神经导航系统,在建立术前导航资料后,对远外侧锁孔入路研究中与临床应用关系紧密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结果:(1)神经导航可辅助确定远外侧锁孔入路切口的起始点定位;(2... 目的:将神经导航应用于远外侧锁孔入路解剖学研究。方法:应用Stryker神经导航系统,在建立术前导航资料后,对远外侧锁孔入路研究中与临床应用关系紧密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结果:(1)神经导航可辅助确定远外侧锁孔入路切口的起始点定位;(2)神经导航可精确测量显露解剖结构的最大长度、术野侧方显露角度以及岩斜区的术野显露面积等。结论:神经导航在远外侧锁孔入路的解剖研究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尸头标本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干细胞SHG-44s的克隆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33
15
作者 王金鹏 黄强 +4 位作者 张全斌 董军 朱玉德 王爱东 兰青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04-606,610,共4页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中存在肿瘤干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将SHG44细胞系和SHG44-9细胞株,分别应用含血清培养基(DMEM+10%FCS)和无血清培养基(DMEM/F12,添加bFGF、LIF和EGF)培养。用CD133免疫磁珠分离干细胞、Hoechst33342和NESTI...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中存在肿瘤干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将SHG44细胞系和SHG44-9细胞株,分别应用含血清培养基(DMEM+10%FCS)和无血清培养基(DMEM/F12,添加bFGF、LIF和EGF)培养。用CD133免疫磁珠分离干细胞、Hoechst33342和NESTIN流式细胞仪、Nestin、NSE、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肿瘤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结果:CD133磁珠分离得到的干细胞的比例:在血清组SHG44和SHG44-9分别为0.021%和0.035%;无血清组分别为1.2%和2.3%。而Hoechst33342和CD133标记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比例:血清组中SHG44、SHG44-9分别为1.5%、0.37%;无血清组分别为16.4%和29.1%。并且这些细胞能够增殖和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而Nestin标记后SHG44、SHG44-9中分别有51.05%、77.53%阳性细胞。结论:体外长期传代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系中存在肿瘤干细胞SHG44s,CD133磁珠和Hoechst33342流式细胞仪分离和检测胶质瘤干细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Nestin+细胞是干细胞分化后的祖细胞或前体细胞,不能作为分离和检测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胶质瘤 流式细胞仪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孙超 徐保锋 +2 位作者 鲁质成 黄海燕 邬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5-737,共3页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33例,其中采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18例,单纯静脉应用抗生素15例,对比两组在临床疗效、感染控制天数及费用的差异,并判断万古霉素对颅内...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33例,其中采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18例,单纯静脉应用抗生素15例,对比两组在临床疗效、感染控制天数及费用的差异,并判断万古霉素对颅内感染致病菌的敏感性、鞘内用药量和感染相关指标的关联性及其中枢神经系统(CNS)毒副反应。结果:万古霉素对颅内感染致病菌的敏感比例为9/9(100%),治疗组18例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糖含量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痊愈16例(88.9%),显效1例(5.6%);进步0例,无效1例(5.6%);颅内感染痊愈(显效)时间平均8 d,花费18 956.59元。对照组15例中痊愈8例(53.3%),显效4例(26.7%),进步1例(6.7%),无效2例(13.3%),其中死亡1例(6.7%);颅内感染痊愈(显效)时间平均24 d,花费25 481.38元。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u=2.15,P<0.05),用药时间和用药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仅1例患者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并很快恢复。结论:万古霉素对大多数颅内感染的致病菌敏感,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少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无明显CNS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鞘内注射 神经外科手术 颅内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细胞对诱导分化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立军 黄强 +2 位作者 王爱东 兰青 杜子威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9-423,共5页
目的 优选人脑胶质瘤细胞诱导分化剂。方法 应用MTT法、形态学、GFAP免疫荧光等方法鉴定环已亚甲基二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丁酸钠、二丁酰杯AMP、苯乙酸钠、苯丁酸钠、亚砷酸钠等7种诱导剂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SHG-44的诱导分化效果。结... 目的 优选人脑胶质瘤细胞诱导分化剂。方法 应用MTT法、形态学、GFAP免疫荧光等方法鉴定环已亚甲基二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丁酸钠、二丁酰杯AMP、苯乙酸钠、苯丁酸钠、亚砷酸钠等7种诱导剂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SHG-44的诱导分化效果。结果 亚砷酸钠、苯乙酸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效果较差,苯丁酸钠、二丁酰环AMP、丁酸钠在1-2mM即可明显诱导人脑胶质瘤细胞多分化,表现为增殖抑制,胞突增长,GFAP表达升高现象。结论 人脑胶质瘤细胞对诱导分化剂苯丁酸钠、二丁酰环AMP和丁酸钠较为敏感,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敏感性 胶质瘤 诱导 细胞分化 苯丁酸钠 二丁酰环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干/祖细胞系SU-2放射耐受及其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宝敏 董军 +4 位作者 沈云天 王中勇 宋武超 黄强 兰青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453-459,共7页
目的研究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瘤耐受放射中的作用,为克服恶性胶质瘤放射耐受寻找新的干预靶点。方法干细胞培养条件下培养自建人脑胶质瘤干/祖细胞系SU-2,以及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和SHG-44,观察不同剂量直线加速器照射前后细胞形态变化... 目的研究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瘤耐受放射中的作用,为克服恶性胶质瘤放射耐受寻找新的干预靶点。方法干细胞培养条件下培养自建人脑胶质瘤干/祖细胞系SU-2,以及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和SHG-44,观察不同剂量直线加速器照射前后细胞形态变化、Hoechst 33342-细胞和CD133+细胞比例、肿瘤细胞存活率和裸小鼠致瘤率等项指标,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和人脑胶质瘤干/祖细胞系SU-2照射前后MGM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当照射剂量为1~15Gy时,人脑胶质瘤干/祖细胞系SU-2中的Hoechst 33342-细胞和CD133+细胞比例明显增加,高达18.73%和13.70%,细胞存活率升高、致瘤率(8/8)增加、侵袭性增强,MGMT基因表达水平轻度升高。结论经一定剂量的X线照射后,胶质瘤干细胞因具有强于其他肿瘤细胞的放射耐受性而出现选择性存活且细胞比例升高,其生物学特性如细胞存活率、体内致瘤率增加,侵袭性增强。可能与胶质瘤干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提高有关,确切的分子学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辐射耐受性 肿瘤干细胞 荧光免疫测定 O(6)-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转移癌组织裸小鼠脑内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9
作者 刁艺 黄强 +3 位作者 董军 吴自成 王爱东 兰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16-220,共5页
目的建立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的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并分析移植瘤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取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组织块,接种于裸小鼠右尾状核。致瘤后即用裸小鼠的瘤组织进行其原位传代接种,观察致瘤率及荷瘤鼠生存期;MRI观察移植瘤在鼠脑内... 目的建立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的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并分析移植瘤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取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组织块,接种于裸小鼠右尾状核。致瘤后即用裸小鼠的瘤组织进行其原位传代接种,观察致瘤率及荷瘤鼠生存期;MRI观察移植瘤在鼠脑内的大体形态;HE染色分析各代移植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瘤中CEA的表达;Alcian blue/PAS特殊染色检测移植瘤中粘液的性质。结果移植瘤组织在裸小鼠右尾状核已连续传至6代,共65只鼠。荷瘤鼠生存期:原代为(47.6±1.8)d,2~3代有所缩短,4~6代稳定在(38.0±0.9)d;移植瘤MRI类圆形,瘤周无水肿。移植瘤病理为低分化腺癌,不向周围正常鼠脑组织浸润;移植瘤中CEA表达阳性,有酸性粘液存在。结论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组织块接种于鼠脑内建立的原位移植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临床原发肿瘤的病理学特征,本方法为研究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实验治疗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肺腺癌脑转移瘤 裸小鼠 脑移植瘤 肿瘤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CDC2/CyclinB1在胶质瘤中的联合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翟德忠 黄强 +3 位作者 朱卿 董军 霍红梅 兰青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04-607,共4页
目的:探讨CDC2/CyclinB1在胶质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构建布有各级别人脑胶质瘤、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球体及其移植瘤组织、脑肿瘤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相应的对照标本共118例的组织芯片,进行CDC2、CyclinB1的EnVision法免... 目的:探讨CDC2/CyclinB1在胶质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构建布有各级别人脑胶质瘤、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球体及其移植瘤组织、脑肿瘤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相应的对照标本共118例的组织芯片,进行CDC2、CyclinB1的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率、表达强度及联合表达情况。结果:CDC2、CyclinB1表达阳性率在71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分别为54.9%和52.1%。11例正常成人脑组织中分别为18.2%和9.0%,两者比较P<0.05。CDC2和CyclinB1的联合表达率为89.7%,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90,P<0.01)。CDC2、CyclinB1的表达在不同级别人脑胶质瘤中也有差异(P<0.05),与病理级别分别呈正相关(r=0.982,P=0.018;r=0.959,P=0.041)。在体外培养的胶质瘤细胞球体、裸鼠皮下移植瘤、人胚胎脑和裸小鼠骨髓中均高表达,而脑肿瘤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球体未见表达。结论:CDC2和CyclinB1,随着脑胶质瘤恶性度增高而表达量增加;在神经干细胞、脑肿瘤干细胞低表达,而在SHG44和GBM细胞球体中高表达,表明其在肿瘤细胞分化抑制中起作用。这对进一步研究胶质瘤分子病因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分子病因 组织芯片 CDC2 CYCLIN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