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灶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剑 王跃涛 +1 位作者 徐斌 钱翠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73-577,579,共6页
目的超声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本研究探讨PTMC原发灶超声特征能否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为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行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7例PTMC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86例和无转... 目的超声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本研究探讨PTMC原发灶超声特征能否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为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行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7例PTMC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86例和无转移组20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PTMC原发灶超声特征,探讨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形态、微钙化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无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形态、原发灶与包膜接触面积是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男性、年龄≤50岁、原发灶形态不规则及其与包膜的接触面积大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原发灶形态不规则的超声特征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PTMC患者原发灶的部分超声特征有助于预测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为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阴道超声诊断早期残角子宫妊娠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4-334,共1页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妊娠 异位 残角子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融治疗T1N0M0乳头状甲状腺癌伴包膜侵犯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吴萍 秦敏 +1 位作者 李尊 钱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75-97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T1N0M0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伴包膜侵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确诊PTC伴包膜侵犯(T1N0M0)患者共86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延长和多点...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T1N0M0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伴包膜侵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确诊PTC伴包膜侵犯(T1N0M0)患者共86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延长和多点微波消融以及液体隔离策略治疗。并采用超声造影测量消融术前1 d和消融后1、3、6、12个月的肿瘤最大直径和体积变化,检测消融前和消融后1、3、6、12个月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记录随访12个月肿瘤进展率(包括局部复发、新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微波消融术和术后12个月的临床随访,消融总时间50~185s,平均(135±60)s,水分离体积30~80 mL,平均(52±16)mL。术后1个月肿瘤最大直径和体积较术前显著增加,随后逐渐缩小(P<0.05)。63例(73.3%,63/86)肿瘤完全消失,未检测到局部复发。消融前后各时间点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甲状腺素(FT4)水平均无显著变化,均在正常参考范围(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常规应用甲状腺替代药物。7例(8.1%,7/86)出现肿瘤进展,其中6例为新发病灶、1例为淋巴结转移,经二次消融后肿瘤完全消失。轻度嗓音改变(5.8%,5/86)是唯一主要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缓解。结论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T1N0M0期PTC伴包膜侵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微波消融 乳头状甲状腺癌 包膜侵犯 甲状腺激素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全与脑出血关系研究
4
作者 何钰 李永东 +2 位作者 陈力 张琪 王建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索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全与脑出血的关系,为脑出血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48例诊断为脑出血患者作为脑出血组,248例无脑出血的中医科住院患者按性别匹配作为对照组。A1段发育不... 目的探索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全与脑出血的关系,为脑出血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48例诊断为脑出血患者作为脑出血组,248例无脑出血的中医科住院患者按性别匹配作为对照组。A1段发育不全定义为一侧A1段明显增粗,对侧A1段未显影或直径小于优势侧1/2。采用SPSS软件25.0版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1段发育不全与脑出血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与出血侧和出血部位的关联。结果A1段发育不全发生率为15.7%(78/498)。其中脑出血组50例,对照组28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伴有A1段发育不全脑出血患者中出血好发于基底节和丘脑区(38例),部分发生于额顶叶(11例),极少发生于颞叶(1例);出血发生在A1段优势侧26例,发育不全侧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1段发育不全不论在单独分析(P=0.007,OR=1.984),还是与纳入的其他相关危险因素混杂分析(P=0.004,OR=2.215),均与脑出血有明显的统计学相关性。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全作为一重要危险因素,与脑出血关系密切。但脑出血并不具有按优势A1段呈特征性分布,即与出血侧和出血部位无相关性。其潜在机制需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大脑前动脉 A1段发育不全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