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5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惕 王穗暖 +2 位作者 周健 江淑芳 戴玉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08-1310,共3页
目的:了解本院神经外科2008-2012年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变迁,为指导临床控制医院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数据库对83例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析,分析其分布... 目的:了解本院神经外科2008-2012年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变迁,为指导临床控制医院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数据库对83例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析,分析其分布及耐药性变化。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所占比例从2008-2012年逐年升高,2012年所占比例达13.00%,显著高于2008年的5.38%,且鲍曼不动杆菌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耐药性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已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50%),耐药性呈逐年升高趋势。结论:院内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现象严重,临床治疗时应按药敏试验结果选药,医院也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测,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在院内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护理方案的构建
2
作者 黄玉佳 韩小云 +4 位作者 蒋君芳 王德生 李娇蓉 李红燕 陈卫波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96-100,共5页
目的构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护理干预方案,为提高胃肠道肿瘤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以行为改变轮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与半结构式访谈构建护理干预方案初稿。通过德尔菲法对19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 目的构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护理干预方案,为提高胃肠道肿瘤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以行为改变轮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与半结构式访谈构建护理干预方案初稿。通过德尔菲法对19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最终方案。结果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0,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为4.11~5.00分,最终形成包含3个一级条目、6个二级条目、24个三级条目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护理干预方案。结论构建的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护理干预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对于提高患者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口服营养补充 依从性 行为改变轮理论 德尔菲法 循证护理 营养护理 护理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经蝶手术治疗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
3
作者 王强 邵耐远 +2 位作者 夏锡伟 夏为民 唐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86-1388,共3页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治疗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的效果、手术技巧和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本科收治的22例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及内分泌症状,均采...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治疗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的效果、手术技巧和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本科收治的22例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及内分泌症状,均采用神经内镜经蝶入路手术。22例患者术中均完全清除囊液,大部分切除囊壁。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60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5例,永久性尿崩1例。术后有2例复发,其中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神经内镜经蝶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治疗鞍区Rathke囊肿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RATHKE囊肿 经蝶手术 尿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氟桂利嗪对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持续钠电流的影响
4
作者 张一 周岱 +3 位作者 王士雷 焦志华 杨伊林 庄心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94-895,共2页
关键词 盐酸氟桂利嗪 持续钠电流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垫床翻身间隔时间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效果比较 被引量:26
5
作者 陈洁 徐静娟 +7 位作者 景新华 程海霞 张一 王娟 季春燕 栾佳奇 张玲 白昱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4期48-51,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气垫床及翻身间隔时间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的效果。方法将180例压疮高危患者随机分为A、B、C、D、E、F六组,A、B、C组采用喷气式气垫床,翻身时间分别间隔2h、3h、4h;D、E、F组采用动态交替式气垫床,翻身间隔时间同...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气垫床及翻身间隔时间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的效果。方法将180例压疮高危患者随机分为A、B、C、D、E、F六组,A、B、C组采用喷气式气垫床,翻身时间分别间隔2h、3h、4h;D、E、F组采用动态交替式气垫床,翻身间隔时间同前;连续观察72h,每次翻身观察记录患者皮肤压疮发生情况、压疮前期表现及Braden评分。结果六组患者均未发生压疮。干预后不同时间六组压疮前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干预72hB组和E组、C组和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13)。六组Braden评分在干预前、干预后各时间段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比较,F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两种气垫床均能有效预防压疮,动态交替式气垫床效果更优。使用动态交替式气垫床可将翻身间隔时间延长至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压疮 喷气式气垫床 交替式减压气垫床 翻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朱旭成 陈荣华 +4 位作者 邵华明 曹洁 蒋天伟 宣井岗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77-682,共6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初步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7例症状性慢性(动脉闭塞≥4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管内介入治... 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初步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7例症状性慢性(动脉闭塞≥4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27例患者均在大脑中动脉闭塞4周后,末次梗死发生2周后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使用微导丝穿越、球囊扩张,结合一期或二期置入支架开通闭塞。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mTICI 2b^3级定义为血管有效再通)。术后24 h复查头部CT确认颅内有无出血及梗死,1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MRI、扩散加权成像、MR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评估有无新发脑梗死及血管通畅情况。术后90 d门诊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恢复情况(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24个月门诊随访并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27例患者中,血管成功开通25例,其中5例患者行单纯球囊扩张,20例行球囊扩张结合一期或二期支架置入,术中出现动脉穿孔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后1周内出现新发脑梗死2例,均未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恶化。所有病例完成术后90 d临床随访,预后良好22例(81.5%),无症状加重患者。20例患者术后6~24个月内影像随访,完全通畅18例,支架内再闭塞1例,支架内中度狭窄1例,仅1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新发基底节区脑梗死。结论经严格筛选的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开通治疗是可行、安全的,近期能改善患者脑缺血症状,卒中再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血管闭塞 慢性 血管内再通术 可行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行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 被引量:7
7
作者 彭亚 宣井岗 +3 位作者 陈荣华 邵华明 朱旭成 曹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89-492,495,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在颅内血管迂曲情况下,采用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至目标位置,实施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颈内动... 目的初步评价在颅内血管迂曲情况下,采用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至目标位置,实施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Willis覆膜支架,对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和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进行动脉腔内隔绝血管重建术。由于患者血管迂曲,采用Navien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支架到位,即在同轴导管系统下,先将5 F Navien中间导管头端越过病变部位,然后将Willis支架在中间导管内输送至病变部位,再回撤中间导管,Willis支架即可定位在病变血管段。结果 (1)2例术中Willis支架均顺利到位,球囊扩张后释放。1例TCCF因为支架在海绵窦近端弯曲处,回撤球囊支架略有移位,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略有对比剂内漏。对另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即刻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不显影。(2)2例患者在术后1、3个月复查CT血管成像,显示血管重建良好。支架置入后1个月随访TCCF患者,突眼及杂音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随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头痛症状消失,右侧动眼神经麻痹明显缓解。结论在迂曲颅内动脉使用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到位,具有辅助作用,较传统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技术初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中间导管 Willis支架 腔内隔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型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再通技术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荣华 曹洁 +4 位作者 朱旭成 邵华明 蒋天伟 宣井岗 彭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所致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血管再通技术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所致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血管再通技术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64例ICAS所致AIS-LVO患者,均为发病后6或8 h及以内使用机械取栓、直接抽吸、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等至少1种方式进行血管内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情况、介入治疗方式、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入院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术后90 d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264例ICAS所致AIS-LVO患者中前循环病变229例、后循环病变35例,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16(12,19)和25(22,32)分,出院时NIHSS评分别为8(6,11)和10(8,12)分。264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为91.3%(241/264),其中mTICI分级2b级68例(25.8%)、3级173例(65.5%);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9.1%(24/264);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5.7%(147/264),死亡率为10.6%(28/264)。132例患者接受单纯机械取栓,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8.3%(77/132);108例接受机械取栓+支架补救治疗,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0.9%(55/108);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及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ICAS所致AIS-LVO患者,机械取栓可作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技术,且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补救措施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血管闭塞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术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强 夏锡伟 +5 位作者 邵耐远 彭亚 夏为民 周强 景新华 杨伊林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营养指标、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6例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分为EEN组和对照组。EEN组病人在入院24h后给予EN支持;对照组在入院第5~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营养指标、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6例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分为EEN组和对照组。EEN组病人在入院24h后给予EN支持;对照组在入院第5~7天后给予EN支持。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营养指标[血清清蛋白(ALB)、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和上臂肌围(AMC)]、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意识恢复程度的变化。结果:EEN组病人在治疗第7和14天各营养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炎性因子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意识恢复程度(通过GCS评分)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EEN可有效地改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营养状况,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利于病人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高分级 早期肠内营养 炎性因子 血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文华 王杰 +2 位作者 邢伟 彭亚 邱建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8例(51个)被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夹闭术后的残留...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8例(51个)被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夹闭术后的残留和载瘤动脉的开放。结果:37个动脉瘤呈囊状、9个动脉瘤呈不规则形和5个动脉瘤呈梭形。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31%),其次是后交通动脉(29%)。全部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9mm、瘤体平均大小为5.5mm、瘤颈平均大小为3.4mm。49个动脉瘤需要1个钛夹夹闭,2个动脉瘤需要2个钛夹夹闭。16层CTA检出3个夹闭动脉瘤有残留,靠近钛夹的全部载瘤动脉可以被准确评价。结论:16层螺旋CTA为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和术后的改变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首选影像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夹闭 颅内动脉瘤 16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路图技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旭成 陈荣华 +3 位作者 邵华明 曹洁 宣井岗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83-692,共10页
目的探讨双路图技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23年5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双路图技术行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患者9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 目的探讨双路图技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23年5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双路图技术行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患者9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末次脑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塞部位、闭塞远端血管代偿方式、双路图方式、手术方式、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流再通情况,<2b级为血管再通不良,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血管穿孔、远端栓塞、术后1周内新发脑梗死)、出院时NIHSS评分等。术后24 h复查头部CT确认颅内有无出血及脑梗死,术后1周内复查MRI或扩散加权成像或MR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有无新发脑梗死及血管再闭塞。术后90 d门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2分为临床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术后3~12个月门诊随访,记录mRS评分,并行CTA检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9例采用双路图技术行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患者均存在与闭塞血管相关的脑梗死,其中椎动脉V4段闭塞3例,基底动脉下段闭塞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5例。术前NIHSS评分1~10分,中位评分3(2,7)分,末次脑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为15~60 d,平均(25±14)d。9例患者的闭塞血管远端血管床均可通过Willis环由对侧或前后循环显示,其中4例采用双侧颈内动脉双路图技术,3例采取双侧椎动脉双路图技术,2例采用前后循环双路图技术;8例术后即刻脑血管造影示闭塞段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3级),1例术中通过双路图技术发现微导丝穿越时明显偏离血管走向,DSA证实为血管穿孔,终止手术,但未造成严重并发症。9例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1~6分,中位评分2(2,3)分,术后随访6~12月无缺血症状复发,术后90 d随访,mRS评分≤2分8例,3分1例。8例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术后3~6个月均完成CTA随访,均显示血流通畅。结论在Willis环代偿显示闭塞段远端血管床的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中应用双路图技术可行,但仍需大样本数据及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血管闭塞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又燃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607-610,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在我国卒中已成为第一位致死性疾病^[2]。AS可在头颈部动脉壁形成斑块并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常规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能显示管腔...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在我国卒中已成为第一位致死性疾病^[2]。AS可在头颈部动脉壁形成斑块并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常规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能显示管腔狭窄,但显示血管壁特性的作用有限。而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的评估,如斑块形态、成分、炎性细胞浸润及出血等亦对临床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疾病 高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卒中联盟建设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共4页
我国是全球脑卒中发病风险最高的国家,虽然近10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励精图治,但脑卒中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民医学素养较低、医疗环境复杂、卒中中心布局欠佳、医院脑卒中救治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脑卒中患者发... 我国是全球脑卒中发病风险最高的国家,虽然近10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励精图治,但脑卒中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民医学素养较低、医疗环境复杂、卒中中心布局欠佳、医院脑卒中救治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往往不能及时就医或及时诊治。因此,建设区域卒中联盟是脑卒中防治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探索脑卒中分级诊疗、建立区域急救接转诊模式、制定区域脑卒中诊疗标准流程、开展临床规范和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区域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的脑卒中诊治水平意义重大。目前,各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区域卒中联盟,不仅发挥了卒中中心的优势、提高了脑卒中的诊疗质量,也为脑卒中患者赢得黄金抢救时间,符合国家医联体及专科联盟建设策略。区域卒中联盟建设虽然已初见成效,但任重道远,仍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和完善,打造区域高效智能化"脑卒中黄金1小时救治圈",为迎接脑卒中防治"拐点"的早日到来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区域卒中联盟 卒中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细胞起源肿瘤的恶性进展与Topo-Ⅱα表达关系的研究
14
作者 夏为民 龚德生 陈同钰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研究拓扑异构酶-Ⅱα(topoisomerase-Ⅱα,Topo-Ⅱα)在星形细胞起源肿瘤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并探讨Topo-Ⅱα对判断此类肿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49例不同级别的星形细胞起源肿瘤标本Topo-Ⅱα蛋白... 目的研究拓扑异构酶-Ⅱα(topoisomerase-Ⅱα,Topo-Ⅱα)在星形细胞起源肿瘤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并探讨Topo-Ⅱα对判断此类肿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49例不同级别的星形细胞起源肿瘤标本Topo-Ⅱα蛋白表达进行分析,以评价阳性细胞百分数与星形细胞起源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随着肿瘤病理级别的提高,细胞异型性明显增加、核染色增强、对比明显;而且Topo-Ⅱα标记指数亦随之升高,低级别(Ⅰ、Ⅱ级)与高级别(Ⅲ、Ⅳ级)肿瘤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Ⅲ、Ⅳ级肿瘤之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opo-Ⅱα可较为准确地反映星形细胞起源肿瘤的增殖潜能和恶性程度,对判断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拓扑异构酶 预后 星形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