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血清S100A12水平升高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杨玲 贺骞 +2 位作者 王强 陈巍 孙建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6-539,共4页
目的:检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清中S100A12含量,探讨其血清S100A12升高对冠心病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CHD组为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128例,对照组为冠状动脉CTA或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61例,观察血清S100A12水平在两... 目的:检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清中S100A12含量,探讨其血清S100A12升高对冠心病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CHD组为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128例,对照组为冠状动脉CTA或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61例,观察血清S100A12水平在两组间的变化,观察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是否存在相关性。对包括血清S100A12高水平在内等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冠心病患者组血清S100A12水平[(43.57±10.30)ng/ml]显著高于非冠心病患者组[(25.63±7.4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与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91,P<0.001);以冠心病发病为因变量,以年龄、男性、体质指数超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血清S100A12高水平为自变量,结果发现,在排除了其他危险因素之后,血清S100A12高水平(OR=2.67,P<0.001)为冠心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中S100A12水平可能是潜在的预测冠心病风险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S100A12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与心力衰竭诊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子俊 朱滨 +1 位作者 杨春 杨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5期4346-4352,共7页
肠道微生物在非胃肠疾病中发挥的重要生理作用逐渐引起医学界关注及重视,其亦被证实是影响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心力衰竭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存在特征性改变,如有害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等增多、保护性微生... 肠道微生物在非胃肠疾病中发挥的重要生理作用逐渐引起医学界关注及重视,其亦被证实是影响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心力衰竭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存在特征性改变,如有害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等增多、保护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减少。同时,心力衰竭也可引起肠道淤血水肿、通透性增加,促使有害性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内毒素、代谢产物经肠壁进入循环,从而刺激机体产生促炎性因子并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鉴于肠道微生物在心力衰竭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干预其代谢产物有望成为心力衰竭诊疗的新靶点,本文将对心力衰竭时肠道微生物组成变化及其代谢产物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同时介绍通过干预肠道微生物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代谢产物 发病机制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因子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叶顺 杨春 杨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6-830,共5页
心脏作为具有分泌功能的器官越来越受到关注,其所分泌的蛋白被称为心脏因子,它们在维持心脏稳态、应对心肌损伤及左室重构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进而影响冠心病(CHD)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本文主要对部分拥有良好临床应用... 心脏作为具有分泌功能的器官越来越受到关注,其所分泌的蛋白被称为心脏因子,它们在维持心脏稳态、应对心肌损伤及左室重构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进而影响冠心病(CHD)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本文主要对部分拥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心脏因子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期将其作为冠心病诊断治疗的新型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因子 自分泌 旁分泌 冠心病 生物标志物 新型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酸蛋白激酶活化在红景天苷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俞天虹 朱琳 +3 位作者 赵蓉 王彦军 孙建辉 贾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558-2562,共5页
目的:探讨腺苷酸蛋白激酶(AMPK)活化在红景天苷(Sal)抑制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方法:将AMPK基因的siRNA载体(AMPK-si-RNA)转染HUVECs后,用红景天苷或AMPK的选择性激动剂5-氨-4-甲酰胺咪唑... 目的:探讨腺苷酸蛋白激酶(AMPK)活化在红景天苷(Sal)抑制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方法:将AMPK基因的siRNA载体(AMPK-si-RNA)转染HUVECs后,用红景天苷或AMPK的选择性激动剂5-氨-4-甲酰胺咪唑核糖核苷酸(AICAR)预孵育2 h,再加入Hcy处理24 h,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 P)、C/EBP同源蛋白(CHOP)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i P、CHOP、AMPK的蛋白表达变化,双链RNA依赖的PKR内质网激酶(PERK)、翻译起始因子(e IF2α)和AMP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用Hcy处理组的Bi P和CHOP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都显著升高(P<0.01),PERK和e IF2α的磷酸化水平升高(P<0.01),与单用Hcy处理组相比,红景天苷和AICAR预处理组均能抑制Hcy导致的Bi P和CHOP的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降低PERK和e IF2α的磷酸化水平(P<0.05),而AMPK-si-RNA转染细胞后,红景天苷抑制Bi P和CHOP基因和蛋白表达的能力下降,抑制PERK和e IF2α的磷酸化水平的能力也相应降低。结论:红景天苷抑制Hcy诱导的内质网应激是由AMPK活化介导的,从而发挥内皮保护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酸蛋白激酶 红景天苷 同型半胱氨酸 内质网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俞天虹 潘华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7-93,共7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SD雄性大鼠(5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全方组、补气组、活血组,每组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线...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SD雄性大鼠(5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全方组、补气组、活血组,每组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以首次Longa神经功能评分1~3分者为造模成功。补阳还五汤全方由黄芪120.0 g、当归6.0 g、赤芍4.5 g、川芎3.0 g、地龙3.0 g、红花3.0 g、桃仁3.0 g组成,补气方由黄芪120.0 g组成,活血方由当归6.0 g、赤芍4.5 g、川芎3.0 g、地龙3.0 g、红花3.0 g、桃仁3.0 g组成。术后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全方组、补气组、活血组灌胃剂量分别为13.1、10.8、2.2 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别灌服等容量的等渗盐水,1次/d,连续14 d。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50 mg/kg),1次/d,连续14 d。在术后第1、7、14天,采用改良的神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m NSS)和角实验评价感觉运动功能。术后第14天,采用Brd U和大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免疫荧光双标检测缺血周边区血管生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7、14天,全方组大鼠m NSS评分较低[(6.8±1.0)分比(8.5±1.1)分、(6.1±0.8)分比(8.0±1.4)分,均P<0.01],全方组右转次数减少[(7.1±0.6)次比(8.6±1.2)次、(6.1±0.8)次比(7.9±1.1)次,均P<0.01],补气组右转次数减少[(7.5±0.5)次比(8.6±1.2)次、(6.2±1.0)次比(7.9±1.1)次,均P<0.01];术后第14天,全方组缺血周边区Brd U/v WF标记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个/mm2比(24±7)个/mm2,P<0.01],VEGF蛋白表达增加[(0.33±0.01)比(0.30±0.01),P<0.01]。(2)与补气组比较,术后第7、14天,全方组大鼠m NSS评分较低[补气组分别为(8.2±1.3)、(7.5±0.9)分,均P<0.05],术后第14天,全方组缺血周边区Brd U/v WF免疫阳性细胞增多[补气组为(26±5)个/mm2,P<0.05],VEGF蛋白表达增加[补气组为(0.31±0.01),P<0.01]。(3)与活血组比较,术后第7、14天,全方组大鼠m NSS评分较低[活血组分别为(8.5±0.9)、(7.6±0.7)分,均P<0.05],右转次数减少[活血组分别为(8.5±0.8)、(7.6±0.9)次,均P<0.05],术后第14天,全方组缺血周边区Brd U/v WF免疫阳性细胞增多[活血组为(26±6)个/mm2,P<0.05],VEGF相对表达水平升高[活血组为(0.31±0.01),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促进脑缺血后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蛋白有关,方中补气药和活血药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补阳还五汤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