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系统肿瘤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1
作者 徐斌(综述) 蒋敬庭(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消化系统肿瘤因早期诊断率低、异质性高,加之治疗仍以手术、放化疗为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患者预后欠佳。虽然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应用为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仅有部分患者对治疗产生响应。目前,过继性细胞... 消化系统肿瘤因早期诊断率低、异质性高,加之治疗仍以手术、放化疗为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患者预后欠佳。虽然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应用为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仅有部分患者对治疗产生响应。目前,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ACT)在抗肿瘤治疗领域不断创新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在了解ACT治疗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及优化方案,有望为消化系统肿瘤ACT治疗提供参考,并形成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CAR-T TC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RT启动子突变阳性的复发乳腺分泌性癌1例
2
作者 邓旭 雷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2,共3页
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SCB)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约占所有类型乳腺癌的0.02%,ETV6-NTRK3融合基因是其特征性基因改变。尽管多数情况下具有三阴表型,SCB通常预后良好,罕见复发、转移,但相关的分子基因... 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SCB)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约占所有类型乳腺癌的0.02%,ETV6-NTRK3融合基因是其特征性基因改变。尽管多数情况下具有三阴表型,SCB通常预后良好,罕见复发、转移,但相关的分子基因组学改变仍未明确。本文报道了1例TERT启动子突变的复发SCB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基因组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从而加深对SCB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泌性癌 ETV6-NTRK3 转移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成人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伴二尖瓣反流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彤 侯灿 +1 位作者 杨玲 朱锦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7-229,共3页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pulmonary artery,ALCAPA)为罕见先天性冠状血管畸形,可分为婴儿型与成人型。婴儿型ALCAPA左、右冠状动脉间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易引发心肌缺血或梗死;而成人型ALCAPA临床...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pulmonary artery,ALCAPA)为罕见先天性冠状血管畸形,可分为婴儿型与成人型。婴儿型ALCAPA左、右冠状动脉间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易引发心肌缺血或梗死;而成人型ALCAPA临床症状不典型,常被误诊而延误治疗。本文报道1例成人型ALCAPA伴二尖瓣反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MVR)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畸形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草素通过抑制氧化应激与铁死亡减轻庆大霉素诱导的肾损伤
4
作者 岳琳 徐草梅 +5 位作者 钱敏燕 张雯婷 郑晓 陈陆俊 蒋敬庭 胡楠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探讨虫草素(cordycepin,COR)减轻庆大霉素(gentamicin,GEN)肾毒性的作用及其抑制GEN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细胞铁死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GEN组与GEN+COR组3组,动物模型构建成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H... 目的探讨虫草素(cordycepin,COR)减轻庆大霉素(gentamicin,GEN)肾毒性的作用及其抑制GEN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细胞铁死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GEN组与GEN+COR组3组,动物模型构建成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HE染色评价肾脏组织损伤程度。另外,检测各组SD大鼠肾脏组织中丙二醛和谷胱甘肽含量,并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分析细胞铁死亡标志蛋白GPX4、SLC7A11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EN组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P<0.01),同时给予50 mg·kg-1 COR后有效降低肌酐与尿素氮水平,HE结果也显示COR能够缓解GEN造成的肾脏组织损伤;COR可逆转GEN造成的大鼠肾脏组织中丙二醛水平升高与谷胱甘肽水平下降。同时,COR能够恢复GEN诱导的GPX4、SLC7A11蛋白水平下降。结论COR能够通过减轻细胞氧化应激与铁死亡缓解GEN造成的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大霉素 肾损伤 虫草素 氧化应激 铁死亡 GPX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护理方案的构建
5
作者 黄玉佳 韩小云 +4 位作者 蒋君芳 王德生 李娇蓉 李红燕 陈卫波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96-100,共5页
目的构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护理干预方案,为提高胃肠道肿瘤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以行为改变轮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与半结构式访谈构建护理干预方案初稿。通过德尔菲法对19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 目的构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护理干预方案,为提高胃肠道肿瘤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以行为改变轮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与半结构式访谈构建护理干预方案初稿。通过德尔菲法对19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最终方案。结果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0,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为4.11~5.00分,最终形成包含3个一级条目、6个二级条目、24个三级条目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护理干预方案。结论构建的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护理干预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对于提高患者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口服营养补充 依从性 行为改变轮理论 德尔菲法 循证护理 营养护理 护理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MRI瘤内瘤周影像组学预测肝细胞癌分化程度的研究
6
作者 陆煜杰 顾文豪 +2 位作者 许大波 刘海峰 邢伟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7,共7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基于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RI)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分化程度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苏州大学附... 目的建立并验证基于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RI)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分化程度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13例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HCC患者的资料(223个病灶),包括62个低度分化的HCC(poorly differentiated HCC,pHCC)、161个非低度分化的HCC(non-poorly differentiated HCC,npHCC)。采用交叉验证方法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49例,156个HCC病灶)、测试集(64例,67个HCC病灶)。使用ITK-SNAP软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上勾画HCC全域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基于PyRadiomics软件包共提取3045个组学特征,先后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和最大相关性-最小冗余(maximum relevance-minimum redundancy,mRMR)方法进行数据降维并选择最佳特征,随后使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分别构建瘤内(Intratumoral)、瘤周5 mm(Peri_5mm)、瘤周10 mm(Peri_10mm)模型,并融合瘤内及最佳瘤周参数构建瘤内瘤周融合(IntraPeri)模型。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pHCC效能及临床效益。结果Intratumoral、Peri_5mm、Peri_10mm、IntraPeri模型分别纳入10、17、11、12个组学特征。Intratumoral模型预测pHCC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2、0.93;Peri_10mm模型预测pHCC的AUC值在训练集(0.88 vs.0.82)、测试集(0.90 vs.0.85)均高于Peri_5mm模型。IntraPeri模型预测pHCC效能最佳,在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95、0.95。DCA提示Intratumoral模型及Peri_10mm模型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收益,其中IntraPeri模型最佳。结论基于CEMRI的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可准确预测HCC分化程度,并且具有较好临床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分化程度 磁共振成像 瘤内 瘤周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门诊不合理处方干预管理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1
7
作者 孙梦茹 蒋军 +2 位作者 游一中 王莉英 谢崟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0-255,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门诊不合理处方干预管理体系。方法检查门诊存在的不合理处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协定处方设置错误、跨科用药不熟悉、系统限定开本科室诊断、为节约时间诊断书写不全、药师错误反馈不到位、患者要求加开其... 目的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门诊不合理处方干预管理体系。方法检查门诊存在的不合理处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协定处方设置错误、跨科用药不熟悉、系统限定开本科室诊断、为节约时间诊断书写不全、药师错误反馈不到位、患者要求加开其他药品、医疗管理部门未介入、无合格用法用量选项、医生药学知识不完善。针对上述问题,2017年3—8月,运用PDCA管理模式进行持续改进。结果门诊不合理处方率由改善前1.15%降至0.45%,改善幅度为60.9%。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门诊处方不合理率,提高门诊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不合理处方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分型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IDH1/2突变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陈惠娟 沈洋灵 +4 位作者 郭嫣婷 周怡芳 缪颖洁 董伟民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9-944,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1/2(IDH1/2)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86例初诊AML患者(除外M3亚型)的临床资料,利用LASSO回归筛选出与患... 目的:探讨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1/2(IDH1/2)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86例初诊AML患者(除外M3亚型)的临床资料,利用LASSO回归筛选出与患者IDH1/2突变相关的变量,用于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并用列线图实现模型的可视化,应用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共有60例患者在初诊时存在IDH1/2突变,LASSO回归筛选出了9个与IDH1/2突变相关的预测变量,分别是CD7、CD56、CD11b、CD15、CD64、HLA-DR、血小板计数≥50×10^(9)/L、孤立的+8染色体核型以及正常染色体核型,基于上述9个变量绘制列线图及ROC曲线,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1和0.806,内部验证显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MIC分型的预测模型对初诊AML患者是否存在IDH1/2突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在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缺乏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IDH1/2突变 LASSO回归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化传递成像评价胰腺导管腺癌纤维化的可行性研究
9
作者 沈志秋 杨明明 +2 位作者 吕俊馨 张京刚 陈杰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化传递成像(magnetization transfer imaging,MTI)评估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纤维化程度的能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3例PDAC患者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 目的探讨磁化传递成像(magnetization transfer imaging,MTI)评估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纤维化程度的能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3例PDAC患者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MTI检查,测量肿瘤的磁化传递率(magnetic transfer rate,MTR)。Masson染色评价肿瘤纤维化,并利用ImageJ软件计算纤维面积百分比,按纤维化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高、低级纤维化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高、低级别纤维化组MTR值及一般特征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MTR值与PDAC纤维化程度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MTR值对PDAC纤维化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低级别纤维化组MTR值为(0.158±0.053),高级别纤维化组MTR值为(0.230±0.063),两组间MT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28,P<0.001),其他一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TR值区分PDAC患者高、低级别纤维化AUC值为0.822,阈值为0.496,敏感度87.5%,特异度为62.1%。结论MTR值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指标,在评估PDAC纤维化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磁化传递 磁共振成像 定量分析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CN基因在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10
作者 刘月 曹阳 +3 位作者 陈惠娟 刘佳宇 缪颖洁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MYCN在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和预后意义。方法:纳入62例初诊非M3型的AML患者作为研究组,20例健康供者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骨髓MYCN基因表达水平,并分析MYCN水平与AML... 目的:探讨MYCN在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和预后意义。方法:纳入62例初诊非M3型的AML患者作为研究组,20例健康供者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骨髓MYCN基因表达水平,并分析MYCN水平与AML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YCN在初诊AML中高表达(P<0.001)。ROC曲线显示,MYCN可作为AML的诊断生物标志物。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YCN高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OS)短于MYCN低表达患者(P=0.016)。MYCN表达水平在AML完全缓解(CR)期低于初诊时,而在复发期恢复到初诊水平甚至更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YCN高表达是影响AM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结论:MYCN在初发AML患者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有可能成为成人AML新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MYCN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ASPECTS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人机对比研究
11
作者 许萍 程晓青 +6 位作者 周长圣 田冰 田霞 石峰 曹泽红 高敏 邢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0-375,共6页
目的探讨自动化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与专家评分的相关性、一致性,并比较两者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绿色卒中通道的急性缺... 目的探讨自动化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与专家评分的相关性、一致性,并比较两者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绿色卒中通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入院平扫CT图像以及临床资料,自动化ASPECTS软件与神经放射学专家对平扫CT图像进行回顾性ASPECTS评估。Spearman分析自动化ASPECTS与专家评分的相关性,组内相关系数(ICC)用于评估一致性,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和DeLong检验评估和比较两者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效能。结果自动化ASPECTS与专家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9,P<0.05),两者一致性较好(ICC=0.620)。自动化ASPECTS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特异度高于专家(62.1%vs 41.1%),但灵敏度略低于专家(57.6%vs 73.7%),ROC曲线下面积均为0.605,DeLong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4)。结论自动化ASPECTS与专家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两者间一致性好。在预测良好临床预后方面,两者评估效能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代细胞移植建立硼替佐米耐药多发性骨髓瘤小鼠模型
12
作者 岳延华 周怡芳 +8 位作者 缪颖洁 曹阳 王飞 刘月 李枫 沈洋灵 郭嫣婷 黄玉辉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1,共9页
目的:探索耐药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PDX)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分别将MM患者来源的1.0×10^(7)个单个核细胞(MNC)、MM细胞株MM.1S和NCI-H929各2.0×10^(6)个细胞经皮下植入NOD.CB17-PrkdcscidIl2rgtm1/B... 目的:探索耐药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PDX)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分别将MM患者来源的1.0×10^(7)个单个核细胞(MNC)、MM细胞株MM.1S和NCI-H929各2.0×10^(6)个细胞经皮下植入NOD.CB17-PrkdcscidIl2rgtm1/Bcgen(B-NDG)小鼠,接种体积为每只100μl,构建动物模型,应用苏木精-尹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PDX肿瘤的形态、表型、增殖及遗传学特征,通过细胞增殖、凋亡以及体内外实验研究PDX肿瘤对硼替佐米、安罗替尼单药或联合治疗的敏感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UNEL染色和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安罗替尼治疗对肿瘤血管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通过皮下接种原代MNC的方法成功建立了MM PDX模型,该种PDX肿瘤细胞形态上类似成熟的浆细胞,阳性表达CD138和CD38,存在1q21扩增、Rb1缺失和IgH重排,细胞增殖活力低于MM细胞系。体外细胞增殖实验中,硼替佐米和安罗替尼分别处理PDX、MM.1S和NCI-H929细胞24 h,其中硼替佐米的IC50值分别为5716.486、1.025和2.775 nmol/L,安罗替尼的IC50值分别为55107.337、0.706和5.13μmol/L;安罗替尼处理增加了MM.1S细胞的凋亡(P<0.01),但不影响PDX肿瘤细胞的凋亡(P>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硼替佐米单药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肿瘤生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安罗替尼单药组和安罗替尼与硼替佐米联合组均有效抑制了PDX肿瘤的生长(均P<0.05);安罗替尼治疗组PDX肿瘤的血管灌注和血管密度均减少(均P<0.01);安罗替尼治疗组较对照组凋亡细胞数增加(P<0.05)。结论:通过在B-NDG小鼠皮下接种MM患者来源的MNC能够成功建立硼替佐米耐药的MM PDX模型,该种PDX模型保留了MM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能够用于MM治疗新方案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耐药 PDX模型 安罗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3/ST2信号通路在胃肠道肿瘤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焦静(综述) 蒋敬庭(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5-770,共6页
IL-33是IL-1家族成员之一,兼具核定位和多效性细胞因子的双重特性,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表达,并在细胞受到损伤或感染时释放。IL-33/肿瘤抑制因子2(ST2)在胃肠道肿瘤(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IL-33是IL-1家族成员之一,兼具核定位和多效性细胞因子的双重特性,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表达,并在细胞受到损伤或感染时释放。IL-33/肿瘤抑制因子2(ST2)在胃肠道肿瘤(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双重作用,既可通过促进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增强肿瘤耐受,也可在特定条件下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IL-33/ST2在胃肠道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与患者预后相关,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多种靶向IL-33/ST2的治疗策略正在研发中。然而,该信号通路在胃肠道肿瘤免疫调控及治疗中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重点论述IL-33/ST2信号通路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异常变化、对肿瘤进展和转移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在临床转化中的应用价值,为未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IL-33) 肿瘤抑制因子2(ST2) 胃肠道肿瘤 胃癌 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项戒烟挑战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14
作者 梁永春 吴智水 +2 位作者 陈小杭 苏小平 吴赵曼秋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6-1322,共7页
目的:对英文版21项戒烟挑战量表(the 21-item Challenges to Stopping Smoking Scale,CSS-21)进行汉化,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正译、回译和文化调适对CSS-21进行汉化形成中文版CSS-21。选取2023年12月—2024年4月在医院治疗的吸烟... 目的:对英文版21项戒烟挑战量表(the 21-item Challenges to Stopping Smoking Scale,CSS-21)进行汉化,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正译、回译和文化调适对CSS-21进行汉化形成中文版CSS-21。选取2023年12月—2024年4月在医院治疗的吸烟者或戒烟者50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检验中文版CSS-21的信效度。结果:中文版CSS-21包括内部挑战和外部挑战2个维度,共21个条目。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41,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20~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特征值>1的公因子2个,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519%。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拟合良好。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9,重测信度为0.880。结论:中文版CSS-2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帮助识别个体在戒烟过程中面临的内部挑战和外部挑战,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戒烟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戒烟 挑战 量表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胸心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调查 被引量:6
15
作者 彭美玲 刘惕 +1 位作者 冯诚怿 张玲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了解胸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现状,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调查某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胸心外科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监测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手术部位感染情况... 目的了解胸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现状,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调查某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胸心外科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监测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等,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手术患者1 953例,手术部位感染31例,发病率1.5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恶性肿瘤、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手术时长OR(95%CI)分别为8.48(1.12~63.98)、3.99(1.15~13.83)、2.54(1.07~6.02)、2.11(1.01~4.39),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应针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部位感染 胸心外科 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预防治疗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小舟 付嘉钊 周萃星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5-751,共7页
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人类器官短缺问题的潜在方案。在过去的上百年里,异种器官移植经历了早期尝试和不断进步,目前已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异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管理较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更为棘手。为此,... 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人类器官短缺问题的潜在方案。在过去的上百年里,异种器官移植经历了早期尝试和不断进步,目前已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异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管理较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更为棘手。为此,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系列免疫抑制策略,如使用基因修饰猪供体、使用传统和新型免疫抑制药、将供体猪的胸腺与供器官一同移植等,以实现调整受体免疫系统反应,降低排斥反应强度并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本文就异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为促进异种器官移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移植 器官移植 排斥反应 基因修饰猪 免疫抑制药 共刺激阻滞剂 细胞治疗 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程再造理论构建血液透析双人链式操作流程
17
作者 胡璐璐 牛洪艳 +2 位作者 韩小云 祝喜鹰 刘金凤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42-46,共5页
目的 构建适合我国临床的血液透析双人链式操作流程,为提升血液透析操作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头脑风暴分析现有流程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文献回顾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血液透析双人链式操作流程。结果 血液透析双人链式操作流程指... 目的 构建适合我国临床的血液透析双人链式操作流程,为提升血液透析操作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头脑风暴分析现有流程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文献回顾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血液透析双人链式操作流程。结果 血液透析双人链式操作流程指标包含4个一级条目(评估、准备、上机操作步骤和回血下机操作),20个二级条目。2轮函询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赋值分别为4.00~4.93、4.00~5.00,变异系数为0.05~0.22、0~0.11,专家协调系数为0.238~0.311(均P<0.05)。结论 构建的血液透析双人链式操作流程,可为规范临床血液透析操作步骤,提高安全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程再造理论 血液透析 血液净化 操作流程 通路护士 操作护士 患者安全 透析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商丽梅 陈惠娟 +6 位作者 刘月 曹阳 李枫 郭嫣婷 董伟民 林艳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7-354,共8页
目的:探讨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RC)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60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由MDS进展的AML-MR... 目的:探讨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RC)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60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由MDS进展的AML-MRC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AML-MRC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基因测序、预后分层、治疗方案等,对各项临床指标、预后分层和治疗方案等对AML-MRC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AML-MR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OS)为4.5个月,1年OS率为28.3%,治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为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初诊为AML-MRC时白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预后分层差及HMA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为AML-MRC患者中位OS较短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显著减少(HR=4.46)、HMA药物治疗(相对于移植,HR=10.47)、支持治疗(相对于移植,HR=25.80)与预后分层差(相对于预后中等,HR=13.86)为影响AML-MRC患者中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AML-MRC患者1年OS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血小板显著减少、由MDS进展为AML的间隔时间(TTA)≥3个月、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I)≥0.07、CONUT评为≥5分、预后分层差及支持治疗;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AML-MRC患者1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HR=11.23)、血小板显著减少(HR=8.71)、FARI≥0.07(HR=5.19)及预后分层差(HR=14.0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CR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血小板显著减少、FARI≥0.1、CONUT评分≥5分、预后分层差及支持治疗;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7.35)、预后分层差(HR=32.5)、CONUT评分≥5分(HR=9.60)及血小板显著减少(HR=12.05)为影响患者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L-MRC患者总体中位OS时间短,可能造成AML-MRC患者不良预后的因素有高龄(≥60岁)、支持治疗、HMA治疗、预后分层差、血小板显著减少、FARI≥0.07、营养状况差(CONUT评分≥5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 生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针穿刺活检联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甲状腺结节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枫 李青 +2 位作者 陈曦 贺洋 彭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471-2476,共6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高通量测序18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结节诊疗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1年7—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接收的甲状腺细针穿刺标本97例,送检标本同时行液基细胞学及高通量测序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高通量测序18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结节诊疗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1年7—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接收的甲状腺细针穿刺标本97例,送检标本同时行液基细胞学及高通量测序18基因检测,其中33例获得术后病理结果。细胞学诊断依据第3版甲状腺细胞病理Bethesda报告分类标准。组织学诊断依据第5版WHO甲状腺肿瘤分类标准。结果 97例甲状腺细针穿刺标本中标本不满意8例(8.25%),良性病变44例(45.36%),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病变9例(9.28%),可疑滤泡性肿瘤或嗜酸细胞肿瘤4例(4.12%),可疑乳头状癌10例(10.31%),乳头状癌22例(22.68%)。共有52例(53.61%)检出突变,共检出点突变及基因融合突变10个,其中BRAF突变检出率最高,达63.46%(33/52),BRAF突变在性别、年龄及细胞学诊断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细胞学检查联合高通量测序基因检测诊断的准确性为97.0%,高于单纯细胞学检查(81.8%),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结论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高通量测序多基因检测可以促进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也可为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高通量测序 基因突变 甲状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多灶性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顾美琴 奚静 +1 位作者 李尊 钱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499,共5页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多灶性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确诊多灶性T1N0M0(≤3个)PTC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肿瘤最大直径≤2 cm,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多灶性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确诊多灶性T1N0M0(≤3个)PTC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肿瘤最大直径≤2 cm,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随访至2023年4月,中位时间为30个月,随访包括常规超声、超声造影、甲状腺功能及必要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结果68例患者分为T1a组52例和T1b组16例,T1b组消融时间显著延长,肿瘤最大直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康复出院,无明显并发症,超声造影显示消融淋巴结无增强。消融术后1、3、6个月肿瘤最大直径和体积显著大于术前(P<0.05),术后12、18、24个月均逐渐缩小(P<0.05)。随访未出现肿瘤进展或者复发。术前与末次随访甲状腺功能包括甲状腺球蛋白、总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多灶性T1N0M0的PTC患者有较好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微波消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肿瘤最大直径 甲状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