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锲而不舍》——一本值得阅读的脊柱学术与人文专著
1
作者 郑召民 杨惠林 +1 位作者 海涌 仉建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0-1120,共1页
2023年教师节前夕一部讲述脊柱侧凸内固定奠基人哈灵顿的学术和人文译著以中英文双语出版,为脊柱外科工作者提供了脊柱外科专业知识和人文学习机会。该书由杨惠林、郑召民、海涌和仉建国4位教授主译;由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骨科王金熙... 2023年教师节前夕一部讲述脊柱侧凸内固定奠基人哈灵顿的学术和人文译著以中英文双语出版,为脊柱外科工作者提供了脊柱外科专业知识和人文学习机会。该书由杨惠林、郑召民、海涌和仉建国4位教授主译;由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骨科王金熙(哈灵顿冠名教授)、邱勇教授等主审,国内82位同道参与译校,全书共952千字,近800页。由唐天驷教授,邱贵兴院士和2023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脊柱外科主任Serena Hu等教授作序。四位主译为本书撰写了中文版前言,介绍了本书的内容和以中英文出版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哈灵顿 美国斯坦福大学 脊柱侧凸 美国堪萨斯大学 唐天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个性化导板辅助的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与传统截骨方法比较
2
作者 周峰 朱晓航 +3 位作者 许平成 符鹏飞 郭炯炯 张磊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6-1092,共7页
目的分析比较3D打印个性化导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辅助的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与传统内侧OWHTO在术后力学稳定性、力线调整的精确性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方... 目的分析比较3D打印个性化导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辅助的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与传统内侧OWHTO在术后力学稳定性、力线调整的精确性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被诊断为膝骨关节炎并接受OWHTO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方法组(23人)和3D打印PSI辅助组(18人)。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规划的目标矫正髋-膝-踝角(hip-knee-ankle,HKA)与术后HKA角差值、术前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和术后PTS角差值,评估两种方法矫正的精度。收集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6、12和24个月Lysholm评分、膝关节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作为患者的临床疗效指标。收集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PSI辅助OWHTO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术前影像学和临床症状没有差异(P>0.05)。在矫正精度结果方面,传统OWHTO的HKA角差值为2.7°±1.8°,3D打印PSI辅助OWHTO的HKA角差值0.8°±1.1°(P<0.001)。传统OWHTO的PTS角差值为2.8°±2.2°,PSI辅助OWHTO的PTS角差值1.7°±1.9°(P=0.003)。在临床疗效方面,PSI辅助组的手术时间为(59.2±14.8)min,显著短于传统方法组的(87.6±21.4)min(P=0.019)。PSI辅助组患者Lysholm、VAS、WOMAC评分在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优于传统方法组。在手术并发症方面,传统方法组共有4例(17.3%)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PSI辅助组有3例(16.7%),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3D打印PSI辅助OWHTO可以获得更好的精确度、更好地矫正下肢力线,并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胫骨高位截骨术 3D打印 个性化导板 矫正精度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可穿戴设备BPMpathway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洪洋 王洁 +2 位作者 张霞芬 赵丹 程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2-349,共8页
目的·评价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BPMpathway的居家康复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2... 目的·评价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BPMpathway的居家康复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21年4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并接受TKA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住院号尾数为奇数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住院号尾数为偶数的患者纳入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居家康复训练方案,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BPMpathway的远程居家康复训练方案。分别于基线及术后1、3、6个月采用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表(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Scale,HSS)和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对2组患者进行测评,同时测量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最终纳入11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56例,干预组54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基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功能锻炼依从性评分、HSS评分及SF-36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6个月干预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功能锻炼依从性评分、HSS评分及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医护人员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BPMpathway开展的远程康复训练方案,有助于提高TKA术后患者居家康复期间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使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骨关节炎 可穿戴设备 BPMpathway 远程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脱复位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椎间隙完全塌陷型Ⅱ~Ⅲ度L5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
4
作者 蔡峰 冯煜 +2 位作者 汪凌骏 顾勇 陈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9-825,共7页
目的:观察滑脱复位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椎间隙完全塌陷型Ⅱ~Ⅲ度L5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滑脱复位PLIF治疗的49例椎间隙完全塌陷型Ⅱ~Ⅲ度L5滑脱患者的临床和影... 目的:观察滑脱复位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椎间隙完全塌陷型Ⅱ~Ⅲ度L5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滑脱复位PLIF治疗的49例椎间隙完全塌陷型Ⅱ~Ⅲ度L5滑脱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22例,女性27例,年龄58.0±9.8岁。术后随访31.2±6.9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者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2年腰部和腿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滑移程度、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L1-L5前凸角(L1-5 L)和L5-S1前凸角(L5-S1 L)等参数。术前和术后2年以Hresko线Y=(0.844835X)+25.021为界评估骨盆平衡状态。以SS为纵坐标Y,PT为横坐标X,每一个病例对应一个散点,49个病例构成散点图。散点位于Hresko线上方,对应的病例为骨盆平衡状态,位于Hresko线下方,则对应的病例为骨盆失衡状态。结果:49例患者均手术顺利,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暂时性腿痛,对症处理后均明显好转,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时出现骶骨螺钉断裂,查CT示L5/S1节段已骨性融合,取出内固定,取出内固定后3个月复查时患者无明显腰腿痛。术后1个月及术后2年的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前和术后PI无明显差异(P>0.05)。SS从术前的41.6°±4.1°增加到术后2年的43.7°±4.5°(P<0.05),LL从术前的45.1°±9.8°增加到术后2年的52.2°±7.8°(P<0.05),L5-S1 L从术前的8.7°±2.6°增加到术后2年的21.8°±4.3°(P<0.05)。SP从术前54.3°±8.4°下降到术后2年的9.4°±3.1°(P<0.05),PT从术前18.3°±3.7°下降到术后2年的16.7°±4.0°(P<0.05);L1-5 L从术前36.5°±8.3°下降到术后2年的31.4°±6.7°(P<0.05)。术前骨盆平衡31例,骨盆失衡18例;术后2年骨盆平衡42例,骨盆失衡7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椎间隙完全塌陷型Ⅱ~Ⅲ度L5滑脱患者,复位联合PLIF可改善骨盆失衡状态,减少脊柱-骨盆代偿,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峡部裂 椎间隙塌陷 复位 椎间融合 矢状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应力激活Hippo信号致软骨终板重塑诱导椎间盘退变
5
作者 李翰文 陈康武 +1 位作者 杨惠林 陈昊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88-388,共1页
目的腰椎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异常应力引起的软骨终板骨化的调控机制,并针对该机制为防治腰椎退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首先构建了小鼠脊柱不稳模型,用Micro-CT、组织学染色等对模型进行评估。体... 目的腰椎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异常应力引起的软骨终板骨化的调控机制,并针对该机制为防治腰椎退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首先构建了小鼠脊柱不稳模型,用Micro-CT、组织学染色等对模型进行评估。体外使用循环力学拉伸仪模拟终板软骨细胞的异常应力状态,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Hippo信号和破骨相关信号的明显改变。构建终板软骨中YAP1敲除的小鼠(Col2a1-Cre ER::Yap1fl/fl),行腰椎不稳模型,用Micro-CT和组织学染色分析。体外用YAP1激动剂进行挽救实验。最后,使用携带YAP1质粒的AAV5进行体内治疗的转化实验。结果脊柱不稳造模后,Micro-CT、SOFG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小鼠终板与人类椎间盘退变相似,出现孔洞和硬化骨,从合成代谢向分解代谢转变。高通量测序显示Hippo信号和破骨相关信号的明显改变,软骨终板中敲除Yap1的脊柱不稳小鼠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终板退变。而腹腔注射YAP1激动剂或AAV5-YAP1终板注射治疗均能很好地保护终板,体外实验结果与此一致。结论在本研究中,证实了异常应力会抑制YAP1的表达,而YAP1可以在生理情况下维持终板的稳态,并且证实这可能与CCL3调节的破骨细胞活化有关。综上所述,这些发现表明,腰椎不稳引起的软骨终板中Hippo信号的激活是治疗腰椎退变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终板 组织学染色 腰椎不稳 异常应力 腰椎疾病 生理情况 硬化骨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选择性与个体化 被引量:37
6
作者 杨惠林 顾晓晖 +6 位作者 陈亮 陆俭 毛海青 孟斌 牛国旗 赵刘军 唐天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选择性与手术的个体化。方法选取2002年4月~2004年6月术前核磁共振各序列存在信号改变的17例22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并根据X线片及CT分析各病例...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选择性与手术的个体化。方法选取2002年4月~2004年6月术前核磁共振各序列存在信号改变的17例22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并根据X线片及CT分析各病例骨折的特点,个体化地进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在C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经皮双侧椎弓根穿刺建立工作通道,放置两枚可扩张球囊于塌陷终板下方,扩张球囊抬升终板以恢复椎体高度,并在持续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4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前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率分别为(35.32±13.15)%、(27.53±12.61)%,术后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率分别为(14.21±12.43)%,(16.2±7.5)%,骨折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25.3±4.2)°矫正至术后的(8.6±5.1)°,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均能于术后次日下地行走,未发现并发症。结论选择性地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进行个体化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且有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后凸成形术 选择性 个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37
7
作者 杨炎 王根林 +3 位作者 杨惠林 孟斌 干旻峰 陈康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0-484,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穿刺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alloon kyphoplasty,B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行单侧或双侧B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无神经损伤症状。单侧BKP...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穿刺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alloon kyphoplasty,B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行单侧或双侧B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无神经损伤症状。单侧BKP组27例27个椎体,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为62.3±7.4岁;T10 2个,T11 2个,L1 5个,L2 7个,L3 7个,L4 3个,L5 1个。双侧BKP组40例40个椎体,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68.5±5.7岁;T9 3个,T10 7个,T11 6个,T12 3个,L1 5个,L2 6个,L3 7个,L4 3个。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曝光次数、并发症以及手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与中间高度恢复值、VAS评分改善率。结果:单侧BKP组与双侧BKP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0±18min、65±25min,有统计学差异(P<0.05);X线曝光次数单侧组与双侧组分别为36±13次、63±21次,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水泥渗漏率单侧组与双侧组分别为11.1%、12.5%,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14.7±4.5个月与14.3±5.2个月。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发生率单侧组与双侧组分别为3.7%、5%,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单侧组与双侧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值分别为(29.0±14.7)%、(34.2±17.8)%,椎体中间高度恢复值分别为(24.5±17.9)%、(30.8±21.1)%,VAS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5±9)%、(73±7)%,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BKP与双侧B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安全有效,单侧BKP与双侧BKP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X线辐射剂量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单侧 双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并发症及预防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磊 杨惠林 +4 位作者 王根林 梅昕 陈康武 李继刚 邹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70-974,共5页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0steo—porotie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s)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凶及预防措施.方法:2003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PKP治疗O...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0steo—porotie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s)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凶及预防措施.方法:2003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PKP治疗OVCFs患者187例共233个椎体:所有病例术前均无神经根及脊髓受压症状.年龄52~93岁,男31例,女156例?椎体周壁破坏34例47个椎体,椎体周壁无破坏153例186个椎体:手术部位:T5~L5,TIO及以下椎体经椎弓根入路,T9及以卜椎体经椎弓根旁入路。术后随访2~78个月,平均20.8个月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共出现并发症23例,发生率为123%。骨水泥渗漏7例共7个椎体,6例未产生临床症状,1例术后疼痛症状加重,口服消炎镇痛药3d后症状缓解;椎体周壁有破坏者和无破坏者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分别为8.5%(4/47)和1.6%(3/186),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骨水泥渗漏患者骨水泥注入量胸椎为4.53±0.31ml,腰椎为6.75±0.42m1.无渗漏者胸椎为3.50±0.40ml,腰椎为5.60±0.60ml,有骨水泥渗漏与无骨水泥渗漏患者骨水泥注入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手术入路和手术部位的骨水泥渗漏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例术中卅现一过性血压降低,紧急处理后30min内恢复正常。2例术后疼痛加重,分别服用消炎镇痛药2d、7d后症状缓解。术后发生低热5例,给予对症处理后体温均恢复正常。随访过程中非手术椎体新发压缩骨折6例,4例经保守治疗,2例行PKP手术后,均恢复日常活动。结论:PKP治疗OVCFs有一定的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仍是主要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水平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并发症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术式选择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39
9
作者 车艳军 陈亮 +3 位作者 杨惠林 顾勇 张志明 唐天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30-735,共6页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2009年10月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再次术前患者情况及手术方法分三组:A组27例,术前无腰椎失...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2009年10月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再次术前患者情况及手术方法分三组:A组27例,术前无腰椎失稳、退变性滑脱或椎管狭窄,再次行椎间盘摘除术;B组15例,术前合并腰椎失稳、退变性滑脱或椎管狭窄,行椎间盘摘除+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fusion,PLF);C组36例,术前合并腰椎失稳,退变性滑脱或椎管狭窄,行椎间盘摘除+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B组、C组患者依据术前具体病情,术中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评分系统和腰痛及腿痛视觉疼痛评分(VAS)两项指标对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及自觉症状进行评价,计算改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例患者再次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4个月。JOA评分术前A组为9.96±2.59,B组为10.20±2.37,C组为9.14±3.16;术后2个月A组为20.37±5.21,B组为22.60±6.62,C组为21.45±6.09;末次随访A组为19.85±6.45,B组为20.40±6.47,C组为20.92±5.51。各组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腰腿痛(VAS)评分,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再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坏死的诊断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被引量:33
10
作者 王根林 杨惠林 +3 位作者 朱雪松 陈康武 邹俊 陈广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坏死的初步诊断依据及其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3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22例;年龄61~80岁...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坏死的初步诊断依据及其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3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22例;年龄61~80岁,平均69.4岁;腰背部疼痛病程3周~10年,平均3.2个月。术前腰椎骨密度T值为-2.69^-6.73,平均-3.17。术前均行脊柱X线片、MRI及CT检查,病变椎体为T7 1例,T92例,T11 5例,T12 13例,L1 9例,L2 5例,L3 3例,L4 1例。均术中抽取病变椎体内组织行病理检查证实为骨坏死。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通过测量术前、术后2d与末次随访时站立位X线片上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及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评估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结果:术前均有腰背痛,坐起、翻身及行走等脊柱承受负荷时疼痛加重,且病程>3周。脊柱X线片上均有椎体压缩改变,25例(64%)骨坏死椎体在X线片可见椎体内裂隙征,31例(79%)骨坏死椎体在CT片上可见椎体内裂隙征,所有骨坏死椎体在MRI片上有界限清晰的信号改变区域。随访13~48个月,平均26.3个月,骨坏死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31.7±11.1)%恢复至术后2d(69.4±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67.2±15.5)%,与术后2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及ODI术前分别为8.2±1.4分和(80.1±8.7)%,术后2d分别为1.8±0.6分和(25.7±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9±0.5分和(26.1±7.9)%,与术后2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3例术后发生其他椎体骨折。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坏死根据影像学特点并结合临床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坏死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椎体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环穿刺诱导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靖 唐天驷 +2 位作者 姚啸生 李涛 史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84-287,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纤维环穿刺诱导椎间盘退变建立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用持针器夹持18G皮肤穿刺针从左前外侧刺入L3/4、L4/5、L5/6椎间盘的纤维环,深度控制在5mm。术前及术后3、6、10周对造模后的椎间盘及对照的椎间盘(L2/3... 目的:探讨纤维环穿刺诱导椎间盘退变建立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用持针器夹持18G皮肤穿刺针从左前外侧刺入L3/4、L4/5、L5/6椎间盘的纤维环,深度控制在5mm。术前及术后3、6、10周对造模后的椎间盘及对照的椎间盘(L2/3)行MRI检查,并行免疫组化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第3周到第10周,造模后的椎间盘MRIT2WI信号呈现持续减弱趋势,免疫组化及组织学观察发现髓核细胞的数量及Ⅱ型胶原含量较对照间盘进行性减少(P<0.01)。结论:纤维环穿刺法可以诱导兔椎间盘的缓慢退变,为研究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模型 动物 纤维环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移植术中的变异及处理 被引量:42
12
作者 巨积辉 金光哲 +5 位作者 李雷 赵强 刘跃飞 魏诚 李建宁 侯瑞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1-343,共3页
目的:介绍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移植术中血管变异及变异的处理方法。方法:在行78例93个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创面时,发现11个皮瓣血管变异,变异率12%。变异类型主要有皮支发出位置、皮支数目、非尺动脉发出皮支3种,对不同的变异进... 目的:介绍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移植术中血管变异及变异的处理方法。方法:在行78例93个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创面时,发现11个皮瓣血管变异,变异率12%。变异类型主要有皮支发出位置、皮支数目、非尺动脉发出皮支3种,对不同的变异进行不同的方法切取皮瓣。结果:变异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经正确切取,均成活,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弹性好,手指屈伸功能满意。结论:对不同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皮瓣移植手术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尺动脉腕上皮支 血管变异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织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初步疗效 被引量:10
13
作者 汪李军 杨惠林 +5 位作者 王根林 陈康武 梅昕 周峰 姜为民 陈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0-171,共2页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alloon kyphoplasty,BKP)术中骨水泥渗漏尤其是骨水泥椎管内渗漏、骨水泥肺动脉栓塞是严重并发症,临床医生期望通过改进椎体强化技术以减少骨水泥...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alloon kyphoplasty,BKP)术中骨水泥渗漏尤其是骨水泥椎管内渗漏、骨水泥肺动脉栓塞是严重并发症,临床医生期望通过改进椎体强化技术以减少骨水泥渗漏。近年来一种新型骨水泥注射技术——编织袋椎体后凸成形术(Catheter fabric kyphoplasty,CFKP)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初步疗效 骨水泥渗漏 经皮椎体成形术 治疗 临床医生 严重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位X线片上胸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及进钉深度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根林 杨惠林 +2 位作者 牛国旗 管华清 唐天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2-274,共3页
目的:探讨标准正侧位X线片上T9~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及进钉深度的规律。方法:10具T9~L5脊柱标本,解剖出单个椎体。测量分析下列数据:导针沿椎弓根轴线到达椎体前缘皮质下时,标准侧位X线片导针在椎体内深度及标准正位X线片导针与棘突的... 目的:探讨标准正侧位X线片上T9~L5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及进钉深度的规律。方法:10具T9~L5脊柱标本,解剖出单个椎体。测量分析下列数据:导针沿椎弓根轴线到达椎体前缘皮质下时,标准侧位X线片导针在椎体内深度及标准正位X线片导针与棘突的关系;导针退至椎弓根后端皮质时,时钟法记录标准正位X线片进针点与椎弓根投影的关系。结果:T9~L5导针最大深度为(71.53±5.72)%~(93.28±3.72)%,L1~5无显著性差异(P>0.05),T9、L4~5无显著性差异(P>0.05),T10~11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节段椎体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正位片上导针不超过棘突影边缘;进钉点左侧位于椎弓根投影9点到10点间,右侧位于2点到3点间,腰椎恰好位于投影之上,而胸椎位于投影内侧约1~2mm。结论:标准侧位片结合标准正位片较好判断导针深度,时钟法可为临床上确定正确的进针点提供一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椎弓根螺钉 进钉点 进钉深度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ROI-C置入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治栋 朱若夫 +4 位作者 杨惠林 姜为民 汪恒 严清 俞胜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ROI-C置入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固定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行颈椎前路减压应用ROI-C或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固定治疗的连续双节段...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ROI-C置入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固定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行颈椎前路减压应用ROI-C或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固定治疗的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25例患者采用ROI-C作为内置物(A组),32例患者采用cage和前路钛板作为内置物(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JOA评分、术前颈痛VAS评分及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术后颈痛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手术节段前凸角、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及邻近节段退变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141.3±49.9min,术中出血量123.6±54.1ml,B组分别为168.3±44.4min和126.2±32.6ml,A组手术时间低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JOA及VA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分别为12.6°±7.3°、21.9°±6.2°;B组分别为14.3°±9.3°、19.6°±7.3°,两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前凸角分别为3.4°±5.6°、9.6°±5.5°;B组分别为4.4°±4.3°、9.1°±4.1°,两组手术节段术后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有2例诉轻度吞咽困难,吞咽困难发生率8%(2/25),B组术后有10例诉轻度吞咽困难,1例诉中度吞咽困难,吞咽困难发生率34.4%(11/32),两组吞咽困难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手术节段融合率88%(22/25),B组术后3个月手术节段融合率87.5%(28/32),末次随访两组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愈合。A组50个邻近节段中有6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B组64个邻近节段中有8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两组邻近节段退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后应用ROI-C固定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获得与传统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但使用ROI-C置入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吞咽困难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减压 脊柱融合 内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ümmell's病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根林 杨惠林 +4 位作者 孟斌 陈康武 干旻峰 邹俊 唐天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ümmell's病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0月对12例骨质疏松性Kümmell's病患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男3例,女9例;年龄61~87岁,平均69.9岁;背部疼痛病史...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ümmell's病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0月对12例骨质疏松性Kümmell's病患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男3例,女9例;年龄61~87岁,平均69.9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2年,平均2.7个月。测量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病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31.4%恢复至术后68.7%,VAS及ODI评分由术前平均8.9分、87.5%改善至术后平均2.4分、3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6~36个月,平均19.7个月,末次随访时病椎前缘高度为67.1%,VAS和ODI分别为2.2分和26.7%,与术后2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Kümmell's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ümmell's病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椎体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加压钢板与空心加压螺钉治疗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护理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曹永志 李惠玲 +1 位作者 耿德春 陈利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57-859,共3页
阐述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与空心加压螺钉治疗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不同护理方式及效果。移位型股骨颈骨折PCCP内固定术不仅具有创伤小,允许早期部分负重,功能恢复快等特点,而且缩短临床护理观察时间,大大减少了护理负担,减轻患者... 阐述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与空心加压螺钉治疗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不同护理方式及效果。移位型股骨颈骨折PCCP内固定术不仅具有创伤小,允许早期部分负重,功能恢复快等特点,而且缩短临床护理观察时间,大大减少了护理负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经皮加压钢板 空心加压螺钉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张宗余 姜为民 +4 位作者 李雪峰 汪恒 史金辉 陈洁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0-516,共7页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共104例。其中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组(A组)患者46例,共89个节段,作为观察组;应用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组)患者58例,共106个节段,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CT冠矢状重建,MRI检查,术后3d摄片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复查,选择性复查CT及MRI,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椎间高度、融合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73.2±8.1min,两个节段127.4±13.4min,三个节段152.7±19.4min)及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62.3±20.2ml,2个节段83.2±32.4ml,3个节段 110.5±54.3ml)均明显低于B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84.3±7.2min,两个节段147.6±13.1min,三个节段184.1±21.3min;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100.2±22.1ml,2个节段128.3±35.3ml,3个节段190.6±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49±0.83分和12.45±1.00分,B组分别为9.21±1.00分和12.04±0.89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94±0.56分和1.24±0.44分,B组分别为2.88±0.54分和1.26±0.43分,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Cobb角分别为20.35°±7.12°和26.82°±6.13°,B组分别为18.34°±7.32°和25.32°±8.91°,两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83±1.02mm和8.47±1.83mm,B组分别为5.54±1.82mm和8.03±2.43mm,两组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6.52%,46例患者中仅有3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且症状在1个月内逐渐缓解;B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4.48%,58例患者中,轻度吞咽困难13例,中度吞咽困难7例。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组45例融合,融合率为97.8%;B组55例融合,融合率为94.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融合病例,至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无相关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能有效地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周围组织损伤较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有望替代cage联合钛板固定应用于治疗颈椎病的前路融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部分关节突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绍东 唐天驷 +3 位作者 杨惠林 姜为民 徐耀增 杨同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在保留部分关节突情况下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摄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是否有椎间失稳;在轴位MRI上分别测量保留完整关节突、1/2切除、全部切除三种... 目的:探讨在保留部分关节突情况下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摄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是否有椎间失稳;在轴位MRI上分别测量保留完整关节突、1/2切除、全部切除三种情况下关节突内侧距离以及旁矢状位上、下椎体前后缘切线的距离。根据上述数据选择后路腰椎间融合器的宽度、长度,规划手术,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施行椎间融合。结果:16例中,7例术前有椎间失稳;L4/5、L5/S1两节段术前MRI测量上述三种情况下关节突距离差异显著(P<0.01)。12例于术中切除1/2关节突,2例约切除2/3,2例切除超过2/3。14例单纯置入腰椎间融合器,2例辅助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随访6~24个月,无术后椎间滑移;15例骨性融合,时间5~15个月;1例未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腰椎间融合器移位。结论: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多数患者难以保留完整关节突;而选择宽度10mm以内的后路腰椎融合器、保留约1/2的关节突在大多数病例是可行的,经短期随访,手术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椎间融合 后路 失稳 关节突 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20
作者 潘俊 杨惠林 孟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4,共4页
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血管瘤或椎体转移瘤,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永久留置在椎体内的骨水泥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笔者... 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血管瘤或椎体转移瘤,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永久留置在椎体内的骨水泥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笔者就骨水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转移瘤 椎体血管瘤 微创手术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