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1
作者 刘滔 张志明 +5 位作者 史金辉 陈广东 毛海青 孟斌 周峰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73-1078,共6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骨水泥单次灌注技术进行比较,评估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共234例行PKP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灌注方法...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骨水泥单次灌注技术进行比较,评估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共234例行PKP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温度梯度灌注组(采用缓慢、低压、间隔1~2min将骨水泥分次灌注入椎体内)和传统灌注组(采用传统的骨水泥调制好一次性灌注的方法)。温度梯度灌注组:129例患者,160个手术椎体;传统灌注组:105例患者,128个手术椎体。比较术后1周内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评分、ODI、伤椎椎体后凸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温度梯度灌注组术后随访25.3±12.2个月;传统灌注组术后随访24.7±11.5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温度梯度灌注组:术前VAS评分、ODI、伤椎的椎体后凸角及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7.19±0.94、71.55±7.83、16.66°±8.40°和(62.50±24.64)%;术后为2.18±0.62、28.86±4.71、11.72°±7.81°和(84.50±14.92)%;末次随访时为2.1±1.9、28.79±6.25、11.87°±8.34°和(85.49±12.67)%。传统灌注组:术前VAS评分、ODI、伤椎的椎体后凸角和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7.20±1.07、70.49±9.28、16.97°±9.48°和(61.91±24.84)%;术后为2.25±0.64、28.55±4.46、11.90°±7.42°和(85.09±10.71)%;末次随访时为2.3±2.5、28.51±6.55、11.92°±9.03°和(85.10±14.61)%。两组患者VAS评分、ODI、伤椎的前缘相对高度和椎体后凸角手术后与手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灌注组有9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8.60%;温度梯度灌注组有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2.3%,显著低于传统灌注组的骨水泥渗漏率(P〈0.05)。结论: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影像学及临床效果,并且可以显著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后凸成形术 温度梯度灌注 骨水泥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国产骨水泥的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珑 倪才方 +4 位作者 丁乙 刘一之 王以进 杨惠林 唐天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9期1318-1321,共4页
目的 评估影响不同配置比例国产骨水泥材料性能的因素 ,探讨将其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 将国产骨水泥按粉液比及粉剂中BaSO4含量的不同分成 12组 ,测定其强度、刚度、聚合时最高温度以及聚合温度超过 5 0 .0℃及 60 .0℃以上时所持... 目的 评估影响不同配置比例国产骨水泥材料性能的因素 ,探讨将其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 将国产骨水泥按粉液比及粉剂中BaSO4含量的不同分成 12组 ,测定其强度、刚度、聚合时最高温度以及聚合温度超过 5 0 .0℃及 60 .0℃以上时所持续的时间。结果 随着粉液比例及粉剂中BaSO4含量的改变 ,骨水泥刚度、强度、聚合时最高温度随之改变 (P<0 .0 5 ) ,而且两因素对最高温度和刚度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但各组骨水泥聚合温度超过 5 0 .0℃及 60 .0℃以上所持续的时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通过改变国产骨水泥的配比比例 ,可获得较满意的材料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类 放射学 介入性 材料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6
3
作者 陈广东 杨惠林 +2 位作者 王根林 干旻峰 陈俊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50-854,共5页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0例患者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另25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颈椎曲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开门角度β,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随访3~15个月,平均7.3±3.8个月;B组随访3~17个月,平均7.7±3.3个月。A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57.3%±19.0%,B组为56.1%±8.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为18.8°±5.9°,与术前18.3°±5.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为17.1°±5.5°,与术前19.0°±5.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0.3°±4.4°,与B组的39.0°±4.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20,明显低于B组的15/25(P<0.05);B组2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和传统缝线悬吊均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微型钛板内固定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单开门 微型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钡为助显剂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实验与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陈珑 倪才方 +6 位作者 刘一之 杨惠林 唐天驷 金泳海 邹建伟 丁乙 王以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探索利用硫酸钡为助显剂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所用骨水泥的合适配置比例。方法将骨水泥按粉液比(g/ml)为3∶2,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含量为0、10%、20%、30%,分成4个组,每组8个样本,测定其CT值、强度、刚度。收集2例老年女性的腰椎共1... 目的探索利用硫酸钡为助显剂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所用骨水泥的合适配置比例。方法将骨水泥按粉液比(g/ml)为3∶2,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含量为0、10%、20%、30%,分成4个组,每组8个样本,测定其CT值、强度、刚度。收集2例老年女性的腰椎共10个椎体,将其制成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并测定椎体的刚度及强度。然后利用粉液比(g/ml)为3∶2,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含量为20%的骨水泥对其行椎体成形术,术后再次测量其刚度和强度。利用上述配置比例的骨水泥对31例患者的36个病变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划线法(VAS)得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含量增加,骨水泥的CT值随之增加,刚度和强度随之降低(P<0.05)。粉液比(g/ml)为3∶2,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含量为20%的骨水泥能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刚度及强度,手术前后椎体生物力学性能有差别(P<0.05);将此种配置比例的骨水泥用于临床椎体成形术,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得分(VAS)改善(P<0.05),除8例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粉液比(g/ml)为3∶2,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含量为20%的骨水泥具有满意的X线显影能力,能够有效增强病变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临床使用疗效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类 放射学 介入性 材料实验 生物力学实验 脊柱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珑 倪才方 +6 位作者 刘一之 杨惠林 唐天驷 金泳海 朱晓黎 邹建伟 丁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关键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44例57个椎体,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例13个椎体,肿瘤性病变32例44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前先行椎体内静脉造影,然后于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记录患者术...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关键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44例57个椎体,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例13个椎体,肿瘤性病变32例44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前先行椎体内静脉造影,然后于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划线得分(VAS)。观察止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57个椎体成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折患者每个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5.2±1.3)ml,而肿瘤患者为(5.1±1.2)ml,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个月后患者疼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93.2%(41/44)。患者术前与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VAS的得分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的VAS得分(1.7±0.7)小于肿瘤患者(2.6±1.4)(P<0.05)。所有病例术后无1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骨折。除10个椎体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加固病变椎体,止痛效果满意。手术疗效与骨水泥的用量无关而与病变性质有关:对骨折患者的止痛效果优于肿瘤患者。合理使用穿刺技术,注射骨水泥前行椎体内静脉造影、掌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并于透视监控下注射骨水泥是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聚甲基丙烯酸类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安全容量导尿法对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大伟 朱红军 +4 位作者 冯晓燕 陈玉红 刘怡 陈康武 蔡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2-697,共6页
目的评估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对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至12月选取本院骶上脊髓损伤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行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残余尿。观察... 目的评估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对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至12月选取本院骶上脊髓损伤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行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残余尿。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膀胱安全容量。比较两组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膀胱安全容量、尿路感染情况和逼尿肌厚度。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减少,膀胱安全容量显著增加(t> 5.623, P <0.05),且均优于对照组(t> 2.242, P <0.05);逼尿肌厚度显著降低(t=7.871, P <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t=3.049, P <0.01),尿路感染次数少于对照组(χ^(2)=4.320, P=0.038)。结论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可以改善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间歇性导尿 膀胱安全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椎体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栋 倪才方 +3 位作者 陈珑 刘一之 杨惠林 唐天驷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肿瘤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PVP治疗32例44个椎体良恶性肿瘤病变。在C型臂X光机透视导向下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注入骨水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划线得...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肿瘤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PVP治疗32例44个椎体良恶性肿瘤病变。在C型臂X光机透视导向下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注入骨水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划线得分(VAS),观察止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44个椎体皆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一月后疼痛缓解程度为:完全缓解(CR)者8例,部分缓解(PR)者21例,轻度缓解(MR)者2例,无效(NR)者1例,总有效率(CR+PR)为90.6%(29/32)。患者术前与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VAS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VP术后8个椎体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无1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骨折,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PVP治疗椎体肿瘤性病变成功率高,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