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 被引量:21
1
作者 邰胜 王翎 钱惠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22-825,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5例,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94例、老年组(60~79岁)90例和<60岁组8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血压节律、3个时段(24h、昼...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5例,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94例、老年组(60~79岁)90例和<60岁组8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血压节律、3个时段(24h、昼间及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的特点。结果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杓型血压发生率、24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昼间平均压、夜间舒张压明显低于<60岁组,反杓型血压发生率、24h脉压、昼间脉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脉压明显高于<60岁组(P<0.05,P<0.01);高龄老年组杓型血压发生率及24h、昼间、夜间舒张压明显低于老年组[13.83%vs 26.66%,(66.17±7.39)mm Hg(1mm Hg=0.133kPa)vs (70.39±10.96)mm Hg,(66.90±7.55)mm Hg vs (70.88±11.68)mm Hg,(64.10±8.14)mm Hg vs (68.27±11.86)mm Hg,P<0.05,P<0.01],24h、夜间脉压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P<0.01),昼间收缩压变异明显高于老年组和<60岁组,24h收缩压变异高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24h平均压明显低于<60岁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出血压节律异常、脉压增大、血压变异性升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昼夜节律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邰胜 刘志华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30例高血压伴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及28例不伴有腔隙性脑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30例高血压伴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及28例不伴有腔隙性脑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24小时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小时脉压、日间脉压及夜间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4.2±10.1)mm Hg vs(117.3±10.9)mm Hg,(125.2±11.5)mm Hg vs(114.4±15.4)mm Hg,(50.2±7.0)mm Hg vs(44.9±7.7)mm Hg,(50.2±7.2)mm Hg vs(46.0±7.1)mm Hg,(51.4±7.9)mm Hg vs(43.8±9.6)mm Hg(均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非勺型血压的发生率(93.3%)高于对照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收缩压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有可能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更高比例的血压调节机制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梗塞 血压监测仪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分析及影响因素探讨
3
作者 马荣荣 邓思妍 +4 位作者 赵娟 郑晶 陈辰 胡化刚 陈东英 《中国血液净化》 2025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等4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480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等4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480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患者健康问卷、广泛性焦虑量表进行调查,根据PSQI睡眠指标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MHD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50.7%,选取最优模型,睡眠质量可分4个潜在类别:整体睡眠较好组(C1,22.8%)、典型失眠组(C2,14.2%)、日间功能障碍伴夜间睡眠障碍组(C3,28.4%)及整体睡眠较差组(C4,34.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C1为参照组,MHD患者被分到C4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OR=1.028,95%CI:1.005~1.052,P=0.015)、抑郁(OR=16.097,95%CI:6.397~40.503,P<0.001)、焦虑(OR=3.511,95%CI:1.038~11.873,P=0.043);以C2为参照组,MHD患者被分到C4的影响因素包括抑郁(OR=13.683,95%CI:5.072~36.917,P<0.001)、透析龄(OR=6.983,95%CI:1.510~32.284,P=0.013)。结论MHD患者的睡眠质量存在异质性,医护人员要重点关注老年、透析龄超过10年、存在抑郁及焦虑症状MHD患者的睡眠状况,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改善其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睡眠质量 潜在类别分析 影响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闫伟 何昆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02-706,共5页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FrEF),射血分数中位心力衰竭(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的老年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收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355例,中位随访18个月,根据LVEF分为HFrEF组339例、HFmrEF组375例...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FrEF),射血分数中位心力衰竭(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的老年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收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355例,中位随访18个月,根据LVEF分为HFrEF组339例、HFmrEF组375例和HFpEF组641例,分析3组临床特点,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预后因素。结果与HFpEF组比较,HFrEF组年龄更低[(70.0±7.5)岁vs(74.7±7.8)岁],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肌梗死比例更高(20.4%vs 0.3%,54.9%vs 12.6%),高血压和心房颤动比例更低(59.0%vs 86.6%,22.7%vs 83.5%,P<0.05)。HFmrEF组男性、吸烟和心房颤动比例与HFrEF组相似(P>0.05)。HFrEF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HFmrEF组和HFpEF组(45.1%vs 26.7%和26.4%,P=0.000),HFmrEF组发生率与HFpEF组相似(P>0.05)。年龄、男性、肾功能不全以及左心房内径为HFrEF组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尿酸是HFmrEF组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年龄、冠心病、谷草转氨酶、肌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为HFpEF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3种类型心力衰竭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病因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力衰竭 心室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以预测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不良预后 被引量:6
5
作者 田霖 闫伟 何昆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分析D-二聚体对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住院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HFrEF患者714例,依据D-二聚体的临界值分为高水... 目的分析D-二聚体对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住院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HFrEF患者714例,依据D-二聚体的临界值分为高水平组224例(D-二聚体>885μg/L)和低水平组490例(D-二聚体≤885μg/L),用ROC曲线分析评估D-二聚体预测不良预后的价值,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2组全因死亡差异,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预测全因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632(95%CI:0.559~0.705,P<0.01),取D-二聚体885μg/L为临界值时,其特异性为74.7%,敏感性为52.7%。Kaplan-Meier曲线显示,高水平组全因死亡率发生显著高于低水平组(18.8%vs 7.3%,P_(log rank)<0.01)。高D-二聚体(HR=2.144,95%CI:1.311~3.508,P=0.002)与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发生率升高独立相关。结论老年HFrEF住院患者D-二聚体升高与不良预后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住院病人 预后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邰胜 刘志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0-602,共3页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方法选择心衰患者104例(心衰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35例,Ⅳ级35例。同期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有基础心脏病但无...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方法选择心衰患者104例(心衰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35例,Ⅳ级35例。同期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衰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心衰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心衰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18例(17.3%),昼夜节律消失86例(82.7%),其中节律倒置38例(44.2%);对照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43例(52.4%),昼夜节律消失39例(47.6%),其中血压昼夜节律倒置10例(25.6%)。心衰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衰组心功能Ⅱ级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低于Ⅲ级、Ⅳ级患者(70.6%vs 85.7%vs 91.4%,P<0.05)。结论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升高,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增加,但与心脏病病因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压 昼夜节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神经分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血压监测在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邰胜 刘志华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在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92例心力衰竭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准确记录监测时的心功能分级。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组。选取同时期门诊及住院的72例有基...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在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92例心力衰竭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准确记录监测时的心功能分级。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组。选取同时期门诊及住院的72例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动态血压参数与心功能分级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组的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24小时平均压(24hMBP)、白昼平均压(DMBP)、白昼舒张压变异(DDBPV)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DSBP(116.2±17.8)mmHg vs(123.9±14.5)mmHg,DDBP(69.5±10.2)mmHg vs(75.9±9.7)mmHg,24hMBP(89.4±12.5)mmHg vs(95.9±11.4)mmHg,DMBP(90.4±13.5)mmHg vs(100.2±11.5)mmHg,DDBPV(8.5±2.4)mmHg vs(10.4±2.4)mmHg(P<0.01)。心力衰竭Ⅳ级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DDBP、24hMBP、DMBP、夜间平均压(NMBP)、24小时平均脉压(24hP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均明显低于Ⅱ级组和(或)Ⅲ级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24hSBP、24hDBP、24hMBP、24hPP、24小时收缩压变异(24hSBPV)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DSBP、DDBP、24hMBP、DMBP、DDBPV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血压均值有下降趋势,心功能Ⅳ级患者24hSBP、DSBP、NSBP、DDBP、24hMBP、DMBP、NMBP、24hPP、DPP、NPP均低于Ⅱ级和Ⅲ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