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肢体运动训练对多发性骨髓瘤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仲伟莹 汤芳 +10 位作者 徐岚 于梅梅 何娜 谷苏梅 张梦姣 朱霞明 陆茵 卫峰 毛燕琴 王洪霞 翟英颖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周围神经病变的运动模式(Exercise for Peripheral Neuropathy,EPN)改良版肢体运动训练对多发性骨髓瘤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生活质量及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效果。方法将多发性骨髓瘤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基于周围神经病变的运动模式(Exercise for Peripheral Neuropathy,EPN)改良版肢体运动训练对多发性骨髓瘤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生活质量及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效果。方法将多发性骨髓瘤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运动训练,干预组进行EPN改良版肢体运动训练,持续4周。干预前后对两组生活质量、神经病变严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共59例患者(干预组31例,对照组28例)完成研究。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得分(107.23±12.21)分,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程度得分[7.00(7.00,9.00)]分,对照组分别为(95.04±15.11)分、[9.00(9.00,10.0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EPN改良版肢体运动训练能提高多发性骨髓瘤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改善其周围神经病变情况,且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化疗 周围神经病变 运动干预 四肢运动训练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 被引量:63
2
作者 孔岩 徐耑 +3 位作者 郝亚南 蔡秀英 段晓宇 董万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4-227,共4页
目的分析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SFG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患者在入选时及每治疗2周时,分别运用SFGS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分级量表)进行评估,直至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随访至发病后12周。在入选... 目的分析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SFG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患者在入选时及每治疗2周时,分别运用SFGS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分级量表)进行评估,直至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随访至发病后12周。在入选及治疗后2周,由两位医师同时应用SFGS和H-B分级评分。计算Cronbachα系数,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及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 SFGS和H-B分级量表的Cronbachα分别为0.93和0.74;SFGS评价者间ICC≥0.84,H-B分级量表ICC≥0.77;SFGS与H-B分级中度相关(rs=0.73),Kappa系数分别为Ⅱ级0.81、Ⅲ级0.74、Ⅳ级0.49、Ⅴ级0.66、Ⅵ级0.92;SFGS、H-B评分均与痊愈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SFGS效度可靠,内部信度良好,结果可重复性强,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预后,可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急性期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 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3
作者 黄亚琴 刘雨森 +3 位作者 杨甲 蔡忻懿 方琪 惠品晶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3-372,共10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8月至202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的患...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8月至202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的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部MRI检查结果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舒张压、收缩压(<140 mmHg、140~<160 mmHg、≥160 mmHg)]、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史、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并计算LDL-C/HDL-C、TG/HDL-C、非HDL-C(non-HDL-C)、non-HDL-C/HDL-C(nHHR),其中non-HDL-C=TC-HDL-C。影像学资料包括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和(或)DSA评估的狭窄侧别(左、右)、颈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为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为狭窄率70%~99%),以及颈部血管超声评估的斑块回声(以低回声为主、以中等回声为主、以高回声为主)、斑块钙化(表面钙化、基底部钙化)、斑块溃疡(是、否),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血管搏动指数[PI,PI=(Vs-Vd)/Vm],并计算健、患侧MCA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差值(ΔVm、ΔVs、ΔVd、ΔPI;均为健侧MCA值-患侧MCA值)。将两组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指标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单个指标与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差异。结果纳入166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且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征患者,其中卒中组99例,非卒中组67例。(1)卒中组高血压病患者比例[78.8%(78/99)比59.7%(40/67),P=0.008]、收缩压[(152±15)mmHg比(137±18)mmHg,P<0.01]、舒张压[(84±10)mmHg比(80±10)mmHg,P=0.042]、TG[1.33(0.95,1.77)mmol/L比1.10(0.87,1.48)mmol/L,P=0.019]、TG/HDL-C[1.35(0.97,2.08)比1.07(0.81,1.52),P=0.003]、nHHR[2.89(2.25,3.61)比2.48(1.93,3.27),P=0.027]均高于非卒中组,HDL-C[0.96(0.80,1.15)mmol/L比1.03(0.91,1.16)mmol/L,P=0.014]低于非卒中组,收缩压分布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溃疡患者比例高于非卒中组[35.4%(35/99)比16.4%(11/67),P=0.007],而狭窄侧别、狭窄程度、斑块回声及斑块钙化类型分布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卒中组患者ΔVm[19(4,32)cm/s比10(-3,21)cm/s,P=0.001]、ΔVs[32(9,55)cm/s比24(3,40)cm/s,P=0.005]、ΔVd[10(-1,19)cm/s比6(-3,12)cm/s,P=0.006]均高于非卒中组,而ΔPI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收缩压(OR=1.063,95%CI:1.036~1.090,P<0.01)、高TG/HDL-C(OR=2.802,95%CI:1.551~5.061,P=0.001)、高ΔVm(OR=1.032,95%CI:1.010~1.055,P=0.004)、斑块溃疡(OR=2.777,95%CI:1.123~6.871,P=0.027)为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5)收缩压、TG/HDL-C、ΔVm、斑块溃疡四者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AUC为0.828(95%CI:0.765~0.892,P<0.01),高于单个因素的预测效能(均P<0.01)。结论高收缩压、高TG/HDL-C、高ΔVm、斑块溃疡是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预测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血流动力学 缺血性卒中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市1205例老年人长期护理等级评估的实施及现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惠玲 潘红英 +6 位作者 任凯 眭文洁 沈燕 丁蔚 刘璐 吕淑娇 周坤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目的:通过专家共识修订长期护理等级评估标准,并对1 205例社区及机构老年人进行现况调查和评估分析。方法:采用专家小组会议、专家共识等方法,14名专家经过7次研讨会,5次问题工作坊拟定了长期护理分级评估标准(修订稿),运用方便抽样法... 目的:通过专家共识修订长期护理等级评估标准,并对1 205例社区及机构老年人进行现况调查和评估分析。方法:采用专家小组会议、专家共识等方法,14名专家经过7次研讨会,5次问题工作坊拟定了长期护理分级评估标准(修订稿),运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苏州市4个社区及1个机构的1 205名社区和机构老年人进行预评估和现况调查分析。结果:本研究构建的评估标准(修改稿)判定能力分级与所调查的1 205例老年人的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良好。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的苏州市长期护理等级评估标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为政府精准发放养老补贴、养老机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长期护理 等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晗清 薛群 +2 位作者 段晓宇 朱珏华 方琪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4-859,885,共7页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收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22例与非恶化组94例,记录基线资料,检测CY...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收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22例与非恶化组94例,记录基线资料,检测CYP2C19基因型,口服氯吡格雷后第8天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比较两组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反应性。【结果】恶化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明显高于非恶化组(P<0.05);恶化组CYP2C19*2位点AA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恶化组,GG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非恶化组(27.27%vs 2.13%,50.00%vs 14.84%,27.27%vs 72.34%)(P<0.01);弱代谢型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高于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P<0.01,P<0.05),中间代谢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高于快代谢型(P<0.01);恶化组CYP2C19基因分型快代谢型明显低于非恶化组,弱代谢型明显高于非恶化组(22.73%vs 65.96%,36.36%vs 5.32%)(P<0.01);发生氯吡格雷抵抗59.09%明显高于非恶化组28.72%(P<0.05)。【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CYP2C19基因 氯吡格雷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胺对小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A型钾通道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雪敏 陶金 赵红如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探讨酪胺对小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电流及其兴奋性的影响。方法:急性分离小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不同浓度酪胺(1μM、0.1μM、0.01μM、0.001μM、0.0001μM)对瞬时外向型钾通道(A型... 目的:探讨酪胺对小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电流及其兴奋性的影响。方法:急性分离小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不同浓度酪胺(1μM、0.1μM、0.01μM、0.001μM、0.0001μM)对瞬时外向型钾通道(A型钾电流,IA)以及延迟整流型钾通道(IDR)电流的影响,并观察0.1μM的酪胺对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及钙通道的影响。结果:如下浓度的酪胺1μM、0.1μM、0.01μM、0.001μM、0.0001μM对A型钾电流的抑制率分别为(48.21±11.72)%(32.25±2.07)%,(23.84±2.69)%,(16.26±2.72)%及(7.07±2.91)%;0.1μM酪胺对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和延迟整流型钾电流无明显影响,仅对钙电流有轻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11.34±4.97)%;0.1μM酪胺能增强小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结论:酪胺呈浓度依赖性抑制A型钾电流;酪胺通过下调A型钾电流增强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TGN(trigeminal ganglion neurons)的伤害性传导,从而降低痛阈,导致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胺 膜片钳技术 A型钾通道 三叉神经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频振幅和局部一致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洋 芮钱芸 +4 位作者 陈祥 韩舒婷 吴晓娟 薛群 李勇刚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68,共7页
目的探究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及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改变。材料与方法... 目的探究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及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改变。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34名NMOSD患者及39名健康对照者进行静息态磁共振扫描及神经心理学评估,将患者根据认知评估划分为认知障碍组(n=16)及认知保留组(n=18),采用ALFF及ReHo分析探究认知障碍组、认知保留组患者及健康对照三组间自发性脑活动的差异。基于MATLAB的DPABI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两两对比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3组受试者的ALFF及ReHo脑图进行组间比较,提取差异脑区的ALFF及ReHo值与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认知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认知障碍组左侧尾状核及海马旁回ALFF值显著高于认知保留组,左侧尾状核ALFF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左侧中扣带回ReHo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差异脑区的平均ALFF值、平均ReHo值与NMOSD患者多项认知测试分数显著相关,左侧尾状核、海马旁回的ALFF值与患者的复发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左侧海马旁回、尾状核及中扣带回的自发活动异常可能参与了NMOS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认知功能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局部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国庆 朱祖福 +1 位作者 王辉 徐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阴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包括单纯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桥接治...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阴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包括单纯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患者。详细收集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吸烟史);收集入院检查指标[首次发现异常至急诊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结果[随机血糖、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纤维蛋白原];根据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区分责任血管所在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前后循环)并收集相关影像学参数(梗死核心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单纯静脉溶栓和桥接治疗患者收集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患者收集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及取栓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收集患者出院时情况(出院NIHSS评分)。根据出院后90 d随访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不良(mRS评分3~6分)组和结局良好(mRS评分0~2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临床结局的因素,并分别生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探讨对结局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患者152例,男86例,女66例;年龄38~91岁,平均(73±10)岁。其中单纯静脉溶栓52例,单纯机械取栓24例,桥接治疗76例。再灌注治疗后结局不良患者69例(结局不良组),结局良好患者83例(结局良好组),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首次发现异常至急诊时间、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NIHSS评分、治疗前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T灌注参数方面,结局不良组具有较大的梗死核心[49(20,84)ml比8(2,19)ml,Z=-7.049,P<0.01]和缺血半暗带体积[164(107,243)ml比55(17,131)ml,Z=-6.12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结局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入院NIHSS评分(OR=1.203,95%CI:1.085~1.334,P<0.01)、梗死核心体积(OR=1.048,95%CI:1.023~1.073,P<0.01)。联合入院NIHSS评分和梗死核心体积二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P<0.01)。结论心房颤动相关心源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结局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入院NIHSS评分和梗死核心体积,联合入院NIHSS评分与梗死核心体积或可对结局不良患者进行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梗死 预测 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孤独感流行率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左淑芳 王紫玉 +3 位作者 叶翠 黄煊 徐勇 林璐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共7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中国老年人孤独感的总体流行率及其在人群中的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9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3月。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信息提取,使用STATA 14.2软件...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中国老年人孤独感的总体流行率及其在人群中的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9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3月。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信息提取,使用STATA 1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8项研究,涉及271094名中国老年人。中国老年人孤独感的流行率为47.2%[95%CI(0.41,0.54)],且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慢性病、视听力障碍、经济状况、吸烟与否、兴趣爱好、运动锻炼、地域和测量工具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国老年人孤独感流行率较高,不同人群间差异显著,未来需进一步探讨其风险和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孤独感 流行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性偏头痛的位置性眼震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雯 方琪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39,共4页
前庭性偏头痛是常见的中枢性前庭疾病,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诊断主要基于病史,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运用视频眼动检查,在前庭性偏头痛的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可观察到不同于外周和其他中枢疾病的特征性位置性眼震。作者分别从前庭性偏... 前庭性偏头痛是常见的中枢性前庭疾病,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诊断主要基于病史,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运用视频眼动检查,在前庭性偏头痛的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可观察到不同于外周和其他中枢疾病的特征性位置性眼震。作者分别从前庭性偏头痛位置性眼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以及未来展望进行阐述,以期引起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偏头痛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位置性眼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后抑郁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9
11
作者 胡佳 周伟 +4 位作者 周志明 杨倩 韩剑 颜燕 董万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5-671,共7页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时静脉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值以及发病后2周外周血细胞因子IL-17、IL-6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贯序性纳入2015年3月~2017年9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时静脉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值以及发病后2周外周血细胞因子IL-17、IL-6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贯序性纳入2015年3月~2017年9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卒中病房首次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并与入院14d后抽取静脉血,随访3个月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按照美国精神病治疗协会发布的美国心理疾病诊断标准第五版DSM-Ⅳ(SCID-I-R)诊断标准诊断抑郁,分为卒中后非抑郁障碍组和卒中后抑郁障碍组;并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行抑郁程度的评价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SD与入院时NLR和PLR值、以及病后2周外周血细胞因子IL-17、IL-6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受教育年限、BMI、独居、卒中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认知功能障碍(MMSE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程度(mRS评分)、实验室指标(NLR、PLR、IL-17、IL-6)与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后,NLR第三四分位数(即NLR≥4.02)(P<0.001)、PLR第三四分位数(即PLR≥203.74)(P=0.002)、IL-17(P=0.025)、IL-6(P=0.016)与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对重度抑郁患者(HAMD≥24)的亚组分析中,调整相关因素后发现此4组实验室指标仍是其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入院时静脉血NLR、PLR水平、发病2周后外周静脉血IL-17、IL-6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PSD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白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并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3
12
作者 郭四平 倪健强 +1 位作者 孙晓欣 董万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68-170,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CI患者218例,发生SIRS 50例,占22.9%,并分为SIRS组50例,非SIRS组168例,3个月后,用改良Rankin量表(mR...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CI患者218例,发生SIRS 50例,占22.9%,并分为SIRS组50例,非SIRS组168例,3个月后,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SIRS组患者年龄、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SI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OR=1.176,95%CI:1.116-1.240,P=0.000)、入院NIHSS评分(OR=1.160,95%CI:1.112-1.210,P=0.000)及空腹血糖(OR=1.152,95%CI:1.042-1.274,P=0.006)是ACI并发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SIRS组患者3个月mRS评分[(4.1±1.2)分vs(3.1±1.0)分,P〈0.01]和病死率(38.0%vs 9.5%,P〈0.01)较非SIRS组高。结论 ACI患者SIRS发生率高,预后不良,C反应蛋白、入院NIHSS评分及空腹血糖是SI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C反应蛋白 高血糖症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不同时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杨江胜 朱祖福 +3 位作者 沈丽萍 吴淑芳 屈伟 方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053-305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综合疗效。方法将184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入院24 h内鼻饲肠内营养液的观察组(92例)和入院第4天开始鼻饲肠内营养液的对照组(92例)。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免疫功能、...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综合疗效。方法将184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入院24 h内鼻饲肠内营养液的观察组(92例)和入院第4天开始鼻饲肠内营养液的对照组(92例)。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并发症及鼻饲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淋巴细胞计数(TLC)、IgA、IgG、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下降幅度较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电解质紊乱、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反应及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鼻饲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或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同时减少鼻饲时间和住院时间,并降低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急性脑卒中 免疫功能 营养状态 住院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疗法结合常规言语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 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4
作者 陈庆梅 沈文君 +7 位作者 柯俊 沈丹 单晓春 张立箎 杨卫新 李莉 蔡秀英 方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8-693,共6页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结合常规言语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在常规言语治疗加用镜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言语治疗,评估两组治疗前、病程第3周...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结合常规言语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在常规言语治疗加用镜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言语治疗,评估两组治疗前、病程第3周及病程第12周失语商(AQ)、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以3个月AQ提高≥30分分界为言语功能明显改善,改良mRS 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结果:经过2周治疗,校正基线影响后治疗组在病程第3周及病程第12周失语商、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NIHSS及mRS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言语功能明显改善率(70.0%)较对照组(33.3%)更为显著(P=0.006)。治疗组功能预后良好率(mRS 0—2)(86.7%)优于对照组(48.1%)(P=0.005)。校正混杂因素后,干预方式与言语功能明显改善独立相关(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常规言语训练有助于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言语和神经功能的康复,同时促进患者3个月言语功能的明显改善及神经功能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疗法 急性脑梗死 运动性失语 言语训练 言语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鼻饲病人发生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何萍 倪健强 +5 位作者 王辉 段晓宇 方琪 张剑平 赵红如 董万利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3-145,14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鼻饲病人发生腹泻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该危险因素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急性脑梗死后鼻饲病人的临床资料。以腹泻为观察指标,对可能影响脑梗死后鼻饲病人腹泻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二分类log...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鼻饲病人发生腹泻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该危险因素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急性脑梗死后鼻饲病人的临床资料。以腹泻为观察指标,对可能影响脑梗死后鼻饲病人腹泻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分析影响腹泻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含纤维素营养液对腹泻的影响。结果:218例脑梗死后鼻饲病人,发生腹泻85例,无腹泻133例。腹泻组病人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高于无腹泻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等4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使用抗生素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发生腹泻的独立的风险因素,使用益生菌和肠内营养序贯治疗是发生腹泻的独立的保护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可预测影响腹泻病人的不良预后。使用含纤维素的整蛋白营养液病人腹泻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脑梗死后鼻饲病人的腹泻可增加不良预后的风险。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增加益生菌,选用含纤维素营养液和序贯营养治疗可减少腹泻发生率,提高病人康复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肠内营养 腹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柠檬酸咳嗽反射试验在脑卒中误吸筛查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8
16
作者 招少枫 何怀 +5 位作者 窦祖林 陈莉莉 张文 张涵君 倪波业 方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目的: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柠檬酸进行咳嗽反射试验(CRT),评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风险,并与金标准对比探讨其诊断价值,为探索新的误吸筛查方法提供循证依据。方法:62例康复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别接受4种不同浓度梯度柠檬酸(0... 目的: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柠檬酸进行咳嗽反射试验(CRT),评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风险,并与金标准对比探讨其诊断价值,为探索新的误吸筛查方法提供循证依据。方法:62例康复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别接受4种不同浓度梯度柠檬酸(0.2mol/L,0.4mol/L,0.6mol/L,0.8mol/L)以及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评估(VFSS)或纤维光学内窥镜吞咽评估(FEES)。以VFSS/FEES为金标准,计算不同浓度梯度柠檬酸咳嗽反射试验对于误吸和隐匿性误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和约登指数等。结果:随着柠檬酸浓度的升高,误吸筛查的敏感性降低而特异性升高。0.4mol/L柠檬酸CRT对于卒中后误吸筛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76.9%和特异性69.4%,约登指数0.46。同样浓度对于隐匿性误吸的敏感性达80%,特异性55.8%,约登指数为0.36;而0.6mol/L柠檬酸CRT对SA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71.2%,约登指数0.38。结论:柠檬酸CRT是脑卒中误吸评估中有价值的筛查工具,其中较低浓度柠檬酸CRT对误吸和隐匿性误吸诊断价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误吸 咳嗽反射 柠檬酸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庆梅 蔡秀英 +8 位作者 潘习 单晓春 范可可 朱心玮 韩立影 杨卫新 李莉 苏敏 方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15-1420,共6页
目前,脑卒中仍是造成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1]。随着急性脑卒中诊疗技术(例如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等)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卒中患者能在急性期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直接获益,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然而,不幸的是,卒中后的致残率却居高不下。... 目前,脑卒中仍是造成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1]。随着急性脑卒中诊疗技术(例如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等)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卒中患者能在急性期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直接获益,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然而,不幸的是,卒中后的致残率却居高不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有55%—75%的患者甚至在卒中发病后的3—6个月仍存在运动功能受限,这大大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日常生活能力 静脉溶栓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治疗和护理 卒中后 数据统计 动脉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作频率偏头痛病人头痛特征及伴随症状差异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灿 许春阳 +4 位作者 严满云 郭效宁 倪健强 陆海锋 赵红如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0-355,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发作频率偏头痛病人头痛特征及伴随症状的差异。方法:收集334例偏头痛病人,按照每月头痛天数分为偶发组(Infrequent episodic migraine,IEM,每月头痛天数≤2天)、频发组(Frequent episodic migraine,FEM,每月头痛天数3~14... 目的:分析不同发作频率偏头痛病人头痛特征及伴随症状的差异。方法:收集334例偏头痛病人,按照每月头痛天数分为偶发组(Infrequent episodic migraine,IEM,每月头痛天数≤2天)、频发组(Frequent episodic migraine,FEM,每月头痛天数3~14天)及慢性组(Chronic Migraine,CM,头痛≥15天/月,持续大于3个月,至少8天/月符合偏头痛特征)3个亚组,采集临床资料,并比较其头痛特点及伴随症状。结果:IEM与FEM组间头痛特征及伴随症状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IEM及FEM组相比,CM组搏动性头痛、活动后加重的病人比例明显减少(P<0.05);伴随症状中恶心、呕吐及畏声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畏光、畏嗅、异常疼痛比例明显增加(P<0.05);生活质量评分,IEM与FEM相比,抑郁、睡眠障碍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焦虑及头痛致残性评分存在差异(P<0.05),CM组与IEM及FEM组相比,所有生活质量相关评分均显著增高(均为P<0.01)。结论:FEM与IEM相比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差异不显著;CM与IEM及FEM相比,头痛症状较不典型,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及头痛致残性更严重,畏光、畏嗅及异常疼痛更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疼痛频率 伴随症状 畏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实验动物模型的行为学评价 被引量:14
19
作者 周莉 蔡秀英 倪健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93-297,共5页
偏头痛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是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血管源性学说、皮层扩散性抑制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基因学说等。在这些学说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在造模前后出现的一系列行为改变... 偏头痛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是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血管源性学说、皮层扩散性抑制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基因学说等。在这些学说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在造模前后出现的一系列行为改变是判断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之一。本文对不同偏头痛动物模型的行为学评价进行综述,发现评价偏头痛动物模型成功与否不但需要非特异性的指标,如疼痛、不安、情绪改变等引起的行为变化,也需要与模型涉及学说相关的特异性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动物模型 行为学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轻型卒中早期ABCD3-I评分与病情转归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倪健强 赵红如 +4 位作者 王辉 胡小伟 徐敏 方琪 董万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087-2090,共4页
目的:观察ABCD3-I评分在预测急性轻型卒中病情转归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ABCD、ABCD2、ABCD3、ABCD3-I与ESSEN评分标准对255例轻型卒中患者进行评分,记录性别、年龄、梗死部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及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责任颈动... 目的:观察ABCD3-I评分在预测急性轻型卒中病情转归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ABCD、ABCD2、ABCD3、ABCD3-I与ESSEN评分标准对255例轻型卒中患者进行评分,记录性别、年龄、梗死部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及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责任颈动脉狭窄、DWI异常信号等与各评分相关的因素,并观察患者预后和早期加重的情况。结果:255例患者中,90 d内转归不良的患者4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与转归良好组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及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责任颈动脉狭窄、DWI异常信号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BCD、ABCD2、ABCD3、ABCD3-I与ESSEN评分预测轻型卒中转归不良的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1 0、0.798 3、0.827 9、0.930 0和0.735 9。不同严重程度ABCD3-I评分组转归不良和早期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CD3-I评分法可以预测急性轻型卒中的转归,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卒中 ABCD3-I评分 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