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在眼科相关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
作者 姜波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2-857,共6页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是一种强大且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与传统RNA-seq技术相比,其使全面剖析细胞异质性和获取从整体分析中无法获得的生物信息成为可能。近年来,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单个细胞的表征检测和细胞水平的生物学机制...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是一种强大且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与传统RNA-seq技术相比,其使全面剖析细胞异质性和获取从整体分析中无法获得的生物信息成为可能。近年来,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单个细胞的表征检测和细胞水平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等领域。目前,在眼科领域中,不断有应用scRNA-seq技术的相关研究报道。单细胞水平的基因表达已经在动物模型、视网膜类器官、初级人类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视觉系统中进行了研究。同样,scRNA-seq技术测序研究已经确定了许多眼部疾病背景下基因表达的变化模式,包括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如何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发生改变、退化的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不同细胞的功能亚型及近视小鼠巩膜纤维层组织中的各类异质细胞群等。另外,scRNA-seq技术也确定了一些眼部肿瘤的分子、细胞及生理学等特征,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细胞起源及靶向分子、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异质性及新的治疗靶点等。本文主要阐述了scRNA-seq技术在眼科相关疾病研究中的最新应用情况,为研究者提供参考,以期扩展该技术到更多的眼部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 RNA测序 基因 异质性 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硬度对新生血管生成过程的调控
2
作者 田欣 殷雪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55-658,共4页
新生血管性眼病是一种高度复杂且难治的致盲性眼病。在生理状态下,血管生成过程处于长期稳态状态;而新生血管性眼病发病过程中,病理性的新生血管会侵犯正常的眼部组织,使视功能受损甚至失明。而在新生血管形成的出芽、延伸、稳定的整体... 新生血管性眼病是一种高度复杂且难治的致盲性眼病。在生理状态下,血管生成过程处于长期稳态状态;而新生血管性眼病发病过程中,病理性的新生血管会侵犯正常的眼部组织,使视功能受损甚至失明。而在新生血管形成的出芽、延伸、稳定的整体过程中,基质硬度都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对基质硬度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调控过程进行综述,为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硬度 新生血管 细胞外基质 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扫频OCT测量的术前晶状体界面位置对于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真实位置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28-733,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扫频OCT(SS-OCT)技术的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获得的晶状体界面位置(IIP)对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IOL)的真实位置(AL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接... 目的 探讨基于扫频OCT(SS-OCT)技术的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获得的晶状体界面位置(IIP)对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IOL)的真实位置(AL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8例208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植入的IOL不同分为2组:IQ组(80眼)术中植入IQ IOL;ZCB组(128眼)术中植入ZCB IOL。使用基于SS-OCT的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患眼进行生物学参数的测量,获取ALP、术后前房深度(ACD)、IOL厚度等参数,并计算IOL位置误差。结果 白内障术后,208眼的绝对屈光度预测误差(ARPE)为(0.43±0.35) D,134眼(64.4%)的ARPE<0.50 D。与IQ组相比,ZCB组患眼的ALP和ALP2值更大(均为P<0.001)。与IQ组相比,ZCB组ARPE≥0.50 D患眼的IIP显著降低(P=0.028);在ZCB组患者中,与ARPE<0.50 D相比,ARPE≥0.50 D患眼的IIP显著降低(P=0.041)。两组患者的ALP与IIP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IQ组:r=0.815,P<0.001;ZCB组:r=0.757,P<0.001);ALP2与IIP也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IQ组:r=0.797,P<0.001;ZCB组:r=0.743,P<0.001)。通过IIP和术前参数可以获得线性表达式来预测ALP(IQ组、ZCB组的R^(2)分别为0.70、0.68)。结论 基于SS-OCT技术的IOL Master 700测量的IIP位置与白内障术后的ALP相关,可用于优化IOL度数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扫频OCT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晶状体界面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永莹 卢谦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1,7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进行检查并确诊为RRD的患者403例403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巩膜扣带术35眼,玻璃体切割术(PPV)+玻璃体... 目的探讨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进行检查并确诊为RRD的患者403例403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巩膜扣带术35眼,玻璃体切割术(PPV)+玻璃体空气填充79眼,PPV+玻璃体硅油填充222眼,PPV+玻璃体硅油填充+取油术67眼。术后连续随访至少3个月。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RRD术后视网膜一次性未复位的危险因素,并应用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本组共369眼术后视网膜一次性复位,34眼未复位,一次性复位率为9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视网膜一次性复位和未复位患者眼轴长度(AL)、手术方式、裂孔位置、裂孔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由回归方程可知:AL≥26 mm的患者,RRD术后视网膜一次性未复位发生的风险比AL<26 mm的患者增加了4.248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L、裂孔位置、裂孔大小、手术方式是影响RRD术后视网膜未复位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H-L检验P=0.165,ROC分析结果显示,预测RRD术后视网膜是否发生再次脱离的曲线下面积为0.892,95%CI:0.832~0.95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和87.3%(P<0.05)。结论AL是影响RRD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由AL、裂孔位置、裂孔大小、手术方式构建的预测模型可较为精准的预测RRD术后视网膜是否发生再次脱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眼轴长度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梦娇 刘高勤 +2 位作者 徐静 李丹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7-422,共6页
背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目前相关眼病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寻找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干预靶点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但其是否可以作为视网... 背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目前相关眼病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寻找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干预靶点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但其是否可以作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类眼病的治疗靶点尚不清楚。目的探讨IGF-1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的迁移、凋亡和管腔形成能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HRECs进行体外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实验。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培养细胞中IGF-1受体(IGF-1R)mRNA的表达。按照检测指标的不同分别于培养液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IGF-1溶液培养细胞,待细胞生长至约90%融合后用无菌移液枪头垂直于培养板底划痕,用Photoshop CS4软件检测、计算和比较0、10和200 ng/ml IGF-1组划痕后12 h和24 h与划痕前HRECs迁移的面积差(试验前面积-试验后面积,ΔS);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并比较0 ng/ml IGF-1组与1 000 ng/ml IGF-1组细胞培养后24 h HRECs凋亡比例的差异;采用Matrigel体外三维成型法检测并比较0、10、100和200 ng/ml IGF-1组细胞培养后24 h完整管腔的形成数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并比较0、500及1 000 ng/ml IGF-1组细胞培养后6 h HRECs中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BB和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HRECs培养后2~3 d达90%以上融合,细胞排列紧密,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IGF-1R mRNA呈阳性表达。划痕后12 h和24 h,各组HRECs的ΔS随着IGF-1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划痕后24 h,200 ng/ml IGF-1组HRECs的ΔS为(4.83±0.61)×10^5 μm^2,较0 ng/ml IGF-1组的(3.28±0.64)×10^5 μm^2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7,P=0.021)。0 ng/ml IGF-1组与1 000 ng/ml IGF-1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8.77±2.37)%和(12.05±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9,P=0.046)。200 ng/ml IGF-1组HRECs完整管腔形成数量为(20.33±2.83)个/孔,数目高于0 ng/ml IGF-1组的(17.94±1.96)个/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0,P=0.042)。与0 ng/ml IGF-1组比较,1 000 ng/ml IGF-1组细胞中PDGF-BB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而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9,P=0.025;t=7.287,P=0.002)。结论IGF-1促进体外培养HRECs的迁移和血管管腔形成,抑制HRECs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HRECs中PDGF-BB的表达及下调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代谢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信使RNA/分析 迁移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卵巢大鼠结膜组织中炎性因子的表达变化及干眼相关检查的评估 被引量:6
6
作者 钟蕾 张晓峰 +3 位作者 夏静 孙正太 王英明 夏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07-812,共6页
背景 近年来,干眼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其病因及眼部表现多样,研究认为女性绝经是干眼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目前关于炎性因子参与干眼发病的病理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探讨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与性激素改变的... 背景 近年来,干眼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其病因及眼部表现多样,研究认为女性绝经是干眼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目前关于炎性因子参与干眼发病的病理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探讨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与性激素改变的关系对干眼病因学和病理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建立去卵巢大鼠模型,观察性激素水平变化对结膜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卵巢摘除组和伪手术组.卵巢摘除组大鼠行双侧卵巢摘除术,伪手术组大鼠不摘除卵巢,其他手术步骤同卵巢摘除组.两组大鼠均于术前及术后l、2、3个月行Schirmer试验Ⅰ(SⅠt)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检查,评估眼表干眼症状.于术后3个月时大鼠行心脏穿刺采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大鼠血清雌二醇、睾酮的质量浓度.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收集大鼠结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结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结膜组织中IL-17A、IL-1β、IL-6、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 卵巢摘除组和伪手术组大鼠术后3个月时血清雌二醇质量浓度分别为(23.53±1.65) pg/L和(47.89±1.05) pg/L;血清睾酮质量浓度分别为(1.84±0.09) ng/L和(2.47±0.12) ng/L,卵巢摘除组大鼠血清雌二醇和睾酮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伪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7、-12.13,P<0.01).两组大鼠手术前及术后l、2、3个月SⅠt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38,P=0.55;F时间=0.13,P=0.72;F交互作用=0.39,P=0.76);两组大鼠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均未发现角膜荧光素钠着染.卵巢摘除组大鼠结膜上皮细胞较伪手术组层数增多,细胞排列紊乱.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均显示,卵巢摘除组大鼠结膜组织中IL-17A表达量(A值)明显高于伪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2、19.41,P<0.01);卵巢摘除组大鼠结膜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因子的表达量(A值)均明显高于伪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法:IL-1β:t=16.43,P<0.01;IL-6:t=13.44,P<0.01;TNF-α:t=16.26,P<0.01;Western blot法:IL-1β:t=12.63,P<0.01; IL-6:t=17.17,P<0.01; TNF-α:t=15.19,P<0.01).结论 雌性大鼠去卵巢后性激素水平明显降低,结膜组织中IL-17A、IL-1β、IL-6和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均增加,但未发现明显的眼表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性激素 结膜 细胞因子 炎症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合成酶及其抑制剂在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刘高勤 陈源 +3 位作者 陈磊 肖艳辉 陈志刚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08-913,共6页
背景 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参与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但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NV)发生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是眼科界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的 研究NOS及其抑制剂NW-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在实验性CNV发生... 背景 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参与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但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NV)发生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是眼科界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的 研究NOS及其抑制剂NW-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在实验性CNV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体外研究验证NOS及L-NAME对人血管内皮细胞(RECs)血管管腔形成的作用,为眼科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8周龄雄性BALB/c小鼠36只用NaOH滤纸贴附角膜中央的方法构建小鼠左眼CNV模型,然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L-NAME干预组和PBS对照组,L-NAME干预组小鼠于造模前1周开始腹腔内注射10 g/LL-NAME 0.5 ml,每周3次,持续3周,而PBS对照组小鼠以同样的方法注射PBS.分别于造模后2、4、7、14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CNV形成情况,用全角膜铺片法检测CD31在CNV中的表达以鉴定CNV面积;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2个组小鼠角膜组织中NOS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RE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利用体外实验,观察人RECs的管腔形成能力.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个组小鼠上述各检测指标的结果进行差异比较,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小鼠造模后2周CNV生长达高峰,而L-NAME干预组小鼠CNV明显少于PBS对照组.造模后2、4、7 d,L-NAME干预组小鼠角膜中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481、22.059、10.961,P<0.01).全角膜铺片法检测显示,L-NAME干预组被CD31标记的RECs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为0.59 ±0.01,明显小于PBS对照组的0.7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8,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造模0、2、4、7d,L-NAME干预组人RECs中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造模后4d、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696、17.953,P<0.01).管腔形成实验中,L-NAME干预组血管网形成数目为(46.33±1.86)个,明显少于PBS对照组的(64.00±4.5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3,P<0.05). 结论 NOS参与CNV的形成和发展,L-NAME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量抑制碱烧伤诱导的CNV以及人RECs血管网的形成,进而阻断NOS活性,为治疗CNV性眼病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新生血管 一氧化氮合成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色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生长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夏静 张晓峰 +3 位作者 夏蔚 钟蕾 孙正太 王英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6-451,共6页
背景 530 nm单色光照射可诱导动物产生近视.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上主要的胶质细胞,参与近视的形成,但Müller细胞在单色光诱导的近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530 nm单色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Mül... 背景 530 nm单色光照射可诱导动物产生近视.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上主要的胶质细胞,参与近视的形成,但Müller细胞在单色光诱导的近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530 nm单色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近视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Müller细胞在单色光诱导的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在自制光照度分别为125、250、500 lx波长530 nm单色光设备的细胞培养箱中用常规细胞培养基培养永生化大鼠Müller细胞,另用无光照的常规培养法培养细胞作为对照组.细胞培养6、12、24 h后,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在波长570 nm处的吸光度(A570)值;培养48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Müller细胞的细胞周期,比较各组G2期与G1期细胞数的比值;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Müller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酪氨酸羟化酶(TH)、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mRNA表达量的改变.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大鼠Müller细胞随不同培养时间的变化增生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不同细胞周期细胞数的变化以及大鼠Müller细胞中各近视相关因子mRNA表达量的差异. 结果 530 nm单色光照射后,Müller细胞均呈典型的多角形,细胞大小均匀,边界清晰.与对照组比较,125 lx组、250 lx组大鼠Müller细胞在培养0、6、12、24 h时A570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500 lx组光照12h、24 h后细胞A570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01).与对照组比较,125 lx组、250 lx组大鼠Müller细胞G2/G1细胞数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3、0.330),500 lx组G2/G1细胞数比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250 lx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38).RT-PCR检测结果显示,250 lx组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500 lx组(P=0.006);125 lx组、250 lx组iNOS mRNA表达依次上调,250 lx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500 lx组表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对照组比较,125 lx组、250 lx组bFGF mRNA的表达量均上调,但500 lx组细胞中bFGF mRNA表达量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0、0.005).与对照组比较,250 lx组细胞中TH 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500 lx组细胞中TH mRNA表达量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 结论 光照度>250 lx的530 nm单色光照射可以通过抑制大鼠Müller细胞的生长,并下调细胞中近视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在近视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色光 Mtiller细胞 近视 转化生长因子-β1 酪氨酸羟化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4
9
作者 刘高勤 肖艳辉 +2 位作者 陈志刚 徐静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6,共5页
背景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多采用非角膜新生血管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目的探索从碱烧伤诱导实验性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组织中分离和培养血管... 背景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多采用非角膜新生血管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目的探索从碱烧伤诱导实验性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组织中分离和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并检测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为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7—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10只,采用NaOH碱烧伤法构建小鼠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D31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在碱烧伤后2周摘取眼球分离角膜组织,眼科手术剪剪碎角膜组织后应用胶原酶D消化获取单个细胞,使用包被CD31抗体的磁珠分选获取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在细胞中的表达以鉴定培养的细胞,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结果碱烧伤后7d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小鼠左眼角膜出现新生血管,碱烧伤后2周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达高峰,免疫荧光检测可见角膜组织内特异性CD31染色的血管网。角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后2h贴壁生长,形态呈扁平多边形,体积较大,传代培养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培养的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CD31表达阳性,细胞质中呈棕黄色染色,而角膜基质细胞中CD31表达阴性。逆转录PCR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中CCR1、CCR2、CCR3和CCR4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CXCR3、CCR6、CCR10和CX3CRlmRNA呈中等强度表达,CCR5、CCR8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而CCR9、CXCR4和CXCR5mRNA表达未检测到。结论CD31抗体的磁珠分选法可有效分离纯化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可进行体外培养且培养的细胞可表达趋化因子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角膜新生血管来源 细胞培养 角膜新生血管/化学诱导 趋化因子受体 动物模型 近交系BALB/c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相关因素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沈伟 蔡琴华 +2 位作者 王熹 毛惠琴 程振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5期369-371,共3页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连续进行的2078例FFA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大部分在注射荧光素钠后2min内发生并在2min...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连续进行的2078例FFA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大部分在注射荧光素钠后2min内发生并在2min内好转,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79.17%)、荨麻疹(12.50%)及晕厥(4.17%)。在本文涉及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气候、药品批号、有无“诱导”等中,仅年龄1项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t=4,82,P〈0.01),并以20~40岁年龄组最为多发(10.17%)。结论FFA是基本安全的眼科检查手段,年龄是不良反应发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过敏反应和精神紧张、迷走兴奋可能是主要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CX3CL1和CCL2对人单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的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高勤 陈磊 +3 位作者 陈源 周文娟 张文朋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6-210,共5页
背景 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及其分泌的趋化因子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发生相关.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在不同的微环境以及不同的刺激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 目的 检测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对巨噬细胞增... 背景 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及其分泌的趋化因子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发生相关.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在不同的微环境以及不同的刺激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 目的 检测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对巨噬细胞增生的作用,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7~8周龄雄性BALB/c小鼠20只,用角膜碱烧伤的方法构建左眼CNV模型,术后4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小鼠CNV情况,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并制备角膜切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角膜组织中巨噬细胞表面两种趋化因子受体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和CX3CR1的表达.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RPMI-1640培养液中加入30 μg/L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诱导和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将培养的细胞分为CD68+CCR2组和CD68+CX3CR1组,分别加入CD68+CCR2抗体和CD68+CX3CR1抗体,每组2管,其中一管作为IgG同型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小鼠碱烧伤角膜组织中巨噬细胞和人外周血巨噬细胞中CX3CR1以及CCR2的表达.分别用人重组CX3CL1和CCL2蛋白刺激巨噬细胞,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干预后巨噬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样模体的解整链蛋白金属蛋白酶1(ADAMTS-1)、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4d,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角膜局部有新生血管发生,CNV沿角膜缘向角膜中心区域延伸.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角膜组织内有F4/80阳性的巨噬细胞浸润,其表面可见CCR2和CX3CR1分子的表达,呈绿色荧光.未受GM-CSF诱导培养的巨噬细胞能维持生长约2周,但死亡细胞较多,而经GM-CSF诱导培养的细胞生长稳定,细胞数量增加,无明显悬浮死亡现象.培养的巨噬细胞中CX3CR1表达率平均约为75%,CCR2表达率为45%.Real-time PCR法检测发现,CCL2干预后巨噬细胞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中150 mg/L CCL2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P=0.03),而ADAMTS-1 mRNA、TSP-1 mRNA表达下降,其中150 mg/L CCL2组ADAMTS-1 mRNA、TSP-1 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4;t=4.27,P=0.02).CX3CL1干预后巨噬细胞中VEGF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而ADAMTS-1mRNA、TSP-1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150 mg/L CX3CL1组VEGF mRNA表达量下降,ADAMTS-1 mRNA、TSP-1mRNA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5,P=0.02;t=-2.92,P=0.04;t=-3.81,P=0.03). 结论 CCL2、CX3CL1能通过其对应受体影响巨噬细胞VEGF、ADAMTS-1、TSP-1等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表达,提示通过CCL2、CX3CL1等干预靶点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化学诱导 趋化因子 受体 巨噬细胞 代谢 烧伤 化学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K506对高糖培养视网膜Müller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夏蔚 夏静 +3 位作者 张晓峰 钟蕾 孙正太 王英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98-1003,共6页
背景 视网膜M&#252;ller细胞可通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病理过程.FK506可抑制实体肿瘤及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中VEGF的表达,但其对视网膜M&#252;ller细胞中VEGF的表达是否有抑制作用鲜见文献报道... 背景 视网膜M&#252;ller细胞可通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病理过程.FK506可抑制实体肿瘤及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中VEGF的表达,但其对视网膜M&#252;ller细胞中VEGF的表达是否有抑制作用鲜见文献报道.目的 观察FK506对高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M&#252;ller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永生化视网膜Müller细胞系进行常规培养并将对数生长期的Müller细胞分别接种到96孔培养板中,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800.00、400.00、200.00、100.00、75.00、50.00、25.00、12.50和6.25 pg/ml FK506 100 μl/孔(细胞密度为1×10^4个/ml),MTT比色法确定Müller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最适FK506质量浓度.将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系分为正常对照组、FK506组、高糖组和高糖+ FK506组,分别用高糖DMEM培养液(含50 mmol/L D-葡萄糖)和正常DMEM培养基(含5.5 mmol/L D-葡萄糖)进行培养,并分别在培养基中加入FK506,至质量浓度为75 pg/ml.ELISA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质量浓度;分别采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VEGF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以目的基因与内参β-actin吸光度(A)比值和灰度比值表示.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正常对照组、FK506组、高糖组及高糖+Fk506组培养12、24、48 h的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均呈多角形,大小一致.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IC50的FK506质量浓度为75 pg/ml.正常对照组、FK506组、高糖组和高糖+FK506组细胞上清中VEGF蛋白的质量浓度分别为(966.46±13.59) pg/ml、(1 059.42±67.43) pg/ml、(16 243.11±3 926.38)pg/ml和(9 467.25±1 525.56) pg/ml,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1,P=O.00),其中高糖组细胞上清中VEGF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高糖+FK506组较高糖组细胞上清中VEGF的质量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FK506组细胞上清中VEGF的质量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个组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VEGF 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6.06,P=0.00;F=5.44,P=0.01),其中高糖组大鼠细胞中VEGF 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高糖+FK506组细胞中VEGF 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高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K506组细胞中VEGF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4±0.09和0.68±0.1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84±0.07和0.75±0.0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07).结论 高糖条件下培养的Müller细胞中VEGF表达明显上调,FK506则可一定程度上抑制高糖培养的Müller细胞中VEG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FK506 视网膜 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高糖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膜移植兔眼睑原位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钟蕾 张晓峰 +2 位作者 孙正太 夏静 王英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68-972,共5页
背景利用自体或异体组织进行活体组织重建存在着供体材料少、易发生排斥反应等问题。研究证实,作为组织工程细胞支架,丝素膜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其是否可作为组织替代物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应用丝素膜行眼睑原位重建术的可行性。... 背景利用自体或异体组织进行活体组织重建存在着供体材料少、易发生排斥反应等问题。研究证实,作为组织工程细胞支架,丝素膜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其是否可作为组织替代物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应用丝素膜行眼睑原位重建术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8只,双眼上眼睑制作眼睑板缺损4minx3mE模型,右眼采用再生丝素膜材料进行上睑板重建术为丝素膜组,左眼采用同种异体巩膜材料行睑板重建为异体巩膜组,活体观察4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于术后第1、2、4周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收集带有移植片的兔眼睑制作石蜡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术区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用Masson染色法观察植片区胶原组织的形成和分布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植入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采用ImageProPlus分析软件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所有兔眼眼睑缺损均Ⅰ期愈合,睑结膜面光滑,眼表炎症反应不明显,但异体巩膜组睑缘切迹较丝素膜组明显。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移植区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减轻,术后4周丝素膜组术区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异体巩膜组术区胶原纤维排列相对紊乱,瘢痕组织增生较明显。术后第1、2、4周,丝素膜组术区组织中bFGF的表达量(A值)分别为0.02767±0.00469、0.05173±0.00872、0.05872±0.00688,巩膜组分别为0.05648±0.00914、0.07283±0.00917和0.07873±0.01084,两组各时间点bFGF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8、t=-4.99、t=-2.87,P〈0.05)。结论丝素膜作为眼睑原位重建术睑板的替代物组织相容性好,能有效恢复睑板形态,可替代异体巩膜重建眼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缺损 丝素膜 异体巩膜 眼睑重建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月琴 贺翔鸽 +11 位作者 阴正勤 王林农 李龙标 张虹 王勤美 吴建伟 王丽娅 赵东卿 贺燚 祝磊 李家臣 张俊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6-552,共7页
目的评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于2008年3-10月在中国7家医院纳入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共520例520眼,采用3∶1的比例将患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评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于2008年3-10月在中国7家医院纳入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共520例520眼,采用3∶1的比例将患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90眼,采用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点眼;对照组130眼,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作为阳性对照。2个组均每日点眼4次,每次1~2滴,疗程均为7~14d。分别于试验开始前及结束后收集各组患眼结膜囊内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于用药前和用药后0、7和14d对患眼症状和体征进行观察和评分,评价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点眼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意向性分析(ITT)证实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痊愈率分别为59.38%和60.47%,总有效率分别为88.80%和86.05%,校正中心效应后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72)。临床可评价(CE)分析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痊愈率分别为63.48%和63.87%,总有效率分别为92.46%和88.24%,校正中心效应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后意向性分析(MITT)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痊愈率分别为60.57%和62.07%,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和88.51%,校正中心效应后2个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物可评价分析(ME)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63.71%和63.41%,总有效率分别为93.44%和90.24%,校正中心效应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T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9.42%和90.80%,CE分析分别为90.11%和92.77%,校正中心效应后组间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70;χ^2=0.82,P=0.36)。用药后3、7和14d,2个组患眼眼部不良反应(包括耐受性、烧灼感、刺痛感和眼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结论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点眼治疗细菌性结膜炎与左氧氟沙星等效,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左氧氟沙星接近,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 结膜炎 细菌性 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 治疗结局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交联再生丝素膜组织工程角膜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晓峰 刘铁连 +5 位作者 杨吉成 夏蔚 钟蕾 孙正太 王英明 夏静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80-785,共6页
背景角膜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在体内应当具备透明性、一定的机械强度、生物相容性和缓慢降解的特点,丝素膜生物材料具备这些特征。目的研究采用物理交联再生丝素膜构建组织工程角膜的可行性。方法用常规培养法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CECs)... 背景角膜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在体内应当具备透明性、一定的机械强度、生物相容性和缓慢降解的特点,丝素膜生物材料具备这些特征。目的研究采用物理交联再生丝素膜构建组织工程角膜的可行性。方法用常规培养法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CECs),将对数生长期的CECs在用家蚕丝制备的物理交联再生丝素膜上进行培养,分别于培养后24、48、72h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CECs的生长状态和形态学,并与细胞培养板培养的人CECs形态进行对照。MTT法每日检测和记录再生丝素膜培养后人CECs的增生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再生丝素膜培养人CECs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将再生丝素膜4mm×3mm植入新西兰白兔右眼角膜基质层间,于术后1个月、2个月时裂隙灯下检查眼表,术后2个月摘除兔眼并制备移植眼角膜组织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再生丝素膜材料的降解情况及角膜新生血管(CNV)的生长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术后1个月、2个月CD34在移植眼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并与正常眼进行对照。结果在24、48、72h3个时间点,倒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见再生丝素膜培养的人CECs与细胞培养板培养法培养的人CECs形态结构无明显差别。再生丝素膜或细胞培养板培养CECs在1、2、3、4、5、6、7d各个时间点A490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41,P〉0.05)。再生丝素膜和细胞培养板培养的CECs凋亡率分别为1.8%、2.0%,细胞G2/G1期分别为1.956、1.945。再生丝素膜角膜植入后2个月时,再生丝素膜为排列整齐的胶原组织替代,角膜内新生血管和炎性细胞均少于移植后1个月。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显示再生丝素膜植入角膜后1个月、2个月CD34表达量均明显低于Ad—VEGF165诱导的阳性对照,而与正常的角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2个月比较,角膜中CD34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交联再生丝素膜构建组织工程角膜可行,再生丝素膜与角膜组织生物相容性良好,再生丝素膜植入兔角膜基质后无明显的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膜/物理交联再生 角膜 组织工程 生物相容性 角膜上皮细胞 角膜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丹 刘高勤 +2 位作者 陈磊 王梦娇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hRVECs,分别将10、50和200 ng/ml rhPDGF-BB加入对数生长期hRVECs...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hRVECs,分别将10、50和200 ng/ml rhPDGF-BB加入对数生长期hRVECs的培养液,未添加rhPDGF-BB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情况;采用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相对迁移面积(迁移后无细胞区面积/划痕初期无细胞区面积);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hRVECs中rhPDGF-BB受体(rhPDGF-BBR)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RVECs中VEGF mRNA和整合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培养的hRVECs生长良好,用rhPDGF-BBR引物能扩增出与引物设计长度相符的表达条带。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培养细胞后24 h细胞增生值(A)分别为1.01±0.05、1.09±0.04、1.10±0.02和1.13±0.05,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4、3.430、3.483,均P〈0.05);细胞划痕试验后24 h,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0.42±0.10、0.38±0.09、0.55±0.06和0.61±0.05,划痕试验后48 h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0.75±0.06、0.81±0.02、0.87±0.02和0.98±0.0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6.283,P=0.000;F时间=209.129,P=0.000),随着rhPDGF-BB剂量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均明显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hRVECs中整合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2、1.30±0.10、1.20±0.16和1.27±0.08,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0.05、1.06±0.16、1.58±0.18和1.66±0.21,其中50 ng/ml和200 ng/ml rhPDGF-BB组细胞中整合素mRNA及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合素mRNA:t=3.900、4.014,均P〈0.05;VEGF mRNA:t=6.940、7.210,均P〈0.05)。结论rhPDGF-BBR促进hRVECs的增生和迁移,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可能与上调VEGF和整合素在细胞中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学 病理性新生血管/代谢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重组蛋白 细胞培养 整合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P-核糖基化因子抑制剂在实验性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高勤 吴敬 +2 位作者 陈志刚 肖艳辉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106,共6页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ADP一核糖基化因子(ARF)对肿瘤细胞的增生有调节作用,抑制ARF能抑制血管的形成,但ARF抑制剂对CNV是否发挥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ARF抑制剂在碱烧伤诱导的CNV形成过...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ADP一核糖基化因子(ARF)对肿瘤细胞的增生有调节作用,抑制ARF能抑制血管的形成,但ARF抑制剂对CNV是否发挥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ARF抑制剂在碱烧伤诱导的CNV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8周龄清洁级雄性BABL/c小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BS对照组和ARF抑制剂干预组,每组各30只。所有小鼠采用角膜碱烧伤诱导法构建CNV模型,ARF抑制剂干预组小鼠于造模后1周腹腔内注射0.5g/LARF抑制剂溶液0.5ml,每周3次,共1周,PBS对照组小鼠以同样方式注射0.5mlPBS。各组分别取24只小鼠,于造模后0、4、7、14d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角膜组织中ARFmRNA和蛋白的动态表达,并于造模后14d,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各组另取6只小鼠,于造模后2、4、7、14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CNV形成情况,并于造模后14d,采用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CD31在CNV中的表达。体外实验中应用ARF抑制剂干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Cs),CCK8法和细胞划痕法检测ARF对人RECs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喂养遵循视觉及眼科学研究协会有关规定及苏州大学《实验动物管理及使用指南》。结果造模后PBS对照组和ARF抑制剂干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ARFmRNA在各个时间点均有表达,在造模后14d达高峰,各组小鼠角膜中ARFmRNA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65.17,P=0.00),不同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P=0.18);造模后14d,ARF抑制剂干预组实验后不同时间点ARF蛋白水平相对表达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7,P=0.00)。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发现,ARF抑制剂干预组CNV相对面积为0.45±0.05,PBS对照组为0.72±0.11,2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全角膜铺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ARF抑制剂干预组小鼠角膜组织CD31表达面积明显小于PBS对照组。造模后14d,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ARF抑制剂干预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为1.20+0.21,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2.47±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P〈0.05)。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ARF抑制剂质量浓度的增加,ARF抑制剂对人RECs的抑制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7,P=0.02)。细胞划痕实验后24h,100μg/L和1000μg/LARF抑制剂干预组人RECs迁移距离分别为(5.46±1.32)μm和(5.04±1.68)μm,与PBS对照组的(8.49±1.18)μm相比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2.91,P〈0.05)。结论ARF抑制剂能抑制碱烧伤诱导的CNV发生,可能与其下调VEGF的表达以及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新生血管 ADP-核糖基化因子 碱烧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受体4拮抗剂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蔡琴华 刘高勤 +1 位作者 夏春林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7-881,共5页
背景基质细胞源性细胞因子1α/趋化因子受体4(SDF-1αCXCR4)信号途径是机体内介导多种细胞趋化、黏附以及增生的关键分子,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祖细胞向肿瘤组织的迁移而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发生,同时也参与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病理过程... 背景基质细胞源性细胞因子1α/趋化因子受体4(SDF-1αCXCR4)信号途径是机体内介导多种细胞趋化、黏附以及增生的关键分子,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祖细胞向肿瘤组织的迁移而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发生,同时也参与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病理过程。目的探讨阻断CXCR4信号通路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NV)发生发展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8周龄BALB/c小鼠80只,将浸有1mol/LNaOH的滤纸贴附在左眼角膜中央40S以诱导小鼠CNV,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透明质酸钠组(质量分数0.2%透明质酸钠点眼)及CXCR4拮抗剂组(0.2%透明质酸钠配制的CXCR4拮抗剂点眼),自碱烧伤当日分别用相应的药物点眼共14d,于第14天裂隙灯下观察两组小鼠的CNV,然后制备角膜悬液,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角膜悬液中CD31的表达值;制备角膜组织切片,以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XCR4mRNA和蛋白在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内CD31阳性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以ELISA法检测角膜组织裂解液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使用CXCR4拮抗剂干预小鼠腹腔来源的巨噬细胞,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结果小鼠角膜碱烧伤后2周,裂隙灯下可见CNV达高峰,与透明质酸钠组比较,CXCR4拮抗剂组CNV明显减少;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XCR4拮抗剂组小鼠角膜中CD31阳性染色强度弱于透明质酸钠组,CD3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进一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CXCR4拮抗剂组CD31阳性表达率为(9.50±2.34)%,明显低于透明质酸钠组的(17.50±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2,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碱烧伤后2、4、7d小鼠角膜组织中CXCR4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角膜组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CXCR4拮抗剂点眼后4d、7d角膜组织内VEGF表达明显低于透明质酸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27、5.151,P〈0.05)。体外实验发现,细胞培养后12、24和48h,GM—CSF+CXCR4拮抗剂组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GM—CS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XCR4拮抗剂能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实验性CNV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受体4 拮抗剂新生血管 碱烧伤 趋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冠心病患者家属实施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 被引量:10
19
作者 唐兆芳 李惠玲 +2 位作者 童本沁 陆士奇 刘高勤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1期21-23,共3页
目的提高冠心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家庭的应急能力。方法由急诊科与心血管内科合作,对165名冠心病患者家属进行心肺复苏理论与操作培训,培训共8学时,培训前后进行考核。结果培训后,患者家属心肺复苏理论知... 目的提高冠心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家庭的应急能力。方法由急诊科与心血管内科合作,对165名冠心病患者家属进行心肺复苏理论与操作培训,培训共8学时,培训前后进行考核。结果培训后,患者家属心肺复苏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水平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患者家属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家属实施心肺复苏培训可显著提高患者家属的急救水平,提高家庭应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冠心病 患者家属 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睑内翻与形觉剥夺的临床关系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进 沈伟 李龙标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4期258-259,共2页
目的 了解先天性睑内翻与形觉剥夺的关系 ,并由此进一步探讨先天性睑内翻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 2 5例47眼先天性睑内翻病例 ,将其分为学龄前组 (11例 2 2眼 ,4~ 6岁 )和学龄组 (14例 2 5眼 ,7~ 15岁 ) 2组 ,分析其屈光状态、弱视... 目的 了解先天性睑内翻与形觉剥夺的关系 ,并由此进一步探讨先天性睑内翻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 2 5例47眼先天性睑内翻病例 ,将其分为学龄前组 (11例 2 2眼 ,4~ 6岁 )和学龄组 (14例 2 5眼 ,7~ 15岁 ) 2组 ,分析其屈光状态、弱视情况及相关眼部病变。结果 学龄前组和学龄组近视患病率分别为 6 3.6 4%和 88.0 0 % ,均高于相同年龄段我国儿童总体患病率 (0 .5 0 %~ 2 .0 7% ,11.0 0 %~ 36 .40 % )(P <0 .0 1)。且学龄组近视 (88.0 0 % )、高度近视 (4 8.0 0 % )、近视性眼底病变 (36 .0 0 % )的患病率高于学龄前组(6 3.6 4%、18.18%、9.0 9% ) (P <0 .0 5 )。 2组合计弱视患病率 (4 0 .43% )高于我国儿童总体患病率 (2 %~ 5 % ) (P <0 .0 1)。结论 先天性睑内翻可能会产生形觉剥夺并可能导致近视和弱视 ,发现后宜尽早手术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睑内翻 形觉剥夺 近视 弱视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