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10例临床分析
1
作者 徐美娇 李敏 +3 位作者 宋琳毅 杨子良 周乃慧 陆一枫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分析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morphea-form basal cell carcinoma,mBCC)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探讨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收集10例mB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mBCC均发生于头面部,其中男6例,女4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5.... 目的:分析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morphea-form basal cell carcinoma,mBCC)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探讨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收集10例mB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mBCC均发生于头面部,其中男6例,女4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5.5岁。皮损表现为局限性硬化斑块,伴或不伴溃疡。组织病理特点为真皮内瘤细胞呈巢状或细条索状,包埋于致密增生的纤维间质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联合光动力治疗,另1例联合放射治疗。经过平均85个月的随访,6例患者健康状况良好,未见复发,2例术后复发,2例失访。结论:mBCC临床少见,好发于头面部,属于高危肿瘤,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mBCC术后易复发,建议进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 硬斑病样型 临床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nus激酶抑制剂在斑秃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玲 周乃慧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斑秃是一种炎症性非瘢痕性脱发,严重者可发展为全秃或普秃,其治疗以系统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外用米诺地尔、接触免疫疗法、口服免疫抑制剂等方式为主。近年来,Janus激酶(JAK)抑制剂的应用为斑秃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检索近... 斑秃是一种炎症性非瘢痕性脱发,严重者可发展为全秃或普秃,其治疗以系统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外用米诺地尔、接触免疫疗法、口服免疫抑制剂等方式为主。近年来,Janus激酶(JAK)抑制剂的应用为斑秃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检索近年文献资料,归纳和总结JAK抑制剂治疗斑秃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JANUS激酶 Janus激酶抑制剂 信号传导通路 生物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艳 杨子良 +1 位作者 宋琳毅 周乃慧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总结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9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6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36例DFSP患者中,男女比例1.6:1;平均发病年龄(36... 目的:总结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9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6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36例DFSP患者中,男女比例1.6:1;平均发病年龄(36.8±11.4)岁。皮损以躯干最为多见[25例(69.4%)],其次为四肢[7例(19.4%)]。超声检查示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层,呈不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楚,肿瘤内具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均匀强化。36例患者组织病理分型均为经典型,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6.7%,免疫组化示CD34和vimentin表达阳性,S-100蛋白和CD68表达阴性。该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27.6%。结论:DFSP多见于中年男性,病程缓慢,临床误诊率高。超声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为疾病的诊断、手术方式及范围提供参考。该病复发率高,手术应局部扩大切除,尤其需注意切除的范围和深度,加强长期临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石学波 周仁恩 宋琳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38-638,共1页
患者男,51岁。因背部肿块1年于2012年5月2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红色肿块,因无痛痒等不适而未就诊,1年来肿块稍有增大。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关节痛、体萤减轻等症状。既往体健,无不良嗜好。家族成员... 患者男,51岁。因背部肿块1年于2012年5月2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红色肿块,因无痛痒等不适而未就诊,1年来肿块稍有增大。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关节痛、体萤减轻等症状。既往体健,无不良嗜好。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i—Dorman病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在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及其对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周乃慧 范卫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在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及其对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松香-石蜡拔毛法诱导C57BL/6小鼠背部的毛囊同步进入生长期,半定量RT-PCR检测血管生成素mRNA在不同毛囊周期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分离与培养完整的小鼠触须毛囊...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在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及其对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松香-石蜡拔毛法诱导C57BL/6小鼠背部的毛囊同步进入生长期,半定量RT-PCR检测血管生成素mRNA在不同毛囊周期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分离与培养完整的小鼠触须毛囊,加入不同浓度的血管生成素(0~200μg/L),培养8 d后测量毛囊的生长长度。与此同时,皮内注射血管生成素或血管生成素真核表达质粒pEGFP-ANG,并设立同时注射抗人血管生成素抗体组、注射空质粒pEGFP-C2组和注射赋形剂的对照组,观察小鼠局部皮肤颜色的改变,并借助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切片测量皮肤的厚度和计数生长期Ⅵ毛囊的比例。结果:半定量RT-PCR显示小鼠皮肤中血管生成素mRNA在生长期表达逐渐增加,生长期晚期表达最高,退行期开始减少,至休止期表达最低,其表达模式与毛囊周围的血管形成相一致。12.5~200.0μg厂L血管生成素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触须毛囊生长(P<0.01)。而且,皮内注射血管生成素和血管生成素真核表达质粒对C57BL/6小鼠背部的局部皮肤颜色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增加局部皮肤的厚度(P<0.01)和生长期Ⅵ毛囊的比例(P<0.01)。结论:血管生成素在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具有毛囊周期依赖性的特点,血管生成素可能通过促进毛囊周围的血管形成和诱导毛囊进入生长期Ⅵ而促进小鼠毛发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 毛囊 C57BL/6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性梅毒患者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与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王瑶 丁洁 +4 位作者 杨倩 施银娟 梁玉婷 何杨 张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84-1589,共6页
目的:探究活动性梅毒患者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TPAb)与体内免疫球蛋白A/E/M/G(IgA/E/M/G)及IgG亚型的相关性,为临床梅毒的综合诊疗与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活动性梅毒患者,根据梅毒甲苯胺... 目的:探究活动性梅毒患者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TPAb)与体内免疫球蛋白A/E/M/G(IgA/E/M/G)及IgG亚型的相关性,为临床梅毒的综合诊疗与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活动性梅毒患者,根据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分为1∶4+与1∶16+两组,另选取健康对照组,均进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CMIA)测定TPAb,免疫比浊法测定IgA/E/M/G及IgG1/2/3/4含量。结果:本次共纳入活动性梅毒患者206例(男性125例,女性81例),年龄(46.05±19.58)岁。相对健康对照组,可见活动性梅毒组IgG2降低,TPAb、IgA/E/M/G和IgG1/3/4水平均升高,其中TPAb、IgE、IgG1/2/3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健康对照组,TRUST 1∶4+组TPAb、IgE、IgG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PAb与IgE、IgG2/4存在相关性;而TRUST 1∶16+组TPAb、IgA/E/M/G、IgG1/2/3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PAb与IgE、IgG4存在相关性(P<0.05)。另外,TRUST阳性组之间的TPAb、IgG和IgG1/3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RUST滴度的活动性梅毒患者TPAb与Ig水平存在较大差异,TPAb联合Ig可用于监测梅毒活动性强弱,IgA/M/G及IgG1/3可能成为候选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梅毒 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TPAb) 免疫球蛋白 IGG亚型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丁薇 周乃慧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2型炎症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度普利尤单抗特异性结合白细胞介素4受体亚基α(IL-4Rα)后,可阻断白细胞介素(IL)-4和IL-13的信号转导,抑制B细胞的增殖、类别转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并抑制IL-4R-Janus激酶(JAK)1通路... 2型炎症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度普利尤单抗特异性结合白细胞介素4受体亚基α(IL-4Rα)后,可阻断白细胞介素(IL)-4和IL-13的信号转导,抑制B细胞的增殖、类别转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并抑制IL-4R-Janus激酶(JAK)1通路。目前已有较多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报道。该文对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可能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度普利尤单抗 生物制剂 2型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 lgE型自身抗体 白细胞介素4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维莫德乳膏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疗效观察
8
作者 毛近朱 周乃慧 +2 位作者 李艳 王璐 王淼淼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14,共3页
掌跖角化性湿疹是一种发生于手足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皮损表现为境界不清的暗红斑、鳞屑、角化过度、肥厚苔藓化,伴或不伴皲裂,常伴有瘙痒症状。本病的发生是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程迁延反复,顽固难治。
关键词 本维莫德 掌跖角化 湿疹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下鲍恩病
9
作者 姚曼雪 周乃慧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99-601,共3页
报告1例甲下鲍恩病。患者男,28岁。1年前右手拇指甲远端出现纵向褐色条纹。皮肤科检查:右手拇指甲远端一纵向褐色条纹,约5 mm×1 mm,远端逐渐变细,至距甲游离缘约2 mm处消失;甲板表面光滑,无触压痛,甲周皮肤正常。皮肤镜检查:右手... 报告1例甲下鲍恩病。患者男,28岁。1年前右手拇指甲远端出现纵向褐色条纹。皮肤科检查:右手拇指甲远端一纵向褐色条纹,约5 mm×1 mm,远端逐渐变细,至距甲游离缘约2 mm处消失;甲板表面光滑,无触压痛,甲周皮肤正常。皮肤镜检查:右手拇指甲甲板见纵向褐色条纹,远端甲下见黄白色角质性赘生物,局部甲床受压后呈凹陷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棘层肥厚,细胞全层排列紊乱,有异形,可见核分裂象和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诊断:甲下鲍恩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恩病 甲下 皮肤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芍总苷胶囊联合阿维A和复方氟米松治疗银屑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7
10
作者 宋琳毅 周乃慧 +5 位作者 王淼淼 闵玮 刘铭 陈爱明 杨子良 钱齐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54-857,共4页
目的银屑病存在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且采用联合用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研究白芍总苷胶囊(TGP)联合阿维A、复方氟米松治疗寻常性银屑病(PV)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于... 目的银屑病存在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且采用联合用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研究白芍总苷胶囊(TGP)联合阿维A、复方氟米松治疗寻常性银屑病(PV)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26例PV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阿维A+复方氟米松软膏+TGP)和对照组(阿维A+复方氟米松软膏),每组63例。通过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7、IL-18、IL-23等指标水平综合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银屑病患者治疗后IL-17、IL-18及IL-23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联合用药组3项指标下降幅度最大(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IL-17[(61.18±8.91)pg/m L]、IL-18[(68.56±17.95)pg/m L]及IL-23浓度[(70.13±12.16)pg/m 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8.64±7.85)、(79.49±18.64)、(91.18±16.89)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TNF-α[(14.47±7.53)ng/L]、PASI评分[(4.09±1.29)分]及皮损总面积百分比[(6.17±4.5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3.49±8.12)ng/L、(7.29±5.13)分、(8.09±5.18)%],且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85.71%vs 65.08%,P<0.05)。结论白芍总苷胶囊联合阿维A、复方氟米松可有效调节IL-17、IL-18、IL-23及TNF-α水平,从而显著提高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复方氟米松 阿维A 寻常性银屑病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毒住院患者114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长志 余秀琴 +3 位作者 朱婷婷 张晓萍 周乃慧 杨子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68-471,共4页
丹毒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性疾病,通常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经典的丹毒常表现为肿胀性红斑,境界清楚,疼痛明显,可伴有发热,常由皮肤裂隙、外伤及足癣等诱发。不伴有并发症的丹毒对抗生素治疗效果理想,但临床上常遇到复... 丹毒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性疾病,通常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经典的丹毒常表现为肿胀性红斑,境界清楚,疼痛明显,可伴有发热,常由皮肤裂隙、外伤及足癣等诱发。不伴有并发症的丹毒对抗生素治疗效果理想,但临床上常遇到复杂难治型丹毒患者,这类患者可表现为水疱、大疱、出血、瘀斑、糜烂、溃疡及局部脓肿等^([1]),这类患者住院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毒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7例带状疱疹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乃慧 钱齐宏 +6 位作者 杨子良 闵玮 冯雪梅 宋琳毅 王淼淼 刘铭 陆一枫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81-1484,共4页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确诊的207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诱因、数字分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皮损分布与严重程度、...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确诊的207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诱因、数字分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皮损分布与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7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3.1±16.0)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17.4%患者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51.2%患者发病前有明确诱因,60.4%患者具有前驱期疼痛,21.7%患者病程中伴有发热、皮损,以累及三叉神经眼支者最多,占36.7%;入院时NRS评分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为中度或重度的患者占90%以上。治疗后19例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遗留右上肢运动性麻痹。与同期门诊诊治的252例带状疱疹患者相比,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门诊患者(χ2=9.22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损累及胸神经分布区、NRS评分高是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加强识别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早期进行规范与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真菌病临床评分指数介绍 被引量:29
13
作者 陈爱明 郭宁如 吴绍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7-238,共2页
关键词 甲真菌病 评分指数 治疗方案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肌炎并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娅妮 陈爱明 +4 位作者 周乃慧 李媛 王彩梅 杨玉花 高亚丽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肌炎(DM)并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方法:对216例D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M患者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11.52%,且男性(22.22%)多于女性(7.43%)(P<0.01),并发肿瘤的DM患者平均发... 目的:探讨皮肌炎(DM)并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方法:对216例D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M患者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11.52%,且男性(22.22%)多于女性(7.43%)(P<0.01),并发肿瘤的DM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9.20±12.47)岁]大于未检出肿瘤患者[(47.20±14.40)岁]。年龄>40岁DM患者的恶性肿瘤检出率高。以DM为首发最终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中,DM病程<1年的患者占94.44%。并发恶性肿瘤的DM患者皮肤异色样改变、吞咽困难和血沉增快等症状均高于未检出肿瘤患者。在并发恶性肿瘤的DM患者中,肿瘤先行发生者为16%、同时发生者占72%、后续发生者12%。结论:年龄>40岁的男性DM患者,尤其伴有皮肤异色样改变、吞咽困难和血沉增快者易并发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房外Paget病68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艳 周乃慧 宋琳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29-533,共5页
目的:总结乳房外Paget病(EMPD)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006年—2016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8例EM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7.5∶1;平均发病年龄为(72.02±11.42)岁。单发... 目的:总结乳房外Paget病(EMPD)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006年—2016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8例EM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7.5∶1;平均发病年龄为(72.02±11.42)岁。单发性皮损62例占91.18%,皮损多累及生殖器部位,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76%。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7、癌胚抗原(CEA)表达阳性,CK5/6表达部位与正常对照组不同,CK20、黑色素瘤抗体(HMB)-45表达阴性。术后复发率为30%,12例复发病例中,10例肿瘤细胞累及附属器或真皮。结论:乳房外Paget病多见于老年男性,病程缓慢,组织病理提示浸润性生长的复发率高,免疫组化提示EMPD有腺体分化能力,本病术后复发率高,需长期临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get病 乳房外 临床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型和晚发型寻常性银屑病307例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媛 陈爱明 +1 位作者 周娅妮 高亚丽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早发型和晚发型与家族史、发病季节、病情严重度、性别和发病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307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早发型患者阳性家族史率(33.18%)高于晚发型(12.90%),有家族史者的初发...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早发型和晚发型与家族史、发病季节、病情严重度、性别和发病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307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早发型患者阳性家族史率(33.18%)高于晚发型(12.90%),有家族史者的初发病年龄[(28.16±11.98)岁]早于无家族史者[(34.96±16.04)岁](P<0.01)。②早发型的高发季节是冬春季,夏季最低;晚发型为春季,其次是夏季和秋季,冬季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平均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0.05),且男低于女(P<0.05),晚发型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家族史者高于无家族史者(P<0.05),早发型家族史者高于晚发型家族史者(P<0.01)。④头皮、小腿、前臂和肘部等为最常见的初发部位,好发部位则以头部、四肢伸侧、背部、胸腹部等为多,尤其是外耳部(72.31%)、胫前(71.66%,)和头顶(71.01%),而外生殖器、手掌、舌、跖部等处则较少有皮损发生。⑤初发部位为臀、踝关节和腹股沟的频率为晚发型高于早发型(P<0.01),肘部为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0.05);外耳部、胫前、背部、前发际、腹部、面部、颈部、甲、舌等处的皮损发生率是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0.05或0.01),而足背和踝关节则是晚发型高于早发型(P<0.01),其他部位两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早发型和晚发型在家族史、发病季节、病情严重度以及皮损初发和好发部位等方面存在差异,早发型患者女性重于男性,有家族史者重于无家族史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早发型 晚发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例皮肌炎并发肺间质病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代丽美 陈爱明 +2 位作者 季成 王彩梅 杨玉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34-436,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肌炎(DM)并发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67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2.06。DM患者并发ILD者占23.95%,男性并发ILD(34.54%)高于女性(18.75%),ILD组的平均患病年龄[... 目的:探讨皮肌炎(DM)并发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67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2.06。DM患者并发ILD者占23.95%,男性并发ILD(34.54%)高于女性(18.75%),ILD组的平均患病年龄[(52.03±12.22)岁]大于无ILD组[(45.34±17.43)岁]。ILD组出现异色病样皮损、四肢肌无力和关节痛者高于无ILD组,而有双上眼睑和(或)眶周红斑的为无ILD组高于ILD组。在ILD组中,抗核抗体(ANA)和抗Jo-1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4.86%和32.43%,均大于无ILD组;ILD组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沉(ESR)和心电图ST-T改变高于无ILD组。结论:年龄较大的男性DM患者,尤其伴ANA、抗Jo-1抗体阳性,血清LDH显著升高、ESR增快、ST-T改变、四肢肌无力、有关节痛以及异色病样皮损者更易并发I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间质性肺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皮病7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陆燕洪 陈爱明 高亚丽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9-280,共2页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多种不同原发疾病可引起本病,部分原因不明。为此,我们回顾分析了我科2004--2011年诊治的71例红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并复习了国内近几年相关文献,以进一步探讨其病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多种不同原发疾病可引起本病,部分原因不明。为此,我们回顾分析了我科2004--2011年诊治的71例红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并复习了国内近几年相关文献,以进一步探讨其病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等相互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皮病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嘌醇药疹56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乃慧 钱齐宏 +7 位作者 周珏伟 杨子良 冯雪梅 宋琳毅 闵玮 王淼淼 刘铭 陆一枫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4-238,共5页
目的 :探讨别嘌醇药疹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5年6月该科住院确诊的56例别嘌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药疹的潜伏期、起病特点、基础疾病、皮肤黏膜损害、系统损害、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 目的 :探讨别嘌醇药疹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5年6月该科住院确诊的56例别嘌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药疹的潜伏期、起病特点、基础疾病、皮肤黏膜损害、系统损害、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别嘌醇药疹的潜伏期平均为(24.2±13.8)d,其中重症药疹占55.4%,发病初伴有发热者占64.3%,伴有黏膜损害者占53.6%。85.7%患者血常规异常,39.3%患者诊断药物性肝损伤,66.1%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滤(eGFR)≤90 ml/(min·1.73m^2)。所有患者均系统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其最大用量(泼尼松)平均为(1.323±0.565)mg/kg·d,其中23.2%患者同时使用了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经住院系统治疗,7例(12.5%)患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既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是别嘌醇药疹发生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别嘌醇易引起重症药疹,且死亡率较高,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及既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嘌醇 药疹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OX40/OX40L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婷婷 钱齐宏 杨长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共刺激分子OX40和OX40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B细胞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62例SLE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细胞上OX40和B细胞上OX40L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 目的:探讨外周血共刺激分子OX40和OX40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B细胞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62例SLE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细胞上OX40和B细胞上OX40L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SLE患者组外周血CD4^+T细胞OX4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CD8^+T细胞OX40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SL正患者组外周血B细胞上OX40L表达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LE活动期患者组外周血CD4^+T细胞上OX40及B细胞上OX40L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活动组;SLE患者组治疗后OX40和OX40L表达率随病情好转而下降。结论: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OX40及B细胞OX40L表达水平明显上调,随着病情的好转,CD4^+T细胞上OX40及B细胞OX40L表达水平明显下调,提示OX40/OX40L信号在T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可能有助于T细胞的持续活化,从而参与SLE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外周血共刺激分子OX40 外周血共刺激分子OX40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