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在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朱义玲 崔娟娟 +1 位作者 李燕双 赵卫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诊治的脓毒症患者47例(脓毒症组)、有感染但未诊断为脓毒症患者31例(...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诊治的脓毒症患者47例(脓毒症组)、有感染但未诊断为脓毒症患者31例(感染组)和同时期健康体检者25名(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根据临床诊断及预后进一步分为未休克组(32例)、休克组(15例)及生存组(38例)、死亡组(9例)。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常规项目。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NLR、LMR与PCT、CRP、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中性粒细胞(Neu)、血小板(Plt)及SOFA 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LMR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的NLR分别为12.54(7.53,23.42)、3.85 (1.83,5.64) 和1.71(1.39,2.20),LMR分别为1.58(1.07,3.03)、2.81(1.53,4.76)和5.16(4.04,6.59)。NLR与LMR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69(P<0.05)。脓毒症未休克组和休克组的NLR7分别为6.56(3.90,10.72)和15.20(7.53,27.31),入院后7 d NLR-入院后3 d NLR(ΔNLR7)分别为-1.64(-5.75,0.41)和1.98(-0.48,13.79),休克组均显著高于未休克组(P均<0.05);脓毒症生存组和死亡组的NLR7分别为7.10(4.09,12.96)和15.20(10.45,32.82),ΔNLR7分别为 -0.65(-5.58、1.58)和5.02(-1.12,17.06),死亡组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均<0.05)。脓毒症未休克组和休克组的LMR7分别为2.22(1.64,3.78)和1.29(0.66,2.03),入院后7 d LMR-入院后3 d LMR(ΔLMR7)分别为0.38(-0.37,1.17)和-0.19(-0.78,0.25),休克组均显著低于未休克组(P均<0.05);脓毒症生存组和死亡组LMR7分别为2.12(1.49,3.42)和1.09(0.53,1.78),死亡组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NLR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959 1(95%CI:0.910 5-1.000 0),最佳截断值为4.16;LMR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913 6(95%CI:0.846 4-0.980 8),最佳截断值为3.21。结论 NLR和LMR可用于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比较,且在脓毒症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素E2水平对感染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黄小平 王艳 +3 位作者 孙蔚 黄燕 陈丽 甘建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92-995,共4页
目的检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并探讨其在预测感染风险的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16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为未感染组133例,感染组34例)及65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对照组)血清PGE2的水平,分析其... 目的检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并探讨其在预测感染风险的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16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为未感染组133例,感染组34例)及65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对照组)血清PGE2的水平,分析其在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血清PGE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0);而感染组血清PGE2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000)。PGE2在预测肝硬化感染风险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c,为0.76~0.90);当PGE2为2637pg/mL时,其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4和0.777。结论PGE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其水平增高提示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感染 免疫缺陷 前列腺素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6
3
作者 姚运海 甘建和 赵卫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慢性肝衰竭-器官衰竭评分(CLIF-SOFA)以及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工作组评分(AARC)评价终末期肝病(ESLD)合并感染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 目的探讨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慢性肝衰竭-器官衰竭评分(CLIF-SOFA)以及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工作组评分(AARC)评价终末期肝病(ESLD)合并感染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内科综合治疗病情稳定者(A组)和住院期间治疗无效死亡、自动出院放弃治疗、内科治疗无效行肝移植者(B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住院期间临床指标最差值,CTP评分、MELD评分、CLIF-SOFA评分、AARC评分、器官替代治疗(包括机械通气、人工肝支持系统、肾脏替代治疗等)。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4种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效能。结果最终纳入522例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存活381例,死亡141例,病死率为27. 01%。单因素分析显示PLT、TBil、动脉血乳酸、国际标准化比值、CTP评分、MELD评分、CLIF-SOFA评分、AARC评分以及人工肝支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的患者比例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种评分系统均有较强的预测价值,CTP评分[比值比(OR)=2. 308,95%可信区间(95%CI):0. 640~0. 796,P=0. 016]、MELD评分(OR=0. 632,95%CI:0. 638~0. 814,P=0. 007)、CLIF-SOFA评分(OR=1. 920,95%CI:0. 788~0. 908,P=0. 017)和AARC评分(OR=0. 713,95%CI:0. 751~0. 882,P=0. 005)是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4种评分均能预测ESLD合并感染患者的预后,其中CLIF-SOFA评分的预测效能最强,ROC曲线下面积为0. 848,敏感度为0. 854,特异度为0. 690。结论 CTP评分、MELD评分、CLIF-SOFA评分及AARC评分均能预测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预后,对抗感染治疗有指导作用,其中CLIF-SOFA评分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感染 终末期肝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文慧 甘建和 秦爱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95-2000,共6页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IPS)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可能性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IPS)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可能性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常见的实验室指标以及IPS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PCT联合IPS评分诊断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联合IPS评分对患者发生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纳入179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者123例(68.72%),其中肺部感染99例(80.49%)、腹腔感染49例(39.84%),合并2个及以上部位感染40例(32.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比值比(OR)=3.822,95%可信区间(95%CI):1.714~8.523,P=0.001]和IPS评分(OR=1.125,95%CI:1.030~1.230,P=0.009)为肝衰竭合并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CT联合IPS评分对肝衰竭并发感染的预测能力最佳[ROC曲线下面积(AUC)=0.857,95%CI:79.7~90.5],显著高于IPS评分(AUC=0.803)和PCT(AUC=0.8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PCT联合IPS评分的阳性似然比较高(3.40),阴性似然比最低(0.28)。结论 PCT和IPS评分均能预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其预测效能相当,而二者联合则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感染 降钙素原 感染可能性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带棒状杆菌机会性感染及耐药性与基因关系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蒙 黄小平 +1 位作者 张舒 甘建和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3-517,共5页
纹带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是一种革兰阳性杆菌,可定植于皮肤、呼吸道以及环境中,过去常常被认为是非致病菌而被忽视[1]。近年来,随着医学进步,有创性诊疗措施应用于危重症及慢性病患者、细菌检验技术进步及抗生素广泛使用... 纹带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是一种革兰阳性杆菌,可定植于皮肤、呼吸道以及环境中,过去常常被认为是非致病菌而被忽视[1]。近年来,随着医学进步,有创性诊疗措施应用于危重症及慢性病患者、细菌检验技术进步及抗生素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其可致多部位机会性感染,严重者可致死亡[2-3]。因其常作为定植菌未被重视,而其多重耐药特点给临床诊治加大难度。本文就纹带棒状杆菌病原学、机会性感染特点及耐药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带棒状杆菌 机会性感染 病原学特点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RI和PALBI构建的列线图对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欣忆 李娇娇 +5 位作者 李莹莹 魏虹合 熊雨凡 张新驰 孙蔚 陈丽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26,共6页
目的 评估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PALBI)对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21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19例,收集患者的临... 目的 评估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PALBI)对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21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1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常规、血清生化及血凝等检查结果。根据是否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将患者分为未出血组(n=59)和出血组(n=60),比较组间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出血组男性患者占75.00%,未出血组男性患者占40.68%,两组在性别构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384,P<0.001)。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患者病因均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53.33%vs 38.98%),两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0.116)。出血组患者抗凝血酶原Ⅲ活性(AT-IIIA)水平高于未出血组(t=3.329,P=0.001),PLT、TBil、Ca、TC、TT水平则低于未出血组(P值均<0.05)。APRI和PALBI在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175、19.532,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RI(OR=0.309,95%CI:0.109~0.881,P=0.028)、PALBI(OR=7.667,95%CI:2.005~29.327,P=0.003)、Ca(OR=0.001,95%CI:0.000~0.141,P=0.007)、TC(OR=0.469,95%CI:0.226~0.973,P=0.042)和TT(OR=0.599,95%CI:0.433~0.830,P=0.002)是影响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99,校准曲线拟合良好。结论 APRI及PALBI对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基于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个体化预测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胃肠出血 APRI PALBI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大晴 黄燕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87)和死亡组(n=43);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n=37)和非感染组(n=93)。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院当天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观察入院当天、住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清Alb、PT,计算CC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营养指数(PNI)、CCR5(入院后第5天CCR)、ΔCCR5(入院后第5天CCR-入院当天CCR)、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Δ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入院后第5天CCR)、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Δ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入院后第10天CCR),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CCR对HBV-ACLF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De Long检验。结果治疗组基线CCR、NLR、PNI、PT和Al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当天CCR、NLR、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130例HBV-ACLF患者中,有25例处于前期,48例处于早期,32例处于中期,25例处于晚期。各分期HBV-ACLF患者基线CCR、PLR及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基线ΔCCR5、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入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生存组与死亡组ΔCCR5、CCR10、CCR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ΔCCR5(OR=1.175,95%CI:1.098~1.256,P<0.001)、NLR(OR=0.921,95%CI:0.880~0.964,P<0.001)和PT(OR=0.921,95%CI:0.873~0.973,P=0.003)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ΔCCR5的AUC为0.774,敏感度为0.687,特异度为0.757;ΔCCR5+PT+NLR联合的AUC为0.824,高于ΔCCR5、NLR、PT单独预测时的AUC(P值均<0.05)。结论ΔCCR5、NLR、PT可反映HBV-ACLF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是HBV-ACLF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ΔCCR5+PT+NLR联合时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肌酸酐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寡糖链、甲胎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风险筛查与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芸 蔡欣奕 +5 位作者 丁靖诺 陆圣威 陈萃英 吴婷婷 张军利 赵卫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55-1860,共6页
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PLC)的主要病理分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HCC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多进展至中晚期阶段,有肝内、门静脉或其他部位转移,预后较差。在疾病早期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早期诊断,对临床... 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PLC)的主要病理分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HCC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多进展至中晚期阶段,有肝内、门静脉或其他部位转移,预后较差。在疾病早期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目的 探究寡糖链和甲胎蛋白(AFP)在HBV相关HCC的风险人群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2年1—1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非HCC患者123例,HCC患者42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肝硬化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AFP],计算慢性肝病患者肝癌风险预测模型评分(aMAP评分),收集寡糖链标志物检测结果(G-Test)。将HCC患者作为HCC组(42例),非HCC患者根据aMAP评分进行分组,<50分为低风险组(40例)、50~60分为中风险组(44例)、>60分为高风险组(39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FP、G-Test及两者联合诊断HCC的效能,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用DeLong检验比较联合指标与单个指标AUC的差异。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AFP、G-Test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HCC组患者AFP、G-Test高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高风险组,年龄、肝硬化比例高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ALB低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TB低于高风险组,PLT低于低风险组(P<0.05);高风险组患者年龄、TB、G-Test高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ALB、PLT低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肝硬化比例高于低风险组(P<0.05);中风险组患者的年龄、肝硬化比例高于低风险组,PLT低于低风险组(P<0.05)。AFP和G-Test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796(95%CI=0.706~0.886,P<0.001)、0.878(95%CI=0.813~0.943,P<0.001),两者联合诊断HCC的AUC为0.901(95%CI=0.844~0.957,P<0.00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联合诊断HCC的AUC高于AFP(Z=2.104,P=0.03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AFP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率为84.8%(140/165),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39,P<0.001),G-Test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率为89.5%(145/165),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04,P<0.001)。G-Test诊断AFP阴性HCC的AUC为0.895(95%CI=0.839~0.952,P<0.001)。结论 寡糖链作为一种潜在血清生物标志物,对HBV相关HCC患者的诊断效能优于AFP,可作为AFP阴性HCC患者的补充检测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甲胎蛋白类 寡糖链检测 癌症筛查 早期诊断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发生显性肝性脑病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欣忆 李娇娇 孙蔚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05-1611,共7页
目的构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患者发生显性肝性脑病的预测模型列线图,并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评价。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目的构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患者发生显性肝性脑病的预测模型列线图,并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评价。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药物治疗或内镜下止血失败后行TIPS的患者11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TIPS术后是否发生显性肝性脑病,分为显性肝性脑病组(n=32)和非显性肝性脑病组(n=81),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常规、血清生化学及血凝检查等结果。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能力。绘制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模型临床净收益。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验证。结果显性肝性脑病组与非显性肝性脑病组比较,年龄、糖尿病、ChildPugh分级、腹水、术前门静脉主干直径、GGT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及弗赖堡术后生存指数(FIP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OR=17.498,95%CI:2.561~119.548,P=0.004)、术前门静脉主干直径(OR=1.361,95%CI:1.057~1.752,P=0.017)、GGT(OR=1.032,95%CI:1.013~1.052,P=0.001)和FIPS评分(OR=2.838,95%CI:1.277~6.311,P=0.010)是TIPS术后发生显性肝性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以上4项指标建立列线图模型,C-index为0.875,校准曲线拟合良好;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95%CI:0.799~0.929,P<0.001);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0.3~0.9阈概率间模型具有较良好的净获益。结论Child-Pugh分级、术前门静脉主干直径、GGT及FIPS评分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TIPS术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个体化预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TIPS术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肝性脑病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的水平及与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6
10
作者 朱义玲 甘建和 +2 位作者 赵卫峰 孙蔚 陈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的水平及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滴度的相关性。方法使用Beckman Coulter公司Epics XL4C流式仪器检测38例CHB患者、30例乙肝性肝硬化(LC)患者和20名健康人外周血...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的水平及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滴度的相关性。方法使用Beckman Coulter公司Epics XL4C流式仪器检测38例CHB患者、30例乙肝性肝硬化(LC)患者和20名健康人外周血Treg、Th17细胞的水平,并比较差异。经罗氏cobas e 411检测所得HBsAg滴度,并分析其与CHB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的相关性。数据经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发现CHB患者外周血Treg、Th17百分率及其比值均较健康人升高[Treg百分率的中位数:5.08%(3.03%,6.66%)对3.42%(2.31%,5.04%)(P<0.01),Th17百分率的中位数:1.05%(0.40%,1.30%)对0.53%(0.38%,1.25%)(P<0.01),Treg/Th17比值的中位数:4.98(2.85,12.92)对3.12(2.05,4.9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B组与LC组比较,Treg、Th17百分率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Treg/Th17比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外周血HBsAg 647.88(185.81,1009.85)IU/mL,HBsAg与Treg百分率具有正相关性(r=0.73,P<0.05),而与Th17百分率无明显相关性(r=-0.16,P=0.3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Treg百分率、Th17百分率、Treg/Th17比值均较健康人升高,且Treg百分率的升高可能不利于HBsAg的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调节性T细胞 TH17细胞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英 黄小平 +4 位作者 陈丽 孙蔚 李文婷 王艳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32-1635,共4页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肝病患者,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HBV-ACLF组(n=42),肝硬化组(n=30...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肝病患者,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HBV-ACLF组(n=42),肝硬化组(n=30)和慢性肝炎组(n=25),同时选取同期健康者(n=24)作为对照。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PT、Alb、TBil、SCr、尿素氮(BUN)、TC、TG、HDL-C、LDL-C、MELD评分。其中HBV-ACLF组进一步分为好转组(n=17)与未好转组(n=25),随访时间3个月。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分析预测变量的准确性。结果肝硬化组、HBV-ACLF组、慢性肝炎组、健康组在PT、Alb、BUN、TBil、TC、TG、HDL-C、LDL-C、MELD评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134、44.638、10.253、80.357、55.067、19.858、68.174、52.492、64.359,P值均<0.05)。各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HDL-C水平在HBV-ACLF组[0.12(0.08-0.30)mmol/L]明显低于肝硬化组[0.79(0.60-1.01)mmol/L]、慢性肝炎组[1.06(0.88-1.44)mmol/L]、健康组[2.03(1.36-2.98)mmol/L](Z值分别为3.821、5.921、7.228,P值均<0.001)。HBV-ACLF好转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未好转组[0.20(0.11-0.49)mmol/L vs 0.10(0.07-0.15)mmol/L,Z=-1.628,P=0.014]。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发现HDL-C(OR=0.003,95%CI:0-0.548,P=0.029)与MELD评分(OR=1.588,95%CI:1.032-2.443,P=0.035)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截断值为0.175 mmol/L,敏感度0.706,特异度0.800,95%CI:0.677-0.937,P=0.001;MELD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AUC为0.822,截断值为26.500,敏感度0.760,特异度0.765,95%CI:0.696-0.928,P<0.001。结论HDL-C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BV-ACLF预后中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胆固醇 HDL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姚运海 甘建和 赵卫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5-1069,共5页
目的探索血浆置换(PE)联合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7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98例HBV相关ACLF合并AK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液... 目的探索血浆置换(PE)联合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7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98例HBV相关ACLF合并AK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液净化技术分组,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A组,n=68),PE组(B组,n=56),PE联合CRRT组(C组,n=74)。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住院期间血液净化治疗前后生化指标:TBil、Alb、SCr、血清钠(Na)、INR、WBC、PLT、红细胞比容等,常见合并症,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治疗前后计算肌酐清除率(Ccr)、肾小球滤过率(eGFR)、MELD-Na评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内治疗后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时间和生存结局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生化指标、eGFR、Ccr、合并症、MELD-N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 B、C组治疗前后eGFR、Ccr水平均明显升高,MELD-Na评分明显下降(B组:Z=-2. 81,Z=-3. 67,t=6. 07,P值均<0. 05; C组:Z=-5. 81,Z=-4. 05,t=-6. 90,P值均<0. 05); B、C组治疗后eGFR、Ccr水平及MELD-N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影响ACLF-AKI患者生存指标为血液净化治疗后eGFR、Ccr水平和MELD-Na评分(P值均<0. 05)。随着住院时间延长,生存率逐渐下降,死亡风险逐渐增加。结论 PE或联合CRRT可短期快速改善ACLF-AKI患者肾功能,但是联合治疗不具优势,血液净化治疗后肾功能改善情况直接影响ACLF-AKI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肝炎病毒 乙型 肾功能不全 血浆置换 肾替代疗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艳 徐英 +3 位作者 孙蔚 陈丽 甘建和 顾静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74-1779,共6页
目的探讨IL-6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86例HBV-ACLF患者,根据随访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50)和存活组(n=... 目的探讨IL-6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86例HBV-ACLF患者,根据随访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50)和存活组(n=36)。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水平,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6与其他变量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价IL-6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红细胞比积(Hct)(t=2.413)、PLT(t=6.584)、TBil(t=-8.070)、PT(U=77.50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U=102.000)、HBV DNA(t=-2.767)、IL-6(t=-16.543)、MELD评分(t=-8.1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IL-6水平高于存活组[(27.13±12.18)pg/mL vs(9.72±5.56)pg/mL,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6与TBil、PT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9、0.681,P值均<0.001)。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6(OR=1.480,95%CI:1.196~1.833,P=0.007)、MELD评分(OR=1.128,95%CI:1.033~1.231,P<0.001)是HBV-ACLF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IL-6联合MELD评分模型的AUC(AUC=0.891,95%CI:0.778~0.999)高于IL-6(AUC=0.838,95%CI:0.687~0.989)、MELD评分(AUC=0.783,95%CI:0.634~0.933)。IL-6联合MELD评分模型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高于IL-6(Z=-2.257,P=0.024)。结论IL-6联合MELD评分模型可作为评估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较好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32和IL-10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顾静 王艳 +2 位作者 陈丽 徐英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1-805,共5页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IL-32和IL-10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8例HBV-ACLF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ELISA法...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IL-32和IL-10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8例HBV-ACLF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血清IL-32和IL-10水平变化,同时比较HBV-ACLF早中晚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存活组与死亡组IL-32、IL-10水平。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2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HBV-ACLF组IL-32水平[(500.98±152.33)pg/ml]显著高于CHB组[(281.72±99.28)pg/ml]及健康对照组[(178.16±50.54)pg/ml](P值均<0.05);HBV-ACLF组IL-10水平[(4.82±1.03)pg/ml]显著高于CHB组[(3.15±0.98)pg/ml]及健康对照组[(1.62±0.43)pg/ml](P值均<0.05)。动态监测HBV-ACLF组IL-32水平显示,HBV-ACLF早期高于中期[(540.69±155.71)pg/ml vs(498.43±135.56)pg/ml,P<0.05],中期高于晚期[(498.43±135.56)pg/ml vs(450.77±102.33)pg/ml,P<0.05];比较IL-10水平,HBV-ACLF早期低于中期[(1.94±0.44)pg/ml vs(2.83±0.97)pg/ml,P<0.05],中期低于晚期[(2.83±0.97)pg/ml vs(3.69±1.23)pg/ml,P<0.05]。HBV-ACLF感染组IL-32水平高于非感染组[(553.41±158.65)pg/ml vs(482.54±110.16)pg/ml,P=0.021];HBV-ACLF存活组IL-32水平低于死亡组[(481.95±100.67)pg/ml vs(540.62±112.45)pg/ml,P=0.011],存活组IL-10高于死亡组[(4.21±1.27)pg/ml vs(3.61±1.05)pg/ml,P=0.038]。结论细胞因子网络在HBV-ACLF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IL-32及IL-10参与疾病的进展过程,动态监测其水平有助于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肝炎病毒 乙型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英 黄小平 +3 位作者 陈丽 顾静 王艳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99-2202,共4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37例,HBV-ACLF患者44例,慢性乙型肝炎27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24例,回...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37例,HBV-ACLF患者44例,慢性乙型肝炎27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2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TBil、肌酐(Cr)、尿素氮(BUN)、Alb,血氨(NH3),血常规,MELD评分,凝血常规。根据预后的不同,HBV-ACLF分为好转组(19例)与未好转组(25例),随访时间3个月。4组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2组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预测变量的准确性。结果肝硬化组、HBV-ACLF组、慢性肝炎组及健康组的MPV、血小板计数、PT、INR、Alb、BUN、TBil、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031、75.837、59.894、56.033、22.760、83.353、70.299,P值均<0.001)。各组间MPV进一步两两比较,HBV-ACLF组MPV明显高于健康组及慢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076、4.435,P校正值均<0.001);肝硬化组MPV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6,P校正值=0.049)。HBV-ACLF患者中好转组与未好转组MPV、年龄、PT、INR、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10、-2.726、-2.678、-2.322、-2.610,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PV(OR=1.175,95%CI:1.067~2.756,P=0.026)和MELD评分(OR=1.643,95%CI:1.021~2.644,P=0.041)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PV、MELD及二者联合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731、0.791,MPV联合MEL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分别为0.72、0.895。结论MPV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MPV联合MELD评分预测HBV-ACLF预后比单独预测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平均血小板体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急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发生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姚运海 罗艳 +2 位作者 朱京乐 甘建和 赵卫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3-347,共5页
目的 通过临床结果分析了解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急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肝性脑病(HE)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因失代偿期肝硬化伴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 目的 通过临床结果分析了解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急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肝性脑病(HE)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因失代偿期肝硬化伴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内镜或者药物治疗失败,72 h内行覆膜支架TIPS治疗的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发生HE情况分为HE组(n=36)和非HE组(n=57)。收集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合并症,血生化指标包括WBC、PLT、红细胞比积、TBil、AST、Alb、血清肌酐、PT等,根据实测值分别计算每位患者MELD评分,记录TIPS支架植入前测得的肝静脉锲压与游离压,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为两者的差值。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TIPS术后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HE发病率为38.710%,两组间术前MELD评分[(13.000±3.189)分vs(11.684±2.068)分,t=2.068,P=0.043]、HVPG[(24.908±5.317) mm Hg vs (22.597±4.928) mm Hg,t=2.100,P=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HE分级显示0~1级17例(47.222%),2级9例(25.000%),3级6例(16.667%),4级4例(11.111%)。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ELD评分[比值比(OR)=0.803,95%可信区间(95%CI): 0.679~0.948,P=0.010)和HVPG(OR=0.896,95%CI: 0.816~0.984,P=0.022)是TIPS术后HE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急诊TIPS术后HE发生率高,术前MELD评分和HVPG可预测TIPS术后HE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肝性脑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顾静 王艳 +2 位作者 孙蔚 赵卫峰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4-308,共5页
目的探讨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92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3个月随访情况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52)... 目的探讨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92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3个月随访情况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5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的血清IL-32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主要并发症、WBC、PLT、红细胞比积(HCT)、TBil、ALT、AST、Alb、SCr、PT、INR、HBV DNA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32与其他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AUC的比较采用正态性Z检验。结果2组间HCT、PLT、TBil、SCr、PT、INR、HBV DNA、IL-32、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L-32与TBil(r=0.952,P<0.001)、MELD评分(r=0.850,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IL-32(OR=1.137,95%CI:1.040~1.243,P=0.005)和MELD评分(OR=1.055,95%CI:1.001~1.109,P=0.025)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92,95%CI:0.981~1.000),优于IL-32(AUC=0.984)和MELD评分(AUC=0.8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65、3.182,P值均<0.05)。结论IL-32、MELD评分均能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两者联合则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白细胞介素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异常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英 黄小平 +3 位作者 陈丽 孙蔚 王艳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0-564,共5页
目的观察传统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栓形成事件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56例,分为发生血栓组(n=24)与未发生血栓组(n=32)。回顾性... 目的观察传统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栓形成事件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56例,分为发生血栓组(n=24)与未发生血栓组(n=32)。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观察入院后第1~7天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组内及组间不同时间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HBV-ACLF患者在入院时,发生血栓组年龄31.5(29.0~34.0)岁,较未发生血栓组年龄48.5(36.0~50.7)岁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7,P=0.008);在入院当天,MPV在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后第2~7天,MPV值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6、-2.742、-2.894、-4.174、-3.945、-4.716,P值均<0.01)。发生血栓组MPV的峰值为入院第5天,均值为(13.90±1.12)fl,高于正常值范围。所有纳入患者在入院时,PT均值为(28.8±7.2)s、APTT均值(50.5±8.7)s、INR均值(2.6±0.7),均高于正常值;Fb均值为(1.16±0.3)g/L、血小板计数均值为(107.7±26.5)×109/L,均低于正常值。而PT、APTT、Fbg、INR及血小板计数在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更多是一种低平衡状态,是复杂与异质性的,需要个体化处理。HBV-ACLF患者中,易发生血栓事件者可能与血小板的功能有关,而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常规指标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饮食结构构建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阳 肖丽 +2 位作者 耿爱文 咸建春 甘建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82-1686,共5页
目的采用高果糖、高脂、复合高果糖饲料构建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探讨最佳饮食结构。方法将6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高果糖组、高脂组、复合组和对照组,比较造模4、8和12周各组间一般情况、肝功能、脂质代谢、肿瘤坏死因子-... 目的采用高果糖、高脂、复合高果糖饲料构建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探讨最佳饮食结构。方法将6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高果糖组、高脂组、复合组和对照组,比较造模4、8和12周各组间一般情况、肝功能、脂质代谢、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病理学改变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小鼠各时间点体质量、肝湿重和Lee's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12周时复合组体质量增长较高脂及高果糖组更明显(P<0.05);H-E染色显示:造模组均有不同程度肝脏脂肪变,仅复合组肝小叶内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血清检测结果显示:12周时复合组和高脂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明显增高;复合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TNF-α、IL-6水平较高脂组、高果糖组升高明显。结论 12周的高脂、高糖饮食可成功构建适用于脂肪性肝炎研究的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小鼠 高果糖饮食 高脂饮食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姚运海 罗艳 +2 位作者 朱京乐 甘建和 赵卫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66-1969,共4页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外周血中水平,阐明其水平检测作为肝硬化合并PVT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随访或者住院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60例(PVT组)...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外周血中水平,阐明其水平检测作为肝硬化合并PVT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随访或者住院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60例(PVT组),同期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但无血栓者161例(LC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WBC、PLT、TBil、ALT、Alb、PT、INR、AT-Ⅲ水平。双抗体夹心原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PVT组与LC组患者基线指标比较,血清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682,P<0.05)。不论是Child-Pugh A级还是B+C级,2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3.749、5.469,P值均<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血清VEGF水平是肝硬化合并P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4,95%CI:1.003~1.006,P<0.001)。结论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外周血VEGF有着更高的表达水平,对临床诊断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静脉血栓栓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