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状态及外周血RDW-SD、sFLCR、sBCMA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沈娟 王勇 +1 位作者 王秋萍 凌晨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1-1166,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免疫状态及检测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血清游离轻链κ/λ比值(sFLCR)、可溶性B细胞成熟抗原(sBCMA)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为该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7月至202...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免疫状态及检测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血清游离轻链κ/λ比值(sFLCR)、可溶性B细胞成熟抗原(sBCMA)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为该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MM患者182例作为观察组,所选患者均随访3年,随访期间失访6例,最终纳入176例进行研究,将最终纳入的176例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53例)和预后良好组(123例),另外随机选取于我院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免疫状态,分析MM患者预后不良的单因素,予以Cox回归分析MM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将预后良好组纳入阴性,预后不良组纳入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外周血RDW-SD、血清sFLCR、sBCMA单独及联合检测对MM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获取曲线下面积(AUC),最佳截断值的确定依据约登指数最大的原则,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分析通过拟合方程进行。结果观察组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外周血RDW-SD及血清sBCM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sFLCR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RDW-SD水平(HR=1.091,95%CI:1.027~1.159)、血清sFLCR水平(HR=1.095,95%CI:1.035~1.159)、血清s BCMA水平(HR=1.088,95%CI:1.016~1.165)均是M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外周血RDW-SD、血清sFLCR、sBCMA联合检测预测MM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值为0.880,高于三者单一检测(0.805、0.786、0.780,P<0.0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34%、68.29%。结论MM患者存在免疫状态异常现象,且患者发生预后不良与外周血RDW-SD及血清sBCMA水平和血清sFLCR水平有关,外周血RDW-SD、血清sFLCR、sBCMA联合检测预测MM患者预后不良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状态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 血清游离轻链κ/λ比值 可溶性B细胞成熟抗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牧区布鲁菌病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惠春 徐杰 +1 位作者 魏希平 秦爱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非牧区布鲁菌病的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确诊的布鲁菌病患者31例,就其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等方...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非牧区布鲁菌病的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确诊的布鲁菌病患者31例,就其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6±17.2)岁,其中13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全年均有患者发病,多数集中于2~7月;临床症状以发热(96.8%)、乏力(77.4%)、多汗(58.1%)、腰痛(35.5%)、关节疼痛(32.3%)多见,部分患者可见肝肿大(16.0%)、脾肿大(60.0%)和淋巴结肿大(16.0%);血常规可见白细胞(25.8%)、血红蛋白(51.6%)和血小板(29.0%)下降,伴有血沉(61.5%)、超敏C反应蛋白(88.5%)、铁蛋白(80.0%)、丙氨酸转氨酶(33.3%)和天冬氨酸转氨酶(44.4%)升高;所有患者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均为阳性,96.8%患者血培养或骨髓培养阳性。治疗方案包括四环素联合利福平(90.3%)、四环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6.5%)、头孢曲松联合左氧氟沙星(3.2%),患者经规范化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对于长时间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因警惕该病的可能,重视流行病学史采集,尽早完善血培养和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病 临床特点 治疗预后 非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性梅毒患者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与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王瑶 丁洁 +4 位作者 杨倩 施银娟 梁玉婷 何杨 张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84-1589,共6页
目的:探究活动性梅毒患者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TPAb)与体内免疫球蛋白A/E/M/G(IgA/E/M/G)及IgG亚型的相关性,为临床梅毒的综合诊疗与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活动性梅毒患者,根据梅毒甲苯胺... 目的:探究活动性梅毒患者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TPAb)与体内免疫球蛋白A/E/M/G(IgA/E/M/G)及IgG亚型的相关性,为临床梅毒的综合诊疗与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活动性梅毒患者,根据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分为1∶4+与1∶16+两组,另选取健康对照组,均进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CMIA)测定TPAb,免疫比浊法测定IgA/E/M/G及IgG1/2/3/4含量。结果:本次共纳入活动性梅毒患者206例(男性125例,女性81例),年龄(46.05±19.58)岁。相对健康对照组,可见活动性梅毒组IgG2降低,TPAb、IgA/E/M/G和IgG1/3/4水平均升高,其中TPAb、IgE、IgG1/2/3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健康对照组,TRUST 1∶4+组TPAb、IgE、IgG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PAb与IgE、IgG2/4存在相关性;而TRUST 1∶16+组TPAb、IgA/E/M/G、IgG1/2/3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PAb与IgE、IgG4存在相关性(P<0.05)。另外,TRUST阳性组之间的TPAb、IgG和IgG1/3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RUST滴度的活动性梅毒患者TPAb与Ig水平存在较大差异,TPAb联合Ig可用于监测梅毒活动性强弱,IgA/M/G及IgG1/3可能成为候选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梅毒 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TPAb) 免疫球蛋白 IGG亚型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0例次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月圆 戴小花 +7 位作者 徐杰 张险峰 徐德宇 胡坤 沈蕾 卢国元 韩强 杭永付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1,共5页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PDAP)病原菌及耐药性,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7月1日—2021年12月30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透中心PDAP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对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92...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PDAP)病原菌及耐药性,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7月1日—2021年12月30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透中心PDAP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对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92例患者发生PDAP150例次。腹透液培养阳性率为61.33%,其中革兰阳性(G^(+))菌65例次(70.65%),以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为主。革兰阴性(G^(-))菌16例次(17.39%),以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多重感染11例次(11.96%),其中合并真菌感染5例次。G^(+)菌相关PDAP由2016年14例次降至2021年的8例次。G^(+)菌对甲氧西林的敏感性为35.00%,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利福平敏感率均为100.00%,万古霉素敏感率为98.59%。G^(-)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唑肟、阿米卡星的敏感性为86.36%、88.89%、100.00%。2019—2021年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属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值有上升趋势。PDAP的总体治愈率为81.33%,G^(+)菌的治愈率高于多重感染(89.23%vs.36.36%,P<0.01)。多重感染尤其是合并真菌感染PDAP的预后较差。结论该院腹透中心PDAP发生率近年来有下降趋势,G^(+)菌仍然是导致PDAP的主要病原菌,对甲氧西林耐药性高,应选用万古霉素经验性治疗;G^(-)菌可选择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作为经验性药物治疗。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属MIC值存在漂移现象,需监测万古霉素的MIC值及其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 耐药性 万古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丙酮酸棒状杆菌肽聚糖的提取和抗血流感染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章杨 周强 +3 位作者 陈礼文 刘周 韩清珍 史进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65-1669,共5页
采用三氯乙酸法提取产丙酮酸棒状杆菌肽聚糖(CP-PGN),经溶菌酶溶解试验对提取终产物的纯度进行验证。并分析该产物的分子量、结构、氨基酸的组成。通过构建多重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KPN)及白色念珠菌(CAL)的血流感染的动物模型,评价CP-PG... 采用三氯乙酸法提取产丙酮酸棒状杆菌肽聚糖(CP-PGN),经溶菌酶溶解试验对提取终产物的纯度进行验证。并分析该产物的分子量、结构、氨基酸的组成。通过构建多重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KPN)及白色念珠菌(CAL)的血流感染的动物模型,评价CP-PGN抗血流感染的效果。通过溶菌酶溶解试验可得,提取终产物为肽聚糖,分子量为18774 u,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存在肽聚糖的特征峰,采用国家标准GB/T14965-1994对其氨基酸的种类进行了检测。在动物实验中,CP-PGN能有效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发挥不同程度的预防作用。所提取的CP-PGN对KPN及CAL引起的血流感染具有显著预防与抵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丙酮酸棒状杆菌肽聚糖 血流感染 多重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 白色念珠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