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分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吴萍萍 沈冬 +4 位作者 郭云娣 张雅琴 傅丰庆 刘翠平 孙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4-417,共4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分子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38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后,TRIZOL抽提总RNA,定量PCR分析PD-L2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分子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38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后,TRIZOL抽提总RNA,定量PCR分析PD-L2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PD-L2分子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其相关性及与疾病活动程度之间的关联。结果:定量PCR结果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基因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流式发现单核细胞上PD-L2高表达(P<0.05),且活动期患者表达高于稳定期,并且与疾病的评分(SLEDAI)呈正相关(P<0.05)。结论:免疫分子PD-L2可能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进程并可能成为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潜在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PD-L2 SLED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性分子B7-H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虞培娟 朱旬 +4 位作者 严茹红 洪荫 朱雪明 傅丰庆 张学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0-523,共4页
目的 :探讨负性分子B7-H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68例乳腺癌组织和30例良性纤维瘤中B7-H4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B7-H4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负性分子B7-H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68例乳腺癌组织和30例良性纤维瘤中B7-H4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B7-H4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B7-H4的阳性率为75%,明显高于纤维瘤组织(17%)(P<0.05),并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呈负相关、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呈正相关,而在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其他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乳腺癌组织中B7-H4异常表达,与乳腺组织良性病变存在差异(P<0.05),并与ER、HER-2的表达相关,提示B7-H4分子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4 乳腺癌 ER HER-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性共刺激分子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金正宇 古彦铮 +3 位作者 赵鑫 张光波 赵华 张学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54-1357,共4页
目的探讨负性共刺激分子B7-H1、B7-H3及B7-H4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胆囊癌及20例癌旁组织中B7-H1、B7-H3及B7-H4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1)B7-H1、B7-H3及B... 目的探讨负性共刺激分子B7-H1、B7-H3及B7-H4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胆囊癌及20例癌旁组织中B7-H1、B7-H3及B7-H4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1)B7-H1、B7-H3及B7-H4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1)。(2)B7-H1的表达与远处转移相关(P<0.05),B7-H3的表达与原发灶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临床分期(P<0.01)相关;B7-H4的表达与患者性别(P<0.05)、肿瘤大小(P<0.05)相关。(3)B7-H1与B7-H4、B7-H3与B7-H4在表达上呈正相关(P<0.05,r=0.235;P<0.01,r=0.315)。结论B7-H1、B7-H3及B7-H4在胆囊癌中表达增高,在肿瘤原位生长、侵袭和转移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负性共刺激分子 B7-H1 B7-H3 B7-H4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腺癌组织中PD-L1和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权秋颖 曹磊 +4 位作者 张闽 黄山 黄仁鹏 陈志 郭凌川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49-1153,1159,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5~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存档的胃腺癌手术切除标...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5~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存档的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268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胃腺癌组织中PD-L1及CD163(M2型TAMs特异性标志物)蛋白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胃腺癌癌细胞中PD-L1的高表达率为19.4%(52/268);胃腺癌间质细胞中PD-L1的高表达率为62.3%(167/268)。PD-L1表达与CD163表达呈正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胃腺癌间质细胞中PD-L1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CD163表达与患者生存无关,在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时发现PD-L1高表达同时CD163低表达的患者预后最好;PD-L1低表达同时CD163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最差。结论PD-L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CD163表达呈正相关,提示TAMs可作为胃癌联合治疗的新潜在靶点,并提高PD-1/PD-L1免疫卡控点治疗胃癌的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腺癌 PD-L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9分子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及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胡鑫童 凌佳怡 +4 位作者 苏秋弟 杜婷 沈宇 瞿秋霞(指导) 黄沁(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361-2367,共7页
目的:探讨CD39分子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Treg、Foxp3^(-)CD4^(+)T细胞及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59例正常妊娠者、23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及65例子痫前患者(包括28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和37例重度子痫前期... 目的:探讨CD39分子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Treg、Foxp3^(-)CD4^(+)T细胞及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59例正常妊娠者、23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及65例子痫前患者(包括28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和3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妊娠妇女外周血CD4^(+)T细胞、Treg(Foxp3^(+)CD4^(+)T细胞)、Foxp3^(-)CD4^(+)T细胞比例及CD39分子表达率。随机获取胎儿分娩后的脐带(正常妊娠组18例、重度子痫前期组20例),检测脐静脉血管内壁细胞CD31^(+)CD39^(+)内皮细胞群比例。结果:正常妊娠组、妊娠期高血压组、子痫前期组3组母体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33.71±9.80)%vs(29.59±14.22)%vs(29.63±11.11)%]及CD39表达率[2.84(0.89~5.51)vs 2.50(0.89~4.19)vs 1.39(0.79~3.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组Treg比例及CD39表达率明显高于子痫前期组[3.25(1.39~4.53)vs 1.63(1.01~2.58);33.90(22.80~59.40)vs 21.20(16.70~32.55),P<0.001];正常妊娠组Foxp3^(-)CD4^(+)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子痫前期组[94.40(93.00~96.10)vs 95.60(94.10~97.40),P=0.016],但3组CD39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0.55~4.49)vs 1.92(0.54~3.60)vs 0.92(0.49~3.24),P=0.340]。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外周血CD4^(+)T细胞[(32.35±10.51)%vs(27.56±11.24)%]、Treg[1.80(0.93~2.58)vs 1.44(1.03~2.58)]、Foxp3^(-)CD4^(+)T细胞[95.6(94.5~97.1)vs 95.6(94.0~97.6)]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CD4^(+)T细胞、Treg、Foxp3^(-)CD4^(+)T细胞CD39表达率均明显高于重度子痫前期组[2.08(1.20~5.05)vs 0.95(0.68~1.78);26.20(19.55~58.55)vs 17.60(13.90~23.15);2.14(0.78~3.69)vs 0.62(0.40~1.73),P<0.0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脐静脉血管内壁细胞CD31^(+)CD39^(+)内皮细胞群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6.32(3.27~10.55)vs 18.95(9.90~27.48),P=0.020]。结论:母体外周血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Treg数量及CD39分子表达减少可能参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脐静脉血管内壁细胞CD31^(+)CD39^(+)内皮细胞群较正常妊娠者明显减少,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G 子痫前期 CD39 脐静脉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1
6
作者 程钢 秦媛媛 +5 位作者 程迪 杨磊 沈夕坤 黄玉宇 张慧灵 顾振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7-392,共6页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方法,建立脑缺血模型,大鼠pMCAO术后通过腹腔给...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方法,建立脑缺血模型,大鼠pMCAO术后通过腹腔给予OMT(30、60、120 mg.kg-1),以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行为学症状等指标评价OMT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HE染色方法观察OMT对缺血皮层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以及数目的影响;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OMT对缺血皮层Caspase-3、Bcl-2、Bax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体内模型中,OMT(30、60、120 mg.kg-1)可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改善行为学体征(P<0.01)。HE染色结果提示:OMT可明显增加神经细胞的存活率改善神经细胞的形态。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pMCAO后3、6、12、24 h,缺血皮层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在3 h开始上升,24 h达到峰值;而Bcl-2的表达水平在3h开始下降,24 h降到最低。给予OMT后可下调pMCAO大鼠缺血皮层中Caspase-3、Bax蛋白,上调Bcl-2蛋白。结论氧化苦参碱对脑缺血损伤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Bcl-2及下调Bax、Caspase-3蛋白水平抑制凋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脑缺血 pMCAO CASPASE 3 BAX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密连接蛋白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高勤 赫雪飞 +3 位作者 陈志刚 徐静 陆培荣 张学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73-779,共7页
背景 角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紧密连接蛋白中的闭锁小带蛋白1(ZO-1)对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发生有调节作用,能通过紧密连接结构构成有效的生理屏障,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长,但ZO-1对CNV是否发挥作用尚... 背景 角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紧密连接蛋白中的闭锁小带蛋白1(ZO-1)对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发生有调节作用,能通过紧密连接结构构成有效的生理屏障,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长,但ZO-1对CNV是否发挥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ZO-1在实验性CNV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清洁级7~8周龄雄性BALB/c小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碱烧伤15s组和碱烧伤40 s组,用NaOH滤纸贴附小鼠左眼中央角膜的方法构建CNV模型,于碱烧伤后2周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两组小鼠CNV生长情况,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小鼠角膜组织中ZO-1 mRNA的表达.另取鼠龄和性别相匹配同种小鼠54只随机分为3个组,均用NaOH滤纸贴附小鼠左眼中央角膜40 s的方法构建CNV模型,造模后分别用质量分数0.2%透明质酸钠(HA)配制的10 mg/L的ZO-1抗体和0.2% HA配制的5 mg/L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重组蛋白点眼1周,每日3次.于实验后2周摘除大鼠左眼角膜,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1在CNV中的表达,鉴定CNV的形成数目和面积;采用RT-PCR法检测3个组小鼠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碱烧伤角膜中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物F4/80、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标志物Ly-6G的阳性细胞比例,评价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造模后2周小鼠CNV达高峰;碱烧伤15 s组小鼠轻度、中度、重度CNV的眼数分布明显少于碱烧伤40 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32,P=O.049);碱烧伤15s组和碱烧伤40 s组小鼠角膜中Z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3±0.04和1.15±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7,P=0.014).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ZO-1抗体干预组和HIF-1α阳性对照组小鼠角膜组织中CD31阳性细胞数多于0.2% 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590、-226.820,均P=0.000),且染色面积明显大于0.2% 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0、-8.840,均P=0.000).ZO-1抗体干预组角膜组织内VEGFmRNA相对表达量为1.33±0.10,HIF-1α阳性对照组为1.46±0.11,均明显高于0.2% HA组的0.93±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20、-7.284,均P=0.000).ZO-1抗体干预组和HIF-1α阳性对照组小鼠角膜组织中F4/80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多于0.2% 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50、-17.480,均P=0.000);ZO-1抗体干预组和HIF-1α阳性对照组小鼠角膜组织中Ly-6G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多于0.2% 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50、-27.680,均P=0.000). 结论 碱烧伤诱导的CNV中ZO-1表达明显下降,用抗ZO-1蛋白干预后CNV组织中VEGF mRNA表达量升高,炎性细胞浸润更明显,提示ZO-1对CNV影响的作用机制与VEGF的表达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密连接蛋白 新生血管 碱烧伤 角膜 动物模型 BALB C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87细胞来源的脑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B7-H6表达上调且与其生物学特性相关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翰卿 时正朋 +2 位作者 高兵 傅丰庆 张学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68-1173,共6页
目的探讨B7家族分子B7-H6在脑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GS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使用亚克隆的方法并利用GSLC在体外形成神经细胞球的特性,从U87细胞株中筛选得到脑GSLC;通过实时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标志分子c-myc、性别决定区... 目的探讨B7家族分子B7-H6在脑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GS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使用亚克隆的方法并利用GSLC在体外形成神经细胞球的特性,从U87细胞株中筛选得到脑GSLC;通过实时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标志分子c-myc、性别决定区基因Y盒2(Sox2)、CD133、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的表达;通过化疗药物多柔比星、顺铂、卡铂杀伤鉴定其是否具有耐药特性;通过实时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获得脑GSLC中B7家族的表达;采用小干涉RNA(si RNA)干扰下调B7-H6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使用亚克隆方法分离获得的脑GSLC能在体外形成神经细胞球,上调表达多种干细胞标志分子CD133、nestin、CXCR4,具有显著的耐药特性。B7家族分子B7-H1、B7-H3、B7-H4和B7-H6在得到脑GSLC中均表达,与原代U87细胞相比,细胞膜上的B7-H6的表达发生显著上调,使用si RNA干扰B7-H6表达后,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且c-myc基因的表达也下调。结论 U87细胞来源的脑GSLCB7-H6表达上调,并且与GSLC生物学特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GSLC) B7-H6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8嵌合抗体及与抗原分子的3D空间结构模建
9
作者 程钢 秦媛媛 +3 位作者 程迪 陈曦 张学光 邱玉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24-1327,共4页
目的:对1株嵌合抗体(antiCD28:ch-2F5)进行3D建模,并与其抗原分子进行对接,验证是否与抗原抗体结合理论相符,并提供一种抗原抗体及其识别的空间结构分析方法。方法:在http://www.ncbi.nlm.nih.gov网站提交序列进行分析,综合运用GenBank... 目的:对1株嵌合抗体(antiCD28:ch-2F5)进行3D建模,并与其抗原分子进行对接,验证是否与抗原抗体结合理论相符,并提供一种抗原抗体及其识别的空间结构分析方法。方法:在http://www.ncbi.nlm.nih.gov网站提交序列进行分析,综合运用GenBank、Protein data bank、GENO-3D等数据库比对分析,用Swiss-model同源建模服务器模建,运用GRAMM-X Protein Docking Web Server在线进行对接,结果采用Chimera软件对嵌合抗体的重、轻链、重/轻链复合体、重/轻链与抗原分子复合体进行3D展示并拍照,并标出抗体重轻链、可变区、恒定区、CDR区、框架区,全方位展示抗体的空间结构。结果:运用该方法构建的重/轻链与抗原分子复合体的3D结构与理论上抗原分子、抗体分子结合的位置相符,对所构建的嵌合抗体从生物信息学角度进行了理论论证。结论:所构建的嵌合抗体分子结构符合抗体的常规结构,与抗原分子结合的位置也符合抗原抗体分子理论结合位点,为抗体的3D结构分析及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体 3D结构 CD28 模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0和CXCR4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肌层浸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健 瞿秋霞 +2 位作者 黄沁 朱一蓓 张学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4-297,共4页
目的:检测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和CD40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表达水平和宫颈癌肌层浸润程度的相关性。方法:53例宫颈癌患者收集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2009年至2011年),年龄29... 目的:检测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和CD40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表达水平和宫颈癌肌层浸润程度的相关性。方法:53例宫颈癌患者收集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2009年至2011年),年龄29~53岁,中位年龄41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3例宫颈癌组织中CXCR4和CD40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水平和宫颈癌肌层浸润程度的相关性。结果:CD40和CXCR4在宫颈癌组织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达,两者间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35);22例CXCR4强阳性的组织中有11例呈CD40强阳性。与CXCR4或CD40单独表达水平相比,CXCR4和CD40共表达与宫颈癌肌层浸润深度更具相关性,在CXCR4与CD40均高表达的宫颈癌组织中发生深层肌层浸润的比例高于单独高表达的宫颈癌组织(90%vs 72%,P<0.05),明显高于两者均不表达的宫颈癌组织(90%vs 20%,P<0.01)。结论:CXCR4和CD40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宫颈癌肌层浸润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CD40 CXCR4 肌层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卵细胞自动化拆蛋的液滴制备系统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顶 储成智 +2 位作者 谷森 陈瑞华 汝长海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8年第2期21-25,共5页
研制了一套面向卵细胞自动化拆蛋的液滴制备系统,可以实现液滴的精确制备和盖油操作。该系统主要包括液滴制备和盖油模块、运动控制模块、液滴质量测定模块。基于该系统新型接触式液滴制备方法的机理分析,根据设计的图案制备出不同体积... 研制了一套面向卵细胞自动化拆蛋的液滴制备系统,可以实现液滴的精确制备和盖油操作。该系统主要包括液滴制备和盖油模块、运动控制模块、液滴质量测定模块。基于该系统新型接触式液滴制备方法的机理分析,根据设计的图案制备出不同体积和位置的液滴,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液滴体积重复精度<5%,液滴定位重复精度≤2%,液滴高径比平均值在0.82~0.98之间、重复精度在5.2%~7.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蛋 液滴制备 盖油 新型接触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显微视觉的旋转定位方法
12
作者 朱玉龙 陈瑞华 +2 位作者 朱军辉 朱猛 汝长海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9-82,共4页
旋转定位方法在生物组织图像扫描或细胞注射实验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文中针对生物显微镜中旋转定位功能的缺失,设计了一种紧凑型步进电机驱动的旋转工作台,提出了使用不等长十字标记对齐法来辅助定位。利用特征跟踪算法实时追踪目标,再... 旋转定位方法在生物组织图像扫描或细胞注射实验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文中针对生物显微镜中旋转定位功能的缺失,设计了一种紧凑型步进电机驱动的旋转工作台,提出了使用不等长十字标记对齐法来辅助定位。利用特征跟踪算法实时追踪目标,再结合倒置显微镜自身的X/Y载物台和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控制器,完成生物样品的定位。实验显示,定位后两十字标记角度偏差为0.462°,位置差在2~3μm,满足生物操作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定位 旋转工作台 特征跟踪 视觉伺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0突变体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13
作者 徐健 瞿秋霞 +1 位作者 朱一蓓 张学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73-676,共4页
目的:构建CD40突变体(muCD40)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muCD40Ig,并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表达,以获得muCD40Ig融合蛋白,为检测体内可溶性muCD40分子建立实验基础。方法:从L929/muCD40基因转染细胞中通过RT-PCR扩增出人mu... 目的:构建CD40突变体(muCD40)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muCD40Ig,并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表达,以获得muCD40Ig融合蛋白,为检测体内可溶性muCD40分子建立实验基础。方法:从L929/muCD40基因转染细胞中通过RT-PCR扩增出人muCD40胞外段基因序列,从人脾脏细胞中扩增出人IgG1恒定区基因,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采用Superfectin转染CHO细胞,G418筛选出能稳定分泌muCD40Ig蛋白的基因转染细胞并亚克隆。筛选出的阳性克隆经无血清培养后,收集上清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并收集细胞进行RT-PCR鉴定,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muCD40Ig蛋白与CD40L的结合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人pIRES2-EGFP/muCD40Ig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CHO基因转染细胞能够稳定分泌人muCD40Ig蛋白;流式检测muCD40Ig融合蛋白能够与CD40L分子结合。结论:获得了能稳定分泌人muCD40Ig的CHO基因转染细胞株,muCD40Ig融合蛋白具有与CD40L结合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0突变体 融合蛋白 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显微操作的高效细胞电融合芯片的设计
14
作者 舒承松 陈瑞华 汝长海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6年第8期63-66,共4页
设计了一款基于显微操作的高效细胞电融合芯片,并针对该电融合芯片提出了一种快速、准确、灵活的细胞配对融合操作方法。芯片使用ITO玻璃作为基底,在ITO上覆盖一层2μm厚的正光刻胶,并利用光刻加工技术在光刻胶上加工出直径25μm的微孔... 设计了一款基于显微操作的高效细胞电融合芯片,并针对该电融合芯片提出了一种快速、准确、灵活的细胞配对融合操作方法。芯片使用ITO玻璃作为基底,在ITO上覆盖一层2μm厚的正光刻胶,并利用光刻加工技术在光刻胶上加工出直径25μm的微孔电极。设计了不同电极间距的微孔电极阵列,与钨针电极构成电融合电极对进行了细胞电融合实验。结果表明,电极间距为10mm的微孔电极阵列能够实现高效的细胞配对,在间距为0.5mm的微孔电极阵列上未观测到细胞吸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操作 配对方法 电融合芯片 光刻 微孔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可控自动压电显微切割系统
15
作者 朱军辉 王勇 +2 位作者 朱猛 陈瑞华 汝长海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2-728,共7页
为了从不同组织切片上获取某一特定细胞群或单一细胞进行分析研究,研制深度可控自动压电显微切割系统,以解决手工切割操作时间长、易疲劳、精度低等难题。在对超声振动切割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叠堆压电陶瓷作为振动发生装置。根... 为了从不同组织切片上获取某一特定细胞群或单一细胞进行分析研究,研制深度可控自动压电显微切割系统,以解决手工切割操作时间长、易疲劳、精度低等难题。在对超声振动切割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叠堆压电陶瓷作为振动发生装置。根据图像前后景差来检测跟踪切割针尖的实时位置信息,从而通过标定的X轴坐标的变化判断切割针和被操作物体表面的接触情况来获取深度信息。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显微切割实验进行分析,均表明该系统可实现将切割针置于被切割组织深度方向的任意位置;自动完成目标生物组织指定位置任意形状的切割,切割线细可达1.5μm,理论上切割分辨率为50 nm,切割误差0.5μm,可实现单细胞切割,并能自动实现目标组织切片的分离。明显提高显微切割操作的自动化程度和精度,证明该系统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 深度控制 显微切割 自动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