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腺癌组织中PD-L1和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权秋颖 曹磊 +4 位作者 张闽 黄山 黄仁鹏 陈志 郭凌川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49-1153,1159,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5~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存档的胃腺癌手术切除标...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5~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存档的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268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胃腺癌组织中PD-L1及CD163(M2型TAMs特异性标志物)蛋白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胃腺癌癌细胞中PD-L1的高表达率为19.4%(52/268);胃腺癌间质细胞中PD-L1的高表达率为62.3%(167/268)。PD-L1表达与CD163表达呈正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胃腺癌间质细胞中PD-L1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CD163表达与患者生存无关,在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时发现PD-L1高表达同时CD163低表达的患者预后最好;PD-L1低表达同时CD163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最差。结论PD-L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CD163表达呈正相关,提示TAMs可作为胃癌联合治疗的新潜在靶点,并提高PD-1/PD-L1免疫卡控点治疗胃癌的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腺癌 PD-L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1
2
作者 程钢 秦媛媛 +5 位作者 程迪 杨磊 沈夕坤 黄玉宇 张慧灵 顾振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7-392,共6页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方法,建立脑缺血模型,大鼠pMCAO术后通过腹腔给...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方法,建立脑缺血模型,大鼠pMCAO术后通过腹腔给予OMT(30、60、120 mg.kg-1),以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行为学症状等指标评价OMT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HE染色方法观察OMT对缺血皮层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以及数目的影响;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OMT对缺血皮层Caspase-3、Bcl-2、Bax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体内模型中,OMT(30、60、120 mg.kg-1)可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改善行为学体征(P<0.01)。HE染色结果提示:OMT可明显增加神经细胞的存活率改善神经细胞的形态。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pMCAO后3、6、12、24 h,缺血皮层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在3 h开始上升,24 h达到峰值;而Bcl-2的表达水平在3h开始下降,24 h降到最低。给予OMT后可下调pMCAO大鼠缺血皮层中Caspase-3、Bax蛋白,上调Bcl-2蛋白。结论氧化苦参碱对脑缺血损伤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Bcl-2及下调Bax、Caspase-3蛋白水平抑制凋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脑缺血 pMCAO CASPASE 3 BAX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8嵌合抗体及与抗原分子的3D空间结构模建
3
作者 程钢 秦媛媛 +3 位作者 程迪 陈曦 张学光 邱玉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24-1327,共4页
目的:对1株嵌合抗体(antiCD28:ch-2F5)进行3D建模,并与其抗原分子进行对接,验证是否与抗原抗体结合理论相符,并提供一种抗原抗体及其识别的空间结构分析方法。方法:在http://www.ncbi.nlm.nih.gov网站提交序列进行分析,综合运用GenBank... 目的:对1株嵌合抗体(antiCD28:ch-2F5)进行3D建模,并与其抗原分子进行对接,验证是否与抗原抗体结合理论相符,并提供一种抗原抗体及其识别的空间结构分析方法。方法:在http://www.ncbi.nlm.nih.gov网站提交序列进行分析,综合运用GenBank、Protein data bank、GENO-3D等数据库比对分析,用Swiss-model同源建模服务器模建,运用GRAMM-X Protein Docking Web Server在线进行对接,结果采用Chimera软件对嵌合抗体的重、轻链、重/轻链复合体、重/轻链与抗原分子复合体进行3D展示并拍照,并标出抗体重轻链、可变区、恒定区、CDR区、框架区,全方位展示抗体的空间结构。结果:运用该方法构建的重/轻链与抗原分子复合体的3D结构与理论上抗原分子、抗体分子结合的位置相符,对所构建的嵌合抗体从生物信息学角度进行了理论论证。结论:所构建的嵌合抗体分子结构符合抗体的常规结构,与抗原分子结合的位置也符合抗原抗体分子理论结合位点,为抗体的3D结构分析及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体 3D结构 CD28 模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