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剪切波弹性成像及盆底表面肌电联合盆底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刘青 顾欣贤 +2 位作者 陈小敏 陈琪萍 祖晓彤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及盆底表面肌电联合盆底超声对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5月于产后6~8周内在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行盆底超声及盆底表面肌电检查的女性受检者221例,其中阴...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及盆底表面肌电联合盆底超声对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5月于产后6~8周内在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行盆底超声及盆底表面肌电检查的女性受检者221例,其中阴道分娩者160例,剖宫产者61例,收集受检者的临床、剪切波弹性成像、盆底表面肌电及盆底超声资料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孕期体质量涨幅、产次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阴道分娩组静息状态下及最大缩肛状态下耻骨直肠肌杨氏模量值平均值(Emean)均小于剖宫产组(P均<0.05);阴道分娩组5个不同阶段盆底表面肌电值均小于剖宫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前静息阶段盆底表面肌电值平均值与静息状态下双侧耻骨直肠肌Emean之间呈正相关(r=0.450,P<0.05),后静息阶段盆底表面肌电值平均值与静息状态下双侧耻骨直肠肌Emean之间呈正相关(r=0.422,P<0.05);阴道分娩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在3种不同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各参数(前后径、左右径、周长、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P均<0.05);阴道分娩组产后膀胱膨出、会阴体过度运动的发生率大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后尿道内口漏斗形成、子宫脱垂及直肠膨出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较阴道分娩组硬度大、张力高,易导致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生,但剖宫产对膀胱膨出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孕妇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并发症 骨盆底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2
作者 夏晶 蒋军红 +4 位作者 赵晔 马骁 吴德沛 陈苏宁 陈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2-1887,共6页
目的: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3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诊断的21例allo-HSCT后PJ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 目的: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3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诊断的21例allo-HSCT后PJ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转归。结果:在2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1,中位年龄为36(15-62)岁,移植后并发PJP的中位时间为225 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和发热;实验室检查发现15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9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200/μl,20例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14例患者的乳酸脱氢酶升高,14例患者的1,3-β-D葡聚糖试验水平升高;胸部CT表现分为磨玻璃型、结节型、混合型3种,其中磨玻璃型发生率最高(18/21),结节型2例、混合型1例。通过mNGS技术均检测出耶氏肺孢子菌序列数在15-57570之间,11例患者为混合感染。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予以TMP-SMX、卡泊芬净、甲基强的松龙等个体化治疗,17例患者病情获得好转,4例死亡,均死于呼吸衰竭。结论:PJP是allo-HSCT后危急重症,诊断不易,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可取得更好的预后。mNGS诊断PJP的敏感性高,为临床提供早期精准诊断治疗可能,值得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氏肺孢子菌 肺炎 宏基因二代测序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脑白质高信号对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杨丽慧 郝永岗 +3 位作者 宋玲华 郭四平 王瑞 董万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脑白质高信号(WMH)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部MRI等检查诊断的PAD型脑梗死患者,按...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脑白质高信号(WMH)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部MRI等检查诊断的PAD型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后7 d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早期(发病7 d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脑梗死部位(前、后循环供血区)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单抗、双抗)、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MPV、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根据头部MRI影像,按照改良Fazekas分级,将两组患者的WMH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负荷(改良Fazekas分级0~1级)和重度负荷(改良Fazekas分级2~3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PV和WMH程度与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相关性。结果共16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ND组40例,非END组127例,END发生率2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糖尿病、MPV以及WMH负荷程度均高于非END组,而血小板计数低于非END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和重度负荷WMH是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460、2.549,95%CI值分别为1.066~2.000、1.161~5.595,P值分别为0.018、0.02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PV水平及重度负荷WMH程度对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均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4(95%CI:0.615~0.793,P=0.001)、0.616(95%CI:0.516~0.716,P=0.028)。结论MPV水平升高和重度负荷WMH是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且MPV的预测价值较重度负荷WMH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平均血小板体积 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脑白质高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H1突变对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细胞因子、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学文 王羽 +1 位作者 吴杰 王晨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73-2379,共7页
目的:研究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突变对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细胞因子、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手术切除且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直接... 目的:研究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突变对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细胞因子、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手术切除且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直接测序法测定IDH1突变情况,免疫组化测定脑胶质瘤组织IDH1表达。脑胶质瘤患者均进行替莫唑胺化疗,分析IDH1突变对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胶质瘤临床疗效、免疫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及预后生存状态的影响。结果:134例脑胶质瘤组织中79例存在IDH1突变,突变位点多为R132,突变率为58.96%,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χ^(2)=48.066,P<0.05)。免疫组化显示,134例脑胶质瘤组织中56例IDH1强阳性表达。IDH1突变型组WHO分级Ⅳ级占比低于IDHI野生型组[11.39%(9/79) vs 63.64%(35/55),Z=41.020,P<0.05],IDH1突变型组低分化比例高于IDHI野生型组[50.63%(40/79) vs 20.00%(11/55),χ^(2)=12.907,P<0.05]。IDH1突变型组总有效率高于IDH1野生型组[91.14%(72/79) vs 76.36%(42/55),χ^(2)=5.575,P<0.05]。IDH1突变型组IFN-γ、IL-2水平高于IDH1野生型组[(28.98±3.25) pg/ml vs (20.15±2.54) pg/ml、(33.42±4.25) pg/ml vs (25.23±3.52) pg/ml,t=16.870、11.750, P<0.05],IL-4、IL-10水平低于IDH1野生型组[(7.90±1.02) pg/ml vs(12.38±1.66) pg/ml、(8.79±1.00) pg/ml vs (15.26±1.23) pg/ml,t=19.330、33.500,P<0.05]。IDH1突变与替莫唑胺化疗后IFN-γ、IL-2水平呈正相关(r=0.845、0.772,P<0.05),与替莫唑胺化疗后IL-4、IL-10水平呈负相关(r=-0.786、-0.685,P<0.05)。IDH1突变型组替莫唑胺化疗后生存率高于IDH1野生型组[89.87%(71/79) vs 72.70%(40/55),Log Rank检验χ^(2)=5.208,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WHO分级Ⅲ级(RR=1.342)、低分化(RR=1.783)、IFN-γ(RR=1.808)、IL-2(RR=2.112)、IL-4(RR=2.342)、IL-10(RR=1.342)为危险因素,替莫唑胺化疗有效(RR=0.653)、IDH1突变(RR=0.895)为保护因素,影响脑胶质瘤患者替莫唑胺化疗预后(P<0.05)。结论:IDH1突变与脑胶质瘤患者疾病分级、分化程度有关,可影响替莫唑胺化疗疗效、免疫细胞因子表达,是替莫唑胺化疗后预后生存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IDH1突变 替莫唑胺化疗 免疫细胞因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宋玲华 楼晓莉 +4 位作者 姜雅斯 杨丽慧 郭四平 彭浩 郝永岗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PAD)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74例急性PAD患者。根据90 d改良后Rankin评分(mRS)0~2分为预后良好组,3~6分为预后不良组;使用l... 目的研究影响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PAD)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74例急性PAD患者。根据90 d改良后Rankin评分(mRS)0~2分为预后良好组,3~6分为预后不良组;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A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病变部位供血动脉所起源颅内大动脉分为前循环(n=101)、后循环组(n=73),分析前循环、后循环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增长(OR=1.071,95%CI:1.012~1.133)、入院NIHSS评分升高(OR=2.764,95%CI:1.868~4.089)、患糖尿病(OR=3.301,95%CI:1.009~10.79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OR=2.601,95%CI:1.150~4.482)是PA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提示NIHSS评分以及NLR升高相较于年龄增高以及患糖尿病病史预测PAD患者不良预后的AUC更大,总体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提示其预测不良预后的价值可能更高。前循环组中LYM下降及NLR上升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后循环组中NE上升、LYM下降以及NLR上升均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结论基线NLR及NIHSS评分升高,高龄及糖尿病病史可能是PAD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可作为预测PAD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指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CISS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CT特征和病理预测结直肠癌脉管侵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咪 孙金兵 +3 位作者 付婷婷 陈光强 陆志华 张卫国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3,共6页
目的:探讨联合CT特征和常规病理指标预测结直肠癌(CRC)脉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10例CRC患者资料,按照6∶4的比例纳入训练组(186例)和验证组(124例)。对可能影响LVI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 目的:探讨联合CT特征和常规病理指标预测结直肠癌(CRC)脉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10例CRC患者资料,按照6∶4的比例纳入训练组(186例)和验证组(124例)。对可能影响LVI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LV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训练组和验证组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训练组中肿瘤T分期、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沉积、肠梗阻、瘤周脂肪浸润类型在LVI阳性与阴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训练组中T3、T4期、N2期、线样及结节样瘤周脂肪浸润类型是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LVI阳性的灵敏度为79.7%、特异度为61.7%,曲线下面积为0.787。该模型在验证组中预测LVI阳性的灵敏度为82.2%、特异度为67.1%,曲线下面积为0.783。结论:T分期、N分期及瘤周脂肪浸润类型有助于预测CRC患者LVI是否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脉管侵犯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语训练联合蒙特梭利教育对腭咽闭合不全术后患儿语音问题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姚琬雁 李明娣 +3 位作者 梁冠军 顾琴 张何威 苏敏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目的分析言语训练联合蒙特梭利教育改善腭咽闭合不全术后儿童语音问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腭咽修复术的63例患者资料,将其分为三组,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行家庭康复训练的21例患者为对照组A... 目的分析言语训练联合蒙特梭利教育改善腭咽闭合不全术后儿童语音问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腭咽修复术的63例患者资料,将其分为三组,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行家庭康复训练的21例患者为对照组A组,B组21例在医院规律地行常规言语训练,C组21例患者在B组基础上开展蒙特梭利教育。使用构音清晰度评估三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构音清晰度改善情况,使用鼻腔共鸣状况评估和拍摄发/i/音时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比较B组与C组鼻腔共鸣状况和腭咽闭合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康复训练6个月后,三组构音清晰度均得到提高,A组提高35.45%,B组提高43.66%,C组提高4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鼻音改善率达100%,其中B组鼻音消除率为70.00%,C组的鼻音消除率为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i/音时,B组7例患者存在腭咽闭合不全,C组仅1例患者存在腭咽闭合不全情况,两组发音状态下的腭咽功能疗效具有统计学无异(P<0.05)。结论腭咽闭合不全患者术后进行针对性语音训练是有必要的,言语训练与蒙特梭利教育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腭咽闭合功能,从而尽早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状态和正确的发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咽闭合功能 蒙特梭利教育 高鼻音 构音清晰度 言语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C基因N355S、G392E、T314A突变致蛋白C缺陷的分子机制研究
8
作者 李天逸 江淼 +4 位作者 黄璐璐 韩晶晶 马珍妮 白霞 夏利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4-1840,共7页
目的:研究人蛋白C基因(PROC)N355S、G392E、T314A点突变致蛋白C(PC)功能缺陷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PROC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PCWT、PCN355S、PCG392E、PCT314A)并瞬时转染至HEK293细胞,进行突变蛋白的体外表达试验,用实时荧光PCR检... 目的:研究人蛋白C基因(PROC)N355S、G392E、T314A点突变致蛋白C(PC)功能缺陷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PROC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PCWT、PCN355S、PCG392E、PCT314A)并瞬时转染至HEK293细胞,进行突变蛋白的体外表达试验,用实时荧光PCR检测野生型和突变型PC转染24 h后的m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检测野生型及突变PC细胞内外蛋白水平变化。将转染24-48 h的细胞上清液进行超滤浓缩,对浓缩液中的蛋白进行定量,并进行PC的激活和酶动力学试验。Clustal Omega多序列比对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的保守性。利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对PC蛋白质结构造成的影响。结果:PCN355S、PCG392E、PCT314A组PRO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4±0.46、0.96±0.08和1.08±0.17,与PCWT组的1.02±0.24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转染细胞裂解物的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PCT314A重组蛋白的含量略降低,条带相对较浅。浓缩细胞培养上清液的ELISA结果显示,PCN355S、PCG392E的PC:Ag水平分别为98.8%±2.4%、101.4%±3.1%,与PCWT相比无明显差异,而PCT314A的PC:Ag水平(88.6%±3.2%)则较PCWT有所下降(P<0.05)。酶动力学试验的结果表明,APCN355S(Km=338.3±43.2,V_(max)=2.015±0.12)、APCG392E(Km=292.2±28.4,V_(max)=1.893±0.07)和APCT314A(Km=299.5±24.6,V_(max)=1.775±0.06)与APCWT(Km=238.2±4.58,Vmax=3.205±0.06)相比,均表现为Km值的升高和Vmax的下降。多序列比对提示,3种突变在不同物种中均具有高度保守性。结构模型提示,N355S、G392E、T314A突变的氨基酸替换与周围的氨基酸基团产生碰撞,使周围的结构产生扭曲,对PC的折叠和发挥生物学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结论:PROC基因的N355S、G392E和T314A突变通过减弱PC与底物间的结合导致PC的功能缺陷。这3种突变在蛋白结构上产生了严重的空间碰撞,影响了PC的折叠和活性位点的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 蛋白C缺陷 基因突变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核心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小明 梁冠军 +2 位作者 李明娣 王庆娟 苏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4-709,共6页
目的 观察有氧运动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核心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独墅湖医院门诊ADHD患儿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对照组静坐观看动画片20 min,观察组在看动画片的同时进行骑... 目的 观察有氧运动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核心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独墅湖医院门诊ADHD患儿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对照组静坐观看动画片20 min,观察组在看动画片的同时进行骑车运动训练,共12周。训练前后采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进行核心症状评估,采用心理学测试软件E-Prime 2.0系统进行抑制、转换、刷新功能的评估。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SQ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下降(t> 4.775,P <0.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t> 3.184,P <0.01);观察组抑制、转换和刷新功能的反应时和精确度均下降(t> 2.259,P <0.05),且均低于对照组(t> 2.007,P <0.05)。结论 有氧运动可减轻ADHD儿童注意力差和多动冲动的核心症状,提高执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有氧运动 执行功能 核心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獐牙菜苦苷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慧 兰小兵 +5 位作者 郑萍 王晴 马琳 杨佳美 刘宁 余建强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0-97,共8页
目的探讨獐牙菜苦苷(Swe)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将PC12细胞放入恒温缺氧箱内(缺氧缺糖)4 h,再置CO_(2)培养箱正常培养(再灌注)24 h构建PC12细胞OGD/R模型。再灌注同时分别给予溶剂(OGD/R模型组... 目的探讨獐牙菜苦苷(Swe)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将PC12细胞放入恒温缺氧箱内(缺氧缺糖)4 h,再置CO_(2)培养箱正常培养(再灌注)24 h构建PC12细胞OGD/R模型。再灌注同时分别给予溶剂(OGD/R模型组)、Swe 0.1,1.0和10.0μmol·L^(-1)(Swe组)或阳性对照药尼莫地平12μmol·L^(-1)(尼莫地平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DCFH-DA荧光探针检测PC12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Fluo-3 AM荧光探针测定PC12细胞内Ca^(2+)浓度,JC-1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②构建PC12细胞OGD/R模型,再灌注同时分别给予溶剂(OGD/R模型组)、Swe 10μmol·L^(-1)(Swe组)或尼莫地平12μmol·L^(-1)(尼莫地平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蛋白表达及胱天蛋白酶3活化水平。结果①与细胞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LDH漏出率显著增加,Ca^(2+)浓度显著升高,MMP水平显著降低,ROS和MDA含量显著增加,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胱天蛋白酶3活化水平显著增加(均P<0.01)。与OGD/R模型组相比,Swe 0.1μmol·L^(-1)组细胞SOD和CAT活性显著增强,胞内Ca^(2+)浓度及ROS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we 1和10μmol·L^(-1)组及尼莫地平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LDH漏出率显著降低,Ca^(2+)浓度显著降低,MMP水平显著升高,ROS和MDA含量显著降低,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增强(P<0.05,P<0.01)。②与OGD/R模型组相比,Swe 10μmol·L^(-1)组和尼莫地平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Swe 10μmol·L^(-1)组Bcl-2/Bax比值显著增加,胱天蛋白酶3活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Swe对PC12细胞OGD/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獐牙菜苦苷 PC12细胞 氧糖剥夺再灌注 神经保护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副神经节瘤8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风险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静 陆一凡 +6 位作者 杜明占 朱卫东 蔡艳艳 江涛 熊丹婷 俞士杰 干文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8-991,共4页
目的 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 of urinary bladder,PUB)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8例PUB临床资料,行HE、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3例,平... 目的 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 of urinary bladder,PUB)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8例PUB临床资料,行HE、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3例,平均发病年龄54岁。3例表现为高血压、头痛、心悸、阵发性肉眼血尿等典型临床症状,其余5例体检发现膀胱病变。肿瘤细胞大部分呈经典的巢团状排列,核分裂象及坏死罕见,瘤细胞巢周围见支持细胞围绕,肿瘤细胞表达Syn、CgA、CD56,仅1例SDHB表达缺失,支持细胞S-100表达,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均≤2%,7例GAPP评分为0~2分,1例为5分。随访时间19~99个月,1例术后36个月出现局灶复发,均未发现转移。结论 PUB临床罕见,组织形态与生物学行为不一致,具有复发及转移风险,GAPP评分系统有助于评估PUB的转移风险,SDHB可作为预测PUB转移风险的常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副神经节瘤 GAPP评分 SDH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协同患侧下肢强制性负重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效果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海波 陶媛媛 +6 位作者 李静 孙建军 谢天培 仇浩 范颖洁 李建军 苏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9-274,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协同患侧下肢强制性负重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tDCS组、强制组和协同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协同患侧下肢强制性负重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tDCS组、强制组和协同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tDCS组加阳极tDCS,强制组加患侧下肢强制性负重训练,协同组加入tDCS协同患侧下肢强制性负重训练,共8周。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urke倾斜量表(BL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BBS、FMA-LE、BLS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均改善(|t|>1.452,P<0.05),协同组各项指标均最优(|F|>1.827,P<0.05)。结论tDCS协同患侧下肢强制性负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PUSHER综合征 经颅直流电刺激 强制性负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市建筑节能减排设计探究——评《城市·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姜丽娜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I0004-I0004,共1页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幅加快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建筑的大量建造也引发了环境污染和能耗增加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就显得尤...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幅加快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建筑的大量建造也引发了环境污染和能耗增加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设计中 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循环利用 环境污染 绿色低碳发展 设计探究 建筑节能减排 绿色发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重/肥胖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身体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慧 凌晨洁 +1 位作者 薛胜利 杨晶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3755-3760,共6页
背景随着全球超重/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多,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中超重/肥胖者也越来越多。已有研究报道肥胖与移植后的预后不良有关,为改善此类患者的不良预后应该进行更多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背景随着全球超重/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多,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中超重/肥胖者也越来越多。已有研究报道肥胖与移植后的预后不良有关,为改善此类患者的不良预后应该进行更多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超重/肥胖血液病患者身体成分变化的特点,为超重/肥胖患者移植过程中实施营养干预提供证据和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12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BMI正常组(137例)和超重/肥胖组(75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个人信息和临床资料等,采用SPSS 26.0软件比较两组患者入仓时、预处理后和出仓时的身体成分变化情况及糖脂代谢相关指标异常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预处理方案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组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体质量(t=14.271,P<0.001)、去脂体质量(t=12.344,P<0.001)、骨骼肌质量(t=14.119,P<0.001)、BMI(t=14.610,P<0.001)、去脂体质指数(FFMI)(t=12.344,P<0.001)均较移植前下降;超重/肥胖组患者体脂肪在移植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但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移植后却明显升高(t=-3.258、-2.478,P<0.05)。与BMI正常组相比,超重/肥胖组患者与肌肉相关的指标如去脂体质量、骨骼肌质量和FFMI下降明显(t=3.525、3.728、3.545,P<0.05)。出仓时超重/肥胖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BMI正常组(χ=7.250、4.665,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超重/肥胖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更加明显的骨骼肌下降,且存在内脏脂肪堆积的趋势,移植后糖脂代谢异常的比例更高。医护人员应该关注超重/肥胖患者整个移植期间的体质量及身体成分变化,并实施相应的营养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病 身体成分 骨骼肌质量 体质指数 去脂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前心血管筛查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6
15
作者 温煦 王轶凡 董瑞庆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5-82,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和总结运动前心血管筛查领域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土研究和国情为我国运动前心血管筛查方案的设计和运动猝死预防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运动前心血管筛查一般通过家族史、个人病史、体格检查和安静...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和总结运动前心血管筛查领域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土研究和国情为我国运动前心血管筛查方案的设计和运动猝死预防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运动前心血管筛查一般通过家族史、个人病史、体格检查和安静心电图对运动员或锻炼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进行评估,从而筛查高风险个体,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是运动猝死一级预防的国际主流方法。尽管对筛查方案的一些细节仍有争议,但2017年各国学者联合发布的运动员心电图解读国际标准专家共识大幅提升了安静心电图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纳入安静心电图的运动前心血管筛查方案逐渐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各大国际体育组织所接受。建议通过制订运动猝死登记制度,建立系统的运动前心血管筛查体系和方法,加强新兴安全筛查方法和技术研究,从而改进我国的运动前心血管筛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前心血管筛查 心源性运动猝死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测量联合视频软镜引导对国产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的影响
16
作者 张园园 侯永恒 +4 位作者 纪秋媛 司伟军 陈万里 李健 杨建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40-1044,共5页
目的探讨CT测量联合视频软镜引导技术对国产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胸腔镜左侧肺癌根治术患者95例,男42例,女53例,年龄18~64岁,BMI 18.4~30.5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 目的探讨CT测量联合视频软镜引导技术对国产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胸腔镜左侧肺癌根治术患者95例,男42例,女53例,年龄18~64岁,BMI 18.4~30.5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n=48)和联合组(n=47)。传统组采用传统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定位。联合组术前采用螺旋CT测量右主支气管长度(RMB-L)和前后径,根据RMB-L与支气管套囊长度(13 mm)的差值在导管外壁上做一水平线和中垂线,在视频软镜的引导下,水平线与气管隆突平齐,中垂线与气管隆突的中点平齐。记录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准确定位(最佳和可接受位置)的情况和插管时间。记录术中一过性低氧血症、气道高压、气道损伤分级、术后咽喉痛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传统组比较,联合组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准确定位率明显升高,插管时间明显缩短,一过性低氧血症、气道高压、气道损伤分级和术后咽喉痛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CT测量联合视频软镜的定位方法优于传统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可提高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准确率,缩短插管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视频软镜 双腔支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主动保温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被引量:14
17
作者 田凡立 张新梅 +3 位作者 王洁 李毓敏 殷雪群 李惠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57-60,共4页
目的 制订与实施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围术期主动保温方案,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将210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70例。对照1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对照2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术中主动保温,观察组采用制订的围术期主动保... 目的 制订与实施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围术期主动保温方案,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将210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70例。对照1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对照2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术中主动保温,观察组采用制订的围术期主动保温方案进行干预。结果 三组术中、术后低体温发生率,拔管及苏醒时间,术后寒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主动保温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膝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保温 低体温 寒战 麻醉苏醒 围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对双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周岚 黎鹏 +3 位作者 宋绍永 李健 杨建平 侯永恒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对双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双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4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组...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对双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双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4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组(CB组)和单次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口服镇痛组(SB组),每组30例。CB组由麻醉科医师于关胸后在胸腔引流管切口处实施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置管,术后接受PCA持续阻滞(0.2%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背景剂量4 ml/h,PCA剂量4 ml,锁定时间15 min);SB组于关胸前由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在切口及其相邻上下两个肋间实施单次肋间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每肋间3 ml),术后口服氨酚曲马多片。记录入PACU后30 min、术后6、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例数。记录胸闷、低氧血症、气胸、切口感染、局麻药毒性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SB组比较,CB组入PACU后30 min、术后6、12、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SB组比较,CB组术后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胸闷、低氧血症、气胸、皮肤瘙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切口感染和局麻药毒性反应。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持续阻滞可为双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较单次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肋间神经 持续阻滞 胸腔镜手术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预测评分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严海荣 严苏 +1 位作者 李锐 史冬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48-1353,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迟发性出血风险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0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行ESD术治疗的296例E...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迟发性出血风险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0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行ESD术治疗的296例EGC(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资料,经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EGC 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其回归系数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建立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预测评分系统,且根据评分及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根据评分进行危险分层。结果: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OR=12.163,95%CI:2.735~54.102)、切除标本直径>4 cm(OR=19.091,95%CI:3.726~97.819)、使用抗凝药和/或抗血小板药(OR=5.334,95%CI:1.013~28.088)是EGC 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评分系统:使用抗凝药和/或抗血小板药为1分,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为2分,切除标本直径>4 cm为2分。根据评分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绘制ROC曲线,其AUC值为0.85(95%CI:0.753~0.947,P<0.001),最佳截断值为1.5分,以评分0~1分定义为低危组,评分2~5分定义为高危组,评分为低危组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3%(2/194),评分为高危组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6.67%(17/1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08,P<0.001)。结论: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切除标本直径大于4 cm、使用抗凝药和/或抗血小板药,这3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能够有效识别EGC 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预测评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性共刺激分子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金正宇 古彦铮 +3 位作者 赵鑫 张光波 赵华 张学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54-1357,共4页
目的探讨负性共刺激分子B7-H1、B7-H3及B7-H4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胆囊癌及20例癌旁组织中B7-H1、B7-H3及B7-H4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1)B7-H1、B7-H3及B... 目的探讨负性共刺激分子B7-H1、B7-H3及B7-H4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胆囊癌及20例癌旁组织中B7-H1、B7-H3及B7-H4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1)B7-H1、B7-H3及B7-H4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1)。(2)B7-H1的表达与远处转移相关(P<0.05),B7-H3的表达与原发灶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临床分期(P<0.01)相关;B7-H4的表达与患者性别(P<0.05)、肿瘤大小(P<0.05)相关。(3)B7-H1与B7-H4、B7-H3与B7-H4在表达上呈正相关(P<0.05,r=0.235;P<0.01,r=0.315)。结论B7-H1、B7-H3及B7-H4在胆囊癌中表达增高,在肿瘤原位生长、侵袭和转移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负性共刺激分子 B7-H1 B7-H3 B7-H4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