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CLG-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袁静 胡绍燕 +3 位作者 柴忆欢 何海龙 卢俊 王易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6-331,共6页
目的 分析CCLG-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 月1 日至2012 年12 月31 日初诊ALL且使用CCLG-2008 方案化疗的358 例患儿随访至2015 年9 月1 日的复发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 目的 分析CCLG-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 月1 日至2012 年12 月31 日初诊ALL且使用CCLG-2008 方案化疗的358 例患儿随访至2015 年9 月1 日的复发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共有79 例患儿复发,复发率22.1%,高危组、中危组、标危组的复发率分别为41.3%、17.6%、13.3%,极早期、早期和晚期复发率分别为31.6%、36.7% 和31.6%.Cox 回归统计显示,初诊白细胞计数〉100×10^9/L、第15 天骨髓M3(骨髓涂片中原始+ 幼稚细胞比例≥25%)、第12 周微小残留病灶(MRD)〉10^-4 的患儿复发率高,其相对危险度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3.17(1.58 - 6.36)、1.87(1.07 - 3.30)、1.90(1.12 - 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高危组CCLG-2008 方案患儿复发率高;初诊白细胞计数、第15 天骨髓呈现M3、第12 周MRD 〉 10^-4是影响复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CLG-2008方案 复发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肖佩芳 胡绍燕 +3 位作者 何海龙 卢俊 李捷 柴忆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3-1107,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院11例SAA患儿中7例行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行脐血移植,2例行亲缘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10例患儿原发性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院11例SAA患儿中7例行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行脐血移植,2例行亲缘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10例患儿原发性植入成功,3例患儿继发性植入失败,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供体都稳定植入,造血恢复。1例单份脐血移植患儿原发性植入失败,但自体造血恢复。9例接受亲缘相关供体移植的患儿,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为10-19 d,中位时间14d,血小板>20×109/L时间为8-42 d,中位时间17 d;双份脐血移植的患儿,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为16 d,血小板>20×109/L时间为41 d。3例患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急性GVHD,2例患儿发生了可控的局限性慢性GVHD(c GVHD)。4例患儿发生了CMV病毒血症,2例发展为CMV肺炎而死亡。3例患儿发生了EB病毒血症,1例发展为EB病毒肺炎。结论:如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儿童SAA的首选治疗;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或无HLA相合同胞供者,可考虑行选择性供体移植,如脐血移植或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可促进移植物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帆 王天怡 +6 位作者 杜薇薇 何海龙 肖佩芳 陆叶 胡绍燕 李本尚 卢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8-725,共8页
目的:观察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r/r B-ALL患儿行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资料,分别以复发、死亡为终点事件,评估CAR-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 目的:观察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r/r B-ALL患儿行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资料,分别以复发、死亡为终点事件,评估CAR-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共32例r/r B-ALL患儿接受CAR-T细胞治疗,中位年龄7.5(2-17.5)岁。32例患儿共回输CAR-T细胞40次,回输中位CAR-T细胞总量0.9×10^(7)/kg(患儿体重)。结果显示,2例患儿在评估前死亡,其余30例患儿3、6、9个月RFS分别为(96.3±3.6)%、(81.4±8.6)%和(65.3±12.5)%;3、6、9个月OS均为100%,12个月OS(94.7±5.1)%,24个月OS(76±12.8)%。回输前骨髓肿瘤负荷≥36%、CAR-T细胞回输2周内铁蛋白峰值≥2500 ng/ml与复发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CAR-T治疗相关脑病综合征(CRES),26例在CAR-T细胞回输1周内出现CRS反应,12例出现CRES反应。18例给予托珠单抗静滴,其中12例联合糖皮质激素,CRS反应及CRES反应经治疗后大多1周内缓解。激素使用剂量与患儿持续缓解时间相关,甲泼尼龙累积剂量≥8 mg/kg预后不佳。结论:CAR-T细胞治疗儿童r/r B-ALL有效且安全,CRS及CRES反应经治疗后均可缓解;回输前骨髓肿瘤负荷≥36%、回输后甲泼尼龙累积剂量≥8 mg/kg预后不佳;回输后两周内铁蛋白峰值≥2500 ng/ml与疾病复发相关,且为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难治复发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方拥军 仝娜 +7 位作者 肖继好 王美林 张正东 戎留成 徐红艳 李捷 王亚明 郭锡熔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2-524,545,共4页
目的:探索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该地区儿童ALL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33例ALL患者及380例健康对照进行问卷调查,资料处理采用EPIDATA3.02录入,SPSS13.0统计分析,通过Logis... 目的:探索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该地区儿童ALL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33例ALL患者及380例健康对照进行问卷调查,资料处理采用EPIDATA3.02录入,SPSS13.0统计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计算比值比(OR),估计各危险因素与儿童ALL的关联强度。结果:所调查的因素中共筛选出8项与ALL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其中5项(是否与父母共同居住、是否早产、儿童杀虫剂接触史、儿童父母亲是否吸烟、家庭是否装修)在多因素回归仍有显著意义。结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地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预防可降低儿童ALL发生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ALL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miR-196b表达及预后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徐丽华 岑建农 +4 位作者 何海龙 沈宏杰 杨乃超 颜青 胡绍燕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45-1149,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miR-196b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中的表达,评估miR-196b在儿童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从标本库中抽取52例初诊AML患儿骨髓,利用q RT-PCR方法检测miR-196b表达水平(结果以2-ΔΔCt表示),并与同期30例非白血病患儿标本... 目的通过检测miR-196b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中的表达,评估miR-196b在儿童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从标本库中抽取52例初诊AML患儿骨髓,利用q RT-PCR方法检测miR-196b表达水平(结果以2-ΔΔCt表示),并与同期30例非白血病患儿标本对照。结果单核系组(M4、M5)的miR-196b表达水平高于非单核系组(M1、M2、M3、M6、M7)和对照组,而非单核系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196b表达水平在t(15;17)组最低,11q23(MLL)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NCCN2013预后分组标准,预后良好组miR-196b表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疗程缓解组miR-196b表达明显低于首疗程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0×109/L组miR-196b表达水平高于WBC<100×109/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196b表达水平与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0.302,P=0.030)。结论 miR-196b表达水平在初诊AML预后不良组明显增高,高水平的miR-196b与低缓解率和较差的预后相关。miR-196b有望成为AML患儿治疗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LL1基因在儿童T-AL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吴水燕 褚欣然 +6 位作者 吉奇 林晓晨 柏振江 李建琴 潘健 陈子兴 胡绍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9-1004,共6页
目的:检测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IGLL1(immunoglobulin lambda-like polypeptide 1)m RNA的相对表达量,并与儿童T-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相关分析,明确IGLL1在儿童T-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 目的:检测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IGLL1(immunoglobulin lambda-like polypeptide 1)m RNA的相对表达量,并与儿童T-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相关分析,明确IGLL1在儿童T-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初诊T-ALL且接受CCLG-ALL 2008方案治疗的患儿56例。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T-ALL患儿中IGLL1基因的转录水平,按照IGLL1转录水平的25%(cutoff value:448)将患儿分为IGLL1低表达组(17例)和IGLL1高表达组(39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IGLL1在T-AL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IGLL1的转录水平与患儿性别、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数、初诊白细胞(WBC)数等临床特点没有相关性,IGLL1高表达组患者较IGLL1低表达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高(76.9%±6.7%vs 47.1%±12.1%,P=0.018)。进一步比较IGLL1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RFS),发现IGLL1高表达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要高于IGLL1低表达组(80.6%±6.6%vs 54.9%±14.0%),但两组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将临床常见预后因素(年龄、性别、初诊WBC计数、强的松D7th治疗反应、治疗后D15th骨髓反应情况)及IGLL1表达水平进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IGLL1表达量(P=0.012)和强的松治疗反应(P=0.017)是影响儿童T-AL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儿童T-ALL中,IGLL1基因高表达组患儿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患儿,且IGLL1基因表达水平是影响儿童T-ALL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提示IGLL1是儿童T-ALL患儿临床预后良好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LL1 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总生存 无复发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素D1基因G870A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
7
作者 戎留成 徐红艳 +5 位作者 芮耀耀 何璐璐 陆勤 李捷 张正东 方拥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00-1702,1814,共4页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素Dl(cyclin D1 gene,CCNDl)G870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南方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病危险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346例中国南方地区白血病儿童患者和520例健康对照进行基因...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素Dl(cyclin D1 gene,CCNDl)G870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南方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病危险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346例中国南方地区白血病儿童患者和520例健康对照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病例和对照中CCNDl G870A分布频率无差异。在对白血病免疫分型及危险度分层分析中,该基因分布频率亦无明显的差异。结论:CCNDl G870A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南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病风险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CND1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诱导治疗方案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翟钦 王易 +7 位作者 何海龙 卢俊 肖佩芳 丁飞 吕慧 孙伊娜 范俊杰 胡绍燕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1-325,共5页
目的评价两种诱导缓解治疗方案(3+7方案和3+10方案)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化疗的AML患儿100例,按入院时间分别接受3+7方案(AML-06方案,A组)和3+10方案(改良AML方案,B组),比较两组的... 目的评价两种诱导缓解治疗方案(3+7方案和3+10方案)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化疗的AML患儿100例,按入院时间分别接受3+7方案(AML-06方案,A组)和3+10方案(改良AML方案,B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56例,男31例、女25例,中位年龄8.2岁(全距1.0~13.0岁),FAB分型,M1型5例、M2型25例、M4型11例、M5型10例、M6型2例、M7型3例;B组44例,男26例、女18例,中位年龄9.3岁(全距1.4~12.5),FAB分型:M2型17例、M4型14例、M5型9例、M6型2例、M7型2例。A组首疗诱导完全缓解(CR)率为48.2%低于B组首疗完全缓解率(7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骨髓抑制期较A组长,诱导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恢复时间也均较A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化疗相关死亡率1.8%,B组为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3年总生存率为75.0%,B组总生存率为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案对AML均有效,3+10方案完全缓解率高,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诱导化疗 疗效 不良反应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朱成琳 陈广华 +5 位作者 翟宗 杨琪瑜 吕慧 李捷 王易 胡绍燕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41-646,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相关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69例allo-HSCT患儿的临床资料。监测移植后全血CMV-DNA拷贝数,分析移植患儿CMV感染发生率、发生时间、... 目的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相关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69例allo-HSCT患儿的临床资料。监测移植后全血CMV-DNA拷贝数,分析移植患儿CMV感染发生率、发生时间、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269例患儿中,男167例、女102例,中位年龄65个月(33~115个月),其中165例发生CMV感染,感染率为61.3%,感染发生时间为移植后23 d(15~34 d),感染持续时间38 d(25~66 d)。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儿移植年龄>65个月、移植后发生Ⅱ~Ⅳ级aGVHD是发生CMV感染的危险因素,而亲缘全相合移植能降低CMV感染发生风险(P<0.05)。发生Ⅱ~Ⅳ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及使用脐血移植与发生难治性CMV感染相关(P<0.05)。难治性CMV感染组与非难治性CMV感染组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患儿年龄大、Ⅱ~Ⅳ级aGVHD能增加CMV感染的发生风险,亲缘全相合移植能降低CMV感染的发生风险。脐血移植后易发生难治性CMV感染;难治性CMV感染初次检测到CMV感染时间早,峰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感染 危险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疗程拖延对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璐 高静 +8 位作者 高伟 刘虎 卢俊 王易 何海龙 肖佩芳 李捷 李建琴 胡绍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4-1039,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采用CCLG-ALL-2008方案疗程拖延对疾病复发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并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化疗疗程拖延... 目的: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采用CCLG-ALL-2008方案疗程拖延对疾病复发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并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化疗疗程拖延与复发的关系,并探究导致疗程拖延引起复发的原因,随访至2019年7月。结果:疗程拖延周数对复发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风险率比提示大于4周影响显著。第12周微小残留病阳性(1×10^(-4)≤微小残留病≤1×10^(-2))对复发率的影响亦有统计学意义(P=0.041)。在疗程拖延原因中,单纯骨髓抑制对复发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疗程拖延4周以上、第12周微小残留病阳性和单纯骨髓抑制是影响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CCLG-ALL-2008方案 儿童 疗程拖延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AC002454.1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1
作者 曹岚 胡绍燕 +7 位作者 潘健 王易 何海龙 卢俊 肖佩芳 古桂雄 杜智卓 柴忆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33-1439,共7页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儿和骨髓正常的其它血液病患儿(作为对照)标本中的表达谱的差异,筛选与AL患儿相关的lnc RNA,探讨lnc RNA AC002454.1在AL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儿和骨髓正常的其它血液病患儿(作为对照)标本中的表达谱的差异,筛选与AL患儿相关的lnc RNA,探讨lnc RNA AC002454.1在AL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Microarray基因芯片技术对初诊AL儿童和对照儿童骨髓细胞的lnc RNA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差异表达显著的lnc RNA 97个,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2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患儿(22例)和对照儿童(21例)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进行验证并比较。并选择其中差异最大的lncRNA AC002454.1分析其相对表达量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经Microarray基因芯片检测,ALL患儿差异表达的lncRNA 1884个、AML患儿差异表达的lncRNA 4289个。采用qRT-PCR对异常表达lncRNA进行验证的结果显示,ALL组中表达显著上调9例、AML组中表达显著上调12例,其中AC002454.1在ALL、AML患儿表达差异最显著(P<0.05,P<0.01)。AC002454.1的相对表达量在初诊ALL免疫分型T系与B系中有显著差异(P<0.01)、ALL和AML组有显著差异(P<0.05),AC002454.1相对表达量在患儿性别、年龄、初诊时WBC计数、染色体、融合基因、危险度分层之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用长链非编码RNA芯片分析获得了AL患儿的lncRNA表达谱,AC002454.1在AL患儿中异常高表达,其表达量与AL患儿的免疫分型及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儿童急性白血病 微矩阵基因芯片 实时荧光定量PCR AC00245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WF前导肽对D1区VWF突变体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虞秀群 马珍妮 +4 位作者 凌婧 赵赟霄 殷杰 余自强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1-1548,共8页
目的:探讨野生型VWFpp与前导肽D1区VWF突变体共转染是否能纠正D1区突变引起的VWF缺陷。方法:将4个定点诱变的VWF D1区突变体质粒单独瞬时转染HEK 293细胞;VWF D1区突变体质粒与VWFpp质粒共同瞬时转染HEK 293细胞,通过ELISA、垂直多聚体... 目的:探讨野生型VWFpp与前导肽D1区VWF突变体共转染是否能纠正D1区突变引起的VWF缺陷。方法:将4个定点诱变的VWF D1区突变体质粒单独瞬时转染HEK 293细胞;VWF D1区突变体质粒与VWFpp质粒共同瞬时转染HEK 293细胞,通过ELISA、垂直多聚体电泳分析细胞上清液及裂解液中的VWF,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质网中VWF的滞留。结果:在垂直多聚体分析中,VWF突变体和VWFpp共表达后VWF多聚体条带消失。共表达后,无论是细胞上清液还是裂解液中VWF抗原含量均减少。在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共表达后,虽然细胞内VWF含量减少,但VWF在内质网滞留比率下降。结论:VWFpp虽然能减少D1区VWF突变体在内质网的滞留,促进了VWF在亚细胞器间的转运,但进一步抑制了D1区突变体VWF的合成及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导肽 突变 生物合成 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血清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平 李丹 +1 位作者 陈广华 王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56-1260,共5页
本研究观察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并比较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采集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脐带,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或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观察不同培养液培养的间... 本研究观察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并比较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采集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脐带,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或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观察不同培养液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细胞周期、增殖分化潜能及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无血清MesenCult-XF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6.57±0.7倍,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4,59±0.45倍(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MSC均表达CD44、CD90、CD73、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HLA-DR及CD34等抗原,表达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5±5.2)%均为G o/G1期细胞,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2±3.1)%为G o/G1期细胞(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MSC均可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脐带MSC按1 000、5 000、10 000、20 000个细胞/孔接种密度与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共培养的每分钟闪烁值(CPM)分别为(6.43±0.47)×104、(4.30±0.38)×104、(1.97±0.13)×104和(0.24±0.03)×104,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与不同密度的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的CPM值分别为(7.85±0.07)×104、(5.64±0.12)×104、(3.09±0.18)×104和(1.73±0.05)×104。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均为MSC,有传代增殖潜能,传代可达临床治疗MSC细胞量,并可避免异种蛋白致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无血清培养液 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 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