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耳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邬慧倩 王声燕 +1 位作者 倪亨吏 李建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1,共4页
目的探讨中耳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7例中耳原发LELC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CK5/6、p63、p40、CK7、CK8/18、INI-1、BRG1、CD... 目的探讨中耳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7例中耳原发LELC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CK5/6、p63、p40、CK7、CK8/18、INI-1、BRG1、CD3、CD20的表达,并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7例中耳原发LELC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26~66岁。镜下见肿瘤细胞形态相似,瘤细胞呈片巢状或散在分布,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样间质。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K、CK5/6、p63、p40、INI-1、BRG1,间质反应性淋巴细胞表达CD3、CD20。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阳性。7例术后随访22~67个月,1例死于胃转移,6例健在。结论中耳原发LELC是罕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与EBV关联密切,整体预后较好,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可辅助放疗或放、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癌 中耳炎 EB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亮 盛茂 +3 位作者 张闽 方林 袁泉文 张明常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MRI对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证实的DDH的MRI表现。根据Dunn标准将63例DDH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观察影响DDH复位的因素(关节积液、关节内脂肪增生、盂唇、圆韧带、髂腰肌)。结... 目的:探讨MRI对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证实的DDH的MRI表现。根据Dunn标准将63例DDH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观察影响DDH复位的因素(关节积液、关节内脂肪增生、盂唇、圆韧带、髂腰肌)。结果:正常髋关节数共为53个,脱位髋关节数共为73个,其中Ⅰ型30个、Ⅱ型20个、Ⅲ型23个。Ⅱ型和Ⅲ型脱位髋关节中观察到盂唇内翻外翻、圆韧带粗大、髂腰肌挛缩、关节积液、脂肪增生等病理变化。MRI对病变盂唇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70.9%、75.0%、88.0%、50.0%、72.1%(Kappa值为0.3986);对圆韧带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60.0%、66.7%、71.4%、54.5%、62.7%(Kappa值为0.2586);对髂腰肌挛缩的显示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80.0%、91.3%、88.9%、84.0、86.0%(Kappa值为0.7177),对关节积液及脂肪增生显示的符合率为100%。结论:MRI能较准确地显示关节积液、关节内脂肪增生、盂唇病变、髂腰肌挛缩,能为外科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雪明 顾志成 王兴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59-262,265,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脾脏病理学改变,探讨小儿ITP脾脏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光镜观察39例儿童ITP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对白髓组织进行形态测量,部分病例作了电镜超微结构检查,并与28... 目的通过研究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脾脏病理学改变,探讨小儿ITP脾脏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光镜观察39例儿童ITP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对白髓组织进行形态测量,部分病例作了电镜超微结构检查,并与28例对照组脾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9例儿童ITP中,有11例(28.2%)在白髓组织内出现明显的次级淋巴滤泡增生现象,而对照组为16例(57.1%);白髓平均面积ITP组较对照组减少,而每mm2白髓数目较对照组略有增多,粒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增生现象在ITP组均较对照组明显。超微结构显示ITP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活跃,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有吞噬现象。结论ITP脾脏病理学改变缺乏特异性,但仍有一定的特点,主要是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活跃,包括巨噬细胞及粒细胞均有明显的增多并表现有活跃的吞噬现象;脾切术前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对白髓内淋巴组织的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病理学改变的个体差异可能与ITP脾切除术后的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病理学 脾/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IgM肾病与IgA肾病临床和病理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陆春久 李艳红 +1 位作者 李晓忠 王兴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比较IgM肾病(IgMN)与IgA肾病(IgAN)患儿在临床及病理方面的异同。方法对经肾活检确诊的38例IgMN及40例IgAN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gMN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小于IgAN患儿,平均肾活检前病程长于IgAN... 目的比较IgM肾病(IgMN)与IgA肾病(IgAN)患儿在临床及病理方面的异同。方法对经肾活检确诊的38例IgMN及40例IgAN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gMN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小于IgAN患儿,平均肾活检前病程长于IgAN患儿,肉眼血尿发生率、尿IgG及尿白蛋白水平均低于IgAN患儿,同时严重肾小球损伤发生率也低于IgAN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N患儿中,有严重肾小球损伤患儿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更低而尿白蛋白水平更高,与无严重肾小球损伤的同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严重肾小管损伤患儿以男性多见,肉眼血尿发生率、尿白蛋白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水平以及出现基底膜厚薄异常的比例高于无严重肾小管损伤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生严重肾小球损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gAN患儿中,有严重肾小球损伤患儿的蛋白尿、肾小管见RBC管型、C3及Fibrinogen显著沉积和足突融合的发生率均高于无严重肾小球损伤的同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严重肾小管损伤的患儿的肾功能受损程度、出现重度系膜细胞增生及肾小球纤维硬化情况比无严重肾小管损伤的同组患儿更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IgMN与IgAN在临床和病理方面存在差异,IgMN肾脏损伤程度较IgAN轻。与IgAN不同,IgMN患儿的肾小管损伤与肾小球损伤无平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IGM肾病 临床 病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腮腺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3例 被引量:6
5
作者 窦训武 朱雪明 +3 位作者 尹德佩 杨素娜 樊明月 杨代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5-677,共3页
2009年3—10月收治3例腮腺区肿块的患儿,术前检查可见:腮腺区局限性隆起,表面皮肤呈暗淡紫红色,边界不清,不活动;血清IgE明显升高;B超检查病灶为等回声团,周围有低回声暗带包绕,呈"牛眼征";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皮下与腮腺之... 2009年3—10月收治3例腮腺区肿块的患儿,术前检查可见:腮腺区局限性隆起,表面皮肤呈暗淡紫红色,边界不清,不活动;血清IgE明显升高;B超检查病灶为等回声团,周围有低回声暗带包绕,呈"牛眼征";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皮下与腮腺之间的囊性病变。术前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见局部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伴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证实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由此可见,该病虽然罕见,通过术前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仍可以作出诊断,为相应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腮腺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C/CCT复合体对mTORC1完整性及其活性的调控作用研究
6
作者 闫先航 钱正韬 +1 位作者 姚春芳 周小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9,共7页
目的探讨TRiC/CCT复合体(TCP-1 ring complex/chaperonin containing TCP-1)与mTOR复合体1(mTORC1)之间可能的相互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探究TRiC/CCT复合体与mTORC1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 目的探讨TRiC/CCT复合体(TCP-1 ring complex/chaperonin containing TCP-1)与mTOR复合体1(mTORC1)之间可能的相互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探究TRiC/CCT复合体与mTORC1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活性后,制备可溶性及不溶性细胞蛋白样本,比较受CCT辅助折叠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通过非变性凝胶电泳技术观察TRiC/CCT复合体的变化,探究mTORC1对TRiC/CCT复合体完整性的影响;利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静默HEK-293T细胞中的CCT2或CCT5基因,研究TRiC/CCT复合体对mTORC1关键组分表达及下游底物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TRiC/CCT复合体各亚基与mTORC1均存在相互作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活性后,β-actin、β-Tubulin及STAT3不溶性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增加,且在非变性电泳凝胶中复合体分子大小无明显改变,证明mTORC1对TRiC/CCT复合体的形成不存在调控作用;在HEK-293T中静默CCT2或CCT5后,mTOR、Raptor、mLST8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磷酸化的p70S6K及Akt水平降低,证实TRiC/CCT复合体对mTORC1及下游分子具有调控作用。结论TRiC/CCT复合体通过调控mTORC1各组分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影响其下游底物的磷酸化水平及活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ORC1 TRiC/CCT复合体 蛋白质折叠 分子伴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球内纤维蛋白原沉积在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的意义 被引量:43
7
作者 王凤英 李晓忠 +1 位作者 王兴东 朱雪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2-187,共6页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肾小球内纤维蛋白原(Fib)沉积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行肾活检的82例HSPN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HSPN患儿按肾脏免疫病理是否有肾小球内Fib沉积及沉积强度分组,比较各组患儿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 82例患...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肾小球内纤维蛋白原(Fib)沉积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行肾活检的82例HSPN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HSPN患儿按肾脏免疫病理是否有肾小球内Fib沉积及沉积强度分组,比较各组患儿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 82例患儿中63例有肾小球内Fib沉积,发生率为76.83%,其中Fib+23例(28.05%),Fib++37例(45.12%),Fib+++3例(3.66%),肾小管未发现有沉积。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CD 19^+CD 23^+淋巴细胞亚群及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MA/Cr)在无沉积组、轻度沉积组及重度沉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沉积组的hs-CRP和CD19^+CD 23^+水平高于轻度沉积组和无沉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和轻度沉积组的DD水平高于无沉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沉积组的UMA/Cr高于无沉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Fib沉积与Ig A沉积呈正相关(r=0.64,P<0.001);三组患儿肾小球Ig G沉积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沉积组的Ig G沉积比例较高。结论有肾小球Fib沉积的患儿,尤其Fib沉积严重者免疫功能紊乱,炎症反应及高凝状态更严重,肾功能损害也可能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沉积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FOXP3在不同部位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6
8
作者 郭天威 张闽 +4 位作者 刘志菊 郭凌川 段卫明 季月霞 曹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93-898,共6页
目的探讨FOXP3^+细胞在胃癌不同部位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胃癌手术切除标本268例,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OXP3在癌周和癌巢的表达,分析FOXP3在癌周及癌巢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患者生存... 目的探讨FOXP3^+细胞在胃癌不同部位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胃癌手术切除标本268例,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OXP3在癌周和癌巢的表达,分析FOXP3在癌周及癌巢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患者生存期的关系,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法检测FOXP3与CD4的共表达情况。结果癌周FOXP3高表达者病死率显著低于低表达者(P=0.01);癌周FOXP3表达与患者的生存期呈正相关(P=0.02)。癌巢FOXP3表达与患者的生存期无相关性;癌周FOXP3表达与CD4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双色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癌周FOXP3^+细胞与CD4^+细胞存在共表达。结论FOXP3^+/CD4^+免疫细胞多出现在癌周,癌周FOXP3^+细胞可作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微环境 FOXP3 TREG 异质性 组织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腺癌组织中PD-L1和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权秋颖 曹磊 +4 位作者 张闽 黄山 黄仁鹏 陈志 郭凌川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49-1153,1159,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5~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存档的胃腺癌手术切除标...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5~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存档的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268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胃腺癌组织中PD-L1及CD163(M2型TAMs特异性标志物)蛋白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胃腺癌癌细胞中PD-L1的高表达率为19.4%(52/268);胃腺癌间质细胞中PD-L1的高表达率为62.3%(167/268)。PD-L1表达与CD163表达呈正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胃腺癌间质细胞中PD-L1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CD163表达与患者生存无关,在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时发现PD-L1高表达同时CD163低表达的患者预后最好;PD-L1低表达同时CD163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最差。结论PD-L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CD163表达呈正相关,提示TAMs可作为胃癌联合治疗的新潜在靶点,并提高PD-1/PD-L1免疫卡控点治疗胃癌的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腺癌 PD-L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