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肾盂成形术后严重尿外渗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汪添益 张宇 +7 位作者 付明翠 张婷 曹戌 夏红亮 戴澍 成毅 严向明 周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肾盂成形术后严重尿外渗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行肾盂成形术后出现严重尿外渗的1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 目的探讨儿童肾盂成形术后严重尿外渗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行肾盂成形术后出现严重尿外渗的1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术前与术后影像学检查结果、住院期间尿外渗信息、治疗结局以及预后情况。结果18例中,男16例、女2例;手术年龄(6.03±4.79)岁;梗阻位于左侧16例、右侧2例;住院时间20(13,24)d。术后严重尿外渗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 d,范围1~20 d。17例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1(8,15)d,单日腹腔引流液体量最大值为485(298,786)mL。术后并发症Clavien分级:Ⅰ级8例、Ⅱ级4例、Ⅲb级6例,住院期间二次手术发生率为33.33%(6/18)。术前、术后肾盂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renal pelvis,APD)分别为(4.11±1.83)cm和2.40(1.58,4.5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8,P=0.009)。术前、术后肾实质厚度最小值(parenchyma thickness minimum,PT_(min))分别为0.6(0.2,0.8)cm和(0.93±0.3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0,P=0.011)。术前、术后APD/PT值分别为6.05(2.85,13.44)和2.64(1.95,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0,P=0.002)。肾盂前后径改善百分比(APD improvement rate,PI-APD)为20.95%(-0.45%,60.91%)。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术后出现再梗阻2例,手术成功率为88.89%(16/18)。结论肾盂成形术后严重尿外渗可导致住院期间二次手术风险增加,但患儿远期肾积水情况较术前明显缓解,再梗阻的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 腹腔镜检查 肾盂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尿外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膀胱高强度磁力珠异物并磷酸钙结石气膀胱辅助下取出术一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安星宇 毕允力 +2 位作者 张振乾 曹戌 戴澍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8期790-791,共2页
膀胱是泌尿系异物最常存留的部位。膀胱异物种类很多,包括电线、铅笔、针以及导尿管部件等。儿童膀胱磁力珠异物临床少见,常见于青春期男性,患儿因"性好奇"将异物自尿道外口塞入尿道,磁力珠顺尿道进入膀胱后相互吸引形成团状... 膀胱是泌尿系异物最常存留的部位。膀胱异物种类很多,包括电线、铅笔、针以及导尿管部件等。儿童膀胱磁力珠异物临床少见,常见于青春期男性,患儿因"性好奇"将异物自尿道外口塞入尿道,磁力珠顺尿道进入膀胱后相互吸引形成团状,难以自行排出。在磁力珠进入膀胱过程中,其光滑的表面对尿道黏膜损伤较小,因此多数患儿早期并无明显不适。磁力珠异物在膀胱内留置数年,患儿可反复发生尿路感染,尿液中细菌、白细胞、坏死组织以及磁力珠异物将共同形成结石的核心,新的结石晶体沉积在此核心表面,逐渐形成完整结石。本文介绍1例膀胱高强度磁力珠异物并磷酸钙结石行气膀胱辅助下结石取出术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异物 磁力珠 膀胱结石 气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处女膜闭锁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振乾 陈可欣 +4 位作者 严向明 周云 张婷 付明翠 曹戌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 探讨儿童处女膜闭锁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24例处女膜闭锁患儿临床资料,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手术方法、术中情况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等... 目的 探讨儿童处女膜闭锁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24例处女膜闭锁患儿临床资料,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手术方法、术中情况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 24例中,青春期前发现处女膜闭锁7例(29%),青春期时出现临床症状而就诊17例(71%)。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下腹部疼痛不适(16/17);多数患儿有泌尿系统症状,包括尿潴留及排尿困难(7/17)、尿频(2/17);少数患儿伴有发热(2/17)、腹胀(1/17)、恶心(1/17)、排便困难(1/17)等。在有症状患儿中,7例(41.2%)曾被误诊。24例均行处女膜“+”字切开术,术后随访无一例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处女膜闭锁的诊断需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可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手术的最佳时机是青春期开始后至月经初潮之前。处于青春期且伴有症状的患儿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处女膜“+”字切开术作为标准手术方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女膜/畸形 处女膜/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道下裂相关miRNA差异表达分析的初步探讨
4
作者 黄恩馥 陈娇 +3 位作者 曹戌 冯笑 张亚 周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35-340,共6页
目的通过筛选尿道下裂、术前经HCG治疗的尿道下裂以及正常包皮组织中miRNA差异表达,探究其与尿道下裂的发生以及术前HCG治疗影响预后的可能途径,为探究尿道下裂病因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9例尿道下裂(其中3例术前进行HCG治疗)以及3例包... 目的通过筛选尿道下裂、术前经HCG治疗的尿道下裂以及正常包皮组织中miRNA差异表达,探究其与尿道下裂的发生以及术前HCG治疗影响预后的可能途径,为探究尿道下裂病因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9例尿道下裂(其中3例术前进行HCG治疗)以及3例包茎患儿(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取包皮组织抽提总RNA,利用芯片技术筛选各组差异性表达的miRNAs,并用RT-PCR技术对筛选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芯片筛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尿道下裂患儿的包皮组织里差异性表达的miRNAs中上调的19个,下调的15个。与术前行HCG治疗组的患儿相比,术前未行HCG治疗的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里差异性表达的miRNA中上调的19个,下调的25个;RT-PCR验证结果:在差异性表达的miRNA中选择10个miRNA进行验证,其中5个miRNA与芯片结果相符,分别是let-7b-3p、miR-145-5p、miR-376a-3p、miR-377-3p和miR-1-3p。其中let-7b-3p、miR-145-5p、miR-376a-3p、miR-377-3p在尿道下裂组中低表达,在对照组和术前HCG治疗的尿道下裂组中高表达;miR-1-3p在术前HCG治疗的尿道下裂患儿中较未用药组中高表达。结论首次建立尿道下裂患儿miRNAs的基因表达谱,并筛选出在术前行HCG治疗尿道下裂、术前未行HCG治疗尿道下裂与包茎之间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s。根据筛选出的差异性表达的miRNAs,推测其与尿道下裂的关系,为今后疾病的预防以及提高治疗效果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病因学 微RNAS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反转录酶-聚合酶连锁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例45,X/46,XY性染色体嵌合患儿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秀丽 吴海瑛 +3 位作者 付明翠 王红英 徐鸥 陈临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17-1424,共8页
目的·分析45,X/46,XY性染色体嵌合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通过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 目的·分析45,X/46,XY性染色体嵌合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通过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等方法确诊的45,X/46,XY性染色体嵌合患儿的临床表现、性激素水平、性腺病理等。结果·共有23例患儿明确诊断为45,X/46,XY性染色体嵌合,其中11例为女性表型,12例为男性表型。其中12例患儿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明确诊断,10例患儿需结合FISH明确诊断,仅1例患儿通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明确诊断。初诊年龄为(0.3~14.9)岁,女性表型患儿平均初诊年龄为(9.3±3.9)岁,大于男性表型患儿[(4.4±3.7)岁,P<0.05]。所有1岁以上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长迟缓,女性表型患儿矮小程度更严重。女性表型患儿中3例存在阴蒂增大,其余患儿外生殖器外观无男性化表现;女性表型患儿外生殖器男性化评分(external masculinization core,EMS)为0~2.5分。12例男性表型患儿均处于青春前期状态,4例存在尿道下裂合并隐睾,3例存在单纯尿道下裂,3例存在小睾丸,2例外生殖器无异常。男性表型患儿的EMS为4~12分,平均分为10.5分。女性表型患儿均存在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男性表型患儿促性腺激素水平大多与年龄相匹配。有3例患儿出现性腺母细胞瘤,均为女性表型患儿。结论·45,X/46,XY性染色体嵌合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应重视该类患儿性腺肿瘤的发生;EMS对患儿临床评估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嵌合 身材矮小 性腺肿瘤 荧光原位杂交 外生殖器男性化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夏红亮 汪健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611-614,618,共5页
睾丸扭转是男性新生儿及青少年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急症,扭转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可导致睾丸组织缺血坏死。同时,睾丸扭转复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是导致睾丸生精功能障碍和激素分泌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但在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 睾丸扭转是男性新生儿及青少年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急症,扭转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可导致睾丸组织缺血坏死。同时,睾丸扭转复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是导致睾丸生精功能障碍和激素分泌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但在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细胞和分子参与其发生、发展过程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笔者将针对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 分子生物学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芳香化酶缺乏症1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7
作者 汪添益 宋宏程 +1 位作者 张潍平 杨洋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88-91,共4页
芳香化酶缺乏症(aromatase deficiency,AD)是由位于染色体15q21.1上CYP19 A1基因失功能突变导致的一种先天性雌激素合成障碍综合征。作为46,XX性发育异常的罕见病因之一,芳香化酶缺乏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CYP19 A1基因检测可确诊。早... 芳香化酶缺乏症(aromatase deficiency,AD)是由位于染色体15q21.1上CYP19 A1基因失功能突变导致的一种先天性雌激素合成障碍综合征。作为46,XX性发育异常的罕见病因之一,芳香化酶缺乏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CYP19 A1基因检测可确诊。早期诊断与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减轻或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本文介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9年1月收治的1例AD患儿临床诊治及结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发育障碍 细胞色素P450家族19 基因 隐性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