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运中 陶云珍 +1 位作者 丁云芳 冯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17-718,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患儿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对新生儿病房使用呼吸机患儿送检深部痰标本123份,接种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对生长优势菌(>2+)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根据NCCLS标准进行判断。...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患儿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对新生儿病房使用呼吸机患儿送检深部痰标本123份,接种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对生长优势菌(>2+)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根据NCCLS标准进行判断。结果获得阳性标本54例,共分离出致病菌60株,占致病菌前五位的细菌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25.0%)、大肠埃希氏菌(16.7%)、念珠菌(13.3%)、铜绿假单胞菌(11.7%)、鲍曼氏不动杆菌(6.7%)。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对AMP、CZ、CXM、CFP、PRL、CTX、CAZ、CRO等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大于90%,铜绿假单胞菌对SXT的耐药达71.4%。对于产ESBLS株,仅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高度敏感。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氏不动杆菌已成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呼吸机相关肺炎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外周静脉—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冯星 吴嘉伟 +4 位作者 丁晓春 肖志辉 孙斌 俞生林 朱雪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58-459,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静脉—静脉同步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用BD公司20G套管针留置技术,建立一条股静脉或颈内静脉通道抽血和另一外周静脉输血,在生命体征监护下行同步换血。结果17例新生儿换血病例中,换血量为100~204ml/kg,换血...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静脉—静脉同步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用BD公司20G套管针留置技术,建立一条股静脉或颈内静脉通道抽血和另一外周静脉输血,在生命体征监护下行同步换血。结果17例新生儿换血病例中,换血量为100~204ml/kg,换血前后总胆红素下降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总胆红素下降率平均达48.82%(33.95%~75%)。单位血量的胆红素下降率平均为172%(110%~333%),换血总量的胆红素下降率平均为69.15%(28%~213.3%)。换血后Hb、RBC、Hct、Ret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新生儿外周静脉—静脉同步换血既安全有效,又方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换血 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丁晓春 冯星 +1 位作者 朱雪萍 肖志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99,共3页
为评价高频振荡通气 (HFOV)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的疗效 ,对11例重症MAS采用HFOV治疗 ,有气漏者采用低容量策略 ,其余采用高容量策略 ,频率10Hz左右 ,通过逐渐增加平均气道压改善氧合状态 ,以达到吸入氧浓度≤0.4时 ,脉... 为评价高频振荡通气 (HFOV)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的疗效 ,对11例重症MAS采用HFOV治疗 ,有气漏者采用低容量策略 ,其余采用高容量策略 ,频率10Hz左右 ,通过逐渐增加平均气道压改善氧合状态 ,以达到吸入氧浓度≤0.4时 ,脉氧饱和度≥0.9 ,调节振荡压力幅度使PaCO2 维持在30~40mmHg。结果治愈7例 ,死亡2例。9例患儿HFOV满48小时 ,治疗后平均气道压由22±3.5cmH2O降至15±3.2cmH2O(P<0.05) ,吸入氧浓度由0.80±0.10降至0.33±0.12(P<0.001),氧合指数由24.0±4.5降至7.4±1.8(P<0.001) ,动脉/肺泡PO2 由0.10±0.01升至0.35±0.06(P<0.01)。治疗过程中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治疗 新生儿 胎粪吸入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窒息后血褪黑素和应激因子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莹 缪珀 +4 位作者 任静 孙斌 程帅 丁欣 冯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0-174,共5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后血浆褪黑素(MT)、糖皮质激素(GC)水平及褪黑素受体1(MR1)、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足月窒息新生儿,其中轻度窒息组22例、重度窒息组28例;另选同时期因感染、黄疸... 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后血浆褪黑素(MT)、糖皮质激素(GC)水平及褪黑素受体1(MR1)、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足月窒息新生儿,其中轻度窒息组22例、重度窒息组28例;另选同时期因感染、黄疸等单一病种住院的非窒息足月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入组新生儿均在出生后24 h内及生后第7天采集外周血,留取血浆及单个核细胞,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MT及GC水平,Real-time PCR检测MR1、GRαmRNA表达量。结果生后24 h内,轻度和重度窒息组血浆GC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窒息组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7天,轻度和重度窒息组的血浆GC浓度下降,与生后24 h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窒息组仍高于轻度组,轻度和重度窒息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4 h内,重度窒息组的血浆MT浓度低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时,重度和轻度窒息组的血浆MT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与生后24 h内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4 h内重度窒息组GRαm RNA表达水平降低,而轻度窒息组升高,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轻度和重度窒息组GRα表达水平均恢复,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后24 h相比较,重度窒息组第7天MR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窒息产生的应激反应超过了新生儿的适应范围,MR1及内源性MT呈高表达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窒息 应激反应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06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9
5
作者 唐晓娟 冯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研究败血症新生儿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12年间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血培养及其药敏分析结果。结果共28 120份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培养阳性1 606份(5.7%),共培养出病原菌1 665株;其中革兰阳... 目的研究败血症新生儿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12年间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血培养及其药敏分析结果。结果共28 120份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培养阳性1 606份(5.7%),共培养出病原菌1 66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 336株,以表皮葡萄球菌(902株)及溶血性葡萄球菌(206株)为主;革兰阴性菌235株,以肺炎克雷伯杆菌(108株)及大肠埃希菌(73株)为主。逐年比较,不同菌株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175株病原菌的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高,对青霉素耐药性达90%以上;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敏感性高,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且普遍对青霉素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血培养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雪萍 钱继红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41-646,共6页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早期识别和严重程度判断较为困难,临床常使用Bell分期作为其诊断及分期标准。随着分子医学和新生儿医学水平的提高,NEC的预防、治疗和管理策略都有了新的进展,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组学与临床...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早期识别和严重程度判断较为困难,临床常使用Bell分期作为其诊断及分期标准。随着分子医学和新生儿医学水平的提高,NEC的预防、治疗和管理策略都有了新的进展,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组学与临床数据结合寻找早期预测NEC的相关生物标志物、母乳喂养及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对NEC的预防、干细胞和外泌体相关治疗的探索,都为NEC诊治带来了新方向,有望降低NEC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患儿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组学 预防 干细胞 外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川崎病1例病例报告 被引量:3
7
作者 任静 王莹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0-222,共3页
1病例资料 男,24 d,因“发热3 h”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我院)。3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峰38.5℃。稍有吐沫,打喷嚏,奶量下降,热时略烦躁,无抽搐,无咳嗽,无青紫。 患儿足月,因“瘢痕子宫”剖宫产娩出,出生史无异常提示。
关键词 川崎病 瘢痕子宫 出生史 病例报告 病例资料 新生儿 异常提示 剖宫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U中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0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肖志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14-716,共3页
目的研究N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N)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空气层流净化NICU建立前后苏州儿童医院VAPN的发病率、病原学、易感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NICU建立后VAPN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17.70%vs47.19%,P<0.... 目的研究N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N)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空气层流净化NICU建立前后苏州儿童医院VAPN的发病率、病原学、易感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NICU建立后VAPN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17.70%vs47.19%,P<0.05);VAPN仍是呼吸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VAPN的病原菌主要为耐药性细菌、条件性致病菌和真菌;VAPN的主要易感因素为呼吸机使用时间、患儿胎龄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结论加强NICU中空气净化和无菌操作、控制呼吸机和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是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院内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富环境康复训练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体格及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徐欢岚 梁冠军 +3 位作者 张何威 胡佳 张爱霞 顾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01-1706,共6页
目的:观察丰富环境康复训练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体格及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HIE新生儿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丰富环境康复训练,共3... 目的:观察丰富环境康复训练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体格及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HIE新生儿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丰富环境康复训练,共3周。于入院时、干预3周后分别测量两组的身长、体重、头围评估患儿的体格发育情况,并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和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IMP)评估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及运动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身长和体重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头围变化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NBNA评分及TIMP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丰富环境康复训练可促进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体格和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提高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环境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 婴儿运动表现测试 神经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祖铭 冯星 +6 位作者 朱国际 孙斌 王莹 朱海娟 丁欣 季正华 王兴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MT的用药时间窗。方法选用7日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HIBD组)、MT治疗组(按给药时间分为HIBD前组、0h组、1h组和2h组),即治疗组在各不...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MT的用药时间窗。方法选用7日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HIBD组)、MT治疗组(按给药时间分为HIBD前组、0h组、1h组和2h组),即治疗组在各不同时间给予腹腔注射1次MT10mg/kg,各组动物分别在术后6h、12h、24h、48h、72h处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NSE的表达变化。结果HIBD模型组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MT各治疗组(P<0.01),HIBD模型组皮质NSE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MT各治疗组(P<0.01或P<0.05);MT治疗组各组间比较,HIBD前组、0h组、1h组血清NSE和皮质NSE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差异性不明显(P>0.05),但它们与后2h组在血清NSE和皮质NSE阳性细胞数的变化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组织中NSE的变化与血清中NSE的变化显著负相关(r=-0.92)。结论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能有效地保护NSE的活性。褪黑素在HIBD的治疗上存在时间窗,预防用药和HIBD后2h内给药效果明显,而且HIBD后1h内给药优于HIBD后2h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T细胞治疗儿童复发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所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秋皎 潘涛 +2 位作者 柏振江 丁欣 李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48-853,共6页
目的探讨CAR-T细胞疗法治疗儿童复发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时出现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4例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性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复发性B-ALL输注CAR-... 目的探讨CAR-T细胞疗法治疗儿童复发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时出现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4例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性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复发性B-ALL输注CAR-T细胞后,9例发生严重CRS,11例患儿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5例需要机械通气,10例有神经系统症状,7例出现肝损害。14例患儿均使用托珠单抗治疗,7例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5例行血液净化治疗。3例患儿死亡,11例在2周内好转。结论CRS是CAR-T细胞输注后的常见毒性反应,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CRS的严重程度与细胞因子IL-6、IFN-γ水平呈正相关。托珠单抗和激素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血液净化也是CRS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细胞疗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血液净化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褪黑素受体的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莹 杨祖铭 +4 位作者 朱海娟 何军 孙斌 丁欣 冯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71-974,共4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褪黑素(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肾上腺组织中褪黑素受体1(MR1)mRNA和血浆皮质酮(CS)浓度的变化。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T)、模型组(K)、假手术组(H)、生理组(S),在不同时间点... 目的观察外源性褪黑素(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肾上腺组织中褪黑素受体1(MR1)mRNA和血浆皮质酮(CS)浓度的变化。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T)、模型组(K)、假手术组(H)、生理组(S),在不同时间点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法(RT-PCR)半定量测定各组肾上腺组织中MR1mRNA的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CS的浓度。结果HIBD后2h肾上腺组织中MR1的表达显著下调,而此时血浆CS水平显著升高,4h达高峰(P<0.05),与应激程度相符;MT干预后CS浓度以及MR1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外源性MT可能通过自身受体调控应激激素,抑制HIBD后的过度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褪黑素 褪黑素受体1 皮质酮 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HIBD新生大鼠皮质酮及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莹 杨祖铭 +4 位作者 朱海娟 何军 孙斌 丁欣 冯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使用外源性褪黑素(MT),观察血浆皮质酮(CS)和肾上腺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的变化。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T)、模型组(K)、假手术组(H)、生理组(S),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放射免疫... 目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使用外源性褪黑素(MT),观察血浆皮质酮(CS)和肾上腺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的变化。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T)、模型组(K)、假手术组(H)、生理组(S),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血浆的CS浓度,RT-PCR法检测肾上腺组织中GRmRNA表达。结果HIBD后血浆CS水平显著升高,肾上腺组织中GRmRNA表达下调,外源性MT逆转了两者的变化。结论血浆CS和肾上腺组织中GR参与HIBD的病理生理过程,外源性MT可能通过降低内源性CS的浓度,使GR表达上调,减轻HIBD后的过度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褪黑素 皮质酮 糖皮质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褪黑素受体的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莹 杨祖铭 +4 位作者 朱海娟 何军 孙斌 丁欣 冯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8-370,374,共4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褪黑素(melatonin,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damage,HIBD)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肾上腺组织中褪黑素受体1(melatonin receptor 1,MR1)mRNA和血浆皮质酮(corticosterone,CS)浓度的变化。方法新生7... 目的观察外源性褪黑素(melatonin,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damage,HIBD)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肾上腺组织中褪黑素受体1(melatonin receptor 1,MR1)mRNA和血浆皮质酮(corticosterone,CS)浓度的变化。方法新生7日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T)、模型组(K)、假手术组(H)和生理组(S),在不同时间点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法(RT-PCR)半定量测定各组肾上腺组织中MR1 mRNA的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CS的浓度。结果HIBD后2 h肾上腺组织中MR1的表达显著下调,而此时血浆CS水平显著升高,4 h达高峰(P<0.05),与应激程度相符;MT干预后CS浓度以及MR1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外源性MT可能通过自身受体调控应激激素,抑制HIBD后的过度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褪黑素 褪黑素受体1 皮质酮 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鼠脑损伤后松果体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与细胞凋亡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斌 冯星 +2 位作者 张瑞宣 周先举 朱雪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7-350,T071-T072,共6页
为了探讨新生鼠发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松果体细胞的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 i NOS)表达与松果体细胞凋亡及形态学改变的关系 ,用 7日龄新生 Wistar大鼠 ,结扎左侧颈总动脉 ,术后 2 h吸入 8%浓度氧 2 h,建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 HI... 为了探讨新生鼠发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松果体细胞的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 i NOS)表达与松果体细胞凋亡及形态学改变的关系 ,用 7日龄新生 Wistar大鼠 ,结扎左侧颈总动脉 ,术后 2 h吸入 8%浓度氧 2 h,建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 HIBD)。分别于建模后 0 h、2 4h、48h处死动物 ,剥取松果体 ,观察松果体细胞的 i NOS表达及细胞凋亡 ,电镜观察松果体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 :( 1)新生鼠脑损伤后松果体的 i NOS在 0 h、2 4h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 2 )脑损伤后松果体凋亡细胞早期明显增多 ,尤以 0 h、2 4h为主 ;( 3)电镜观察 :脑损伤后松果体的形态学也以 0 h、2 4h改变为明显 ,出现线粒体明显肿胀、粗面内质网极度扩张、细胞变性。提示 :( 1)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 0 h、2 4h松果体细胞的 i NOS表达增加 ,以后逐渐下降 ,48h表达减少。 ( 2 ) TUNEL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与 i NOS表达同步改变 ,i NOS表达对细胞凋亡有促进作用。 ( 3)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鼠 脑损伤 松果体细胞 一氧化氮合酶 细胞凋亡 关系 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大鼠脑损伤后松果体Clock mRNA、Per2 mRNA表达和血浆褪黑素水平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丁欣 冯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90-593,599,共5页
目的比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组与对照组的新生大鼠松果体中Clock mRNA和Per2 mNRA表达与血浆褪黑素(MLT)的变化。方法7日龄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36只)。HIBD模型组按改良Levine法建立。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 目的比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组与对照组的新生大鼠松果体中Clock mRNA和Per2 mNRA表达与血浆褪黑素(MLT)的变化。方法7日龄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36只)。HIBD模型组按改良Levine法建立。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放免技术分别测定并比较缺氧缺血后0、2、12、24、36、48h松果体中Clock mRNA和Per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血浆MLT水平。结果HIBD组和对照组Clock mRNA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2mRNA的表达在HIBD后24h开始下降,在36h和48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HIBD导致外周血MLT水平12h开始下降,24h降至谷底,48h恢复。结论钟基因Clock mRNA和下降的Per2mRNA表达以及血浆MLT可能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CLOCK基因 Per2基因 褪黑素 松果体 新生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受体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海马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晓娟 孙斌 +4 位作者 王莹 丁欣 于论 徐利晓 冯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8-371,共4页
目的探讨Ca—A/K通道相关分子谷氨酸受体1(GluRI)及谷氨酸受体2(GluR2)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后海马组织中表达以及在自噬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日龄SD新生大鼠60只,随机分为HIBD组和假手术组,于HIBD造模后0、1、6... 目的探讨Ca—A/K通道相关分子谷氨酸受体1(GluRI)及谷氨酸受体2(GluR2)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后海马组织中表达以及在自噬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日龄SD新生大鼠60只,随机分为HIBD组和假手术组,于HIBD造模后0、1、6、24、48、72h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GluR2、GluR1及自噬标记蛋白LC3、Beclin一1的表达。结果HIBD组6h后脑组织即出现水肿,可见点状软化坏死灶。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间点HIBD组的GluR2表达水平均下降,而GluRl、Beclin-1、LC3表达水平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BD组海马组织中LC3、Beclin-1、GluRl和GluR2蛋白表达水平在HIBD造模后各个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5-701.14,P均〈0.01)。GluR2蛋白表达于HIBD后1h即开始下降,6h下降较明显,24h达最低点;GIuRl、Beclin-1及LC3表达于6h开始增加,24h达高峰,48hA持续较高水平;上述蛋白表达均在72h逐渐恢复。结论Ca—A/K通道相关分子GluR2及GluRl在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组织自噬性死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脑损伤 谷氨酸受体 自噬 海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血清TNF-α和IL-6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海娟 冯星 孙斌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30-933,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时血清TNF-α、IL-6的变化及外源性褪黑素(MT)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选用7日龄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生理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HIBD组)、MT治疗组,建立新生鼠HIBD模型后,于不同时间...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时血清TNF-α、IL-6的变化及外源性褪黑素(MT)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选用7日龄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生理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HIBD组)、MT治疗组,建立新生鼠HIBD模型后,于不同时间点分别取血,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中TNF-α,IL-6的浓度。结果假手术组血清TNF-α、IL-6浓度在24h内无明显变化,与生理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BD组中血清TNF-α在2h开始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h达高峰,24h明显回落。MT治疗组血清TNF-α24h内的变化情况与HIBD组一致,但MT治疗组在各时点的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HIBD组(P<0.01)。HIBD组血清IL-6在8h内无明显变化,12h开始升高,24h升高更显著。MT治疗组中血清IL-6在2h即开始上升,24h内都处于上升过程中,而且MT治疗组血清IL-6在24h内进一步升高,均显著高于HIBD组(P<0.01)。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血清TNF-α、IL-6的浓度增高,而褪黑素可以降低血清TNF-α的浓度,刺激IL-6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TNF-Α IL-6 新生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氧致新生大鼠肺损伤过程中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的研究
19
作者 刘进生 肖志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高氧致新生大鼠肺损伤过程中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新生12 h内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氧组,对照组置于正常空气中喂养,高氧组持续暴露于80%~85%氧浓度下。两组分别于第1、4、7、14、21天时提取肺脏、脾脏和胸腺,以常... 目的探讨高氧致新生大鼠肺损伤过程中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新生12 h内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氧组,对照组置于正常空气中喂养,高氧组持续暴露于80%~85%氧浓度下。两组分别于第1、4、7、14、21天时提取肺脏、脾脏和胸腺,以常规组织学方法观察肺脏形态结构变化;运用常规计数法检测脾脏中淋巴细胞数量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CD4+、CD8+T细胞的百分比变化;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脾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PHA)和自身肺组织的增殖反应;用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胸腺形态结构变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和CD4+、CD8+细胞分布。结果实验4 d时,高氧组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7 d时CD4+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此后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到实验21 d时接近对照组。淋巴细胞活检发现,实验4~7 d时,脾淋巴细胞对自身肺组织和对PHA刺激的增殖反应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均<0.01);14~21 d时,脾淋巴细胞对自身肺组织刺激的增殖反应活性逐渐下降,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对PHA刺激后的增殖反应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高氧性肺损伤早期,脾脏中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活性逐渐增强;后期,脾脏CD4+、CD8+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活性显著减低。高氧性肺损伤过程中有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损伤 高氧 免疫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莫三嗪致儿童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崔宁迅 朱雪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6-358,共3页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为应用致敏药物2~6周内,主要以急性广泛的皮损(最多见的为麻疹样皮疹)伴发热、淋巴结增大、多脏器受累(肝炎、肾炎、肺炎)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单核细胞增多等血液学...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为应用致敏药物2~6周内,主要以急性广泛的皮损(最多见的为麻疹样皮疹)伴发热、淋巴结增大、多脏器受累(肝炎、肾炎、肺炎)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单核细胞增多等血液学异常为特征的严重全身性药物反应[1]。在国内拉莫三嗪引起成人DISH有报道,但引起儿童过敏的报道较少,重庆儿童医院报道22例DIHS住院患儿中,有3例为拉莫三嗪引起[2],因此,为了提高对儿童DIHS临床诊治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加重,现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近期1例儿童典型拉莫三嗪致DIHS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拉莫三嗪 人疱疹病毒6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