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龄儿童肠旋转异常的影像学表现(附5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峰 郭万亮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3期465-467,共3页
肠旋转异常是小儿肠道在胚胎时期发生旋转异常造成[1],多数为新生儿时期发病,但年龄较大的患者临床上缺乏典型的症状,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腹部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腹部的隐痛,多以胃肠道痉挛疾病来就诊时。
关键词 大龄儿童 肠旋转异常 临床症状 影像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FI-VTQ技术定量评价下肢肌间静脉单纯扩张与急性期血栓的探讨
2
作者 孟祥栋 汪静 +2 位作者 罗蓉蓉 查珣 盛茂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19-122,共4页
目的 探讨ARFI-VTQ技术对下肢肌间静脉单纯扩张与急性期血栓的定量分析能力。方法 选取单纯下肢肌间静脉扩张患者29例(30肢)作为肌间静脉扩张组,单纯下肢肌间静脉急性期血栓患者29例(41肢)作为急性期血栓组,分析两组二维及多普勒声像图... 目的 探讨ARFI-VTQ技术对下肢肌间静脉单纯扩张与急性期血栓的定量分析能力。方法 选取单纯下肢肌间静脉扩张患者29例(30肢)作为肌间静脉扩张组,单纯下肢肌间静脉急性期血栓患者29例(41肢)作为急性期血栓组,分析两组二维及多普勒声像图特征,并分别行ARFI-VTQ检查,获得两组患者各自SWV测值,比较两组患者测值差异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区分下肢肌间静脉单纯扩张与急性期血栓的最佳结果。结果 肌间静脉扩张组超声检查表现:管腔内呈无回声,部分自发显影,呈流沙样改变;管腔可被压闭,挤压后可见血流信号显示;SWV测值0.84~1.59 m/s,平均(1.32±0.17)m/s,取样深度2.0~3.5 cm,平均(2.64±0.41)cm。急性期血栓组超声检查表现:管腔内呈极低回声或低回声;管腔不可压闭,无血流信号或少许血流信号;SWV测值1.54~2.41 m/s,平均(1.86±0.19)m/s,取样深度0.9~3.6 cm,平均(2.43±0.59)cm。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99.5%(95%CI:0.985-1.000,P<0.001),以1.60 m/s为截断值,ARFI-VTQ技术诊断急性期血栓的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100%。结论 ARFI-VTQ技术能够定量分析单纯肌间静脉扩张与急性期肌间静脉血栓,在两者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 声触诊组织定量 肌间静脉血栓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MR和超声在移植性肝癌生长监测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万亮 刘振堂 +3 位作者 石三利 张大鲲 戴社教 周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研究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生物学特点,评价各种超声、CT、MR在肝癌检测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在无菌条件下,接种VX2瘤组织块和生理盐水混悬液,超声、CT、MR检测肿瘤的生长和成瘤情况。结果:制模成功率为88.8%,VX... 目的:研究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生物学特点,评价各种超声、CT、MR在肝癌检测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在无菌条件下,接种VX2瘤组织块和生理盐水混悬液,超声、CT、MR检测肿瘤的生长和成瘤情况。结果:制模成功率为88.8%,VX2肝癌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肿块,无包膜,CDFI显示肿瘤血供为高频低阻型动脉型血流频谱,CT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不规则性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呈高密度,门脉期肿瘤呈低密度,肿瘤边缘及正常肝实质强化明显,MRI T1WI表现为低信号肿块,T2WI肿瘤呈不均匀稍高信号,+PD序列与T1WI相比肿瘤信号增高,肿瘤呈等信号。结论:开腹直视注入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成功率高,超声、CT为准确、方便的检测手段,可以动态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MRI有利于观察肿瘤的内部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X2肝癌 超声多普勒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预测因素分析
4
作者 韩啸 陶悦 +2 位作者 郭万亮 黄顺根 石三利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22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怀疑为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并进行钡剂灌肠造影的107例新生儿的病例资料,并按照病理结果分组为病...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怀疑为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并进行钡剂灌肠造影的107例新生儿的病例资料,并按照病理结果分组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评价相关因素的诊断能力。结果 107例患儿中,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病例组)共51例(男41例,女10例)。在单变量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呕吐、腹胀、胎粪排出延迟、钡剂灌肠及直肠指检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钡剂灌肠结果(95%CI11.718~999.99)是先天性巨结肠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钡剂灌肠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诊断灵敏度为92.2%,特异性为94.6%。结论 肠腔积气、直肠指检、呕吐、腹胀、24h无胎粪排出是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相关因素,而钡剂灌肠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钡剂灌肠造影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肠套叠诱发因素初查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2
5
作者 武林 张明常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第11期168-169,共2页
目的探讨肠套叠患儿的发病诱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共收治肠套叠患儿420例,年龄2~59个月,平均15.5个月,均经腹部超声检查和空气灌肠确诊为小儿肠套叠。其中,空气灌肠整复成功231例,成功率55%.失败包括3... 目的探讨肠套叠患儿的发病诱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共收治肠套叠患儿420例,年龄2~59个月,平均15.5个月,均经腹部超声检查和空气灌肠确诊为小儿肠套叠。其中,空气灌肠整复成功231例,成功率55%.失败包括3例肠穿孔和病程超过2 d及反复套叠3次以上者共57例,均作了手术整复包括肠坏死肠切除19例。对于以上病例全部作了疾病发病诱因的问卷调查。结果无近远期死亡病例,共获得问卷反馈者399例,反馈率95%。通过问卷调查得知,主要诱因有:发病前患儿曾患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或饮食发生改变、做过食后剧烈活动等因。手术病例中主要有: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麦克尔憩室、盲肠游离、肠壁血管瘤等。结论肠套叠发病原因和诱因至今尚没有明确的定论。除外器质性病变,合理的饮食喂养,防止病毒感染等应该对预防肠套叠的发并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 发病诱因 预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