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的血管内穿刺脑血管痉挛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涂建飞 刘一之 +1 位作者 纪建松 赵中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37-64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兔脑血管痉挛(CVS)模型的方法。方法对7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血管内穿刺法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制作CVS模型。存活兔随机分成3、12h,1、2、3、7和14 d组,共7组,设置正常组及对照组(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各...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兔脑血管痉挛(CVS)模型的方法。方法对7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血管内穿刺法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制作CVS模型。存活兔随机分成3、12h,1、2、3、7和14 d组,共7组,设置正常组及对照组(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各5只。每只兔术前、术后常规行头颅CT检查,处死后常规行HE染色观察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管腔内直径及管壁厚度改变。结果 78只兔中,成功制成模型并获取标本45只(SAH组35只,对照组10只),模型制作成功率为57.7%。SAH组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管腔内直径在SAH后12 h分别缩小了45.6%和52.3%。随后血管直径呈双相期改变,管腔直径在第7天再次明显缩小,分别下降了31.2%和48.6%。结论采用经股动脉行血管内穿刺法制作的兔CVS模型病理改变明显,是一种适合研究CVS发生机制的动物模型,虽然动物死亡率高,但是注意操作的细节和应用新型合适材料,能提高模型制作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动物模型 血管内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在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涂建飞 刘一之 纪建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74-577,共4页
目的采用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研究脑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凋亡的表达及时间窗,初步探讨VEC凋亡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35只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经血管内穿刺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制作脑血管痉挛模型,... 目的采用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研究脑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凋亡的表达及时间窗,初步探讨VEC凋亡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35只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经血管内穿刺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制作脑血管痉挛模型,按处死时间将实验动物分为12 h、1、2、3、7 d共5组,每组7只。每组又分为SAH亚组5只及对照亚组2只(即导丝仅进入但未刺破颈内动脉)。动物处死后,选取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上段血管制成石蜡切片,采用三磷酸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VEC凋亡情况并计数。每组取动物2只,对照动物2只,共12只右颈内动脉行电镜检查,了解血管内皮病理改变及VEC凋亡情况。结果 TUNEL法显示,TUNEL阳性细胞出现在SAH 1 d后,在2~7 d高表达,3 d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最多(凋亡率为39%)。电镜显示,SAH亚组VEC出现空泡化、胞质浓缩及弹力膜扭曲等改变,1 d组出现VEC核固缩改变,2、3 d组VEC核固缩现象出现概率较高,7 d组VEC未见核固缩改变。结论研究证实VEC凋亡峰值略早于迟发性痉挛高峰期,表明内皮细胞凋亡在脑血管痉挛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内皮细胞 凋亡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