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捕禁捕下太湖银鱼的空间分布和种群生物学研究
1
作者 黄鹤忠 索维国 +4 位作者 夏涛 李治由 朱明胜 曹萍 金司晨 《科学养鱼》 2025年第6期77-79,共3页
太湖银鱼素有“水中白金”之美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与太湖翘嘴鲌和太湖白虾一起统称为“太湖三白”而享誉海内外;同时,银鱼资源对优化太湖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何俊等,2009)。银鱼在太湖中的种类和资源量均较丰富,... 太湖银鱼素有“水中白金”之美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与太湖翘嘴鲌和太湖白虾一起统称为“太湖三白”而享誉海内外;同时,银鱼资源对优化太湖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何俊等,2009)。银鱼在太湖中的种类和资源量均较丰富,但由于其属于寿命仅为1年的短生命周期鱼类,其种群结构和资源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严小梅等,1996)。太湖于2020年10月开始实施全面退捕禁捕,至今未恢复商业捕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营养价值 种群生物学 退捕禁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退捕禁捕”后对湖鲚资源量影响调查
2
作者 黄鹤忠 索维国 +3 位作者 夏涛 李治由 朱明胜 曹萍 《水产养殖》 2025年第5期8-12,22,共6页
于2021—2023年2个年度的冬春秋3个季节对太湖6个点位的湖鲚和银鱼进行了空间分布、种群生物学调查,并根据“退捕禁捕”前太湖湖鲚渔获量与相关鱼类渔获量的统计资料,评估太湖“退捕禁捕”对湖鲚资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退捕禁捕”后2... 于2021—2023年2个年度的冬春秋3个季节对太湖6个点位的湖鲚和银鱼进行了空间分布、种群生物学调查,并根据“退捕禁捕”前太湖湖鲚渔获量与相关鱼类渔获量的统计资料,评估太湖“退捕禁捕”对湖鲚资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退捕禁捕”后2022年冬(12月份)、2023年春(5月份)和秋(9月份)季,6个区域湖鲚平均生物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了74.50%、41.88%和64.97%,湖鲚在湖鲚和银鱼总生物量的占比也较上年同期出现了明显下降;2023年秋季各湖区湖鲚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相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了18.85%和52.23%。“退捕禁捕”前4年(2017—2020年),湖鲚渔获量与鲢、鳙以及银鱼渔获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727 9,P<0.01和R=-0.940 0,P<0.01以及R=-0.980 6,P<0.01),与鲌渔获量间呈显著负相关(R=-0.597 8,P<0.05)。指出,太湖“退捕禁捕”后,湖鲚资源量随着鳙、银鱼、鲢和鲌资源量的不断增长而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退捕禁捕 湖鲚 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加工废水的小型绿藻培养基优化
3
作者 王杰 陈昱颖 +2 位作者 曹霞敏 毛文曦 宋学宏 《水产养殖》 2025年第6期33-38,共6页
开展了基于水产食品加工有机废水的小型绿藻培养基配方优化试验。在水产食品熟制虾的煮虾废水中添加不同的营养成分,配制成5组培养基,分别为配方一、配方二、配方三、纯废水和基础培养基(对照组),培养小型绿藻(小球藻和栅藻),对5组培养... 开展了基于水产食品加工有机废水的小型绿藻培养基配方优化试验。在水产食品熟制虾的煮虾废水中添加不同的营养成分,配制成5组培养基,分别为配方一、配方二、配方三、纯废水和基础培养基(对照组),培养小型绿藻(小球藻和栅藻),对5组培养基上的小球藻、栅藻生长状况进行评估,探究水产食品加工有机废水的小型绿藻适宜的培养配方。结果表明,配方三培养基由于在废水中添加相对多的镁离子、钙离子作为外源营养成分,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更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和细胞干质量的积累;纯废水培养基不需要添加外源营养成分,就能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更有利于栅藻的生长和细胞干质量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栅藻 有机废水 培养基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研究现状
4
作者 胡小龙 贡成良 《蚕学通讯》 2025年第2期22-28,共7页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CPV)是蚕业生产中的重要病原体,因其会系统性地危害家蚕(Bombyx mori)健康,并对蚕桑丝绸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备受关注。本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通过...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CPV)是蚕业生产中的重要病原体,因其会系统性地危害家蚕(Bombyx mori)健康,并对蚕桑丝绸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备受关注。本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通过干扰宿主内中肠上皮细胞功能,导致家蚕发育停滞以及群体生产力显著下降。近年来,研究聚焦于BmCP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传播动力学,特别是在病毒基因组结构解析(包含10个双链RNA片段)、病毒粒子装配机制以及病毒宿主互作网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证实,BmCPV通过劫持宿主翻译系统、调控细胞凋亡通路和逃避先天免疫应答等多重策略建立持续性感染。本文综述了BmCPV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BmCPV的生物学特性和开发新型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CPV 结构蛋白 非结构蛋白 circRNA m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