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中国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海波 张春强 +5 位作者 林虹 黄倩 宋文龙 蔡军全 马小利 曹国庆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讨论我国电池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2024年我国电池产销量、出口量与进口量情况,讨论废旧电池产生量与再生处理情况、电池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进展。2024年我国化学电源总产量约716.23亿只,其中:锂离子电池产量约1175 GW·h,同比增... 讨论我国电池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2024年我国电池产销量、出口量与进口量情况,讨论废旧电池产生量与再生处理情况、电池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进展。2024年我国化学电源总产量约716.23亿只,其中:锂离子电池产量约1175 GW·h,同比增加32.6%;碱性锌锰电池产量约205.8亿只;普通锌锰电池产量约178.77亿只;燃料电池配套电动汽车销量5088辆。2024年铅蓄电池产量约283 GW·h;太阳能电池产量684.95 GW,同比增长15.7%。半固态电解质锂电池、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形成批量产销。2024年电池出口总量约456.61亿只,电池进口总量约25.45亿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铅蓄电池 锌锰电池 太阳能电池 燃料电池 电池回收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表界面修饰改性及其产气抑制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晓天 黄方鼎 +1 位作者 朱文昌 赵建庆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6,共13页
基于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制备TiO_(2)和Al_(2)O_(3)纳米层并结合高温热处理优化工艺,研究了异质氧化物双层表面包覆和晶格内双阳离子梯度掺杂的2种表界面修饰法对NaNi_(1/3)Fe_(1/3)Mn_(1/3)O_(2)(NFM)正极材料电化学储钠性能和热稳定... 基于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制备TiO_(2)和Al_(2)O_(3)纳米层并结合高温热处理优化工艺,研究了异质氧化物双层表面包覆和晶格内双阳离子梯度掺杂的2种表界面修饰法对NaNi_(1/3)Fe_(1/3)Mn_(1/3)O_(2)(NFM)正极材料电化学储钠性能和热稳定性的提升作用,以及其产气抑制效应。结果表明,在2.0~4.0V(vsNa/Na+)工作电压和1C(120mA·g^(-1))电流密度下,当容量达到第2次循环容量的60%时,经表面包覆的NFM@TiO2(10)@Al2O3(10)和表层晶格掺杂的NFM#Ti(35)#Al(10)正极材料(括号中数字对应ALD沉积的次数)分别能够循环319和358次,显著优于未修饰NFM材料(250次),同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得的热失控温度分别提升了6.1和9.7℃。原位差分电化学质谱(DEMS)测试表明,表面包覆显著抑制了H2等主要气体成分的形成,而晶格掺杂避免了电解液的二次分解,这可能是由于电解液质子化和高电压下氧化分解等有害副反应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i_(1/3)Fe1/3Mn_(1/3)O_(2) 原子层沉积 TiO_(2)@Al_(2)O_(3)双层包覆 双阳离子共掺杂 原位产气机理 原位差分电化学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价有机骨架参与构建稳定的硅负极SEI膜的研究
3
作者 李响 王艳 +3 位作者 孙嘉阳 冯怀伟 朱国斌 郑洪河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硅负极材料因其剧烈的体积变化、颗粒破碎及其表面不断发生的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的破裂和重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应用。使用新型电活性共价有机骨架(COF)材料对纳米硅颗粒的表面进行修饰,发展了高性能的纳米硅负极材料,其中COF... 硅负极材料因其剧烈的体积变化、颗粒破碎及其表面不断发生的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的破裂和重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应用。使用新型电活性共价有机骨架(COF)材料对纳米硅颗粒的表面进行修饰,发展了高性能的纳米硅负极材料,其中COF层不仅可以有效缓冲硅颗粒的体积膨胀,调节SEI的成分,还可以得到由LiF和LiN组成的坚固且机械稳定的SEI膜,保护了硅颗粒,显著提高了硅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从而证实了电活性COF作用于纳米硅负极材料的独特优势,拓宽了硅材料界面修饰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负极 固体电解质相界面 共价有机骨架 表面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thanol-assisted direct synthesis of wafer-scale nitrogen-doped graphene for III-nitride epitaxial growth
4
作者 WEI Wen-ze GAO Xiang +4 位作者 YU Chao-jie SUN Xiao-li WEI Tong-bo JIA Li SUN Jing-yu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8-687,共10页
Among the 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graphene,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enables the direct growth of graphene film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Its advantages include uniform coverage,high quality,scalability,and compa... Among the 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graphene,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enables the direct growth of graphene film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Its advantages include uniform coverage,high quality,scalability,and compatibility with industrial processes.Graphene is chemically inert and has a zero-bandgap which poses a problem for its use as a functional layer,and nitrogen dop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overcome this.Post-plasma treatment has been explored for the synthesis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but the procedures are intricate and not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We report the direct synthesis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 on a 4-inch sapphire wafer by ethanol-assisted CVD employing pyridine as the carbon feedstock,where the nitrogen comes from the pyridine and the hydroxyl group in ethanol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he graphene produced.Additionally,the types of nitrogen dopant produced and their effects on III-nitride epitaxy were also investigated,resulting in the successful illumination of LED devices.This work presents an effective synthesis strategy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and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designing graphene functional layers in optoelectronic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II-nitride epitaxy Direct synthesis Ethanol-assisted CVD LED devices Nitrogen-doped graphe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中国电池市场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赵丽维 王粤 +4 位作者 王海波 尹艳萍 闫慧 高可心 曹国庆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3,共5页
介绍2023年我国电池的产量及进出口量:电池总产量约609.66亿只,其中锂离子电池约960 GW·h,铅蓄电池约270 GW·h,碱性锌锰电池约147亿只,普通锌锰电池约166亿只,太阳能电池约541.16 GW,燃料电池为5 668堆;电池出口总量333.35亿... 介绍2023年我国电池的产量及进出口量:电池总产量约609.66亿只,其中锂离子电池约960 GW·h,铅蓄电池约270 GW·h,碱性锌锰电池约147亿只,普通锌锰电池约166亿只,太阳能电池约541.16 GW,燃料电池为5 668堆;电池出口总量333.35亿只,进口总量23.04亿只。讨论我国电池市场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产量 电池材料 产能 锂离子电池 铅蓄电池 氢镍电池 锌锰电池 太阳能电池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循环利用与碳足迹管理建设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海波 潘军青 +5 位作者 蔡军全 宋文龙 赵丽维 王粤 王宏章 曹国庆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3,共6页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符合行业规范条件审核的综合利用企业累计156家,共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468个,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2023年锂离子电池产量超过940 GW·h,废旧锂离子电池循环利用量22.5万t,预计2024年...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符合行业规范条件审核的综合利用企业累计156家,共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468个,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2023年锂离子电池产量超过940 GW·h,废旧锂离子电池循环利用量22.5万t,预计2024年废旧锂离子电池循环利用量超过26万t。有关行业政策规范和标准,提出了电池生产与材料生产环节的能耗指标,初步构建废旧锂离子电池循环利用和碳足迹管理体系。有研究表明,电池生产碳排放为61~106 kg(CO_(2))/kW·h,其中:生产和组装环节碳排放为2~47 kg(CO_(2))/kW·h;上游环节(采矿、精炼等)为59 kg(CO_(2))/kW·h,占比超过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梯次利用 循环利用 全生命周期管理 碳足迹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上半年中国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海波 林虹 +5 位作者 宋文龙 蔡军全 张春强 马小利 尹艳萍 曹国庆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449,共5页
分析2024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氢镍电池、锌锰电池、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电池产品产销量、进出口量情况,讨论我国电池市场发展趋势。2024年1-6月,我国电池总产量约323.55亿只,其中锂离子电池产量约133.15... 分析2024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氢镍电池、锌锰电池、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电池产品产销量、进出口量情况,讨论我国电池市场发展趋势。2024年1-6月,我国电池总产量约323.55亿只,其中锂离子电池产量约133.15亿只,铅蓄电池产量约13 500万kVAh,碱性锌锰电池产量近90亿只,普通锌锰电池产量约81.51亿只,燃料电池产量2 773堆,太阳能电池产量286.3 GW。2024年1-6月,电池出口总量约171.79亿只,进口总量约11.41亿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产量 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铅蓄电池 氢镍电池 锌锰电池 燃料电池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晶硅光伏组件解离与资源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敏 胡中发 +6 位作者 白冰 陈佩 王贵山 张乾生 薛渊 张一 王学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88-4202,共15页
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蓬勃发展,光伏装机量快速攀升。光伏发电碳排放较传统化石能源发电仅为10%。然而,太阳能光伏板的使用寿命仅为20~25 a,随着首批光伏组件达到其寿命极限,世界各地将陆续迎来光伏组件的“退役潮”。实现退役光伏组件... 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蓬勃发展,光伏装机量快速攀升。光伏发电碳排放较传统化石能源发电仅为10%。然而,太阳能光伏板的使用寿命仅为20~25 a,随着首批光伏组件达到其寿命极限,世界各地将陆续迎来光伏组件的“退役潮”。实现退役光伏组件无害化绿色处置并回收利用光伏组件中的二次能源是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主流的晶硅光伏组件主要由光伏玻璃、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胶膜、晶硅电池片和含氟背板组成。完整的光伏玻璃和晶硅电池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选择性去除EVA胶膜和含氟背板是退役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步骤。基于此,首先简要介绍了晶硅光伏组件各部分的结构和用途,并根据各部分的物理化学特性,从光伏组件回收完整性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包括热法处置、物理分离和化学解离在内的各类工艺的优缺点。已有研究表明,退役晶硅光伏组件回收难点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高效低污染、低能耗地去除EVA胶膜、背板中含氟物质的无害化处置以及晶硅电池片上热解残碳的脱除。针对上述难点,展望了未来退役光伏组件回收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退役光伏组件回收技术研究与设计提出了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光伏组件 EVA去除 含氟背板 晶硅电池 资源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调合生物柴油燃烧及排放微粒粒径分布特性试验 被引量:7
9
作者 杜家益 李俊 +3 位作者 张登攀 赵小明 吴培振 袁银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5-80,共6页
为了探究调合生物柴油掺烧甲醇对柴油机燃烧特性及微粒粒径分布的影响,该文利用燃烧分析仪及EEPS 3090型微粒粒径测试系统研究了柴油机燃用甲醇-调合生物柴油微乳化燃料的燃烧过程及微粒数量浓度分布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燃用调合生物... 为了探究调合生物柴油掺烧甲醇对柴油机燃烧特性及微粒粒径分布的影响,该文利用燃烧分析仪及EEPS 3090型微粒粒径测试系统研究了柴油机燃用甲醇-调合生物柴油微乳化燃料的燃烧过程及微粒数量浓度分布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燃用调合生物柴油相比,柴油机掺烧甲醇后缸内燃烧压力、压力升高率以及放热率曲线均后移,压力升高率峰值及放热率峰值均增加;当柴油机处于低负荷时,排气中的微粒粒径均处于6~22 nm之间,呈现核态;在高负荷时,微粒粒径处于6~275 nm之间,主要呈现积聚态,且数量浓度呈单峰正态分布。随着甲醇添加比例的增加,核态微粒比例上升,积聚态微粒比例下降,且排气中微粒的总数下降。研究结果为甲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及微粒排放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燃烧 排放控制 甲醇 生物柴油 微乳化 微粒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燃烧系统中NO的还原及其排放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皓 任瑞琪 +4 位作者 黄永俊 杨落恢 祝贺 Ando Takashi Okazaki Ken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5-501,共7页
富氧燃烧方式具有排烟中的CO2浓度高、CO2捕捉回收处理容易等优点,是很有前途的新型清洁煤燃烧方式。通过实验得出了富氧燃烧过程中燃料氮生成NO的转化率随CO2浓度的变化、循环NO在挥发分燃烧火焰中的还原率、循环NO对燃料氮生成NO的转... 富氧燃烧方式具有排烟中的CO2浓度高、CO2捕捉回收处理容易等优点,是很有前途的新型清洁煤燃烧方式。通过实验得出了富氧燃烧过程中燃料氮生成NO的转化率随CO2浓度的变化、循环NO在挥发分燃烧火焰中的还原率、循环NO对燃料氮生成NO的转化率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应的定量关系式。结合实验结果和系统物质平衡理论分析,得出了整个系统的燃料氮向排放NO的总体转化率。结果表明,由于干式循环的烟气循环倍率大于湿式循环,干式循环的NO排放减少幅度大于湿式循环的减少幅度。采用富氧燃烧,NO排放量可以降低到常规空气燃烧的1/7左右。循环NO的还原是NO排放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随煤的含氮量增加,排放烟气的NO浓度增加,但增加幅度小于煤的含氮量的增加幅度。随煤的含氮量增加,系统的燃料氮生成NO的总体转化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甲酯生物柴油改善低硫柴油的润滑性能 被引量:12
11
作者 梅德清 罗演强 +2 位作者 沈学峰 陆大勇 袁银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93-197,共5页
生物柴油可作为改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的天然添加剂。该文将豆蔻酸甲酯(C14:0)、棕榈酸甲酯(C16:0)、硬脂酸甲酯(C18:0)、油酸甲酯(C18:1)、亚油酸甲酯(C18:2)、亚麻酸甲酯(C18:3)、蓖麻醇酸甲酯(C18:1 OH)及蓖麻油甲酯和餐饮废油甲酯按... 生物柴油可作为改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的天然添加剂。该文将豆蔻酸甲酯(C14:0)、棕榈酸甲酯(C16:0)、硬脂酸甲酯(C18:0)、油酸甲酯(C18:1)、亚油酸甲酯(C18:2)、亚麻酸甲酯(C18:3)、蓖麻醇酸甲酯(C18:1 OH)及蓖麻油甲酯和餐饮废油甲酯按照0.5%、1.0%、1.5%和3.0%的体积分数添加到低硫柴油中,在高频往复试验机(high-frequency reciprocating rig,HFRR)上进行润滑性能测试,探究脂肪酸甲酯的碳链长度、不饱和度及含羟基等结构特征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碳链脂肪酸甲酯一般比短链润滑效果好;碳链长度为十八的脂肪酸酯中,不饱和程度即碳碳双键数目越高则润滑性能越好;而在相同碳链长度和不饱和度条件下,含羟基的蓖麻醇酸甲酯的润滑改善效果优于油酸甲酯。由多种脂肪酸酯构成的混合物生物柴油的润滑性能要优于某单一的纯脂肪酸甲酯。在低硫柴油中,当某饱和脂肪酸甲酯的体积分数比例达3.0%时,或不饱和酯的体积分数达到1.5%时,或生物柴油的体积分数达1.0%时,可使低硫柴油的润滑性能指标满足相关标准。研究脂肪酸甲酯的各种结构特征对其润滑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有助于筛选合适的生物柴油组分及其添加浓度作为低硫柴油的润滑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生物柴油 润滑 脂肪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对燃用调合生物柴油发动机PM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杜家益 周仁双 +3 位作者 张登攀 周小强 夏群 袁银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7-502,共6页
为研究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对柴油机燃用不同调合生物柴油(BO、B10、B20)后排气颗粒物粒径分布及组分的影响规律,利用MOUDI对颗粒物进行分级采样,对分级颗粒称重得到质量浓度分布,利用热重分析仪分析颗粒物热重特性及组分变化.结果表明... 为研究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对柴油机燃用不同调合生物柴油(BO、B10、B20)后排气颗粒物粒径分布及组分的影响规律,利用MOUDI对颗粒物进行分级采样,对分级颗粒称重得到质量浓度分布,利用热重分析仪分析颗粒物热重特性及组分变化.结果表明:未加装DOC时,随着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各粒径级颗粒物质量浓度均降低,B20降幅最大;颗粒物质量浓度峰值范围内的粒径大小处于0.18~0.32μm,SOF质量分数依次升高,无机盐和Soot质量分数依次降低.加装DOC后,颗粒物质量浓度降低,DOC对粒径大于1μm颗粒转化效果不明显,聚集态颗粒质量浓度转化效率明显高于粗粒子态颗粒,B20聚集态转化效率最高,可达61.6%.随着转速的升高,转化效率明显降低,颗粒中SOF质量分数降低,H_2O、Soot,无机盐质量分数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C 生物柴油 颗粒物 粒径分布 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一致性分选方法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永琛 倪江锋 +3 位作者 王海波 高立军 胡道中 王子冬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3年第5期522-527,共6页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当多个电池通过串联或者并联成组时,电池组往往存在容量衰减过快、寿命较短的问题,这是由于电池单体之间的非一致性而造成的。如何利用简单、可靠的分选方法,筛选出性能尽可...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当多个电池通过串联或者并联成组时,电池组往往存在容量衰减过快、寿命较短的问题,这是由于电池单体之间的非一致性而造成的。如何利用简单、可靠的分选方法,筛选出性能尽可能一致的电池用来成组,对锂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锂离子电池一致性的分选方法,包括各方法的机理特点,并且简单介绍了作者课题组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采用阻抗谱方法或许是建立准确、快速的评价体系和提高配对电池的一致性的有效分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一致性 分选方法 阻抗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燃用甲醇-调合生物柴油的排放及颗粒形貌 被引量:4
14
作者 袁银男 李俊 +2 位作者 杜家益 张登攀 赵小明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2-517,共6页
在186FA发动机上,进行了燃用调合生物柴油和甲醇-调合生物柴油微乳化燃料的性能试验,采集了排气颗粒,分析了调合生物柴油掺烧甲醇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燃烧颗粒的状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甲醇掺混比例的增加,发动机燃用甲醇-调合生物柴... 在186FA发动机上,进行了燃用调合生物柴油和甲醇-调合生物柴油微乳化燃料的性能试验,采集了排气颗粒,分析了调合生物柴油掺烧甲醇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燃烧颗粒的状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甲醇掺混比例的增加,发动机燃用甲醇-调合生物柴油微乳化燃料的燃油消耗率呈上升趋势,在低负荷时最为明显,中高负荷时差距较小;柴油机的HC排放升高,但随着负荷的增加逐渐降低,与调合生物柴油相比,掺烧甲醇可以同时有效减少NOx及碳烟排放,并且在高负荷工况下能够明显降低CO排放;颗粒微观结构表现出链状、枝状及团状等形态;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颗粒的粒径分布逐渐向小粒径方向移动,团聚程度逐渐提高,结构排列更为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甲醇 生物柴油 排放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合生物柴油发动机颗粒物氧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夏群 杜家益 +3 位作者 张登攀 周小强 周仁双 袁银男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24-1831,共8页
为研究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排放颗粒氧化特性的影响,利用MOUDI采样器采集不同燃料的排气颗粒物,分别借助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仪(TGA)研究颗粒物微观形貌及氧化特性,再利用高倍透射电镜(HRTEM)分析氧化过程中颗粒物微观结构的变化。结... 为研究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排放颗粒氧化特性的影响,利用MOUDI采样器采集不同燃料的排气颗粒物,分别借助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仪(TGA)研究颗粒物微观形貌及氧化特性,再利用高倍透射电镜(HRTEM)分析氧化过程中颗粒物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纯柴油,燃用B20燃料(0#柴油掺混20%生物柴油)后,排气颗粒整体尺寸减小且局部重叠和堆积效应减弱,初始粒子粒径增加,全负荷工况下,B0、B20的初始粒子平均粒径分别为32.08 nm、43.42 nm;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增加,颗粒物起燃温度及最大氧化速率温度依次降低,B0、B5、B10、B20对应的最大氧化速率温度分别为605℃、572℃、524℃、507℃,但B20颗粒物氧化速率峰值较B0增加了约35%,表明B20颗粒物氧化速度加快;颗粒物氧化后的微观结构变化表明,掺烧生物柴油,颗粒物多核结构增多,内核尺寸约为5 nm,多核颗粒内核的氧化活性高于外壳且氧化过程中出现中空胶囊状结构,掺烧生物柴油使颗粒物氧化活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颗粒物 微观形貌 氧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快速加热条件下压力对煤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皓 黄永俊 +4 位作者 杨落恢 祝贺 任瑞琪 严丽叶 KOJIMA Toshinori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19,共5页
建立了一套能同时实现高温高压和快速加热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方法,使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基础研究能在与实际气流床煤气化炉相近的条件下进行.研究表明,当CO2体积分数相同时,最大CO生成速度随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煤焦的气化反应速度随全压的升... 建立了一套能同时实现高温高压和快速加热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方法,使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基础研究能在与实际气流床煤气化炉相近的条件下进行.研究表明,当CO2体积分数相同时,最大CO生成速度随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煤焦的气化反应速度随全压的升高而升高.即使全压和CO2体积分数不同,只要CO2的分压、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煤焦的气化反应速度就基本上一致.说明全压和CO2体积分数对煤焦气化反应速度的影响可以归纳为CO2分压的影响.高温快速加热条件下,除了温度以外,CO2分压是影响煤气化特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 流化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催化转移加氢改善其燃烧特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袁银男 顾萌 +1 位作者 戴鹏飞 梅德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4-59,共6页
采用催化转移加氢法对大豆油生物柴油(SME,soybean methyl ester)进行适度加氢制备部分加氢大豆油生物柴油(PHSME,partially hydrogenated soybean methyl ester),分析比较生物柴油加氢前后的组分、过氧化值、碘值、十六烷值与运动黏度... 采用催化转移加氢法对大豆油生物柴油(SME,soybean methyl ester)进行适度加氢制备部分加氢大豆油生物柴油(PHSME,partially hydrogenated soybean methyl ester),分析比较生物柴油加氢前后的组分、过氧化值、碘值、十六烷值与运动黏度等燃料特性参数,并基于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thermogravimetry-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研究加氢提质生物柴油的着火燃烧性能。结果表明:以异丙醇为供氢体、水为反应介质和Raney-Ni为催化剂,在温度85℃和常压下对SME进行催化转移加氢反应,经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检测发现高不饱和组分选择性转化为低不饱和或饱和组分,不饱和程度降低了46.2%。尽管PHSME的运动黏度略有增加,但其氧化安定性得到明显改善,且十六烷值也升高至合理的范围。在空气氛围下,由于PHSME相比于SME的分子结构变化及运动黏度增加,其在初始阶段不易挥发,但在高温阶段平均氧化速率更高,其终了失质量温度比SME提前7.2℃。由于PHSME的适度的高十六烷值属性,在DSC曲线可见其放热始点温度比SME提前10.7℃,说明提质生物柴油具有优越的着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 生物柴油 氢化 氧化 热重 差示扫描量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R对生物柴油颗粒物微观结构及官能团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杜家益 常真真 +2 位作者 张登攀 逄大庆 袁银男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0-146,共7页
为研究废气再循环(EGR)对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B0、B20)排放颗粒微观结构及表面官能团的影响,通过一台4缸共轨柴油机进行台架试验.对采集后的颗粒物进行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相比B0颗粒,B20颗粒物的拉曼光谱D1峰半高宽略有增... 为研究废气再循环(EGR)对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B0、B20)排放颗粒微观结构及表面官能团的影响,通过一台4缸共轨柴油机进行台架试验.对采集后的颗粒物进行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相比B0颗粒,B20颗粒物的拉曼光谱D1峰半高宽略有增加,化学异相性增强,ID1/IG增加,石墨化程度降低,平均微晶尺寸减小;随着EGR率增加,D1峰半高宽减小,颗粒化学异相性逐渐减弱,颗粒石墨化程度增加,当EGR率从0增加至15%和25%时,B0、B20颗粒ID1/IG分别降低3.8%、9.2%和6.6%、8.0%,颗粒初级碳粒子平均微晶尺寸分别增加3.9%、10.1%和7.2%、8.7%;与B0颗粒相比,B20颗粒样品中IC-H/IC=C增加,脂肪族C-H官能团相对含量增加;随着EGR率增加,颗粒样品中IC-H/IC=C降低,脂肪族C-H官能团的相对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生物柴油 废气再循环 颗粒物 微观结构 表面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合生物柴油颗粒物的微观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小明 杜家益 +1 位作者 张登攀 袁银男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9-425,共7页
为研究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排放颗粒微观特性的影响,利用微孔均匀沉积式碰撞采集器(MOUDI)分析不同比例调合生物柴油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利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测微观形貌,根据计盒维数算法,计算颗粒物的分形维数。结果... 为研究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排放颗粒微观特性的影响,利用微孔均匀沉积式碰撞采集器(MOUDI)分析不同比例调合生物柴油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利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测微观形貌,根据计盒维数算法,计算颗粒物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调合生物柴油B20(在0#柴油中掺入20%的生物柴油)的粗态颗粒呈现分层堆积,原始粒子的粒径均大于45 nm,纯柴油(B0)的原始粒径为29 nm左右;所有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峰值均出现在0.18~0.32μm区间,发动机处于高负荷(75%和100%负荷)工况下,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的增加,积聚态和粗粒子态颗粒的质量浓度均逐渐下降,B20的积聚态颗粒质量下降至纯柴油的36.7%;两种计盒维数随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说明颗粒物之间的重叠现象更明显,边界趋于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质量浓度 粒径分布 微观形貌 计盒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与POC耦合柴油机燃用调合生物柴油颗粒物的排放特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家益 魏松 +2 位作者 张登攀 袁银男 逄大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69-74,共6页
在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进行燃用调合生物柴油(B0、B10和B20)台架试验,利用MOUDI颗粒分级采样系统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研究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结合颗粒氧化催化器(particle oxidation catalyst,POC... 在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进行燃用调合生物柴油(B0、B10和B20)台架试验,利用MOUDI颗粒分级采样系统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研究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结合颗粒氧化催化器(particle oxidation catalyst,POC)对颗粒物的粒径质量浓度分布和可溶性有机组分(SOF)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柴油的掺混比增加,各粒径范围的排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均下降,质量浓度峰值均在0.18~0.32μm;颗粒物SOF中脂类、酸类质量分数增加,烷烃类、芳香烃、酚类物质质量分数减少;B0和B20的碳原子数质量分数均呈现近似以C16为峰值的正态分布。加装DOC+POC后,3种燃料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均降低,聚集态颗粒的质量浓度转化率高于粗颗粒态,其中B20聚集态转化率最高,为58.36%;随着生物柴油的掺混比增加,DOC+POC对SOF的转化率增大,其中B20颗粒中SOF转化率达65.15%;DOC+POC对脂类和酸类物质净化作用明显,加装DOC+POC后,B20脂类和酸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降幅分别为55.45%和43.27%;DOC+POC对B20颗粒物中SOF的C12~C18氧化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生物柴油 颗粒物 排放特性 氧化催化器 颗粒物氧化催化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