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导航辅助下前颞下经硬膜外前岩骨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董家军 兰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3-198,共6页
背景蝶岩斜区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设计成为神经外科界关注和探索的难题之一。此部位手术多采用颞下入路、扩大中颅窝入路、Kawase入路、额颞眶颧入路等,但这些入路颅外组织损伤较多,存在大范围的无效暴露及不必要的结构破坏。为此,本实验... 背景蝶岩斜区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设计成为神经外科界关注和探索的难题之一。此部位手术多采用颞下入路、扩大中颅窝入路、Kawase入路、额颞眶颧入路等,但这些入路颅外组织损伤较多,存在大范围的无效暴露及不必要的结构破坏。为此,本实验应用微创锁孔入路的新理念,在颞下入路基础上,模拟前颞下经硬膜外前岩骨锁孔入路,并将神经导航技术运用到该入路中,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探讨其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①导航资料的建立:尸头切口周围6-8枚钛钉标记,行螺旋CT连续、无间隙扫描,影像资料输入Stoker神经导航系统。在导航系统Contour功能栏内,分别标出前岩骨、耳蜗、内听道的轮廓,指导术中岩骨的磨除范围。②模拟前颞下经硬膜外前岩骨锁孔入路:尸头向对侧旋转约90°,取耳屏前约1cm、颧弓上缘上行长约4cm的直切口,在颧弓根部用磨钻磨开一小骨孔,以铣刀取下直径2.0~2.5cm的小骨瓣。自中颅窝底抬起颞部硬脑膜,切断脑膜冲动脉。在下颌神经表面切开硬膜,进入海绵窦外侧壁浅、深两层之间,用显微剥离子向圆孔、眶上裂分离硬膜融合区,暴露海绵窦外侧壁,通过海绵窦三角显露内部结构。用神经导航定位耳蜗、内听道,依次磨除Kawase菱形区及三叉神经节下方的岩尖部,暴露上、中斜坡及桥小脑角等结构,观察并比较暴露结构的不同。③神经导航记录确定海绵窦三角、Kawase菱形区、最大限度磨除前岩骨后形成的菱形区的各点坐标,应用空间任意两点的距离函数由Excel算出长度,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算出面积。结果1.海绵窦外侧壁由浅、深两层构成,深浅两层之间存在潜在的间隙,其内没有神经、血管穿过,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走行于该间隙之下。剥离该间隙,可以暴露海绵窦外侧壁全貌。暴露的相关海绵窦三角为:①滑车神经上三角:可暴露海绵窦后上腔、内侧腔,颈内动脉水平部上面、后曲部及其脑膜垂体干分支:②Parkinson三角:可暴露海绵窦前下腔、后上腔、内侧腔,颈内动脉后升部、水平部、后曲部及其脑膜垂体干分支,海绵窦下动脉,外展神经;③Mullan三角(前内侧三角):可暴露颈内动脉水平部、前曲部,海绵窦下动脉,外展神经:④前外侧三角:可显露卵圆孔与圆孔间的蝶骨表面。2.Meckel腔位于海绵窦后部韵外下方,小脑幕附着缘和岩上窦下方,是颅后窝向颅中窝突入的硬膜陷窝,形成一个中颅窝和后颅窝之间沟通的自然通路。Meckel腔包裹三叉神经根、节及三个分支至各自的出颅孔。3.计算出Kawase菱形区的面积为(248.2±12.4)mm2,最大限度磨除前岩骨后形成的菱形区面积为(318.4±36.2)mm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7.53,P<0.05)。4.通过三叉神经上间隙暴露上斜坡、基底动脉中部:通过三叉神经下间隙暴露内听道下方的部分中斜坡、脑桥下部、脑桥延髓沟、延髓上部、椎基底动脉交接部、椎动脉近端、小脑前下动脉脑桥前段和脑桥外侧段。磨除三叉神经压迹下方的骨质,可进一步暴露展神经、Dorello管孔、小脑前下动脉的起始点。结论前颞下经硬膜外前岩骨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通过一个直径2.0~2.5cm的小骨窗,可以充分显露海绵窦、Meckel腔及三叉神经分支等结构,对原发或侵及上述部位的肿瘤可以直视下完全暴露。如病变扩展至后颅窝,通过最大限度磨除前部岩骨,暴露上、中斜坡,进行切除。但因岩斜区和海绵窦区解剖复杂,该锁孔入路在解决微创问题的同时,仍然存在传统入路相似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锁孔入路 神经导航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