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相区淬火温度对Ni-Cr-Mo-V系高强船体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郭天阳 罗小兵 +3 位作者 项重辰 丁汉林 柴锋 潘涛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为改善高强船体钢高屈强比、回火区间窄的问题,研究了两相区二次淬火温度对Ni-Cr-Mo-V系高强船体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二次淬火温度,研究实验钢冲击拉伸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变化规律,并通过OM、TEM、XRD衍射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 为改善高强船体钢高屈强比、回火区间窄的问题,研究了两相区二次淬火温度对Ni-Cr-Mo-V系高强船体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二次淬火温度,研究实验钢冲击拉伸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变化规律,并通过OM、TEM、XRD衍射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淬火温度区间内,材料的性能表现出两种变化趋势。当淬火温度在640~700℃时,实验钢的强度随着二次淬火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而韧性下降。在该淬火温度范围内,实验钢的机械性能由铁素体+马氏体的双相组织和逆转变奥氏体的含量决定。随着二次淬火温度的上升,双相组织中铁素体的比例从40%降至10%,逆转变奥氏体的含量从11%下降至1%。当二次淬火温度从700℃增加到780℃时,实验钢的强度和韧性变化不明显,原因是二次淬火的温度已经超过了A3温度,实验钢组织转变为单一的马氏体组织,奥氏体晶粒尺寸变化不大(7.3~8.5μm)。综上,在680℃下进行两相区二次淬火可以获得最佳的强度和韧性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区淬火 强度 韧性 屈强比 逆转变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成形钢激光局部软化组织与性能研究
2
作者 刘晓龙 彭玉青 +2 位作者 罗模芳 梁肖 王子健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9-454,共6页
为了降低热成形钢连接位置的硬度,提高塑性,采用高斯激光光束快速扫描试样表面,利用高温回火原理使材料的强度、硬度降低,成功实现了局部区域的材料软化。结果表明,软区组织为回火索氏体,扫描速率越慢,软区硬度越低;温度为800℃、扫描... 为了降低热成形钢连接位置的硬度,提高塑性,采用高斯激光光束快速扫描试样表面,利用高温回火原理使材料的强度、硬度降低,成功实现了局部区域的材料软化。结果表明,软区组织为回火索氏体,扫描速率越慢,软区硬度越低;温度为800℃、扫描线速率为2 mm/s时,软区硬度为230 HV,是母材硬度的47.92%,软区抗拉强度降低767 MPa,是母材的50.53%,其断后伸长率17.36%,是母材的188.08%;软化拉伸试样为韧性断裂,杯锥状断面;软化后点焊不会改变焊核的硬度,可以加宽热影响区,避免其硬度骤降骤升的情况,改善热影响区应力集中的情况,防止焊点出现界面断裂,软化后能提高焊点断裂最大位移60%,最大能量吸收功提升了10.14%。本研究证明了激光软化热成形钢具有可行性,对热冲压汽车零件局部软化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软化 力学性能 热成形钢 焊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1
3
作者 仲兆准 谢光伟 +2 位作者 钟胜奎 张运诗 沈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61-966,共6页
针对带钢表面缺陷人工检测方法效率低下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在线自动检测系统.首先,提出了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的硬件结构、软件结构以及图像采集系统.随后,着重研究了在线检测系统中所涉及的图像预处理方法... 针对带钢表面缺陷人工检测方法效率低下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在线自动检测系统.首先,提出了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的硬件结构、软件结构以及图像采集系统.随后,着重研究了在线检测系统中所涉及的图像预处理方法、图像分割方法、特征提取选择和缺陷分类方法.通过缺陷区域频率域图像特征的提取和缺陷的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提高了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最后,采用常见缺陷的样本对该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钢 表面缺陷 在线检测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增材制造H13钢及回火处理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8
4
作者 严凯 陈长军 +3 位作者 张敏 秦兰兰 王晓南 邹涛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4-142,共9页
利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成功制备了H13钢,并研究了回火处理对其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SEM以及XRD衍射仪对各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激光增材制造H13钢显微组织主要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以及细小碳化物,回火处理使得马... 利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成功制备了H13钢,并研究了回火处理对其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SEM以及XRD衍射仪对各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激光增材制造H13钢显微组织主要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以及细小碳化物,回火处理使得马氏体向回火马氏体转变,同时有细小合金碳化物析出。当回火温度超过550℃时,碳化物开始粗化。随回火温度升高,显微硬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550℃回火后,试样硬度达到峰值600 HV_(0.3)。摩擦磨损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状态下各试样主要以粘着磨损为主,同时包含轻微氧化磨损。与沉积态试样相比,550℃回火后,试样耐磨性提高了2倍;650℃回火2 h后,由于基体软化,试样的耐磨性能最差。拉伸测试表明,当回火温度低于550℃时,断口主要以解理断裂为主,550℃回火时抗拉强度最大,为1 928.2 MPa,延伸率为6.4%;当回火温度升高到600~650℃时,断口呈现出韧性断裂,抗拉强度降低,延伸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增材制造 H13钢 热处理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腐蚀桥梁钢板超声波探伤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 被引量:5
5
作者 侯纪新 肖震东 +1 位作者 王晓南 章顺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32-234,237,共4页
利用金相、扫描电镜及金属原位统计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某桥梁钢板超声波探伤缺陷区域,发现在钢板厚度中心区域存在严重的带状组织,C元素在带状组织中分布极不均匀,存在明显偏析。同时,在该区域还存在大量的非金属夹杂物。结果表明:钢板厚... 利用金相、扫描电镜及金属原位统计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某桥梁钢板超声波探伤缺陷区域,发现在钢板厚度中心区域存在严重的带状组织,C元素在带状组织中分布极不均匀,存在明显偏析。同时,在该区域还存在大量的非金属夹杂物。结果表明:钢板厚度中心区域C元素严重偏析及大量非金属夹杂物的耦合作用是引起钢板超声波探伤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钢 超声波探伤 偏析 夹杂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钢表面Fe-Co合金层的热扩渗制备及腐蚀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2
6
作者 盛敏奇 万康 +2 位作者 钟庆东 许继芳 吕臣凯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70-873,905,共5页
利用热扩渗方式,以Co_3O_4纳米粉体做钴源,在低碳钢表面制备了Fe-Co合金层。研究了处理温度对合金层表面状态和结构的影响,并在3.5%NaCl溶液中对合金层进行了腐蚀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处理温度高于800℃可在低碳钢表面形成厚度>25... 利用热扩渗方式,以Co_3O_4纳米粉体做钴源,在低碳钢表面制备了Fe-Co合金层。研究了处理温度对合金层表面状态和结构的影响,并在3.5%NaCl溶液中对合金层进行了腐蚀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处理温度高于800℃可在低碳钢表面形成厚度>25μm,表面钴含量>20%,并与基底形成冶金结合的Fe-Co合金层,合金层为单一铁固溶体相。通过在低碳钢表面制备Fe-Co合金层可以明显改善其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钢 Fe-Co合金层 热扩渗 腐蚀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粉尘中FeCr_(2)O_(4)还原过程分解行为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齐素慈 李建朝 许继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21,共8页
不锈钢粉尘还原过程中FeCr_(2)O_(4)分解对Cr的分离回收影响显著。对气体和固体碳还原FeCr_(2)O_(4)的热力学过程和分解特征进行研究,探讨Cr在还原过程中存在形式和还原分离条件。结果表明,CO气体和H_(2)在标准状态下不能还原FeCr_(2)O_... 不锈钢粉尘还原过程中FeCr_(2)O_(4)分解对Cr的分离回收影响显著。对气体和固体碳还原FeCr_(2)O_(4)的热力学过程和分解特征进行研究,探讨Cr在还原过程中存在形式和还原分离条件。结果表明,CO气体和H_(2)在标准状态下不能还原FeCr_(2)O_(4),固体碳能将FeCr_(2)O_(4)还原为铬氧化物和铁氧化物,甚至还原成金属Cr和Fe。提高温度和降低体系总压可促进反应进行。温度1 000~1 200℃,配碳量为β=0.25~0.5时,还原产物主要为Cr_(2)O_(3)+Fe;温度>1 250℃,配碳量β>1.0时,还原产物主要为Cr+Fe;900℃时体系总压在0.01~0.001MPa还原产物主要为Cr_(2)O_(3)+Fe,低于0.5kPa时还原产物主要为Cr+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粉尘 FeCr_(2)O_(4) 还原反应 分解行为 固体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92钢表层纳米组织的热稳定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志新 张弛 柳文波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8-113,共6页
本文通过表面纳米化处理(SMAT)在P92钢表层中形成纳米组织结构,研究了回火温度对表层纳米组织演化行为和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态和回火态P92钢组织经过SMAT处理后沿深度方向依次是纳米层、剧烈变形层、最终过渡到正常组织.随后... 本文通过表面纳米化处理(SMAT)在P92钢表层中形成纳米组织结构,研究了回火温度对表层纳米组织演化行为和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态和回火态P92钢组织经过SMAT处理后沿深度方向依次是纳米层、剧烈变形层、最终过渡到正常组织.随后分别研究了淬火和回火态SMAT试样经不同温度回火后微观组织的再结晶及长大行为.经SMAT处理的铁素体纳米晶粒在550℃时仍能保持较好的纳米结构,甚至高达650℃时表层晶粒仍为纳米晶,当温度超过760℃时表层组织发生显著的再结晶和晶粒长大现象.纳米晶界能抑制淬火态P92钢在较低温度回火时M23C6碳化物的析出.纳米组织提高了高温回火过程中合金元素在铁素体中的扩散速率,加速了M23C6碳化物的长大过程.不同温度回火过程中SMAT纳米层中析出行为的变化将在本文中详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92耐热钢 纳米组织 热稳定性 高温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粉尘气体还原过程中Fe_(2)NiO_(4)的分解行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建朝 齐素慈 许继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24,共8页
研究CO和H2气体还原Fe2NiO4的热力学过程和分解特征,探讨气体组成和温度对Fe2NiO4分解行为和还原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CO和H2气体能够将Fe2NiO4还原为镍氧化物和铁氧化物,以及铁氧化物逐级还原,甚至直接还原成金属Ni和Fe;CO-H2混合气... 研究CO和H2气体还原Fe2NiO4的热力学过程和分解特征,探讨气体组成和温度对Fe2NiO4分解行为和还原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CO和H2气体能够将Fe2NiO4还原为镍氧化物和铁氧化物,以及铁氧化物逐级还原,甚至直接还原成金属Ni和Fe;CO-H2混合气体还原Fe2NiO4过程失重率随混合气体中H2含量和温度发生明显变化,当温度<820℃时,CO的还原能力比H2强,失重率随着混合气体中H2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温度>820℃时,H2的还原能力比CO强,失重率随混合气体中H2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若将Fe2NiO4完全还原为金属Ni和Fe,所需混合气体量至少为理论值的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2)NiO_(4) 不锈钢粉尘 还原反应 气体还原 分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Si比对Al-Mg-Si合金力学与导热导电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张艺 董其鹏 长海博文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6-62,69,共8页
Al-Mg-Si系合金因其优异的导热导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散热及电力传输等领域,但受限于力学性能与导电导热性能之间矛盾关系,往往难以实现同步提升。立足于高力学性能合金成分设计,研究了不同Mg/Si比对合金力学性能与导电/导热性... Al-Mg-Si系合金因其优异的导热导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散热及电力传输等领域,但受限于力学性能与导电导热性能之间矛盾关系,往往难以实现同步提升。立足于高力学性能合金成分设计,研究了不同Mg/Si比对合金力学性能与导电/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DSC曲线分析与JMatPro模拟计算,对试验所得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Mg含量一定时,硬度和强度随Mg/Si比的增加而降低,电导/热导率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合金性能的变化与主要强化相β''的析出行为有关,在时效过程中,低Mg/Si比合金的β''析出速率远大于高Mg/Si比合金,其中Mg/Si比为1.02时,Mg、Si原子比接近β''形核时的Mg/Si比,析出更为充分,从而在相同时效条件下具备更优异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SI合金 Mg/Si比 强度 热导率 导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γ数字射线检测核级管道工艺与成像质量模拟研究
11
作者 罗杰 陈志贤 +5 位作者 梅兰 林世昌 阳雷 刘顺 文杰 张庆宇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7-1033,共7页
本文利用CIVA仿真软件,研究核级管道焊缝数字射线检测工艺参数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并在γ射线检测方面进行了部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X、γ射线检测,像元尺寸越小,成像质量越高。选用X射线时,提高曝光时间、管电压、管电流可提升成像... 本文利用CIVA仿真软件,研究核级管道焊缝数字射线检测工艺参数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并在γ射线检测方面进行了部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X、γ射线检测,像元尺寸越小,成像质量越高。选用X射线时,提高曝光时间、管电压、管电流可提升成像质量。X射线检测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管电压160 k V,管电流5 m A,透照时间38 s,像元尺寸0.08 mm。选用γ射线时,增加曝光时间、降低焦点尺寸和焦距可提升成像质量,但当焦点尺寸过小时,图像有过曝风险。γ射线检测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焦点尺寸1 mm,焦距500 mm,透照时间90 s,像元尺寸0.0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射线检测 核级管道 成像质量 X和γ射线 模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空气电池阳极用Mg-Al-Mn-Ca-(Cu-Zn)合金的性能
12
作者 蒋文龙 魏珂正 +3 位作者 杨昌瑞 裘欣 项重辰 丁汉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90-3101,共12页
本文采用电化学技术和镁空气电池放电测试系统地研究了Cu及Cu+Zn复合添加对Mg-Al-Mn-Ca合金耐蚀性及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Cu及Zn可显著提升合金的综合性能。其中,Cu+Zn复合添加的合金在5 mA/cm^(2)下放电电压达1.325 V,阳... 本文采用电化学技术和镁空气电池放电测试系统地研究了Cu及Cu+Zn复合添加对Mg-Al-Mn-Ca合金耐蚀性及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Cu及Zn可显著提升合金的综合性能。其中,Cu+Zn复合添加的合金在5 mA/cm^(2)下放电电压达1.325 V,阳极利用率提升至30.34%,较先添加的Mg-Al-Mn-Ca合金提高一倍。Mg-Al-Mn-Ca-Cu-Zn合金性能较好归因于细晶致密钝化膜及低电位差的Mg-Zn-Cu相抑制电偶腐蚀。然而,单一Cu添加虽可细化晶粒,但Mg-Cu相与基体电位差较高,导致局部腐蚀加剧;Cu+Zn复合添加通过协同调控第二相类型与晶粒均匀性,为开发高耐蚀、高活性镁空气电池阳极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空气电池 腐蚀 析出相 阳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射线检测核级管道焊缝缺陷模拟研究
13
作者 梅兰 文杰 +6 位作者 罗杰 葛炼伟 林世昌 李邱达 刘顺 陈志贤 张庆宇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1-566,共6页
以核级管道焊缝缺陷为研究对象,使用CIVA仿真软件对其进行数字射线检测的模拟仿真,展开了有关缺陷自身参数、倾斜角度、管内位置和管内深度对成像与检出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缺陷高度增加时图像清晰度提升,长度和宽度对清晰度无显著影... 以核级管道焊缝缺陷为研究对象,使用CIVA仿真软件对其进行数字射线检测的模拟仿真,展开了有关缺陷自身参数、倾斜角度、管内位置和管内深度对成像与检出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缺陷高度增加时图像清晰度提升,长度和宽度对清晰度无显著影响;缺陷的极限检测值为0.12mm,最佳检测范围大于0.48 mm;倾斜角度影响缺陷厚度和均匀度,厚度增加使成像更清晰,检测更容易;缺陷位置对清晰度和检出影响不大,但在成像边缘可能丢失细节,深度增加使缺陷尺寸略有增大,清晰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缝缺陷 核级管道 数字射线检测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平动叶片数字射线检测成像质量与缺陷检出模拟研究
14
作者 罗杰 肖晓南 +5 位作者 刘伟 陈志贤 刘顺 孙健 林世昌 张庆宇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30-1536,共7页
针对重型燃机透平动叶片的无损检测需求,本文通过对叶片逆向建模后导入CIVA仿真平台,构建了数字射线(Digital Radiography,DR)检测模型,模拟分析不同X射线、γ射线检测工艺参数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在叶片敏感区域预置球形孔洞缺陷,研究缺... 针对重型燃机透平动叶片的无损检测需求,本文通过对叶片逆向建模后导入CIVA仿真平台,构建了数字射线(Digital Radiography,DR)检测模型,模拟分析不同X射线、γ射线检测工艺参数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在叶片敏感区域预置球形孔洞缺陷,研究缺陷尺寸与检测角度对γ射线检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X射线检测中,提高曝光时间、管电流和管电压可提高成像质量;γ射线检测中,减小焦距并延长曝光时间能优化成像质量,而焦点尺寸对分辨率影响较小;像元尺寸越小,图像分辨率越高,且γ射线成像效果优于X射线;孔洞缺陷检测中,缺陷检出半径需大于0.4 mm,检测角度需小于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平动叶片 数字射线检测 CIVA仿真 X和γ射线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铜异种金属超声波焊接研究进展
15
作者 黄依淼 杜预 +4 位作者 王佳乐 唐杉杉 杨文东 王晓南 李响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2,共6页
铝/铜异种金属的连接是研发和制造高能量密度、高效率、长寿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流程。但是铝和铜的热物理性能差异大且易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固相焊接如超声波焊接被认为是适用于两者高质量焊接的方法之一。随着超声波焊接技术... 铝/铜异种金属的连接是研发和制造高能量密度、高效率、长寿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流程。但是铝和铜的热物理性能差异大且易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固相焊接如超声波焊接被认为是适用于两者高质量焊接的方法之一。随着超声波焊接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铝/铜异种金属超声波焊接的研究逐步由操作的可行性向铝/铜焊接接头的性能研究改变。为进一步分析铝/铜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因素,基于超声波焊接机理,从界面显微组织、金属间化合物、接头强度等方面对铝/铜超声波焊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不同焊接参数对超声波焊接的影响,指出了超声波焊接的现有不足,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铜焊接 异种金属 超声波焊接 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钢片对铝硅镀层热成形钢激光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叶硕 邸洪双 +2 位作者 张郑辉 张进 王晓南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6-112,I0010,共8页
以45号碳钢薄片为夹层,利用CWX3000光纤激光器对1.5 mm厚的铝硅镀层热成形钢进行激光焊接试验,研究焊缝碳含量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碳钢薄片的加入使焊缝碳含量增加,奥氏体相区扩大,焊缝δ铁素体的体积分数... 以45号碳钢薄片为夹层,利用CWX3000光纤激光器对1.5 mm厚的铝硅镀层热成形钢进行激光焊接试验,研究焊缝碳含量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碳钢薄片的加入使焊缝碳含量增加,奥氏体相区扩大,焊缝δ铁素体的体积分数由17.3%降低至4.5%,焊缝平均硬度由425 HV增加至557 HV,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由980 MPa增加至1 280 MPa,杯突值由1.7 mm增加至3.2 mm,抗拉强度及成形性能均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焊接 碳钢薄片 铝硅镀层 热成形钢 Δ铁素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辅助CMT焊接X80管线钢焊缝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贺精瑞 邸洪双 +3 位作者 沈鑫珺 齐霄楠 王晓南 高源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1-45,共5页
研究了纵向交变磁场辅助CMT焊接X80管线钢焊缝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焊缝的显微组织及晶粒取向进行分析,使用万能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对焊缝的力学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加入磁场后,焊缝组织由回火... 研究了纵向交变磁场辅助CMT焊接X80管线钢焊缝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焊缝的显微组织及晶粒取向进行分析,使用万能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对焊缝的力学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加入磁场后,焊缝组织由回火马氏体向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转变,焊缝组织细化,焊缝的抗拉强度、冲击韧性提高。由于磁场对熔池金属的搅拌作用,焊缝中粗大的柱状晶组织被打碎,作为异质形核点,促进了针状铁素体形核,细化了晶粒,提高了焊缝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管线钢 磁场 CMT焊接 针状铁素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工艺参数对Nb-Ti微合金钢再结晶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琦 王晓南 +1 位作者 朱国辉 敬和民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0,共6页
通过热压缩实验研究了应变量及加热温度对Nb-Ti微合金钢的再结晶行为及变形后相变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为1100℃时,奥氏体晶粒尺寸不均匀,导致压缩过程中各晶粒的应变累积不均匀,当总应变量为0.380时即发生了动态再结晶;奥... 通过热压缩实验研究了应变量及加热温度对Nb-Ti微合金钢的再结晶行为及变形后相变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为1100℃时,奥氏体晶粒尺寸不均匀,导致压缩过程中各晶粒的应变累积不均匀,当总应变量为0.380时即发生了动态再结晶;奥氏体加热温度为1050和1000℃时,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应变量分别为0.668和0.552;当变形温度为850℃,应变量超过0.552时,试样在道次间隔发生静态再结晶;奥氏体化1100℃保温后压缩样品的冷却相变显微组织为贝氏体和准多边形铁素体,而1050℃和1000℃奥氏体化保温后压缩样品冷却相变后显微组织均为多边形铁素体,1000℃奥氏体化保温后压缩样品冷却相变后多边形铁素体晶粒尺寸更细小(2~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TI微合金钢 动态再结晶 静态再结晶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度增强增塑的高强塑积第三代汽车用钢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朱国辉 丁汉林 +2 位作者 王晓南 王永强 陈其伟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26-836,共11页
对近年来第三代超高强度高强塑积(抗拉强度1000 MPa以上,强塑积20~30 GPa%)汽车用钢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目前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加的主要技术路线是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然而,多年的研究实践证明仅依靠残余奥... 对近年来第三代超高强度高强塑积(抗拉强度1000 MPa以上,强塑积20~30 GPa%)汽车用钢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目前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加的主要技术路线是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然而,多年的研究实践证明仅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的单一机制难以实现超高强度条件下的高强塑积的目标,导致超高强度汽车用钢虽然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依然未能真正形成规模化工业生产与应用。为实现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提升,必须从开发新的合金化体系和新的技术路线两个方面入手,突破传统的单一增塑机制。基于理论分析和前期研究,作者团队提出了"多维度增强增塑"机制,即利用第二相粒子(Precipitation)增强增塑和组织合理细化(Refinement)配合多相组织设计(Multiphase)的PRM机制,实现多种增强增塑机制共同作用的复合效应。并以微合金化Cr-Mn系合金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立足于现有冷轧退火工艺装备条件,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路线的开发,可以实现第三代汽车用钢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强,并且低成本、低能耗、可以大规模工业推广和应用,为真正实现第三代汽车用钢的工业生产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为解决钢铁材料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提升的共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汽车用钢 多维度增强增塑 超高强度 高强塑积 第二相粒子 微合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条件对20Mn2CrNb超高强度汽车钢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浦睿 王子健 +3 位作者 齐佳林 项重辰 朱国辉 丁汉林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5-148,152,共5页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20Mn2CrNb超高强度汽车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将实验钢加热到950℃完全奥氏体化后,经不同方式冷却或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保温时,可实现对该实验钢的组织和性能调控。淬火处理后,实验钢以马氏体组织...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20Mn2CrNb超高强度汽车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将实验钢加热到950℃完全奥氏体化后,经不同方式冷却或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保温时,可实现对该实验钢的组织和性能调控。淬火处理后,实验钢以马氏体组织为主,其强度达1690 MPa,伸长率为9.7%;奥氏体化处理后再经300℃保温,实验钢的强度可达905 MPa,伸长率为19.4%。经热处理后的实验钢中基本不含残余奥氏体,而钢中析出的富Cr和富Nb相粒子是调控该钢种力学性能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度钢 淬火 第二相粒子 析出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