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芴三苯胺多枝分子的双光子吸收与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唯舟 王筱梅 +2 位作者 方香云 蒋宛莉 赵俊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16-1619,共4页
研究了3个氧芴/三苯胺衍生物:E-2,8-双(4-二苯胺基苯乙烯基)氧芴(简称OT-G1)、E-2,8-双[4-(二苯基氨基-二苯乙烯基)(4′-溴苯基)氨基-苯乙烯基]氧芴(简称OT-G1.5)和E-2,8-双-[4′,4″-二-(二苯胺基苯乙烯基)-4-二苯胺基苯乙烯基]氧芴(简... 研究了3个氧芴/三苯胺衍生物:E-2,8-双(4-二苯胺基苯乙烯基)氧芴(简称OT-G1)、E-2,8-双[4-(二苯基氨基-二苯乙烯基)(4′-溴苯基)氨基-苯乙烯基]氧芴(简称OT-G1.5)和E-2,8-双-[4′,4″-二-(二苯胺基苯乙烯基)-4-二苯胺基苯乙烯基]氧芴(简称OT-G2)的双光子吸收和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分子'代数'从1→1.5→2增高,氧芴三苯胺多枝分子的HOMO能级升高、双光子荧光强度和双光子吸收截面明显增大.由于HOMO能级的升高有利于分子的电荷转移,因而分子表现出强的双光子吸收能力,这表明可通过电化学行为来推断出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芴三苯胺多枝分子 双光子吸收 双光子荧光 HOMO能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萘为π-中心的双芪类衍生物双光子上转换荧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施琴芬 王筱梅 +4 位作者 蒋宛莉 杨平 蒋雪璋 闻荻江 许贵宝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925-1928,共4页
研究了2个新的双光子上转换荧光分子-1,4-双-(9-乙基咔唑基)萘(简称为BECVN)和1,4- 双-(4’-N,N-二甲氨基苯乙烯基)萘(简称为BMABN)的单光子、双光子光谱性质。在-375 nm Xe灯 光源激发下,两样品的DMF溶液发出很强的蓝、绿色荧光(峰位49... 研究了2个新的双光子上转换荧光分子-1,4-双-(9-乙基咔唑基)萘(简称为BECVN)和1,4- 双-(4’-N,N-二甲氨基苯乙烯基)萘(简称为BMABN)的单光子、双光子光谱性质。在-375 nm Xe灯 光源激发下,两样品的DMF溶液发出很强的蓝、绿色荧光(峰位492-541 nm),视感效果非常明显。 BMABN分子的线性吸收/发射光谱的峰位与BECVN分子相比,均发生红移;相对荧光量子产率(φf)比 BECVN降低了7.4倍。在飞秒钛宝石激光器泵浦下(760 nm),两样品的DMF溶液发出强的双光子上转换 荧光发射,峰位与单光子荧光峰位相比发生红移(500-556 nm)。BMABN的双光子荧光强度和双光子吸收 截面分别是BECVN的3倍和30.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4-双-(9-N-乙基咔唑基)萘 1 4-双-(4-N N-二甲氨基苯乙烯基)萘 双光子上转换荧光 双光子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杂芴-三苯胺树枝形分子的合成与电致发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懋怡 王筱梅 +1 位作者 蒋宛莉 王德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20-1422,共3页
选择硫杂芴为π-中心、三苯胺为"枝",合成了新型硫杂芴-三苯胺树枝形分子-2,8-双-[4-三苯胺乙烯基-4’,4’’-二(三苯胺乙烯基)]硫杂芴(简称ST-G2),进行了核磁共振谱和质谱表征。以硫芴-三苯胺树枝形分子(简称ST-G2)为发光层... 选择硫杂芴为π-中心、三苯胺为"枝",合成了新型硫杂芴-三苯胺树枝形分子-2,8-双-[4-三苯胺乙烯基-4’,4’’-二(三苯胺乙烯基)]硫杂芴(简称ST-G2),进行了核磁共振谱和质谱表征。以硫芴-三苯胺树枝形分子(简称ST-G2)为发光层,制备了结构为ITO/TCTA/ST-G2/BCP/Mg∶Ag的3层发光器件,测试了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该器件在6V开启,12V电压下亮度和效率接近1000cd/m2和0.2l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硫芴 三苯胺树枝形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双光子吸收化合物NT-G1和NO-G1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国华 杨平 +5 位作者 蒋宛莉 郭晓稚 许贵宝 蒋雪璋 沈梁 王筱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0-603,共4页
选择氮杂芴(咔唑)为π中心,分别以三苯胺和二唑取代基为“枝”,合成了两个强双光子吸收的氮杂芴衍生物2,8 双(4 三苯胺乙烯基) N 乙基氮杂芴(简称NT G1)和2,8 双(2 (4’乙氧基) 5 (4’苯乙烯) 1,3,4 二唑) N 基氮杂芴(简称NO G1),... 选择氮杂芴(咔唑)为π中心,分别以三苯胺和二唑取代基为“枝”,合成了两个强双光子吸收的氮杂芴衍生物2,8 双(4 三苯胺乙烯基) N 乙基氮杂芴(简称NT G1)和2,8 双(2 (4’乙氧基) 5 (4’苯乙烯) 1,3,4 二唑) N 基氮杂芴(简称NO G1),进行了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表征。飞秒钛宝石激光器泵浦下,NT G1 和NO G1 溶液发出强双光子上转换荧光,且后者的双光子荧光发射截面是前者的7倍;双光子荧光法计算出NT G1 和NO G1 双光子吸收截面分别为215GM和454GM。分子构型优化表明,NT G1分子中心“氮杂芴”所在平面与两端苯环呈螺旋桨式排布;而NO G1 分子共轭长度增大,且中心的“氮杂芴”与两端延伸的“枝”呈平面构型;从结构上看,NO G1分子属“D A πA D”型,具有明显的pn 结模式,这些都使NO G1 分子具有更好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能力,因而有较高的双光子吸收截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8-双(4-三苯胺乙烯基)氮杂芴 2 8-双(2-(4’-乙氧基)-5-(4’-苯乙烯)-1 3 4-噁二唑)-N-乙基氮杂芴 双光子吸收 双光子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萘为π-中心的双芪类衍生物的电致发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春波 蒋宛莉 +3 位作者 林剑 王筱梅 张唯舟 黄维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08-1410,共3页
以自制的"D-π-D"对称型有机绿色发光分子1,4-双(4-’N,N-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萘(简称BMABN)为发光层,在结构为ITO/NPB/BMABN/BCP/Mg∶Ag的器件中,研究了空穴阻挡层厚度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穴阻挡层的增厚使得... 以自制的"D-π-D"对称型有机绿色发光分子1,4-双(4-’N,N-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萘(简称BMABN)为发光层,在结构为ITO/NPB/BMABN/BCP/Mg∶Ag的器件中,研究了空穴阻挡层厚度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穴阻挡层的增厚使得器件的起亮电压有所增加,但器件的亮度、电流效率和稳定性显著增加。该器件在5V开启,18V电压下亮度和效率分别为2000cd/m2和0.4l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能带匹配 1 4-双(4’-N N-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