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任务情境中技术如何促进部门协同——基于S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磊 王小芳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77,M0006,M0007,共22页
已有研究多将技术促进部门协同理解为技术与组织互动视角下,基层政府为应对复杂任务情境采取的一种策略性行为,但对其背后的权力维度关注甚少。论文围绕权力视角下技术如何实现政府部门协同这一核心问题,选取S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 已有研究多将技术促进部门协同理解为技术与组织互动视角下,基层政府为应对复杂任务情境采取的一种策略性行为,但对其背后的权力维度关注甚少。论文围绕权力视角下技术如何实现政府部门协同这一核心问题,选取S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为案例,探讨技术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政府部门间的权力关系。研究认为,从案例中析出的分布式治理遵从了“任务情境-技术应用-治理行为”相互适配的行动逻辑,对标复杂性任务情境,通过平台技术的协调功能,能够推动政府部门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组建任务共同体。这种任务共同体暗含了以“科层为体、技术为用”的嵌套性组织结构和松散耦合性部门关系互为表里的新型权力结构——分布式权力网络。分布式治理作为根植于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场景的微观理论,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基层治理机制的理论图谱,对传统基层治理机制选择的理论预设以及技术治理与科层治理共生理论进行了部分修正和改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技术与科层组织关系的传统研究路径,将权力维度重新拉入技术与组织关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既有研究视域。同时,分布式治理的提出也为回答“优化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化创新”之问提供了一个探索性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治理 分布式权力网络 横向协同 复杂任务情境 技术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管家”何以管用?——基层治理创新“内卷化”的破解之道 被引量:41
2
作者 张晨 刘育宛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217,218,共24页
【问题】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常常陷入命名式、标签式伪创新,不仅无法实现“给社区减负增能提效”的目标,反而造成基层治理的低水平重复。在各类创新琳琅满目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基层治理创新更具持续性,并且规避“内卷化”风险?【方法】... 【问题】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常常陷入命名式、标签式伪创新,不仅无法实现“给社区减负增能提效”的目标,反而造成基层治理的低水平重复。在各类创新琳琅满目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基层治理创新更具持续性,并且规避“内卷化”风险?【方法】本研究以S区“红色管家”项目为个案,该项目初期面临多方面的内卷化风险,但最终通过创新走出一套有效的社区治理之道。我们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跟踪了“红色管家”项目的运作过程并结合多种定性资料进行分析。【发现】(1)如同诸多政府主导的基层治理创新项目一样,“红色管家”在项目初期也面临观念、利益以及组织等多方面的“内卷化”风险;(2)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呈现出的实体化、制度化、专业化和协同化的特征,保障了“红色管家”项目创新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3)能否规避基层治理创新的“内卷化”风险,根本在于基层党组织力量能否成功嵌入项目全过程,发挥引领创新的核心主导作用;(4)党建引领下多方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与调试,观念、制度与技术的融合,构成了制度创新能否突破“内卷化”困境的关键。【贡献】本研究梳理了基层治理创新“内卷化”问题的表征和成因。通过对“红色管家”项目案例的分析,本研究阐释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机制,指出破解基层治理创新“内卷化”困境的关键在于新合作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创新 “内卷化”区域化党建 合作主义 “红色管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动员参与到合作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37
3
作者 李慧凤 孙莎莎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13,128,共13页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S省Z市“民生微实事”项目的案例分析,提出“能力建设-惯习积累-信任强化”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多元主体成长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机...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S省Z市“民生微实事”项目的案例分析,提出“能力建设-惯习积累-信任强化”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多元主体成长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机理,丰富了“主体关系”和“行动方式”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基于资源优势互补与主体责任再塑加强了能力建设,能力的提升使其有意愿并且能够建立合作关系;政府通过规则调适以及持续的参与激励来培养多元主体的合作惯习,有助于促进合作行动;共同议题下的利益相容和由参与效能感形成的良性循环会强化信任,进一步增强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行动,进而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合作治理常态,使社会治理共同体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员参与 合作治理 多元主体 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干部职业化:生成逻辑、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扩建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0,共8页
村干部职业化作为地方政府应对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双重挤压下村治治理的一种制度创新,有其必然的内生逻辑。村干部职业化也带来诸如干群关系悬浮化、村治导向市场化、村治方式格式化及村治资源私人化等问题,需要通过促进村干部职业化与村... 村干部职业化作为地方政府应对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双重挤压下村治治理的一种制度创新,有其必然的内生逻辑。村干部职业化也带来诸如干群关系悬浮化、村治导向市场化、村治方式格式化及村治资源私人化等问题,需要通过促进村干部职业化与村民委员会自治有效衔接,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及重塑基层政府权力体系等措施,坐实村干部职业化机制,真正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干部职业化 村庄治理 治理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机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徐斌 陆树程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59,共6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人的心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心理生成机制上看,社会心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心理凝炼和升华的产物。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心理接受机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人的心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心理生成机制上看,社会心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心理凝炼和升华的产物。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心理接受机制上看,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这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阶段。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机制的运行过程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心理个体化和个体心理社会化双向互动的无限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 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邻避冲突中的民众抗争与精英互动:基于地方治理结构视角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晨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19,共7页
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议题一样,邻避冲突研究正日益成为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然而既有的研究,大多遵循"官-民对抗"及其消解的逻辑,落入了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窠臼中,忽视了当下中国邻避冲突中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及社会互... 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议题一样,邻避冲突研究正日益成为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然而既有的研究,大多遵循"官-民对抗"及其消解的逻辑,落入了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窠臼中,忽视了当下中国邻避冲突中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及社会互动。邻避冲突中看似喧嚣的民众抗争背后,隐藏着更多体制内外的精英互动与利益权衡。这种特定地方的精英互动机制是否存在和有效,往往是邻避冲突发生及能否以较低成本消解的关键。但这种个案化的解决,也彰显了当前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困境:无论民众抗争还是精英互动,都难以成为邻避冲突治理制度化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避冲突 民众抗争 精英互动 国家与社会关系 制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民间网络话语权膨胀的政府治理困局及其破解 被引量:8
7
作者 施从美 江亚洲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3,共9页
民间网络话语权膨胀是政府治理语境下对公众网络行为的新概括,它形成于特定政治社会环境之中,意指作为公民表达权之一的网络言论发表体现的权利意识和行为指向脱离现有的社会和法律规范,破坏网络公共空间,影响行政理性。民间网络话语权... 民间网络话语权膨胀是政府治理语境下对公众网络行为的新概括,它形成于特定政治社会环境之中,意指作为公民表达权之一的网络言论发表体现的权利意识和行为指向脱离现有的社会和法律规范,破坏网络公共空间,影响行政理性。民间网络话语权膨胀能够加剧政府话语公信力不足的危机、限制政府治理的视野、导致形成消极保守的行政文化。化解民间网络话语权膨胀、创新政府治理模式需要用公共理性精神规范公民网络话语表达,建设政府公信力话语权,进而加强政府和社会的话语互动,由民间网络话语权膨胀走向不同主体网络话语权的和谐与共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话语权 膨胀 政府治理 共生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与行动互构下公私合作治理的运作逻辑——以农转居社区物业混改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叶继红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6,共11页
运用结构与行动互构的理论范式,以苏州工业园区物业混改为例研究发现:一方面农转居社区物业管理的既有结构不仅充当了约束性条件,同时又是孕育和促发物业改革行动的能动性条件,即“结构—行动”的实现过程;另一方面,物业混改中公私合作... 运用结构与行动互构的理论范式,以苏州工业园区物业混改为例研究发现:一方面农转居社区物业管理的既有结构不仅充当了约束性条件,同时又是孕育和促发物业改革行动的能动性条件,即“结构—行动”的实现过程;另一方面,物业混改中公私合作治理遵循了“结构优化—目标明晰—认知内化—赋权执责”的过程,行动的结果实现了对物业管理治理结构的重构,提升了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即“行动—新结构”的实现过程。由此,治理结构与行动互为中介和结果,在结构向新结构转化的过程中,行动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与效能转换器的作用,从而为公私合作治理的行动路径与效能生成提供了学理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与行动互构 公私合作 物业混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生态问题政治化及生态民主的学理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沈承诚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8-33,共6页
寻求社会主体间的环境价值共识应首先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否则环境价值共识的制度性保障缺失就会导致持续性的环境衰退和周期性的社会阵痛。西方国家也曾面临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衰退难题,且环境衰退问题的最终解决又落实在西方民... 寻求社会主体间的环境价值共识应首先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否则环境价值共识的制度性保障缺失就会导致持续性的环境衰退和周期性的社会阵痛。西方国家也曾面临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衰退难题,且环境衰退问题的最终解决又落实在西方民主政治的生态转向上。这就有必要细致梳理西方国家生态问题政治化的过程,并对西方政治生活的生态转向,即生态民主进行系统的学理分析,以期裨益于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的环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政治化 生态民主 价值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发国家现代化角落的权利贫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承诚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5,共5页
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总体上呈现出边缘性和依附性,存在被遗忘的现代化角落,以偏远农村和城市贫民窟为空间承载的现代化角落生存着大量权利贫困的农民和贫民。权利贫困是交换权利与可行能力的组合贫困,一些后发国家权利贫困的政治根由是“... 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总体上呈现出边缘性和依附性,存在被遗忘的现代化角落,以偏远农村和城市贫民窟为空间承载的现代化角落生存着大量权利贫困的农民和贫民。权利贫困是交换权利与可行能力的组合贫困,一些后发国家权利贫困的政治根由是“不自由的民主”,而基于私有制的社会保障则是导致权利贫困的政策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光芒之所以能够照耀每一个角落,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对边缘空间和弱势群体的权利赋予,相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全面脱贫、乡村振兴和社会保障,国家资本取代私人资本实现对现代化角落生产和生活要素的持续输血和合理赋值,杜绝逐利资本无序扩张对边缘空间和原子化个体的剥夺和排斥;以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来尽可能地创设机会平等和权利均衡。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面超越,将为后发国家跳出现代化角落的窠臼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角落 权利贫困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利益对国家认同的嵌入——中国社会稳定演变的内生逻辑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雨暄 金太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从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共同体的"家天下",到建国以后地缘共同体国家认同地域化的转变,再到精神共同体"乌托邦"的国家期许,我国的国家认同经历了国家利益主导型、国家主导下有限社会利益共存型和完全社会利益型三个... 从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共同体的"家天下",到建国以后地缘共同体国家认同地域化的转变,再到精神共同体"乌托邦"的国家期许,我国的国家认同经历了国家利益主导型、国家主导下有限社会利益共存型和完全社会利益型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中国的社会状态呈现出超稳定、地缘拉锯对抗和社会失重三种特征。共同体利益对国家认同的嵌入演绎出社会稳定的内在逻辑。中国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虚拟共同体利益的多元化使得国家认同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地巩固、分解和重构,这也必然导致社会稳定走向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利益 国家认同 社会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地农民职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与支持体系建构 被引量:17
12
作者 叶继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7-85,157,共9页
失地农民的职业发展问题是当前失地农民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它事关农民失地后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对杭嘉湖地区的问卷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的总体就业率较高,经济收入尚可,但工作稳定性不足,向上流动空间有限;同时,人力资本、社会资... 失地农民的职业发展问题是当前失地农民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它事关农民失地后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对杭嘉湖地区的问卷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的总体就业率较高,经济收入尚可,但工作稳定性不足,向上流动空间有限;同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策支持、就业机会、创业氛围是影响当前失地农民职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需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着手建构失地农民职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失地农民 职业发展 支持体系 杭嘉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身党员”社区参与研究——基于“共生论”的视角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洋阳 黄建洪 《党政研究》 2016年第2期67-74,共8页
当前的社区治理并不是所有人的社区自治,而是部分人的社区治理。作为有着较高政治参与能力与素养的党员群体,并未在社区建设中起到先锋带头的作用,大量的社区在职党员选择以"隐身"的方式来回应社区治理,长期"脱嵌"... 当前的社区治理并不是所有人的社区自治,而是部分人的社区治理。作为有着较高政治参与能力与素养的党员群体,并未在社区建设中起到先锋带头的作用,大量的社区在职党员选择以"隐身"的方式来回应社区治理,长期"脱嵌"于社区政治生活之外。其"经济人"、"单位人"等多重身份标签是其"嵌入"社区政治生活的重要阻碍。他们个人的愿景并未上升为社区的愿景,在缺乏制度的刚性约束下,"隐身党员"很难将自身的资源自发地付诸于持续的社区建设行动。多重的身份标识使其对于社区建设的责任模糊化。从共生角度,挖掘出"隐身党员"这一潜在的社区资源,并使之在社区自治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是提升社区营造质量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身党员 社区参与 共生 党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风险矩阵方法的群体性事件管理风险评估 被引量:4
14
作者 施从美 江亚洲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50-52,共3页
理论和实证检验表明改进的风险矩阵方法对群体性事件管理风险评估具有适用性和科学性。改进的风险矩阵方法能够计算出群体性事件管理各风险因素的等级、可接受性、Broda序值、权重、对综合风险的贡献率和风险总体水平,这些严格的科学指... 理论和实证检验表明改进的风险矩阵方法对群体性事件管理风险评估具有适用性和科学性。改进的风险矩阵方法能够计算出群体性事件管理各风险因素的等级、可接受性、Broda序值、权重、对综合风险的贡献率和风险总体水平,这些严格的科学指标是基层组织改进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有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风险矩阵法 群体性事件管理 风险评估 综合风险水平 风险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移民国家认同的分层研究
15
作者 钟坛坛 金太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5-49,共5页
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问题是关乎主权和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国际移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系。国际移民的动因可划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其中非经济因素又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 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问题是关乎主权和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国际移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系。国际移民的动因可划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其中非经济因素又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根据国际移民的目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改善生活型、寻求发展型、家庭团聚型、寻求庇护型四类,而根据国际移民的生活状况可以将其分成迁移型(其又可分为归化型和断裂型)、跨国型、母居型三类。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具有异质性、多元性和可塑性等基本特征。它包括公民身份和国籍的认同、意识形态和宪政的认同、文化和情感的认同三个层次,其中文化和情感的认同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民族情感、风俗习惯、领土边界等方面的认同。国际移民国家认同的分层研究可以为国家认同问题研究探索一条新的分析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移民 国家认同 民族国家 母居型国际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