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文革文学”的释义与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7-64,共8页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知识分子 “十七年文学” 新时期文学 资产阶级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现代性 文学史写作 民间大众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矛盾重重的“过渡状态”──关于新时期文学“源头”考察之一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尧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2-32,共11页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 学术史 文学史 遮蔽 时代 拨乱反正 十年 凸现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声淫与春秋时代的语言革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视角 被引量:7
3
作者 方汉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23,共9页
孔子为什么指斥郑卫之声历来是千古疑案 ,本文认为 ,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春秋之际社会语言的巨大变革。与雅言相对立的郑卫之音以其口语性、俗语性特征 ,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新兴力量。它是对于传统礼乐和雅言的精神叛逆 ,它构成了一... 孔子为什么指斥郑卫之声历来是千古疑案 ,本文认为 ,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春秋之际社会语言的巨大变革。与雅言相对立的郑卫之音以其口语性、俗语性特征 ,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新兴力量。它是对于传统礼乐和雅言的精神叛逆 ,它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话语。孔子对于这种话语是持排斥态度的 ,他对郑卫之音的贬抑不仅仅是道德伦理意义的 ,而且是从文化相对论的立场出发的。是对“郁郁乎文哉”的商周雅言文化特别是其意识形态的尊崇 ,必然也是对郑卫之声的“狂欢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革命 比较文学 郑声 叛逆 话语 尊崇 春秋时代 雅言 口语性 俗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文学”的发生研究刍议——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谈起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锋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1,共10页
关键词 人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 无产阶级文学 “人的文学” 人本主义 周作人 发生史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志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8-63,共6页
关键词 当代性 中国文学史 广泛 文学史研究 文学活动 文学史家 创作 有为 以史为鉴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走中的文艺心理学研究——评新版《文学心理学》 被引量:2
6
作者 邢光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0-94,共5页
关键词 文艺心理学 《文学心理学》 钱谷融 鲁枢元 教材 修订版 文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俗文学的现代化与现代文化市场的创建 被引量:4
7
作者 范伯群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62-68,共7页
现代大都市的兴建与初具规模是中国通俗文学必然由古典型向现代型转向的社会背景。受到鲁迅、胡适、刘半农、张爱玲等赞许的《海上花列传》是现代都市通俗小说的开山之作。皆在1903年开始连载的“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现代型社会小说的... 现代大都市的兴建与初具规模是中国通俗文学必然由古典型向现代型转向的社会背景。受到鲁迅、胡适、刘半农、张爱玲等赞许的《海上花列传》是现代都市通俗小说的开山之作。皆在1903年开始连载的“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现代型社会小说的启端。这些作品为中国现代化文化市场的打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现代化 现代都市通俗小说 现代文化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钱锺书与比较文学 被引量:1
8
作者 季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5-62,共8页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钱锺书 《谈艺录》 《管锥编》 经典 身份 论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批评的话语权
9
作者 刘锋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人的文学 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批评 批评史 无产阶级文学 革命文学 功利主义 三十年代 场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摆脱民粹主义 研究都市文学
10
作者 刘祥安 《北方论丛》 CSSCI 1989年第2期40-42,共3页
列宁在民国初年曾经认为“亚洲现代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是整个亚洲面临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民粹主义者的这种战斗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即防止资本... 列宁在民国初年曾经认为“亚洲现代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是整个亚洲面临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民粹主义者的这种战斗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即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其次是同宣传和实行激进的土地改革的计划结合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粹主义 都市文学 资产阶级革命 民主主义 资本主义 关系问题 民国初年 思想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个性与文学转型的误读——重读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锋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55,共11页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文学转型 创作个性 长篇 接受史 重读 有机整体 自身 傅雷
全文增补中
“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2
作者 许伯卿 《中国韵文学刊》 2003年第1期110-112,共3页
中国韵文学会、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联合主办的"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50余... 中国韵文学会、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联合主办的"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50余人,会聚一堂,通过大会报告、专家讲评、听众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就中国韵文学的众多研究课题,认真研讨,互相切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文学 中国古典诗歌 歌行体 歌行 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3
作者 许伯卿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诗歌 "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根的欲望焦虑与重新开门——澳门文学的一个侧面
14
作者 陈小明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5-48,共4页
澳门与祖国的长期隔绝 ,使得澳门文学创作显现出苍白、通俗、流行、时尚 ,只有欲望的痛苦、焦虑和把玩 ,只有轻描淡写的“无根”的描摹和感叹 ,缺少深邃的文化意蕴和积淀。澳门的回归 ,预示着澳门文学创作重新接续中国文化之根 ,扎根于... 澳门与祖国的长期隔绝 ,使得澳门文学创作显现出苍白、通俗、流行、时尚 ,只有欲望的痛苦、焦虑和把玩 ,只有轻描淡写的“无根”的描摹和感叹 ,缺少深邃的文化意蕴和积淀。澳门的回归 ,预示着澳门文学创作重新接续中国文化之根 ,扎根于祖国文化土壤之中的澳门文学必然前程似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 文学创作 文化意蕴 中国文化 小说 散文 汉语新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文学转型及其根源探析
15
作者 王晓骊 《阴山学刊》 2002年第2期47-50,共4页
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转型时期。新文体不断兴起 ,文学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移。两宋商业文化力量的崛起 ,是引发文学转型发生的文化根源 ,也是推动宋以后文学发展的重要文化动力。
关键词 宋代文学 转型 文体 观念 文化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青文学与本土经验--长篇小说《金牛河》研讨纪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剑龙 刘醒龙 +10 位作者 施战军 戴翊 骆寒超 汤哲声 栾梅建 朱小如 杨扬 郝雨 喻大翔 殷国明 郭海燕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5期158-160,共3页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本土经验 知青文学 纪要 上海师范大学 学术研讨会 《芳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氏弟兄的文学史
17
作者 季蒙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23-27,共5页
关键词 《中国小说史略》 文学史 周树人 欧洲文学 周作人 史著 讲述 著作 流传 搜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中国面孔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欧梵 季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22,共21页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性 印刷媒体 “公共空间” 梁启超 清朝晚期 小说 五四时期 《现代》 施蛰存 后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关怀与文论教学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锋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14,共6页
关键词 中国文论 文学 形式主义 为政 意识形态 遮蔽 潜在影响 偏爱 超越 服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 被引量:20
20
作者 刘锋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58-665,共8页
从"生态文艺学"的学科命名入手,围绕生态文艺学的理论标识、独特内涵、哲学基础与生态美学建构等问题,反问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反思生态文艺学在中国的后续发展之可能性,提出了生态文艺学作为交叉学科,是从生态学的宏观视野出... 从"生态文艺学"的学科命名入手,围绕生态文艺学的理论标识、独特内涵、哲学基础与生态美学建构等问题,反问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反思生态文艺学在中国的后续发展之可能性,提出了生态文艺学作为交叉学科,是从生态学的宏观视野出发的研究文艺与宇宙生态系统关系的学科,又从生态的角度看文学批评,反思表现论,借鉴摹仿论,强调生态高于审美,审美服从生态,生态与审美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创造"以物观物"状态的美学实践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艺学 表现论 摹仿论 交感诗学 生态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