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胡适的传记文学理论及创作 被引量:5
1
作者 卞兆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9-152,共4页
胡适在批判我国古代传记的缺点和吸收西方现代传记文学长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传记文学思想。他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传记文学名称的人,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一直都在提倡传记文学,并以创建传记文学理论和努力创作两方... 胡适在批判我国古代传记的缺点和吸收西方现代传记文学长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传记文学思想。他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传记文学名称的人,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一直都在提倡传记文学,并以创建传记文学理论和努力创作两方面的实绩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史上显著而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传记文学 理论建设 作品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唐诗人的仕隐矛盾与许浑隐逸诗 被引量:4
2
作者 罗时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5-71,共7页
晚唐诗人既不取魏晋以前遁迹山林的“小隐”,也不取盛唐时期京官加别业的“大隐”,为了解决仕隐矛盾,他们根据出仕外郡既可远祸避害,尽情游乐,又可获得优厚俸禄,免去饥寒冻馁的切身体会,多采取外官加田园的“中隐”形式。但由“大隐”... 晚唐诗人既不取魏晋以前遁迹山林的“小隐”,也不取盛唐时期京官加别业的“大隐”,为了解决仕隐矛盾,他们根据出仕外郡既可远祸避害,尽情游乐,又可获得优厚俸禄,免去饥寒冻馁的切身体会,多采取外官加田园的“中隐”形式。但由“大隐”到“中隐”这种隐逸形式的变化,却是以诗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失落为代价的。许浑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意义。许浑虽然用山水、禅道、酒棋建构起自己的精神乐园,但由于他一直在江湖与魏阙之间不断徘徊,因此他的精神乐园实际上仍是一个在隐遍超世情结掩盖下的充满矛盾和苦闷的精神世界。许浑隐逸诗的独特风韵在于:一是在人境中追求孤独与寂寞,从而表现出悠闲高雅的艺术情趣;二是以审美主体的美学意趣摄取物境,以细微幽约的意象表现环境美;三是讲究精巧的构思和修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浑 隐逸诗 仕隐矛盾 晚唐诗人 陶渊明 精神乐园 《丁卯集》 文人士大夫 审美取向 美学意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的语境与鲁迅作为资源的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汪卫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19,共4页
关键词 鲁迅研究 语境 政治革命范式 思想革命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选本的日本化阐释及其对中晚期日本汉诗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雨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8-202,共5页
《三体唐诗》、《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和《唐诗选》等中国的唐诗选本传入日本后,日本的知识阶层和出版界人士根据日本人学习汉诗以及商业的需要,对它们进行了日本化的种种阐释和重新建构,使日本汉诗演变成为一种既符合中国诗歌的既定规范... 《三体唐诗》、《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和《唐诗选》等中国的唐诗选本传入日本后,日本的知识阶层和出版界人士根据日本人学习汉诗以及商业的需要,对它们进行了日本化的种种阐释和重新建构,使日本汉诗演变成为一种既符合中国诗歌的既定规范,又与日本人审美情趣逐渐接近的特殊文体,为汉诗的普及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选本 日本化阐释 日本汉诗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的反叛--林语堂与萨义德对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不同途径的选择
5
作者 李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3-148,共6页
林语堂与萨义德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他们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分析诊断却有所不同。尽管二人都看到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根源在本质主义,但两个人对救治方案的选择又有不同。林语堂的方案是对本质主义进行改造,重新讨论人之为... 林语堂与萨义德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他们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分析诊断却有所不同。尽管二人都看到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根源在本质主义,但两个人对救治方案的选择又有不同。林语堂的方案是对本质主义进行改造,重新讨论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林语堂选用了孟子的标准,就是四心。萨义德选择的方案是解构式的,批判了本质主义的民族身份观念,而倡导建立对话性的、多变的民族身份观念。他对人文主义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人文主义不是恪守着那个精英的标准,拒绝新事物,拒绝其他文化,而是不断与其他文化交往对话的过程,不断创新的过程。他们的设想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东西方关系中的不平等和扭曲、偏见等问题仍有重要启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民族参与对话的动态过程,一个谈判、协商的过程。它接近于萨义德所说的人文主义,但在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层面上,它接近于林语堂对"人性"的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萨义德 西方中心主义 民族身份 本质主义 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魂的重塑——论朦胧诗的诗性寻求与艺术建构
6
作者 徐国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1,共4页
作为一股艺术变革力量,朦胧诗伴随“人”的觉醒,断然与陈腐、僵硬的美学范式决裂,逐渐萌生具有现代意味的审美意识和诗歌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深度裂变催生出的“新质”,呈现出当代诗歌创作不断追求艺术新变的特色,从而使中国当代诗歌从... 作为一股艺术变革力量,朦胧诗伴随“人”的觉醒,断然与陈腐、僵硬的美学范式决裂,逐渐萌生具有现代意味的审美意识和诗歌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深度裂变催生出的“新质”,呈现出当代诗歌创作不断追求艺术新变的特色,从而使中国当代诗歌从总体上告别了五六十年代已趋于定型的“古典加民歌”的抒情言志模式,开创出一条不断追求艺术革新与诗歌现代化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诗性寻求 艺术建构 美学范式 艺术追求 表达方式 时代精神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态学视野中的现代章回小说
7
作者 张蕾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8-203,共6页
从历史角度宏观把握现代章回小说的传承变化及其在整个章回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价值,是目前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形态学方法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晚清民国年间,中国章回小说走向了其生命的终结,但又孕育... 从历史角度宏观把握现代章回小说的传承变化及其在整个章回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价值,是目前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形态学方法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晚清民国年间,中国章回小说走向了其生命的终结,但又孕育着新的生机。用形态学的"有机体"概念、"文化形态"理论、比较的方法及"挑战与迎战"的学说,可以清晰描画出现代章回小说的历史面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章回小说 形态学 斯宾格勒 汤因比 文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事实说话”还是“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节目定位的再思考
8
作者 杨新敏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50,共4页
本文认为 ,《焦点访谈》定位有一个渐趋明朗的过程。不过 ,这个过程现在并没有最后完成。“用事实说话”是个似是而非的节目定位语。随着节目分工越来越明确 ,《焦点访谈》应该把不属于新闻评论的部分进行分流 。
关键词 《焦点访谈》 电视节目 新闻评论 中央电视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