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空交互视角下京津冀区域历史文化空间跃迁特征及影响机制
1
作者 岳菊 黄泰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62-1574,共13页
基于区域历史文化空间理论分析框架,从时空交互视角揭示京津冀区域历史文化空间的演化格局、跃迁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整体上,历史文化空间呈现“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分布特征和“东北-东南-西南-西南,迂回向西南”的演化特征,... 基于区域历史文化空间理论分析框架,从时空交互视角揭示京津冀区域历史文化空间的演化格局、跃迁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整体上,历史文化空间呈现“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分布特征和“东北-东南-西南-西南,迂回向西南”的演化特征,且单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②时间上,历史文化空间呈极化-分散-极化的演化过程,其中史前-先秦、秦汉-隋唐集聚程度最强,逐渐由周边向京津集聚;类型上,古遗址和古建筑类历史文化空间集聚程度最强,集中在北京和冀南地区。③跃迁特征上,元明清以后的历史文化空间渐趋稳定;宋辽金以后的空间依赖方向相对波动,协作整合性较强;且宋辽金以前的历史文化空间存在明显转移惰性和路径依赖,宋辽金以后的历史文化空间发生明显跃时变迁,即存在非线性累积。④影响机制上,循证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历史文化空间低海拔分布指向增强、微斜坡和缓斜坡数量较多、向阳性居多、临水而居特征明显;溯因人文地理环境演变规律,人口、文化和交通是影响历史文化空间跃迁的强势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空间 古遗址 文化空间跃迁特征 京津冀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差异及影响机理——基于长三角核心-边缘区比较实证 被引量:5
2
作者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2-501,共10页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化均衡发展,恢复力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②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系统内部复杂交互、协同有序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子系统互为非线性动态因果关系,在此非线性复杂自组织力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良好发展趋势。③通过复杂系统多情景模拟,核心区乡村旅游地发展路径以协调发展型或生态保护型为主,边缘区以旅游优先型为主。④驱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演化的要素系统具有差异性。在系统层面,生态系统对核心区影响程度最高,社会系统对边缘区的影响程度最高;在因素层面,生态因素是影响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共同要素,核心区能够通过生态修复提升生态韧性,边缘区能够利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而均能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地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演化差异 核心-边缘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主义下传统村落旅游者原真性体验研究——以呈坎村为例 被引量:26
3
作者 袁超 孔翔 陈品宇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126,共12页
原真性作为旅游研究中热点话题,却较少在传统村落旅游情景下被探讨。传统村落兼具乡村聚落、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多维属性,其原真性问题更为复杂,村落、原真性与旅游体验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文章以黄山市徽州区呈坎... 原真性作为旅游研究中热点话题,却较少在传统村落旅游情景下被探讨。传统村落兼具乡村聚落、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多维属性,其原真性问题更为复杂,村落、原真性与旅游体验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文章以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为例,运用访谈法与观察法,立足建构主义视角,探讨旅游者主位下的原真性体验。研究发现,原真性在传统村落此类旅游目的地选择中仍具有作用,体现在旅游者对村落原始特征、反商业化、建筑特色与文化符号的追寻,目的地文化掮客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此种追寻在旅游者具身实践中得以强化,并在遗产景观、乡村意象、旅游景观与地方氛围、文化独特性的交互品鉴中形成原真性体验。在此过程中,旅游者偏好以静态、“冰冻”过去的方式理解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此外,文章依据旅游者建构原真性方式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原始想象型、审美现实型和理性认知型3种类型。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原真性研究领域中观点争鸣的认识,回应传统村落此类特殊的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其原真性该如何理解的学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真性 旅游体验 建构主义 传统村落 呈坎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为仿真的城市休闲绿地步行空间网络适老性重构——以苏州市虎丘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黄泰 卫嫚 +1 位作者 支钰婷 席建超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9-88,共10页
空间人本主义强调城市空间开发的现实需求导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休闲绿地空间的营造需要切实解决适老性短板问题。以苏州市虎丘湿地公园为例,基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将“公共空间—公共生活”PSPL调研法与空间句法应用于城市休闲... 空间人本主义强调城市空间开发的现实需求导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休闲绿地空间的营造需要切实解决适老性短板问题。以苏州市虎丘湿地公园为例,基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将“公共空间—公共生活”PSPL调研法与空间句法应用于城市休闲绿地步行空间适老性仿真模拟及优化重构。结果表明:1)基于生理和心理特征,老年人群体对城市休闲绿地步行空间具有选择性;2)绿地步行空间网络整合度与老年人群体分布和活动类型高度相关,整合度数值越高,老年人群体聚集程度越高,活动类型以社交集聚型为主;3)绿地步行空间视域的开合影响老年人群体的流动方向和停留选择,且老年人活动类型与视域空间复杂度及其变化程度紧密相关;4)绿地空间步行距离影响老年人空间感知能力,且多数老年人的感知能力较差,加强局域性步行空间网络功能集聚及服务是优化重构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休闲绿地步行空间网络重构提供基于行为仿真的空间智能优化预案,也可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网络适老性优化重构提供基于空间人本主义的治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休闲绿地 步行空间网络 适老性重构 行为仿真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