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管理:管理之所当然——对管理之“体”“故”“理”的文化哲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可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0,共10页
运用文化哲学的方法,从"体""故""理"三方面来探讨合乎人性的管理,可得到如下结论 :以其"体"(本然)而言,管理是对非管理活动所开展的以信息反馈为内容的活动;以其"故"(目的)而言,管... 运用文化哲学的方法,从"体""故""理"三方面来探讨合乎人性的管理,可得到如下结论 :以其"体"(本然)而言,管理是对非管理活动所开展的以信息反馈为内容的活动;以其"故"(目的)而言,管理是以达成自由和必然的协调统一为宗旨的活动;以其"理"(当然)而言,管理是以文化知识为依托、德治为信念、激励为手段来开展的文化管理。后一结论是由前两个结论推论所出,旨在说明:管理学术既不是一门科学,更不是一门实证科学,而是一个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文化知识系统;管理实践既非管理科学的实践形式,亦非管理理论被简单地付诸实践的现实活动,而是综合运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行为知识的艺术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哲学 文化哲学 文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哲学视域中的儒学和后现代新儒学——兼评多元发展中的新儒学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可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5,共6页
儒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儒学即经学,广义儒学则包括儒家的学术活动及其经论和后儒对先儒经论及其社会活动的研究与述论。先秦诸子百家之所以唯有孔子儒家特别受到后世的重视,是由于孔子儒家紧紧抓住国家管理的基础问题,并基于制度文... 儒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儒学即经学,广义儒学则包括儒家的学术活动及其经论和后儒对先儒经论及其社会活动的研究与述论。先秦诸子百家之所以唯有孔子儒家特别受到后世的重视,是由于孔子儒家紧紧抓住国家管理的基础问题,并基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统一的国家组织文明观来构建理想的文明国家,这种相对全面的国家组织文明观是先秦“十家九流”中其他各家都不具备的。以管理哲学思维来思考儒学的重建问题,并按照正在多元发展的新儒学及与之相应的既有名称,处于重建之中的新儒学应是后现代新儒学,这种有别于现代新儒学的儒学形态作为一个学术系统,应有“生活儒学”(天人论)、“社会儒学”(群己论)、“政治儒学”(治国论)三个子系统,其中“政治儒学”又有“心性儒学”(修己论)和“制度儒学”(治人论)两个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群论 治论 后现代新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兼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3
3
作者 桑明旭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118,共10页
当今时代,不论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是从以资本主体性输出为原则的世界历史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迈进的全球发展新时代,都鲜明地昭示着从主体性向公共性转换的发展趋势。深度把握和反思... 当今时代,不论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是从以资本主体性输出为原则的世界历史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迈进的全球发展新时代,都鲜明地昭示着从主体性向公共性转换的发展趋势。深度把握和反思时代发展趋势,在理论上超越当代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阐明哲学基础,要求我们构建一种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公共性思潮的有益资源、立足新时代发展现实,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建构的立场和原则。建构的基本思路与理论框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共性话语的系统挖掘与梳理、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与西方相关公共性思潮的对话比较、基于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体系构建,以及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阐释等方面。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必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主体性 公共性 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被引量:2
4
作者 苏培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3,共12页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对于它的构建来说,其首要环节即是从宏观层面树立起构建的理论目标,明确其理论范式,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成为可能。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视界、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与当代全球新变局的哲学之思、中国传统哲学致思的基本向度与未来走向等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会发现只有以“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哲学视域,才能通向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由之路,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语境、中国语境乃至世界语境的新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范式 “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批判性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吕晨 朱光磊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3,共7页
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出现了六种典型的人性假设,分别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文化人”假设、“自由人”假设。这六种人性假设对人性的认识逐渐深化,由自利本能到社交情感、自我实现、... 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出现了六种典型的人性假设,分别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文化人”假设、“自由人”假设。这六种人性假设对人性的认识逐渐深化,由自利本能到社交情感、自我实现、多元变化、文化价值再到德性自由。这一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了对人性的认识从对人的属性的抽象上升到了对人本性的揭示。随着人性认识的纵深化发展,以人性假设为基础的管理也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假设下的利用人性来达成的管理目标,转变为“自由人”假设下成就人性的一种手段,管理的本质也从对他人行为的控制上升为对自我人生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理论 人性假设 人性 管理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喧嚣到沉默:海德格尔政治哲学的基础与转向
6
作者 李红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4,共7页
伴随着《黑色记事本》的曝光,海德格尔与纳粹的政治事件又成为热门话题之一。有人认为海德格尔是迷恋权力的政治野心分子,甚至是有种族主义倾向的纳粹分子。而事实上,海德格尔参与政治和远离政治部分原因是出于哲学家对于政治的关注与... 伴随着《黑色记事本》的曝光,海德格尔与纳粹的政治事件又成为热门话题之一。有人认为海德格尔是迷恋权力的政治野心分子,甚至是有种族主义倾向的纳粹分子。而事实上,海德格尔参与政治和远离政治部分原因是出于哲学家对于政治的关注与反思。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可以看作是批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道路。真理并非纯粹的绝对光明,而是与虚无交织。思的哲学、艺术和政治一起,三者都是走向真理的方式。刚开始,海德格尔希望借助国家社会主义的力量现实地阻止西方世界的技术主义,计划失败后,随即通过返回与阐释荷尔德林诗歌和希腊精神对自身的政治经历进行了解释与反思:诗歌与哲学要成为真正的力量,但政治与现实的政治事物是区分的,因此哲学家应当关注政治却可以不参与政治。而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在思维和语言方面的神秘性,以及对东方道禅否定性思想与智慧借鉴让他在政治问题上显得更加沉默,而这根本上只是其思想道路的自然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粹 政治 形而上学 荷尔德林 道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正义问题与分布式责任
7
作者 田广兰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大数据技术“消失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在带来了更多的自由、福祉和可能性的同时,也招致了数字可行能力不平等、算法歧视和数据殖民主义等数据正义问题。数据正义问题具有的多元主体性、非意向性、复杂因果性等特征超出了传统道德责任... 大数据技术“消失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在带来了更多的自由、福祉和可能性的同时,也招致了数字可行能力不平等、算法歧视和数据殖民主义等数据正义问题。数据正义问题具有的多元主体性、非意向性、复杂因果性等特征超出了传统道德责任理论的边界。问题的解决要求理论的创新,弗洛里迪建构的以接受者为导向的伦理学范式拓展了能动者的概念,指出分布式道德是信息时代道德行为的常见形态,主张用反向传播的分布式责任作为责任的分配方式。尽管存在人工能动者如何担责、抑制创新、全球性责任分配何以可能等问题与挑战,但应该承认分布式道德为数据正义问题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分布式责任为数据正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伦理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正义 卢恰诺·弗洛里迪 分布式道德 分布式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理论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7
8
作者 陈忠 孟红梅 《东南学术》 2003年第1期124-138,共15页
本文认为 ,后殖民主义的本质是后殖民性 ,所谓后殖民性也就是一种“边缘意识”、“文化边缘意识” ;“边缘体验”的普遍性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基础。后殖民主义的价值原点上承启蒙精神 ,又具有超越性 ;以文化权力为核心的... 本文认为 ,后殖民主义的本质是后殖民性 ,所谓后殖民性也就是一种“边缘意识”、“文化边缘意识” ;“边缘体验”的普遍性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基础。后殖民主义的价值原点上承启蒙精神 ,又具有超越性 ;以文化权力为核心的平等、自由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论根源。后殖民主义的方法论视界是“边缘眼光”与“类眼光”的整合 ,对“边缘态类主体”的人文关怀是后殖民主义的相对统一主题。对“文化认同—认异”的反思是后殖民主义的深刻文化寓意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共生”是后殖民主义的主导人文追求。后殖民主义的未来命运取决于能否更新元方法 ,实现方法化与价值论的统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哲学反思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性 文化认同-认异 多极思维 中国知识 文化批判理论 差异性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 被引量:3
9
作者 桑明旭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48,共6页
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阐释中,准确把握其本质内涵是一项关乎破题准确与否的前提性工作。当前,围绕这项工作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并未达成清晰一致的意见,这与相关讨论陷入误区有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重... 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阐释中,准确把握其本质内涵是一项关乎破题准确与否的前提性工作。当前,围绕这项工作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并未达成清晰一致的意见,这与相关讨论陷入误区有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方向。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一种以当代人文经济实践为现实来源,以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化对经济的引领、浸润、赋能作用及其运作机理为研究目标,以弘扬经济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价值指向的知识和学问,其在本质上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出场路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目标、超越西方经济学的学科视界、经济与文化双向驱动的核心主张、“润物细无声”的实践要求,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本质内涵的具体展开和必然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人文经济 本质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 被引量:6
10
作者 邢冬梅 陈晓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49,238,共7页
通过用人与物的相互作用来界定实践,科学哲学中的"实践转向"对主流科学哲学提出了挑战与超越。拉图尔的广义对称性原则构成了科学实践哲学的出发点,但其符号学的特征抹杀了科学的"合理性",后继"实践转向"... 通过用人与物的相互作用来界定实践,科学哲学中的"实践转向"对主流科学哲学提出了挑战与超越。拉图尔的广义对称性原则构成了科学实践哲学的出发点,但其符号学的特征抹杀了科学的"合理性",后继"实践转向"研究由此展开了对科学合理性的重审,展现出一种生成论意义上的实在论:(1)关注点从命题表象转向实践干预;(2)融贯论不仅是命题之间,而且还是实践中的人类与物质之间的"融贯",由此生成出新的科学事实及其理论;(3)在这种"融贯"中,主体与客体出现了共同建构、共同存在与共同演化的不可逆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实践 人与物之聚集 生成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子的时间哲学 被引量:11
11
作者 周可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8-175,259,260,共10页
老子时间哲学是基于“天下有始”的宇宙论假设,由此引出标识时间原点的“古始”概念。以“古始”为理论基石的老子时间哲学兼具历史、伦理双重意义,并以“道法自然”的命题,确立了“自然”作为历史法则和伦理法则之共同本体的地位。在... 老子时间哲学是基于“天下有始”的宇宙论假设,由此引出标识时间原点的“古始”概念。以“古始”为理论基石的老子时间哲学兼具历史、伦理双重意义,并以“道法自然”的命题,确立了“自然”作为历史法则和伦理法则之共同本体的地位。在“道法自然”命题中,“自然”兼指始然之道体与自足之道性;该命题本意谓“道”永守其古始就有的德性。“常道”之“常”是标识永时的概念。“始”“母”与“无”“有”是标识时间形式与存在形态互相统一的两对概念,突出地反映了老子的相对时间观。作为宇宙论概念,“先”“后”除了表示宇宙演化中时间前后的次序关系,还表示由前者推导出后者的演绎逻辑关系;“母”“子”除了也表示这种逻辑关系以外,更表示“道”演化出天地万物的宇宙史关系。这两种意义的叠合,使“先”“后”与“母”“子”实际成为标识宇宙历史逻辑的概念。以“古始”概念为理论基石的老子时间哲学,是以自然本体论和相对时间观作为其核心要素的。其自然本体论要求人们返始复初,以虚静之心体,守自然之常道;其相对时间观要求人们挫锐解纷,以柔弱之心志,应古今之时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时间哲学 古始 自然本体论 相对时间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基于科学实践哲学的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仲 邢冬梅 戴建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共4页
蔡仲认为,20世纪的科学哲学坚持表象主义的科学观,纠缠于知识和世界或表象之间的关系,陷入某种"认识论"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之后兴起的科学实践哲学转向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转向实验室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带来了... 蔡仲认为,20世纪的科学哲学坚持表象主义的科学观,纠缠于知识和世界或表象之间的关系,陷入某种"认识论"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之后兴起的科学实践哲学转向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转向实验室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带来了新的科学图景乃至划界标准,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任务。邢冬梅认为,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强调科学的实际操作过程,而不是科学的表征性语言。对科学操作过程的把握,就是对科学实践过程中人类的力量和各种非人类的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行为的描述,亦即对科学活动在具体的现时秩序中的情境的描述。知识应该被理解为对世界正在进行的参与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一个在原则上可以完成的任务。戴建平认为,劳斯的科学实践概念强调了科学理论、行动者和世界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世界的构造,突出了科学实践的物质性和开放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科学的文化研究"方案,试图综合近20年来科学论领域内所有研究科学实践的不同进路。劳斯所强调的科学哲学的批判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理论 科学性 本质 特质 操作性语言 科学实践 科学情境 约瑟夫·劳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浪漫主义哲学的自然观与美国的荒野保护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山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19,共4页
美国在荒野保护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中,一个重要因素来源于众多个体的推动。而激发个体进行荒野保护的巨大精神动力来源于启蒙批评时期卢梭的浪漫主义和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创立的美国超验主义思想,以爱默生为代表,梭罗... 美国在荒野保护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中,一个重要因素来源于众多个体的推动。而激发个体进行荒野保护的巨大精神动力来源于启蒙批评时期卢梭的浪漫主义和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创立的美国超验主义思想,以爱默生为代表,梭罗和缪尔将超验主义推向实践。卢梭和爱默生都把自然看成是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存在,而且对荒野都有特别的审美偏好。他们二人都把对荒野的认知、审美和至善联系起来。卢梭和爱默生的自然观直接影响了美国的荒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荒野 精神 至善 上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 被引量:9
14
作者 庄友刚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2-66,共5页
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按照这样的标准和原则,在审视当代人类实践状况和生活状况时,空间问题与空间生产范式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在当代理论思维中的根本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空间生产范... 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按照这样的标准和原则,在审视当代人类实践状况和生活状况时,空间问题与空间生产范式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在当代理论思维中的根本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空间生产范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对现时代进行深入、通彻的反思和批判的一把钥匙,是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出场的一种根本路径。由此所形成的理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出场 范式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坐标与原则 被引量:6
15
作者 任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共5页
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涉及古今中外四个变量,因而至少构成三组对话关系:全球文明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创制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以史为鉴,将其建立在... 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涉及古今中外四个变量,因而至少构成三组对话关系:全球文明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创制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以史为鉴,将其建立在深刻总结百余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整体性继承原则,批判性创新原则,历史性梳理原则,思想性引领原则。其中,整体性继承原则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整体继承中国哲学的总命题、总问题、总追求;第二,整体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总解答哲学风格、特色、精神风骨,并继续推向前进;第三,整体继承一切中国传统哲学中各家各派真正有价值的、有当代文化和实践意义的思想、原则、命题、话语,形成"接着讲"的当代话语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话 原则 整体继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始于阳明心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历史演变——兼论中西哲学同归于文化哲学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可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8,共14页
古代哲学,无论中、西,自然哲学与文化哲学都还处在原始综合状态,至16、17世纪,中、西哲学才各自形成其偏向明显、取向明确的研究风格和研究传统。从17、18世纪开始,西方逐渐形成自然哲学和文化哲学两个明显不同的研究传统,中国则从16世... 古代哲学,无论中、西,自然哲学与文化哲学都还处在原始综合状态,至16、17世纪,中、西哲学才各自形成其偏向明显、取向明确的研究风格和研究传统。从17、18世纪开始,西方逐渐形成自然哲学和文化哲学两个明显不同的研究传统,中国则从16世纪初开始向文化哲学转型。中国文化哲学起步于阳明心学,其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道德实践作为把握人性("良知")的方法,这种直觉型文化哲学后来过渡到由黄宗羲开创的通过史学来把握人性("本心")的史学型文化哲学和顾炎武开创的通过经学来把握人性("性与天道")的经学型文化哲学,而清代朴学和晚清今文经学则分别提供了解读经史的不同诠释方法——前者属于信息还原法,后者属于信息重构法。现代"中""西""马"均属于诠释性哲学研究,实质上是通过哲学来把握人性的哲学型文化哲学。近现代西方哲学,自休谟、康德至文德尔班、狄尔泰一脉的哲学固然属于文化哲学,就是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标准科学哲学"亦具有文化哲学属性。中西哲学有同归于文化哲学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哲学 文化哲学 阳明心学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哲学与城市秩序(专题讨论)——城市意义与当代中国城市秩序的伦理建构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忠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共6页
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处于建构城市意义、城市秩序的关键期。城市是一个空间有机体,是人类文明要素的空间化有机聚集。城市意义是城市有机体的伦理纽带,一个没有意义归属的城市将充满风险、冲突频发。在建构城市物质形态的同时,使城市整合... 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处于建构城市意义、城市秩序的关键期。城市是一个空间有机体,是人类文明要素的空间化有机聚集。城市意义是城市有机体的伦理纽带,一个没有意义归属的城市将充满风险、冲突频发。在建构城市物质形态的同时,使城市整合为一个有秩序的意义共同体,是实现城市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重构城市空间,从城市物性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的整合性与互动性出发,建构合理的"空间—伦理生态",是建构城市秩序的重要现实路径;以社区、社会组织等为载体,合理推进以意义为纽带的集体行动,是建构城市秩序的重要伦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意义 空间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论》对城市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忠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27,共7页
立足时代问题,用马克思本人的方法重读马克思,用《资本论》本身的方法呈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对推动马克思哲学与《资本论》走进当代、走进城市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紧扣时代主题,努力解答时代重大问题,是马克思哲学及《资本... 立足时代问题,用马克思本人的方法重读马克思,用《资本论》本身的方法呈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对推动马克思哲学与《资本论》走进当代、走进城市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紧扣时代主题,努力解答时代重大问题,是马克思哲学及《资本论》的根本方法论特质。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城市哲学是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新领域。《资本论》对城市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资本论》处理概念与对象关系、概念史与社会史的策略,对城市哲学形成合理的概念与概念群具有方法论意义;《资本论》对时间与空间、历史性与空间性关系的处理,对城市哲学确认合理的历史观具有方法论意义;《资本论》对精英主体与世俗主体关系的处理,对城市哲学形成合理的主体性原则、价值立场具有重要意义;《资本论》处理不同理论、思想之间关系的策略,对城市哲学处理城市批评史与城市发展史的关系,探索面向生活和未来的城市智慧具有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方法论 城市哲学 城市问题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善美失序的文化吊诡——知识分子、文艺圈人士的道德信用与公共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光磊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8-123,共6页
作为公众人物的知识分子与文艺圈人士是文化领域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知识分子体现了文化领域的真与善,演艺圈人士体现了文化领域的美。当下中国的道德评价标准从道德系统逐渐转向知识系统,道德系统所崇尚的品行操守逐渐淡化了其公共... 作为公众人物的知识分子与文艺圈人士是文化领域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知识分子体现了文化领域的真与善,演艺圈人士体现了文化领域的美。当下中国的道德评价标准从道德系统逐渐转向知识系统,道德系统所崇尚的品行操守逐渐淡化了其公共影响力而成为私人领域中个体的情感选择。同时,在文艺圈的艺术生产中,由于缺乏道德的支撑,无德无知反而成为有些人一夜成名的捷径。真善美失序的吊诡世态呼唤着德性的回归。真善美三者需要在心灵本真感动的基础上,用道德提升自己,以法律规范人我,在和而不同的状态中,促使文化人格趋于整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道德问题 知识分子 文艺圈人士 真善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中国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中的三个困境与问题自觉 被引量:4
20
作者 庄友刚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74,128,共5页
当前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创新存在三个基本的困境或问题:第一个是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与哲学特质、本性之间的悖谬;第二个是理论创新的目标要求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之间的分裂;第三个是马克思哲学推进的世界历史基础与中国... 当前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创新存在三个基本的困境或问题:第一个是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与哲学特质、本性之间的悖谬;第二个是理论创新的目标要求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之间的分裂;第三个是马克思哲学推进的世界历史基础与中国社会现实基地之间的差异。这种困境可以归结于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中的狭隘政治实用主义,实质反映的是普遍与特殊、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之间的关系。只有保持深度的问题自觉,中国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创新才能真正走出和摆脱这种迷茫和困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境 马克思哲学 理论创新 困境 问题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