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偶联纳米胶束药物载体系统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1
作者 郑毅 于洋 +3 位作者 瞿秋霞 黄沁 邱利焱 张学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2-558,共7页
目的:将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5C11与3种含有不同反应基团的聚合胶束(polymeric micelle,PM)偶联,构建相应5C11偶联的聚合胶束(5C11 coupled polymeric micelle,PM-5C11),筛选出其中最适合与5C11偶联的PM,并观察该偶联物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目的:将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5C11与3种含有不同反应基团的聚合胶束(polymeric micelle,PM)偶联,构建相应5C11偶联的聚合胶束(5C11 coupled polymeric micelle,PM-5C11),筛选出其中最适合与5C11偶联的PM,并观察该偶联物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合成3种不同化学结构的聚合物材料,制备相应PM,与5C11偶联后制备PM-5C11,选择其中偶联率和生物安全性均较高的作为最适PM-5C11。将最适PM-5C11与人Burkitt淋巴瘤Daudi细胞株作用,观测其生物学活性及其被Daudi细胞摄取的能力。结果:成功制备了分别含对甲苯磺酸酯基、丙烯基、羧基的3种PM,其中含对甲苯磺酸酯基和羧基的PM与5C11的偶联率均明显高于含丙烯基的PM的偶联率[(28.08±2.24)%、(29.06±1.37)%vs(21.26±1.04)%,P<0.05];由于含羧基的PM在制备过程中易残留细胞毒性物质,故选取含对甲苯磺酸酯基的PM作为最适PM。相应的最适PM成功偶联5C11形成PM-5C11,最适PM-5C11显示出5C11原有的生物学活性,并且可被Daudi细胞摄取。结论:构建的3种PM中,含对甲苯磺酸酯基的PM在生物安全性、偶联率及相应PM-5C11的生物学活性方面最优,可作为构建纳米药物载体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0单克隆抗体 聚合胶束 纳米药物载体 肿瘤免疫治疗 BURKITT淋巴瘤 DAUDI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抗人CD28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沈立军 孔永 +3 位作者 颜天铭 王玉玉 王婧 邱玉华(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253-2257,共5页
目的:制备纯化的鼠抗人CD28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初步研究其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诱生腹水法制备抗体,ProteinA免疫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并对纯化的抗体进行SEC-HPLC分析测定其纯度;ELISA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抗体与重组CD28抗原及Jurkat... 目的:制备纯化的鼠抗人CD28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初步研究其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诱生腹水法制备抗体,ProteinA免疫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并对纯化的抗体进行SEC-HPLC分析测定其纯度;ELISA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抗体与重组CD28抗原及Jurkat膜表达CD28的结合活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检测抗体与CD28的结合动力学参数,并研究抗体对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制备获得纯化的鼠抗人CD28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其纯度>95%,能够结合重组及天然表达的CD28,其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19.8μg/ml和15.2μg/ml,该抗体与CD28结合亲和力常数(KD)为2.13×10^-9M。基于细胞的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抗体具有明显的促进人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本研究制备获得纯化的鼠抗人CD28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具有良好的识别CD28的特性以及促进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8 单克隆抗体 生物学活性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结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istane诱导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沈立军 孔永 邱玉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0-903,共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在SLE患者的体内,细胞异常凋亡,细胞因子分泌失衡,T、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以及造成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在SLE患者的体内,细胞异常凋亡,细胞因子分泌失衡,T、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以及造成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沉积,最终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造成损害([2-7])。虽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8]),但一般认为SLE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诱发,其中环境因素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PRISTANE ERYTHEMATOSUS 自身免疫性疾病 过度活化 细胞因子分泌 器官系统 自身抗体 免疫功能 Immu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沉默抗原递呈细胞表面CD86的表达对T淋巴细胞激活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黄莉 孙杰 +2 位作者 郭静雅 高增燕 邱玉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1-685,695,共6页
目的:通过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沉默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分析其对T细胞增殖和白介素10及IFNγ-分泌的影响,为移植排异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目的:通过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沉默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分析其对T细胞增殖和白介素10及IFNγ-分泌的影响,为移植排异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设计并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三对针对人CD86 mRNA的siRNA片段(siRNA-1、2、3),脂质体法转染人B淋巴瘤Raji细胞;转染24、48、72小时后,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Raji细胞表面CD86蛋白水平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D86mRNA水平的表达;分别采用siRNA抑制Raji细胞表面CD86分子的表达、抗人CD86单克隆抗体封闭CD86分子以及二者的联合来阻断CD86-CD28信号通路、MTT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CD86信号通路被抑制后对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IL-10及IFNγ-分泌的影响。结果:FCM结果显示,Raji细胞表面天然表达CD86的阳性率约为98.0%;转染siRNA后24小时时,仅siRNA-2组表现较为明显的抑制效应,此时细胞表面CD86的阳性表达率约为61.7%,抑制率为37.0%;转染后48小时,control和siRNA-1组Raji细胞表面CD86的表达仍没有变化,而siRNA-2组CD86的表达下降至39.6%,抑制率为59.6%,siRNA-3组CD86的表达下降至72.6%,抑制率为25.9%;siRNA转染后72小时,各组Raji细胞表面CD86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分别为:control组,90.4%;siRNA-1组,83.1%;siRNA-2组,15.2%和siRNA-3组,46.2%;各组的抑制率依次为7.6%,15.2%,84.5%及52.8%。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转染后72小时,仅siRNA-2和siRNA-3组CD86 mRNA水平的表达与Raji细胞相比有显著差异,抑制率分别为78.7%和45.9%。CD86的表达被siRNA-2抑制后,可抑制Raji细胞对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IL-10及IFNγ-的分泌;抗人CD86单克隆抗体同样可以抑制Raji细胞对T细胞的激活;并且siRNA-2和抗人CD86单克隆抗体对T细胞的活化抑制具有协同效应。结论:通过siRNA沉默抗原递呈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从而阻断CD86/CD28共刺激信号通路,可有效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IL-10、IFNγ-的分泌,由此削弱了T细胞应答来诱导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86 SIRNA 免疫耐受 共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B7-1及B7-2双特异性抗体的构建、表达及与抗原结合的特性分析
5
作者 沈立军 孔永 +5 位作者 王婧 朱莹 蔡磊 朱玉强 沈辉 邱玉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27-931,共5页
目的:构建及表达抗人B7-1及B7-2双特异性抗体(anti-B7-1/B7-2-Bs Ab),并分析其与相应抗原结合的特性。方法:采用PCR的方法分别从重组质粒中克隆出抗人B7-1及B7-2单链抗体基因,将其克隆入p IRES2-EGFP表达载体,并用6×His为纯化的标... 目的:构建及表达抗人B7-1及B7-2双特异性抗体(anti-B7-1/B7-2-Bs Ab),并分析其与相应抗原结合的特性。方法:采用PCR的方法分别从重组质粒中克隆出抗人B7-1及B7-2单链抗体基因,将其克隆入p IRES2-EGFP表达载体,并用6×His为纯化的标签。用脂质体法将两个基因转染入中华仓鼠卵巢细胞(CHO),经G418加压筛选高表达株,扩大培养并收集上清纯化。分析抗体对膜型B7-1及B7-2的识别及与其相应抗原的结合能力。以天然高表达B7-1及B7-2分子的Raji细胞用丝裂霉素处理后作为APC,人PBMC为效应细胞,分析抗体通过阻断B7-CD28共刺激信号对PBMC增殖的影响。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抗人B7-1/B7-2-Bs Ab的CHO细胞株及相应的抗体。该抗体与B7-1及B7-2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B7-1及L929-B7-2的阳性结合率分别为99.5%及62.0%。Anti-B7-1/B7-2-Bs Ab对抗人B7-1及B7-2单链抗体的竞争结合率分别为0.4%及32.4%。Anti-B7-1/B7-2-Bs Ab通过阻断B7-CD28共刺激信号使PBMC的增殖效应仅为阴性对照组的59.7%。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分泌抗人B7-1/B7-2-Bs Ab的CHO细胞株(命名为SA-VI)。该抗体可以识别B7-1及B7-2分子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1 B7-2 双特异性抗体 CHO 共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