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
1
作者 赵波 关志勋 +5 位作者 段中良 许静 曹蕴 林彩 王言言 夏超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89-794,799,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观察吡喹酮(PZQ)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探讨该衍生物作为抗日本血吸虫候选新药的潜在价值。方法单性日本血吸虫尾蚴(70±5条)感染小鼠,21d后,用PZQ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25.98mg/kg)对小鼠... 目的通过体外观察吡喹酮(PZQ)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探讨该衍生物作为抗日本血吸虫候选新药的潜在价值。方法单性日本血吸虫尾蚴(70±5条)感染小鼠,21d后,用PZQ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25.98mg/kg)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30d,停药21d后,再给予小鼠治疗剂量PZQ(200mg/kg),连续5d,停药2周后肝门静脉灌注收集虫体,置DMEM培养液中培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PZQ和DW-3-15,作用16h后换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72h,每隔24h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一次虫体活力和形态变化,评价诱导虫体对PZQ及DW-3-15的敏感性。结果 PZQ和DW-3-15体外作用于未诱导日本血吸虫成虫的临界致死浓度(作用虫体72h活力降低率达90%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4μmol/L和45μmol/L;诱导虫体对PZQ的敏感性较未诱导虫体显著下降,是其临界致死浓度的8倍(112μmol/L),而诱导虫体对DW-3-15的敏感性与未诱导虫体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临界致死浓度仍为45μmol/L。结论经诱导的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对DW-3-15没有交叉抗性;提示DW-3-15抗日本血吸虫的靶点可能与PZQ不同,具有作为抗日本血吸虫候选新药的潜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DW-3-15 交叉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地西泮类衍生物抗血吸虫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欣 蔡茹 +5 位作者 张惠琴 龚唯 骆伟 Pica-Mattoccia livia Donato Cioli 夏超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3-566,共4页
目的评价5种地西泮类衍生物B3、B7、B8、B26、B30抗血吸虫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雄性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成虫(10条/皿)培养于DMEM培养液中,分别加入5种地西泮衍生物B3、B7、B8、B26、B30,工作浓度均为50 mol/mL,培养16h,在... 目的评价5种地西泮类衍生物B3、B7、B8、B26、B30抗血吸虫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雄性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成虫(10条/皿)培养于DMEM培养液中,分别加入5种地西泮衍生物B3、B7、B8、B26、B30,工作浓度均为50 mol/mL,培养16h,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药物洗涤后24h~72h的虫体存活状态,计算其存活率及活力降低率。以细胞肌松素D和钙通道阻滞剂预处理虫体1h后再加B3和B30共同培养16h,观察拮抗效应。结果在B3实验组中,日本血吸虫存活率和活力降低率为0%和100%,曼氏血吸虫为20%和93.3%,B30实验组中,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存活率分别为0%和13%;两者的活力降低率则分别为100%和94.3%。B7、B8、B26实验组抗日本血吸虫效应不明显,但对曼氏血吸虫的作用略好于日本血吸虫。细胞肌松素D可显著拮抗B3、B30的抗日本血吸虫效应,拮抗后B3实验组虫体存活率和活力降低率分别为80%和59%~63%、B30实验组为70%和46%~55%,钙通道阻滞剂尼非地平、尼群地平拮抗B3、B30后虫体存活率为10%~40%,活力降低率为85%~96%。结论地西泮衍生物B3、B30在体外具有显著抗血吸虫效应(P<0.01),且日本血吸虫对该2种衍生物的敏感性好于曼氏血吸虫;而其余3种衍生物的抗曼氏血吸虫作用则更明显。细胞肌松素D对B3、B30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钙通道阻滞剂尼非地平、尼群地平也有一定的拮抗效应,提示地西泮衍生物的抗血吸虫效应也可能与钙通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衍生物 抗血吸虫 生物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OSL敲基因小鼠日本血吸虫病模型的免疫应答及其免疫病理(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瑜 王波 +3 位作者 梁松 龚唯 张惠琴 夏超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9-775,共7页
目的观察ICOSL敲基因(ICOSL knockout,ICOSL-KO)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免疫应答及其免疫病理反应。方法建立ICOSL-KO小鼠及野生型C57BL/6J小鼠日本血吸虫病模型,收集感染前(0周)和感染后(4~20周)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用SEA进行诱导培养72... 目的观察ICOSL敲基因(ICOSL knockout,ICOSL-KO)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免疫应答及其免疫病理反应。方法建立ICOSL-KO小鼠及野生型C57BL/6J小鼠日本血吸虫病模型,收集感染前(0周)和感染后(4~20周)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用SEA进行诱导培养72小时后,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培养上清中Th1(IFN-γ、IL-12)及Th2(IL-4、IL-10、IL-13)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同期血清中SEA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IgG2a的表达水平。应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结果ICOSL-KO小鼠Th1细胞因子IFN-γ、IL-12表达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而其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IL-13)表达水平却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ICOSL-KO小鼠血清SEA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IgG2a的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的水平,其Th2分化指数与IgG1/IgG2a的比值亦低于野生型小鼠的水平,特别是在感染7、12、16周后具有显著性差异。且ICOSL-KO小鼠的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显著小于野生型小鼠。结论感染日本血吸虫的ICOSL-KO小鼠Th2免疫应答显著下调并导致肝虫卵肉芽肿病变减弱,表明ICOS–ICOSL信号通路在血吸虫病免疫病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肝虫卵肉芽肿 ICOSL敲基因小鼠 ICOS-ICOSL信号通路 TH1/T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成虫自发荧光观察及共聚焦λ扫描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魏莉 李冰燕 +3 位作者 杜海林 周霞 龚唯 诸葛洪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成虫自发荧光现象及共聚焦λ扫描特点,丰富日本血吸虫生物学和光谱学信息。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6周后剖杀,收集成虫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并分离雌雄虫体。荧光显微镜下分别以紫外光、蓝光、绿光等不同激发光源激...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成虫自发荧光现象及共聚焦λ扫描特点,丰富日本血吸虫生物学和光谱学信息。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6周后剖杀,收集成虫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并分离雌雄虫体。荧光显微镜下分别以紫外光、蓝光、绿光等不同激发光源激发观察虫体自发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分别以405nm、458nm、476nm、488nm、514nm、543nm、633nm等7种激发光激发雄虫口吸盘部做自发荧光λ扫描分析。结果不同激发光照射下日本血吸虫虫体能发出多种不同颜色的自发荧光,以蓝光激发的黄绿色荧光效果最佳,虫体大体结构清晰;λ扫描分别以405nm、488nm、514nm和543nm激发光激发样品,相应敏感的发射波长分别为490-510nm、550-570nm、560-580nm和590-600nm,其中488nm和514nm激发效果较好。458nm、476nm、633nm激发效果欠佳。结论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自发荧光,最佳模式是以蓝光激发观察黄绿色荧光;日本血吸虫雄虫自发荧光光谱较宽,主要分布于500-600nm;488nm和514nm为较适宜的激发波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自发荧光 荧光显微镜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λ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OS转基因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HSCs活化效应及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松 王波 +4 位作者 许静 董兰兰 王言言 赵波 夏超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03-1109,共7页
目的 观察ICOS转基因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原代肝星状细胞(HSCs)的活化效应,探讨ICOSL/ICOS信号介导HSCs活化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ICOS-Tg小鼠及野生型小鼠日本血吸虫模型,通过肝脏酶灌注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 目的 观察ICOS转基因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原代肝星状细胞(HSCs)的活化效应,探讨ICOSL/ICOS信号介导HSCs活化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ICOS-Tg小鼠及野生型小鼠日本血吸虫模型,通过肝脏酶灌注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感染前(0周)和感染后(4~9周)的小鼠原代HSCs,运用台盼蓝拒染法鉴定分离的原代HSCs成活率;应用其在328 nm波长紫外激发光下自发荧光特性以及在肝细胞中其特异性表达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鉴定分离的原代HSCs纯度;培养7d后,采用SYBR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原代HSCs中TGF-β1,Ⅰ、Ⅲ型胶原及α-SMA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分离的原代HSCs纯度达到90%,其成活率为95%.ICOS-Tg小鼠肝HSCs中α-SMAmRNA表达水平即HSCs的活化程度在感染后6、9周显著高于同时期野生型小鼠(P<0.01).ICOS-Tg小鼠肝HSCs中TGF-β1,Ⅰ、Ⅲ型胶原mRNA水平亦高于同时期野生型小鼠的水平,特别是在感染后6、9周呈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感染日本血吸虫的ICOS-Tg小鼠肝HSCs活化增强,显著上调TGF-β1 mRNA、Ⅰ、Ⅲ型胶原mRNA及α-SMA mRNA的表达,提示在ICOS-Tg小鼠,ICOSL/ICOS信号的增强可明显上调HSCs活化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ICOS转基因小鼠 肝星状细胞 TGF-Β1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伤寒沙门菌spvB基因缺陷突变株的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邱桥成 叶颖 +3 位作者 储元元 廖莉 吴淑燕 黄瑞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80-183,共4页
高度保守的spvB基因,其编码产物具有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是导致受染后细胞发生凋亡的重要毒力因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致病机制,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spvB基因缺陷突变株。根据GenBank鼠伤寒沙门菌spvB基因序列,用PrimerPremier 5.0设计... 高度保守的spvB基因,其编码产物具有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是导致受染后细胞发生凋亡的重要毒力因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致病机制,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spvB基因缺陷突变株。根据GenBank鼠伤寒沙门菌spvB基因序列,用PrimerPremier 5.0设计PCR特异性引物,获得spvB基因缺陷性核苷酸片段后连接至自杀质粒PGMB151。将构建的自杀载体导入含有spvB基因的鼠伤寒沙门菌标准株SR-11中进行同源重组,PCR筛选缺陷突变株。经PCR和DNA序列测定,成功获得了spvB基因缺陷的鼠伤寒沙门菌突变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菌 spvB毒力基因 同源重组 基因敲除 自杀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