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胎盘源与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及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的表达 被引量:8
1
作者 古彦铮 薛群 +4 位作者 王泳 於葛华 沈宇 王明元 张学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7-391,401,共6页
目的:比较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与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在胎盘源MSCs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方法:采取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组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贴壁分... 目的:比较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与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在胎盘源MSCs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方法:采取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组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贴壁分离和传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做比较性分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3H-TdR掺入和PD-L1单克隆抗体阻断实验进行免疫功能检测。结果:在贴壁生长、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表达CD29、CD105、CD166和不表达CD34、CD45、CD80、CD86及HLA-DR分子以及向成脂肪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等方面,人PMSCs与BMSCs细胞生物学特性表现相同或相似。表型分析发现PMSCs高表达PD-L1,而BMSCs较低表达PD-L1。PMSCs表达的PD-L1具有对T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人胎盘源MSCs与人骨髓源MSCs有相似的细胞生长特性,却有不同的表达负性协同分子PD-L1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 PD-L1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人BTLA基因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雪峰 陈永井 +4 位作者 王勤 杨科芳 代群 王凤鸣 张学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构建B、T淋巴细胞衰减子(BTLA)基因转染的细胞作为免疫原,并探讨该基因转染细胞在体外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RT-PCR法从经PHA活化的人外周血T细胞中克隆出人BTLA编码区全长基因,经EcoR I和BamHI双酶切后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 目的:构建B、T淋巴细胞衰减子(BTLA)基因转染的细胞作为免疫原,并探讨该基因转染细胞在体外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RT-PCR法从经PHA活化的人外周血T细胞中克隆出人BTLA编码区全长基因,经EcoR I和BamHI双酶切后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中构建成重组载体pEGZ-Term/BTLA。用脂质体法以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并用Zeocin抗生素进行长期筛选;流式细胞术分析BTLA在基因转染细胞膜上的表达;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探讨基因转染细胞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BTLA基因转染的293T细胞膜上能稳定地高表达人BTLA蛋白。BTLA基因转染的293T细胞和T细胞体外共培养显示,与未转染的293T细胞相比,该基因转染的细胞能部分地抑制抗人CD3单克隆抗体(mAb)刺激的T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分析揭示,该基因转染的细胞能够下调T细胞表面活化标志CD25的表达并降低IFN-γ和IL-10的分泌。结论:获得稳定高表达人BTLA基因转染的细胞株。该细胞株在体外对抗人CD3 mAb刺激的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具有部分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淋巴细胞衰减子 基因转染 T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人CXCR4细胞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时勇 杨明峰 +3 位作者 王雪峰 于葛华 成中芹 张学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7-429,432,共4页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人CXCR4基因的L929细胞株,分析CXCR4分子对转基因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TRIzol一步法抽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总RNA,RT-PCR扩增出CXCR4基因,双酶切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与辅助病毒载体用脂质体法共...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人CXCR4基因的L929细胞株,分析CXCR4分子对转基因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TRIzol一步法抽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总RNA,RT-PCR扩增出CXCR4基因,双酶切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与辅助病毒载体用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用其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72h后,经Zeocin筛选出稳定表达CXCR4分子的L929细胞株;利用微孔隔离小室检测转人CXCR4基因的L929细胞在SDF-1α作用下的迁移能力。结果:构建含CXCR4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转染包装细胞293T后,筛选获得能稳定高表达人CXCR4蛋白的L929转基因细胞,转入人CXCR4基因的L929细胞在SDF-1α作用下介导迁移。结论:成功构建转染人CXCR4细胞株,为肿瘤迁移模型的研究和鼠抗人CXCR4mAb的制备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R4 逆转录病毒 稳定表达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柞蚕丝素蛋白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栾希英 段巧艳 +5 位作者 段祥 王泳 李明忠 卢神州 张焕相 张学光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6-281,共6页
大量的研究表明家蚕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对于柞蚕丝素蛋白在医用生物领域的研究报道在国内外尚较少。本研究选择再生柞蚕丝素蛋白为研究对象,观察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在再生柞蚕丝素膜上的粘附、生长及表面抗原... 大量的研究表明家蚕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对于柞蚕丝素蛋白在医用生物领域的研究报道在国内外尚较少。本研究选择再生柞蚕丝素蛋白为研究对象,观察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在再生柞蚕丝素膜上的粘附、生长及表面抗原的变化。结果在1h观察再生柞蚕丝素对hBMSCs的粘附力几乎与胶原相同,明显优于家蚕丝素和聚苯乙烯培养板。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在第4d hBMSCs在再生柞蚕丝素膜上的增殖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hBMSCs在再生柞蚕丝素膜上能够很好的粘附、生长,细胞间能相互连接形成片状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再生柞蚕丝素蛋白对hB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亦无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再生柞蚕丝素蛋白体外支持hBMSCs的粘附、生长,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柞蚕 丝素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栾希英 张学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8-452,共5页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特点、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 应用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MSC对PHA活化T细胞周期以及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栾希英 张光波 +5 位作者 胡玉敏 於葛华 王明元 段巧艳 段祥 张学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02-405,共4页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T细胞周期和活化的影响,探讨MSC对T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人骨髓MSC,体外扩增培养3代后用于实验。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SC对PHA作用下T细胞周期和早期表型CD25、C...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T细胞周期和活化的影响,探讨MSC对T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人骨髓MSC,体外扩增培养3代后用于实验。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SC对PHA作用下T细胞周期和早期表型CD25、CD69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人骨髓MSC体外可使PHA刺激下的T细胞滞留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下调活化T细胞早期表型CD25、CD69的表达,抑制IL-2、IFN-r的分泌。结论人骨髓MSC体外可通过对T细胞周期的影响抑制其活化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T细胞 免疫调节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sCD40L-IZ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三聚体蛋白的鉴定
7
作者 周璇 郁建锋 +4 位作者 徐颖 戚春建 黄勇 王泳 张学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6-729,共4页
目的:克隆并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CD40配体(CD40ligand,CD40L)重组蛋白。方法:应用PCR技术克隆CD40L胞外功能区(E107-L261)基因,并在其N端融合异亮氨酸拉链(isoleucinezipper,IZ)促使其形成三聚体活性形式,同时为了后期纯化的需要,在IZ的... 目的:克隆并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CD40配体(CD40ligand,CD40L)重组蛋白。方法:应用PCR技术克隆CD40L胞外功能区(E107-L261)基因,并在其N端融合异亮氨酸拉链(isoleucinezipper,IZ)促使其形成三聚体活性形式,同时为了后期纯化的需要,在IZ的N端融合6个His,将所融合得到的sCD40L-IZ克隆进入pET30a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体系进行诱导表达。结果:重组蛋白sCD40L-IZ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杆菌(BL21)中得到较高水平的表达。通过蛋白的变性、复性和HiTrapTM亲和层析获得了纯度达95%以上的sCD40L-IZ重组蛋白。经凝胶过滤层析和非还原SDS-PAGE分析验证了其确有三聚体形式。激光共聚焦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蛋白sCD40L-IZ可与骨髓瘤细胞株XG2表面CD40分子结合,并促使其在膜表面发生聚集。结论:人sCD40L-IZ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体系得以成功表达,并以三聚体活性形式发挥功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与凋亡、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0配体 异亮氨酸拉链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