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CF构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运动康复方案 被引量:2
1
作者 戴栖 武庆昌 +2 位作者 管彦舒 沈海勤 鲍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3-913,共11页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全面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功能特点,并构建功能导向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方法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ICF,对ADHD儿童的身体结构、身...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全面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功能特点,并构建功能导向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方法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ICF,对ADHD儿童的身体结构、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以及相关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基于ICF“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残疾和健康模式,结合身心交互理论,参照《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2020)中针对残疾儿童青少年的部分,构建适用于ADHD儿童、以功能为导向的运动康复方案。结果ADHD儿童的功能障碍主要体现在精神功能(b1)方面,突出表现为注意力功能(b140)、能量和驱动功能(b130)以及高级认知功能(b164)障碍。在活动和参与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习和应用知识(d1)、一般任务和要求(d2)、交流(d3)、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d7)等方面存在局限。此外,用品和技术(e1)、支持和相互联系(e3)、态度(e4)等环境因素影响着疾病的发展。根据指南内容身体活动方式可分为运动技能类活动、体适能类活动和运动项目类活动。建议ADHD儿童每天至少进行60 min中高强度的体适能类活动(如有氧运动)、运动技能类活动(如基本动作练习),且每周至少进行3次力量/抗阻训练和体育竞赛等高强度运动,同时运动康复方案还应确保提供无障碍环境和适应性辅助技术,以促进ADHD儿童整体功能康复。结论基于ICF理论架构,结合身心交互理论,参照《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2020),构建功能导向的运动康复方案,特别是注意功能以及学习和精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运动康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构建学习障碍儿童功能分析与运动康复方案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杨宝仪 姜静远 +13 位作者 戴栖 王国祥 邱卓英 蔡赓 孙慧珍 杨剑 王少璞 朱婷 李安巧 郝传萍 张萌 周晟 汤修齐 刘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84-1392,共9页
目的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学习障碍儿童的整体功能特点进行分析,并制定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方法基于ICF的理论架构和ICD-11的疾病诊断,从儿童发展和成长的角度,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理解、注意和思维等功能进行分... 目的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学习障碍儿童的整体功能特点进行分析,并制定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方法基于ICF的理论架构和ICD-11的疾病诊断,从儿童发展和成长的角度,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理解、注意和思维等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及身体活动的身心交互理论,构建针对学习障碍儿童以功能为导向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结果学习障碍儿童的身体功能障碍集中表现在精神功能方面,在活动和参与方面体现为学习和应用知识、完成一般任务、与人交流等的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且学校环境中的教育用品和技术及其服务、政策和体制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学习障碍儿童。运动康复有利于学习障碍儿童改善精神和运动功能,并有效提升智力、认知、注意力、沟通、活动等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根据《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以及相关国家身体活动指南中针对儿童的部分,选取适合学习障碍儿童的运动方案,进行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至少每天60 min,以及每周不少于3次的高强度训练,配合适宜的体育游戏和休闲体育活动可有效改善学习效果,降低学习障碍影响。结论运用ICD-11和ICF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疾病、功能障碍和运动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基于身心交互作用理论和ICF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建立了整体康复和功能导向的运动康复方案,这些方案推荐每天进行至少60 min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有氧运动和体育游戏等,以及每周至少3次且时长不低于30 min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肌力训练和体育竞赛等。结合儿童的学习障碍和运动功能特点,制定基于功能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可有效改善学习障碍儿童认知、注意和思维等功能,改善学习障碍,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学习障碍 运动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构建药物依赖人群功能分析与社区居家运动康复方案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郁天成 王国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50-1158,共9页
目的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论与方法对药物依赖人群的心理健康和功能状态进行分析,构建居家运动康复的理论架构、康复方案和实施方案。方法运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1)和ICF对药物依赖者的身体功能(认知、运动)、... 目的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论与方法对药物依赖人群的心理健康和功能状态进行分析,构建居家运动康复的理论架构、康复方案和实施方案。方法运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1)和ICF对药物依赖者的身体功能(认知、运动)、活动和参与进行系统分析。运用世界卫生组织(WHO)ICF“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残疾和健康模式以及《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构建适用于药物依赖人群的居家运动康复方案。结果药物依赖人群在身体功能方面的障碍涉及精神功能方面(b1),表现为认知功能受损、情绪控制能力下降、记忆功能受损、思维迟钝和人格障碍等,同时长期用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心肺功能(b4)和运动功能(b7)的部分障碍;在活动和参与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习和应用知识(d1),一般任务和要求(d2),自理(d5),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d7),社区、社会和公民生活(d9)等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身体活动有利于药物依赖人群改善精神功能,有效提升认知、注意力、情绪、思维等能力。药物依赖人群的运动康复方案建议每周进行4~5次、共计150~30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或每周2~3次、共计75~150 min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包括跑步、跳绳、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或每周2~3次、每次30~60 min的中等强度或高强度抗阻运动,如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主要肌肉群活动。药物依赖人群居家运动康复应融入社区健康服务连续体,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四个方面。可以通过线下指导(专业指导、小组指导、自我指导)和线上指导(视频教学、远程在线指导、云监督)的形式,为药物依赖人群提供居家运动康复服务。结论运用ICD-11和ICF对药物依赖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功能状态进行系统分析,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残疾和健康模式,构建了基于功能导向和整体健康的理论,构建居家康复的理论架构和方案。通过居家运动康复,促进药物依赖人群认知、运动、活动和参与功能恢复,帮助其重返家庭和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药物依赖 运动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体育政策架构、优先领域及其核心内容:基于WHO康复政策内容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国祥 姜静远 +1 位作者 邱卓英 杨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80-1389,共10页
目的运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服务6大构成要素理论,对康复体育的政策架构、核心内容以及优先领域进行内容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探讨康复体育的政策架构、行动战略以及实施方法。方法依据WHO发布的《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 目的运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服务6大构成要素理论,对康复体育的政策架构、核心内容以及优先领域进行内容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探讨康复体育的政策架构、行动战略以及实施方法。方法依据WHO发布的《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和《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行动指南》,结合其配套使用工具等政策文件,运用内容分析方法,探讨康复体育服务体系的政策架构以及行动战略、核心内容与优先发展领域。结果康复体育是现代康复的组成部分,依据《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的功能、残疾和健康理论,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措施满足残疾人康复体育服务需求,整合于健康服务连续体之中,促进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康复体育服务发展涉及领导力和治理、筹资、人力资源、服务提供、设备/技术/设施和监测评估与信息系统6大领域。在康复体育法规、政策与治理领域,国家为发展康复体育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行动指南等,提升政府领导力与治理;拓宽康复体育筹资渠道并优化经费分配方案;完善康复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将康复体育专业人员匹配到三级卫生健康服务机构中,确保有康复体育需求的功能障碍者能够在不同层级的健康体系中获得高质量的康复体育服务;提高辅助技术和产品的利用率和可及性;建立服务的监测评估机制和大数据的康复体育健康信息系统,为基于循证的相关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结论康复体育是以体育活动为基本手段,针对功能障碍者的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开展的一系列健康相关措施,康复体育运用了各种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健康相关的干预手段和方法,并且结合辅助技术的应用和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康复体育的干预涉及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4大类康复手段,最终目标为促进功能障碍者功能最大化,提高生活质量和福祉。发展康复体育服务需要从6个健康服务构成要素入手,即领导力与治理能力、筹资、人力资源、服务提供、设备/技术/设施和监测评估与信息系统。从宏观的政策与治理架构、中观的行动战略与实施以及微观的实施方法和监测评估3个层面构建了康复体育的政策架构、优先领域及其核心内容。康复体育发展的优先领域及其核心内容主要涉及:强化康复体育服务的领导力与治理、规划和协调能力;构建适宜的康复体育筹资机制;发展康复体育人力资源;提升康复体育服务覆盖率、可及性、有效性以及服务质量;开发康复体育辅助技术和产品;建立康复体育监测评估与信息系统,开展相关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服务体系 康复体育 康复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6
5
作者 王国祥 邱服冰 杨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33-1141,共9页
目的分析运动康复人才培养政策背景,探讨我国运动康复专业培养目标、学科知识以及课程原则,构建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法依据《世界残疾报告》行动建议,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康复指南《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的相关要求,以《国... 目的分析运动康复人才培养政策背景,探讨我国运动康复专业培养目标、学科知识以及课程原则,构建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法依据《世界残疾报告》行动建议,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康复指南《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的相关要求,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分析康复发展政策背景,探讨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的理论架构与方法体系。结果康复是国家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三“健康全覆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运动康复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和完善康复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构建针对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知识体系,运动康复人才学习“体医融合”知识与技能,并在健康服务体系中从事“体医融合”的相关工作。基于ICF理论架构,运动康复专业是综合性交叉学科,包括体育、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学科因素;学科可以分为与基础学科相对应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相对应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康复专门学科相对应的康复知识和技能。基于ICF构建现代运动康复科学课程体系原则,开发与国际接轨的健康相关通识教育课程,根据康复科学和体育科学的规律强化运动康复学科基础课程,从健康科学和康复科学视角发展专业基础课程,以康复服务业的从业要求为导向发展职业相关的技能。结论运用ICF理论,依据《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的要求和《世界残疾报告》的行动建议,提出了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理论框架、方法体系、学科知识以及课程体系,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运动康复的专业发展,提高运动康复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服务体系 康复 运动康复专业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少症老年人运动康复的健康效益: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乔虎军 郝鑫 +1 位作者 刘晓燕 王国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96-1303,共8页
目的 分析肌少症老年人疾病与功能特点、主要运动康复干预方案及其健康效益。方法 检索2013年至2023年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关于肌少症老年人参与运动康复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对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 目的 分析肌少症老年人疾病与功能特点、主要运动康复干预方案及其健康效益。方法 检索2013年至2023年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关于肌少症老年人参与运动康复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对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ICD-11和ICF分类体系,根据PRISMA推荐的PICO架构报告各系统综述的人群疾病与功能、运动康复干预及其健康效益。结果 最终纳入7篇英文系统综述,分别来自荷兰、西班牙、中国、巴西和墨西哥5个国家,共涉及98项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9 794例参与者。研究涉及老龄化、康复、营养、公共卫生、身体锻炼等领域,发表时间为2018年至2023年。肌少症运动康复干预有3种方式:运动康复、运动康复结合补充营养和运动康复结合护理。运动康复干预主要包括有氧训练、抗阻运动、步态训练、力量训练、平衡和柔韧性训练。干预频率为每次6~150 min,每周1~5次;干预强度为低至高等;干预持续6~144周。运动康复对肌少症老年人的健康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善身体功能与结构,提升活动和参与。在身体功能与结构方面,有助于改善肌力、肌肉控制和协调、步态功能、平衡功能、腿部伸展、腿举、背部力量以及握力,提高肌肉质量;在活动和参与方面,能够显著改善身体活动表现,如步行速度和5次坐立测试时间。结论 肌少症老年人采用的运动康复干预主要分为运动康复、运动康复结合补充营养和运动康复结合护理。运动康复可以改善肌少症老年人身体功能与结构,提升活动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肌少症 运动康复 系统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残疾人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发展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冯铂 吴铭 +10 位作者 邱卓英 李欣 李伦 陈迪 陈佳妮 申兆慧 王国祥 孙宏伟 杨剑 杜若飞 鲁心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7-501,共5页
目的研究成年残疾人的残疾状况、主要康复需求特征、康复服务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度省级2315498名成年残疾人实名制数据为样本,运用多重响应分析统计成年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分析其康复需求特征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Logisti... 目的研究成年残疾人的残疾状况、主要康复需求特征、康复服务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度省级2315498名成年残疾人实名制数据为样本,运用多重响应分析统计成年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分析其康复需求特征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的相关因素。结果省级成年残疾人的残疾分布从高到低分别为肢体残疾(62.2%)、视力残疾(9.9%)、智力残疾(8.4%)、精神残疾(7.3%)、听力残疾(6.9%)、多重残疾(2.8%)和言语残疾(2.5%)。成年残疾人报告康复需求从高到低分别为辅助器具需求(49.0%)、药物需求(33.3%)、护理需求(27.7%)、功能训练需求(20.2%)和手术需求(1.9%)。成年残疾人报告获得康复服务从高到低分别为辅助器具服务(44.1%)、护理服务(26.6%)、药物服务(25.9%)、功能训练服务(22.2%)和手术服务(1.3%)。Logistic回归显示残疾类别和残疾等级对成年残疾人报告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的概率有非常显著影响(P<0.001)。结论残疾人功能状态影响到其康复需求报告,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之间仍然存在结构性差异,为提升精准康复服水平,应根据ICF关于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制定针对特定残疾类别的康复需求报告方法并开发精准的个别化的康复服务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残疾人 康复需求 康复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疾儿童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发展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盛威威 李欣 +10 位作者 邱卓英 王国祥 李伦 孙宏伟 申兆慧 陈佳妮 马洪卓 李安巧 田红梅 杨剑 吴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2-507,共6页
目的研究残疾儿童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特点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方法以130290名残疾儿童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实名制数据为样本,对残疾儿童的残疾现状、康复需求特征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残疾儿童占总残疾... 目的研究残疾儿童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特点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方法以130290名残疾儿童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实名制数据为样本,对残疾儿童的残疾现状、康复需求特征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残疾儿童占总残疾人口的5.33%。其中,男性60.4%,女性39.6%;0~6岁16.3%,7~18岁83.7%;农业户口88.4%,非农业户口11.6%。残疾程度由重度到轻度占比依次为28.3%、39.5%、17.7%、14.6%。在报告的康复需求中,从高至低依次为辅助器具40.3%、功能训练37.4%、护理32.2%、药物24.9%、手术5.7%。在报告获得的康复服务中,从高至低分别为辅助器具37.9%、功能训练33.7%、护理服务31.0%、药物19.7%、手术2.9%。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残疾等级对于报告康复需求和获得康复服务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影响(P<0.001)。结论残疾儿童的功能特点直接影响到其服务需求,应该根据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特点布局康复服务发展规划,要根据不同类型残疾儿童的功能特点,开发个别化和结构化的康复服务项目,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儿童 康复需求 康复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力残疾人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发展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程子玮 陈佳妮 +11 位作者 邱卓英 孙宏伟 李欣 王国祥 李伦 陈迪 肖晓飞 马洪卓 申兆慧 张爱民 鲁心灵 田红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8-522,共5页
目的研究听力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特点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方法使用2019年219473名省级听力残疾人实名制数据作为研究总样本,多重响应分析康复需求特点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47657名听力残疾人报告康... 目的研究听力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特点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方法使用2019年219473名省级听力残疾人实名制数据作为研究总样本,多重响应分析康复需求特点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47657名听力残疾人报告康复需求(21.7%),从高至低分别为辅助器具65.5%、药物22.7%,护理19.1%,功能训练16.2%和手术2.2%。共34684名听力残疾人报告接受康复服务(15.8%),从高至低分别为辅助器具59.8%、药物22.5%、功能训练19.7%,护理19.4%和手术1.8%。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户口性质和残疾等级对听力残疾人报告康复需求和获得康复服务有显著影响(P<0.001)。结论听力残疾人康复需求主要集中于听力辅助器具、药物和康复训练。获得的相关服务与康复需求结构上匹配度高。运用现代科技,发展听力残疾相关的康复服务,以进一步提高听力残疾人的康复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残疾 康复需求 康复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力残疾人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发展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安巧 申兆慧 +11 位作者 邱卓英 李欣 李伦 王国祥 孙宏伟 杨剑 马洪卓 陈佳妮 田宝 王少璞 田红梅 程子玮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智力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特点与康复服务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50654名智力残疾人省级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实名制数据为样本数据,统计分析智力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特点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在... 目的探讨智力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特点与康复服务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50654名智力残疾人省级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实名制数据为样本数据,统计分析智力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特点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在智力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报告中,报告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护理47.8%、药物37.2%、功能训练26.1%、辅助器具19.8%和手术1.3%。智力残疾人报告获得的康复服务从高到低依次为护理43.5%、药物29.3%、功能训练27.2%、辅助器具19.6%和手术0.8%。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年龄和残疾等级对智力残疾人康复需求的报告与获得康复服务的概率存在显著影响(P<0.001)。结论智力残疾人康复需求主要表现为护理、药物和康复训练。接受的康复服务与康复需求具有相同的结构。由于智力残疾人功能的复杂性,重度或极重度残疾人更强调护理照料服务,轻度残疾人则需要功能训练。发展针对智力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应该根据其智力功能和社会适应行为特点,开发康复服务项目,提供个别化的精准康复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残疾人 康复需求 康复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重度听力残疾人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发展状况结构方程模型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迪 邱卓英 +8 位作者 王国祥 李欣 程子玮 李安巧 申兆慧 陈佳妮 田宝 张爱民 肖晓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8-533,共6页
目的研究极重度听力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特点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0052名极重度听力残疾人数据为样本,采用多重响应交叉列联表分析康复需求特征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构建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的结构方程模型... 目的研究极重度听力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特点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0052名极重度听力残疾人数据为样本,采用多重响应交叉列联表分析康复需求特征和康复服务发展状况,构建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极重度听力残疾人报告的康复需求,按照需求程度从高到低在辅助器具需求(61.5%)、护理需求(24.1%)、药物需求(23.4%)、功能训练(17.6%)和手术需求(2.5%)。极重度听力残疾人接受过的康复服务主要集中在辅助器具服务(58.3%),其次是护理服务(24.4%)、药物服务(22.4%)、功能训练服务(22.0%)和手术服务(2.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接受康复服务程度越高,对人工耳蜗手术需求和言语治疗需求的程度越高(P<0.001);经济情况越好,人工耳蜗手术需求越高(P<0.001);年龄对人工耳蜗手术需求和言语治疗需求有显著影响(P<0.001)。结论极重度听力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主要包括辅助器具、护理、药物和功能训练。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极重度听力残疾人对康复的需求程度提高,说明提高极重度听力残疾人的康复服务的可及性仍是未来残疾服务发展的重点。根ICF功能理论,结合残疾人需求特征,推广精准康复服务是提升康复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重度听力残疾 康复需求 康复服务 残疾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17岁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久坐行为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杨剑 吴铭 +3 位作者 邱服冰 李安巧 姜静远 朱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65-1372,共8页
目的观察12~17岁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久坐行为特征。方法2020年5月至7月,采用wGT3X-BT三轴加速度计和《儿童青少年久坐行为调查问卷》分别对300例儿童青少年久坐行为、久坐间断次数和低强度身体活动进行测量。结果客观测量显示,儿童青少... 目的观察12~17岁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久坐行为特征。方法2020年5月至7月,采用wGT3X-BT三轴加速度计和《儿童青少年久坐行为调查问卷》分别对300例儿童青少年久坐行为、久坐间断次数和低强度身体活动进行测量。结果客观测量显示,儿童青少年久坐时间普遍偏高(上学日占80.28%,休息日占81.38%);女生上学日和休息日久坐时间占比均高于男生(F>5.322,P<0.05);不同年级儿童青少年在上学日和休息日久坐时间占比、久坐间断次数和低强度身体活动占比方面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11.355,P<0.001)。主观测量显示,分别有86.67%和63.67%的儿童青少年上学日和休息日日均久坐时间超过8 h。教育类久坐、社交类久坐、视频类久坐是当前儿童青少年久坐行为的主要类型,并随学段的增长,教育类久坐时间逐渐增加,社交类、视频类久坐时间相对减少。交通类久坐、文化类久坐时间在儿童青少年总久坐时间中的占比不大。不同年级儿童青少年在上学日社交类久坐、休息日文化类久坐、上学日/休息日视频类久坐、上学日/休息日教育类久坐和上学日/休息日交通类久坐时间方面有显著性差异(F>2.934,P<0.05)。结论儿童青少年久坐时间普遍偏高,以教育类久坐为主,久坐时间随学段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久坐行为 健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活动融入现代健康服务体系的政策架构与方法体系 被引量:19
13
作者 邱服冰 邱卓英 +9 位作者 王国祥 卢雁 汤修齐 郝传萍 邱芬 李安巧 耿玉东 余莉娅 莫仕围 刘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81-888,共8页
目的探索体育融入现代健康服务体系的理论与方法。方法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现代健康服务体系的理论和《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政策指南,探讨在健康服务体系的六个构成要件方面,即领导力和治理能力、筹资、健康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医药技... 目的探索体育融入现代健康服务体系的理论与方法。方法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现代健康服务体系的理论和《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政策指南,探讨在健康服务体系的六个构成要件方面,即领导力和治理能力、筹资、健康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医药技术和健康信息系统,如何促进体育活动融入现代健康服务体系中,以及在健康服务连续体的预防、干预、康复和健康促进四个环节中,体育活动融入健康服务体系的重点内容与要求。结果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跨行业、多学科的健康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促进医疗与体育的融合,将运动干预作为健康干预的方法,发展体育与健康融合的服务技术与标准;培养掌握运动干预和运动康复的专业人才,发展信息系统,促进体育与健康服务的融合发展。结论体育活动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健康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入手,可以构建体育活动融入现代健康服务体系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促进实现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联合国“2030议程”发展目标之三: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实现“健康中国”相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服务体系 体育运动和健康 健康服务连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卫生组织身体活动政策和指南的架构与核心内容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刘静 邱芬 +13 位作者 邱卓英 邱服冰 王国祥 蔡赓 杨剑 郝传萍 李安巧 朱婷 王少璞 汤修齐 周晟 张萌 杨宝仪 韩霄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02-1411,共10页
目的研究分析身体活动政策和身体活动指南的理论、政策架构以及核心内容。方法运用政策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服务体系六大构成要素的理论,具体分析WHO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和WHO身体活动指南的理论、架构和核... 目的研究分析身体活动政策和身体活动指南的理论、政策架构以及核心内容。方法运用政策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服务体系六大构成要素的理论,具体分析WHO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和WHO身体活动指南的理论、架构和核心内容。结果《2018-2030年促进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加强身体活动,造就健康世界》(简称《行动计划》)是WHO颁布的有关身体活动的国际政策文件,该政策文件遵循以人权、全生命周期、循证实践、比例普遍性、政策协调性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参与和赋权、建立多部门伙伴关系的7个原则,将身体活动纳入健康服务和社会发展的范畴。《行动计划》由4项战略目标和20项政策行动构成,涉及WHO健康服务体系六个领域,身体活动政策融入健康服务,对于促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三健康全覆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20年《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简称《指南》)作为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的技术文件,采用PI/ECO方法架构,分析了各类人群的身体活动需求,针对儿童与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特殊人群孕妇和产后妇女、慢病患者和残疾人士等,提出了增加身体活动和减少久坐行为的活动指南,内容涉及身体活动的持续时间、频率、强度、身体活动类型、身体活动的关键和重要的健康结果,以及预防健康风险和相关的注意事项。《指南》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的相关指导原则,旨在从微观层面提升整体人群参与身体活动程度,改善提高整体人群关键和重要的健康结果。结论作为一项健康战略和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倡导将身体活动纳入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三全民健康覆盖。根据WHO健康服务体系六大构成要素,即领导力和治理、筹资、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医药技术、健康信息,可以将《行动计划》 4项战略目标和20项政策行动纳入上述六个领域。《指南》作为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的技术文件,基于PI/ECO方法架构,针对儿童与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孕妇和产后妇女、慢病人群、残疾人等人群提供增加身体活动与减少久坐行为的指南建议。核心内容涉及针对的人群、身体活动的持续时间、频率、强度、身体活动类型、身体活动的关键和重要的健康结果,以及预防健康风险和相关的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服务体系 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政策 身体活动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在康复中系统应用的方案与路线图 被引量:62
15
作者 姜静远 邱卓英 +19 位作者 王国祥 邱服冰 杨剑 李安巧 马洪卓 朱婷 王梅 孙宏伟 陈迪 黄秋晨 郑洁皎 张鸣生 石秀娥 唐涛 许涛 张爱民 吴弦光 刘巧云 肖晓飞 井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41-1255,共15页
目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在康复领域宏观层面的政策和理论架构、中观层面的治理与管理机制,以及微观层面的系统应用。方法基于国际康复政策文件,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残疾报告》、《全球残疾行动计划》和《... 目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在康复领域宏观层面的政策和理论架构、中观层面的治理与管理机制,以及微观层面的系统应用。方法基于国际康复政策文件,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残疾报告》、《全球残疾行动计划》和《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等分析康复发展的政策理论架构;探讨WHO-FICs,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CD-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β-2)三大参考分类在康复领域的系统应用。结果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宏观政策和理论架构,明确现代康复服务的内涵和原则。康复服务是现代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6大要素,包括领导力与治理能力、筹资、健康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医药技术和健康信息系统。要求在康复服务中依据ICD、ICF和ICHI的架构和知识体系,对康复领域的疾病、功能和干预的分类、命名规则、内涵、外延、术语体系和编码系统进行标准化,并完成康复相关的评估和统计。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治理与管理的中观机制。康复服务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和功能定向原则;情景要素包括服务地点、服务设施和服务场景三个方面。在康复领域系统应用WHO-FICs推荐采用“评定(ICHI)-功能分类、评定、说明和编码(ICF)-疾病分类、诊断、编码(ICD-11)-康复干预(ICHI)”系统应用模式,遵循“评估(功能和需求)和诊断(疾病和功能)-确定康复目标和康复方案-实施康复干预-康复结局评价(功能评定)”的标准化流程。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的微观应用模式,明确康复涉及的主要疾病有28大类,主要功能障碍有7大类,康复干预有6大类。根据ICD-11和ICF推荐的整体功能评估工具有WHO残疾评定方案(WHODAS 2.0)、WHO示范残疾评估表简明版(MDSB)和VB40通用功能领域(VB40),同时推荐ICF核心分类组合用于康复功能和康复结局的评估。WHOFICs在康复病案管理和病案首页报告中的应用,可实现康复病案管理的标准化,基于康复病案首页的疾病、功能和干预编码以及康复绩效报告的标准化为康复付费和支付管理提供了工具。基于WHO-FICs构建标准康复数据集,建立标准化康复大数据,实现功能相关的诊断相关分类和case-mix统计。结论将WHO-FICs分类系统应用于康复领域,在宏观层面构建康复理论和政策架构,在中观层面明确康复治理与管理的机制,在微观层面建立康复应用模式,可进一步提升康复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康复服务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覆盖率,提供科学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 康复服务 国际疾病分类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国际健康干预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情景下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学校健康促进服务:WHO政策架构与内容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建荣 陈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90-1399,共10页
目的对学校情景下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健康促进学校相关政策进行系统分析,促进在学校情景下发展综合健康服务,融合身体活动。方法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服务体系6大构成要素的理论,运用政策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学校情景... 目的对学校情景下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健康促进学校相关政策进行系统分析,促进在学校情景下发展综合健康服务,融合身体活动。方法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服务体系6大构成要素的理论,运用政策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学校情景下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综合服务相关的政策架构和核心内容。在身体活动领域,WHO发布的核心文件主要涉及《2018-2030年促进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加强身体活动,造就健康世界》《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一项促进身体活动的技术包》和《世卫组织欧洲区域的体育活动战略》。健康促进学校领域的政策文件包括《WHO关于学校健康服务指南》《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健康促进学校的全球标准与指标》和《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健康促进学校的实施指南》。在学校情景下促进身体活动的政策文件包括《通过学校促进体育活动:政策简介》和《通过学校促进身体活动:一个工具包》。结果在学校情景下,通过建设健康促进学校方法将身体活动融入学校健康服务,旨在将身体活动作为健康和发展战略,用教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干预手段加快达成儿童青少年健康目标,帮助儿童青少年获得更多健康效益。在领导力和治理领域,需要完善政策框架,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立多领域伙伴合作关系;加强宣传和推广,营造氛围。在筹资领域,要确保充足资金,制定融资机制,提供财政奖励或补贴。在人力资源领域,要提供优质体育教育的培训,采用跨部门方法,让不同专业人员参与体育课程的设计。在服务提供领域,要建立全面、优质的学校身体活动服务提供体系。在学校环境与设备设施领域,提供适用于身体活动的基础设施,创建良好身体活动环境。在健康监测与评估系统领域,需要建立适当的监控机制,定期报告进展并加强问责。通过学校促进身体活动的实施路径主要涉及构建良好的学校体育活动环境,采用全生命周期、包容性的身体活动方法,加强学校、社区和家长间的协作,实施多领域的身体活动课程。结论学校健康服务是促进儿童健康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健康目标和目标4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身体活动是学校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WHO颁布一系列政策文件,主要分为身体活动类、健康促进学校类和学术情景下促进身体活动类。在学校情景下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其核心是要通过教育和体育手段将身体活动融入健康促进学校健康服务体系中,构建完备的健康促进学校服务体系,采用全生命周期、包容性的身体活动方法,加强学校、社区和家长间的协作,实施多领域的身体活动课程的方法,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将身体活动融入学校健康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学校健康领导力与治理,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筹资,发展学校健康人力资源,构建适于身体活动的环境和设备设施,建立包含身体活动相关的学校健康服务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 健康促进学校 儿童 青少年 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CY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内容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17
17
作者 姜静远 李安巧 +7 位作者 邱服冰 王刚 顾沁文 徐建荣 王国祥 杨剑 邱卓英 陈迪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93-1004,共12页
目的比较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政策背景和理论依据、活动方式和活动量、收益以及影响因素,为相关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方法运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的分类架构对世界... 目的比较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政策背景和理论依据、活动方式和活动量、收益以及影响因素,为相关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方法运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的分类架构对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2套)等颁布的6套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进行内容解析和编码。对指南的政策背景、理论依据、循证方法、推荐活动方式、活动量、收益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内容分析。结果6套指南均依据相关国家的健康政策和身体活动与健康的理论;推荐的主要活动方式包括体适能、技能和运动项目三大类,推荐的活动量为每天至少60 min中等强度或高强度活动,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或增强骨骼肌肉功能的活动。身体活动有助于发展和改善身体功能,提升活动和参与水平,同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改善相关环境因素。结论ICF-CY的理论架构、术语和编码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内容分析的有效工具。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均有其健康发展的政策背景和健康相关的理论依据。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有体适能、技能和运动项目三大类,且各指南推荐了中、高强度的活动量。身体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需要建立适宜的环境,包括:产品和技术;自然环境和对环境的人为改变;支持和相互联系;态度;服务、体制和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 儿童青少年 身体活动指南 内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