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从文的文学观及其小说创作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锺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4-188,共15页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将写实的手法与抒情的笔调结合起来,详细说,就是将一种乡土性的抒情诗气氛揉进一幅凸出的人生活动画图及万汇百物在其习惯下所发生的一切之写实中去的代表,是沈从文。沈从文以生命自足性的哲学观点为基础,固守的是...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将写实的手法与抒情的笔调结合起来,详细说,就是将一种乡土性的抒情诗气氛揉进一幅凸出的人生活动画图及万汇百物在其习惯下所发生的一切之写实中去的代表,是沈从文。沈从文以生命自足性的哲学观点为基础,固守的是一种从"乡下人"的立场出发的、崇尚自然的艺术本位论。他认为自然是至上的,艺术的任务是认识和表现与自然相谐合的人生。同倾心于现世光色的心理取向相一致,沈从文小说总的来说具有一种风俗人物画的特征。沈从文有一类小说,是就生活样式不处于变动中的平凡人的生涯加以勾勒的,这一类小说体现为一种静态的风俗人物画;沈从文也写到乡村社会在历史中的变动,这一类小说,往往具有动态的风俗人物画的特征。前一类小说由于过于从城乡差别上看问题而易于美化乡村社会,以及因停留在现世光色的表面而缺乏一种洞察社会的深度的缺点,在后一类小说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在后一类具体阶段的历史内容较多的小说中,沈从文注目的并非是时代的特征,他关心的是平凡人物在生活之"常"与"变"两相乘除中的哀乐。如果说茅盾生活在"时代"里,则沈从文便生活在"感叹"中,城乡的对照、新旧的嬗变,都引起他无限的感怀。沈从文文学观的核心不是时代性,甚至也不是社会性,而是人生、生命,或者用沈从文的话说,是生命形式。沈从文在自然与人生的谐合中,注入一股诗情的小说,是最为体现了他人生理想及艺术追求的作品。以上这些,构成了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上的独特性。由于其风俗人物画的特征,其小说描写出了当时中国一隅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有鲁迅所说"可以作这一时代的记录"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乡下人 风俗人物画 生命形式 艺术本位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历史观以及海德格尔、萨特、布迪厄时间观之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锺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2-205,260,共15页
海德格尔视"将来""过去"和"当前"为流俗的时间领悟。海德格尔之阐释时间,与他阐释空间一样,贯彻的也是"在世界之中"的思路,因而他由"时间内状态"概念引出了他的时间观:"到时&qu... 海德格尔视"将来""过去"和"当前"为流俗的时间领悟。海德格尔之阐释时间,与他阐释空间一样,贯彻的也是"在世界之中"的思路,因而他由"时间内状态"概念引出了他的时间观:"到时"成为海德格尔时间观的核心概念;而"将来"在他的时间观中处于最优先的地位;他反对"过去"这个概念,以"曾在"代替之。海德格尔并将"将来""曾在""当前"视为"烦"的三个构成环节。他反对将时间看作一种无始无终的现在序列,而强调时间性在本质上是绽出的,他并由此引出了"此在式空间性的时间性"的概念,这一概念也体现在海德格尔对"历史性"与"历史"的阐述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与历史观,在时间性与时间、空间与时间的转化、历史性与历史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错误与不足。萨特的时间观也重视将来,并受到海德格尔"到时"概念的明显影响,但他承认"过去"的确定性,他论述的两个角度:存在与虚无、自在与自为,是海德格尔所没有的。萨特的时间观,为他关于自由选择及承担责任的人的生存论哲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布迪厄的时间观受到萨特的影响,虽重视将来,但他的"惯习时间化"的理论阐述所显示的,则是将未来蕴于心智结构的历史性亦即惯习之中,这就将过去提到了首位,从而显示了与海德格尔、与萨特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时间观 历史观 萨特 布迪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的文艺观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锺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4-197,共14页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作品具有并且需要区分三个层次:物、器具与艺术作品,这三个层次是统一的;而"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作品开启一个世界并持守之,即是建立一个世界。作品把自身置回到...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作品具有并且需要区分三个层次:物、器具与艺术作品,这三个层次是统一的;而"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作品开启一个世界并持守之,即是建立一个世界。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物的质性中,回归到许多涌现出来的东西中,这就是制造了大地。而自行遮蔽着的存在之澄亮所形成的光亮,就是美。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诗,诗的本质是命名,而命名则是原语言,亦即人类此在的根基与民族历史的孕育基础的本源性语言。究其实,海德格尔这是以哲学论证的方式谈论一个发生学的问题,从而将艺术对于人类和民族的意义,提到了最具根本性的高度上,或曰阐述到了最具根基意义的深度上。海德格尔所谓诗意地栖居,即是在天、地、神、人的四重整体中逗留着的人,以这一整体的贯通敞开成其自身的本质,而人性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就叫作诗,作诗因而成为原初性的筑造。在其80岁所写《艺术与空间》一文中,世界更是成为一种"自由之境",这一自由之境是辽阔的,它让一切物涌现、持留,让人栖居,人在物中间,不是物因此在而得到揭示亦即呈现,论者们所指责的《存在与时间》中那个因处于中心位置、过于突出的此在,被消解了。这样,海德格尔的艺术论,便与其嬗变后的存在论相统一了。对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此种脉络,"海"学界至今仍昧而未明。中国园林与陶渊明的生活方式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更具有一种天人相亲的内容,也具有更多的艺术成分。中国艺术所构建的乃是天人相亲、自然与文化相融,虚中有实、实中求虚、即体即用、体用一如的世界。这才是人诗意地栖居的现实的而非仅是哲学思考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艺术观 艺术的本质是诗 诗意地栖居 自由之境 中国艺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锺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160,共13页
《大宗师》对于真人的描写,其价值就在于它已经从具体的寓言人物的描写中抽象了出来,并且由于它是从《德充符》的弱者的形象中发展出来的,所以它的内涵已经不再是"无己""无功""无名"了,而是一种安命论的... 《大宗师》对于真人的描写,其价值就在于它已经从具体的寓言人物的描写中抽象了出来,并且由于它是从《德充符》的弱者的形象中发展出来的,所以它的内涵已经不再是"无己""无功""无名"了,而是一种安命论的泛自然主义升华。并且由于这是一种类抽象式的人格形象描写,因此扣住人的生理及外形情况来写,就成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以是,《大宗师》篇的"真人"之写,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法,都是一种新创。再深入一步说,类抽象式的人格形象描写,就其实质而言,乃是诗性中的概括性。"真人"之写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虽然《人间世》的栎社树寓言中使用了像"散木""文木"这样的从社会性寓意中产生的类概念,也是一种诗性中的概括性,但从以自然物项为表现形式的类概念,到类抽象的人格形象,这其中的概括性因素的上升无疑是明显的,这是从诗性时代更多地向散文时代靠拢的体现。如果一定要用"有"与"无"的概念来表述,庄周的生命流化论,应该说是从有到有,而非从无而有。郭象着力阐述以及成玄英为之疏解的独化论,是不符合庄周的生命观的。明白这一点,对改写中国魏晋这一段哲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人 安命论 生命流化 独化论 类抽象式的人格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的语言观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锺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5-209,共15页
海德格尔经常从词源上对相关问题作沉思和解释,在这一种返回中去获得原始的消息。对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作哲学的表达,便是"语言说"。"语言说"成为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一个重要命题。此种哲学式的表达,还同"道说&q... 海德格尔经常从词源上对相关问题作沉思和解释,在这一种返回中去获得原始的消息。对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作哲学的表达,便是"语言说"。"语言说"成为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一个重要命题。此种哲学式的表达,还同"道说"概念的深化密切相关。原先,在《存在与时间》中的含义大体上是一般意义上的说和道的"道说"概念,成为海德格尔称呼语言的词,这体现了他对于语言的玄远之求:一方面,他将词语解释为命名之词,并说:"惟词语才使物获得存在";另一方面,又认为诗与思都隶属于"道说",并说:"把诗与思带到近处的那个切近本身就是大道"。向着中国古代思想,具体说,在语言问题上向着"大道"这一概念靠近,是海德格尔摆脱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条显见的途径。"道说"概念的深化过程,亦即海德格尔语言观发展的过程,又是与他从"哲学"概念走向"思"的概念的过程相关联的。他认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终结了,思想的任务的标题应该是澄明与在场性。对于一个西方学者来说,能够吸收东方思想,能够摆脱工具观念,而追求一种更为深广、更为根本的本源,已属十分不易。当然他的"大道"观念仍然与"原始消息"相关连,还烙着"命名"的印迹,仍然是不够纯净的,并且,将作为道说的语言视为成道方式的道的观念,与中国《老》《庄》之谓道的观念是不相同的。他还不懂得"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1]的道理。而上述这些尚未为"海"学界所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语言说 道说 大道 《老子》 澄明与在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舍的文学观及其小说创作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锺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1-215,244,共16页
如果说张爱玲的小说是由雅及俗,体现的是雅中之俗,那么老舍的小说则是由俗而雅,体现的是俗中之雅。老舍的这种创作道路,同他的身世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的天赋的幽默感,根源于清末北京满人对小趣味、小刺激的沉醉,及其将微不足道的事物... 如果说张爱玲的小说是由雅及俗,体现的是雅中之俗,那么老舍的小说则是由俗而雅,体现的是俗中之雅。老舍的这种创作道路,同他的身世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的天赋的幽默感,根源于清末北京满人对小趣味、小刺激的沉醉,及其将微不足道的事物艺术化的能力。老舍的文学观中主要有两个要素:一是艺术,即如何写;一是揭示,亦即是将世态人情中所存在的渺小与污浊刻画出来。老舍小说的成就,是"五四"文学革命所提倡的建立平民文学与白话文学主张的最为直接而典型的回应。老舍由于出身贫寒及其与北京的世俗文化、风土人情有着很深的联结,因此他的小说艺术是从"俗"上起步的,在西方小说及新文学运动的强烈影响下,他走着一条既追求平民性又追求艺术性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他在郑重与幽默之间的几次摆动:从滥用幽默,造成油腔滑调到故意禁止幽默,文字变得极其平淡无奇;再到返归幽默,却决心看住幽默,不准它将自己带了走,亦即是懂得了控制;最后又一次决定抛开幽默,正正经经地去写。这种多次的摆动所显示的,正是老舍求得俗中之雅的艰难。《离婚》和《骆驼祥子》表明了他此种追求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张爱玲 京派与海派 俗中之雅 《正红旗下》 《骆驼祥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过程略论——“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之十三
7
作者 王锺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五四"及其以后时期的新文艺运动呈现为这样一个发展轨迹:从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在革命文学的理论提倡与创作实践中,社会学模式被移植过来,并愈益政治化,最终形成社会政治学模式。这一模式在40年代初期已... "五四"及其以后时期的新文艺运动呈现为这样一个发展轨迹:从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在革命文学的理论提倡与创作实践中,社会学模式被移植过来,并愈益政治化,最终形成社会政治学模式。这一模式在40年代初期已经完全确立。社会学模式向社会政治学模式的演化,因文体特征的不同,其演化的途径与表现的形式并不相同。在散文领域,这一演化体现为"言志"与"载道"优势地位的掉转;在新诗领域,以歌谣体的兴起为标志的大众化运动及其向着民族化方向的发展,是其具体的演化途径;在小说领域,观念与写实关系的变动,是这一过程的体现;而在戏剧领域,戏剧改革的路线为京剧革命的路线所取替,样板戏及其创作原则之向着包括电影在内的整个戏剧领域的覆盖,则是这一模式形成并膨胀的历程。政治需要,特别是政治权力对于文艺问题的驱动,乃是社会政治学模式运行的内在机制。"形散神不散"论、"小我化入大我"论、"更典型"论及"三突出"创作原则,是社会政治学模式下的创作论。在社会政治学模式下,文艺批评有一条规律,便是它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上纲分析有愈趋激烈的倾向;而强调本质论、热衷于主题分析、上升到原则高度给对方定罪,则是当时文艺批评的一些特点。新时期各种文学体裁与戏剧类别都面临着摆脱社会政治学模式的任务,并由此而展开了新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文艺观 社会学模式 社会政治学模式 创作论 批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汲取、批评与改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之十四
8
作者 王锺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6-209,共14页
如果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作大的划分,至少有这样四个块团:精神分析,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哲学,后现代。这四个块团中,形式主义文论、现象学与存在哲学美学,是最大的两个块团:前者包括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诗学,后者除了现... 如果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作大的划分,至少有这样四个块团:精神分析,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哲学,后现代。这四个块团中,形式主义文论、现象学与存在哲学美学,是最大的两个块团:前者包括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诗学,后者除了现象学美学,还包括存在主义文论、历史悠久的诠释学在存在哲学的影响下产生出哲学诠释学,哲学诠释学与现象学美学的汇流,又产生出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我们可以用四种具体模式来概括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文本—作者模式、文本模式、文本—读者模式、文本—社会模式。虽然二十世纪各种西方哲学与文论思潮之间有着差异与递嬗关系,但它们在上述四种模式中又有着一定程度的交叉与并存。自然,一个总的趋势是从现代模式调整为后现代模式,再由后现代模式中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形式主义 现象学 存在主义哲学 后现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