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案例区,以1983—2021年12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将景观生态学方法和GIS技术相结合,探究研究区互花米草时空轨迹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如下:①1983—2021年,互花米草扩张明显,面积增加了12.365...该文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案例区,以1983—2021年12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将景观生态学方法和GIS技术相结合,探究研究区互花米草时空轨迹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如下:①1983—2021年,互花米草扩张明显,面积增加了12.365倍;依次经历了初始扩张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停滞增长阶段,即将进入治理消除阶段;互花米草面积与时间线性关系显著。②互花米草时空轨迹呈现3组团特征,1983年、1988年、1992年和1997年为西部组团,以向东南方向移动为主;2000年、2002年、2006年和2009年为东部组团,以向东北方向移动为主,这2个组团都表现出向海的趋势;2011年、2014年、2017年和2021年为中部组团,方向上虽表现出无序性,但有明显向陆的趋势。③互花米草扩张对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的累积贡献率为43.352%,与互花米草面积扩张阶段一致,又表现出“低→高→低”的3个阶段。互花米草面积与区域景观格局指数显著相关;互花米草景观格局与区域景观格局相关明显,类型尺度的最大斑块指数(largest patch index,LPI)、总边缘长度(total edge,TE)、边缘密度(edge density,ED)、面积加权平均分维度(fractal dimension index of area-weighted mean,FRAC_AM)与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在0.01水平下显著相关;互花米草面积与栖息地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扩张对景观格局与功能影响深刻,互花米草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展开更多
文摘该文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案例区,以1983—2021年12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将景观生态学方法和GIS技术相结合,探究研究区互花米草时空轨迹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如下:①1983—2021年,互花米草扩张明显,面积增加了12.365倍;依次经历了初始扩张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停滞增长阶段,即将进入治理消除阶段;互花米草面积与时间线性关系显著。②互花米草时空轨迹呈现3组团特征,1983年、1988年、1992年和1997年为西部组团,以向东南方向移动为主;2000年、2002年、2006年和2009年为东部组团,以向东北方向移动为主,这2个组团都表现出向海的趋势;2011年、2014年、2017年和2021年为中部组团,方向上虽表现出无序性,但有明显向陆的趋势。③互花米草扩张对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的累积贡献率为43.352%,与互花米草面积扩张阶段一致,又表现出“低→高→低”的3个阶段。互花米草面积与区域景观格局指数显著相关;互花米草景观格局与区域景观格局相关明显,类型尺度的最大斑块指数(largest patch index,LPI)、总边缘长度(total edge,TE)、边缘密度(edge density,ED)、面积加权平均分维度(fractal dimension index of area-weighted mean,FRAC_AM)与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在0.01水平下显著相关;互花米草面积与栖息地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扩张对景观格局与功能影响深刻,互花米草治理必须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