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体与肿瘤相关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张静峥 顾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60-1263,共4页
炎症体是一种蛋白复合物,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分子和病原体模拟人热休克蛋白两种信号引起自身活化,激活NF-κB通路,诱导产生炎症介质,导致慢性炎性反应并促进血栓形成。文献报道近17%的新发肿瘤可由于慢性炎症所引起,可见肿瘤... 炎症体是一种蛋白复合物,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分子和病原体模拟人热休克蛋白两种信号引起自身活化,激活NF-κB通路,诱导产生炎症介质,导致慢性炎性反应并促进血栓形成。文献报道近17%的新发肿瘤可由于慢性炎症所引起,可见肿瘤相关血栓形成与炎症体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本文就炎症体和肿瘤相关血栓相关性作一综述,其中几种学说印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体 肿瘤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在骨髓瘤骨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广洲 王正芳 +2 位作者 王军 马莉 周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18-1624,共7页
目的:研究血清骨转换标志物β-异构化的C-端肽I型胶原片段(β-CrossLaps,β-CTx)、N-MID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Osteocalcin)、总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TP1NP)在骨髓瘤骨病(myelom... 目的:研究血清骨转换标志物β-异构化的C-端肽I型胶原片段(β-CrossLaps,β-CTx)、N-MID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Osteocalcin)、总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TP1NP)在骨髓瘤骨病(myeloma bone disease,MB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55例MBD患者(MBD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的β-CTx、Osteocalcin、TP1NP浓度;并通过影像学技术(MRI或CT)判断MBD患者是否有骨质破坏及其破坏范围。结果:计量资料根据数据分布特征,以中位数(P25,P75)表示。结果表明,β-CTx在MBD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的浓度分别为0.72(0.48,1.28)ng/ml和0.53(0.34,0.61)ng/ml,MBD组β-CTx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2);β-CTx与TP1NP比值(%)在MBD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1.50(1.05,3.36)和1.25(0.86,1.35),MBD组的β-CTx与TP1N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β-CTx在局限型和广泛型骨质破坏的MBD组患者中的浓度分别为0.41(0.31,0.66)ng/ml、1.14(0.72,1.81)ng/ml,广泛型骨质破坏的MBD患者血清中β-CTx的浓度显著高于局限型的患者(P<0.001);β-CTx与TP1NP比值(%)在局限型和广泛型MBD患者中分别为1.30(0.90,2.49)和1.98(1.18,3.76),骨质破坏广泛型MBD组患者的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局限型患者(P=0.019);Osteocalcin在局限型和广泛型MBD组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分别为14.31(8.82,19.39)ng/ml和21.52(14.42,47.76)ng/ml,广泛型骨损伤MBD组患者显著性高于局限型MBD患者(P=0.008)。β-CTx在广泛型骨损伤MBD患者诊断中的AUC=0.88(95%CI:0.78-0.98,P<0.001),cut-off值在0.69 ng/ml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65%、83.33%。结论:MBD患者存在骨吸收亢进和高骨转换率;血清骨转换志物中的β-CTx、osteocalcin可有效地反映MBD患者的骨损伤程度,尤其是β-CTx对广泛型骨损伤MBD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这些骨转换标志物与MM的疾病进展无必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瘤骨病 多发性骨髓瘤 骨转换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许秀华 向晓星 +2 位作者 马莉 徐跃元 刘国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45-1248,1252,共5页
目的:探讨Th22细胞在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6例乙肝肝硬化、14例乙肝相关性PHC合并肝硬化患者和1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 目的:探讨Th22细胞在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6例乙肝肝硬化、14例乙肝相关性PHC合并肝硬化患者和1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外周血Th22、Th1、Th17和Treg细胞所占比例,并逐层分析比较。结果:Th22和Th17细胞在PHC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高于对照组(P>0.05)。Th1细胞在PHC组和肝硬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PHC组低于肝硬化组(P>0.05)。Treg细胞PHC组、肝硬化组和对照组依次下降(P<0.05)。肿瘤直径与Th17和Th22细胞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h1和Th17细胞无显著相关性(P>0.05)。HBV DNA与Th1、Th17、Th22和Treg细胞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Th22细胞可能与Th1、Th17和Treg细胞一样,均参与PHC的发生和进展,且与乙肝病毒复制情况无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h17细胞类似或通过Th17细胞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炎病毒 乙型 TH22细胞 发病机制 CD4+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